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案件分析

法律知識案件分析

發布時間: 2020-12-27 07:02:47

Ⅰ 了解一些法律案例自學相關法律知識寫了篇案例分析談談你的收獲兩篇案例分析要

我們是北京專業訴訟律師團隊,可與我們聯系案件代理事宜

Ⅱ 請結合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該案

一、該店屬於王某與焦某合夥開設,要先調取經營執照,查實雙方各店股份。查實之後回再確定焦某有沒答有權利把店鋪加器材轉讓給第三人,而且這些器材的購買發票才能證明的實際所有人。如果這個經營執照股東只有焦某一個人,焦某的確有權利把店鋪加物品轉讓給高某。反之則沒有權利。二、但是也要設防,焦某與高某虛構借貸關系,騙取店鋪器材,所以高某要證明焦某的欠債事實,借款發生時間與用途,及其高某的轉賬記錄。高某經濟收入是否有錢借給焦某。如果高某與焦某不能證明他們之間的債務,那麼焦某與高某可能是聯合詐騙王某。三、如果高某與焦某的借貸關系是真實的,而且該店是屬於焦某的,王某也無法證明店內器材是自己購買的,那麼王某不能傷害第三方善意取得人高某的利益,只能到法院起訴焦某。

Ⅲ 運用法律知識分析熊貓燒香案件

本案例發生於2006年12月,被稱為「熊貓燒香」的新型病毒在互聯網上大規模爆發,內2007年一月,湖北省容公安廳網監總隊根據公安部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的部署,開始對「熊貓燒香」病毒製作者開展調查。經初步核實,湖北仙桃市網監大隊與1月24日正式立案. 2007年2月4日、5日、7日,李俊、王磊、張順、雷磊分別被仙桃市公安局抓獲歸案。李俊、王磊、張順歸案後退出所得全部贓款。李俊交出「熊貓燒香」病毒專殺工具。在看守所內,李俊還主動將這一病毒專殺工具進行完善。 法院審理後認為,李俊、雷磊、王磊、張順故意製造或傳播計算機病毒,影響了眾多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已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其中,李俊是主犯,王磊、張順、雷磊是從犯。法庭念在4被告人認罪態度較好,有悔罪表現,李俊又有立功表現,且案發後李俊、王磊、張順退出所得全部贓款,依法從輕判處,李俊有期徒刑4年,王磊有期徒刑2年半,張順有期徒刑2年,雷磊有期徒刑1年。法庭並判決李俊、王磊、張順的違法所得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本案例來源於互聯網; 本案例涉及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Ⅳ 《今日說法》中5個典型案例的主要內容、事情經過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

後果真的很嚴重
陳兵在火車站發現一個小偷偷自己的包,便去追趕。追了大概有200米路程。結果猝死。小偷與他並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運動醫學專家分析說他可能是因為心臟問題而突然死亡的。
專家分析說小偷的盜竊行為與陳兵的死亡有因果關系。但是只構成盜竊罪。量刑時可以酌情作為一個加重情節。小偷對陳兵的死有過錯,但是陳兵的家人並沒有向小偷提起民事賠償要求。最後,小偷由於盜竊未遂被判4年,罰金3000。

老吳得了一種怪病,去了很多醫院都沒查出來。最後在南京一家醫院確診為隱球菌肺炎。醫生說這種病可能是由於鴿子糞引起的。老吳的樓上老丁養了很多鴿子,老丁把這些鴿子當寶貝一樣。老吳與老丁交涉多次讓他把鴿棚拆了,老丁不同意。雙方各執一詞。無奈老吳將老丁告上法院。老丁拿出一份鑒定材料說他的鴿子糞里不含隱球菌。法院認為,本案一方為個人興趣愛好,一方為人的身體健康,兩權相爭,應更重視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法院判決老丁限期內拆掉鴿棚。現在老丁家的鴿子暫時在朋友家寄養。
專家分析,這是一起侵權案件。雖然老丁養鴿子並不違法,但是他侵犯了老吳的健康權。關於老丁拿出的那份材料,專家認為一無法確認其開信機關是否具備鑒定資格,二即使具備鑒定資格關於材料的效力也要視案情而定。

你在哪裡
一個18歲的男孩跟在打工的父母來到沈陽。一天,和小夥伴們去丁香湖邊玩。卻被淹死在湖中。據和他一起出去的小夥伴說,他是為了救一個人才跳進湖裡的。他們說,那個人被救上來以後就跑了,他們只顧的去救小夥伴也沒看清那個人什麼樣子。在把被救人推上岸後,那個孩子被一個大浪打進湖中,再也沒有上來。他家裡條件不好,他是父母以後的唯一依靠。他父親咨詢了民政機構,說可以申請烈士,但是需要被救的人出來做證。他們一家人尋找被救人找了好多天了,那個人一直沒有出現。後來有幾個湖邊的工人願意為孩子作證。
專家分析說,對於見義勇為者,首先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給予他們補償,被救者承擔的義務比較小。國家設立見義勇為基金,納稅人的一部分稅就被用來做這個。

今天的案例,很讓人氣憤。
一個3歲的小孩子跟爸爸媽媽去酒店吃飯。席間,孩子想喝飲料,媽媽出去買,想讓孩子跟著爸爸,但是孩子不願意,媽媽就把他領了下去。後來,孩子跑到了馬路上,酒店的一個服務員將孩子救了下來,但是自己卻出車禍死亡。
孩子的父母一開始說把孩子托給了吧台,後來又說託付給了這個服務員,但是都沒有證據證明。他們認為服務員應該對孩子的被傷害負責。
雙方對簿公堂,法院判決,交通肇事司機承擔80%的民事賠償責任,小孩父母承擔20%,共計死亡賠償15萬元,但賠償者提出異議認為服務員是農村戶口,即使在城市打工2年也應按照農村的規格賠償5萬元。

老人去世之迷
一個79歲的老人,在與一個30歲的年輕人發生了爭執。僅10個小時後,老人去世。老人的家人說老人是被那個人打死了,而那個年輕人說是老人心臟病突發自己死的。由於發生在院內屋後,雙方都沒有目擊證人。老人死亡後公安局來了人,但是堅持不做屍檢,直接說老人是心臟病死的,讓雙方民事調解,賠了8000塊錢了事。記者問到有關如何認定是心臟病的證據,公安局一直沒有,可能根本就是沒法提供。
後來老人的家人向公安局提起抗訴,縣市兩級公安局對老人開棺驗屍,鑒定結論是老人服用毒鼠強自殺。老人的家人對此很懷疑,並且自己偷弄了幾份樣本送到附近大學檢驗,結果是不含毒鼠強成分。
經過家人的不斷努力,幾年後,老人第二次被開棺,省廳的鑒定結論是沒有毒鼠強。
記者想找到當初鑒定的兩位法醫,但是被拒絕了。後來,公安局道歉,並賠了5萬多塊錢。此事了結,老人怎麼去世的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了。

我不是小偷
曉楠是一個15歲的活潑女孩,自尊心極強。初三下半年有一天她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被超市員工懷疑偷了超市的東西,他們一起來到超市對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媽媽被一個女警官和超市員工搜身。當媽媽出來後,發現女兒也正被一個超市員工搜身。
專家分析,只有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偵察人員才有權利對嫌疑人搜身。其他任何人都無權。超市員工的這種做法是極為錯誤的。
事後,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被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創傷性應激精神障礙。醫生分析說是因為一些創傷事件使精神受到損害。通過鑒定,與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關系。
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影響了學習,而且沒能參加中考。她成績很好且非常要強。
媽媽想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判定此事影響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賠償精神撫慰金10萬元。超市不服,認為此病一年即可治癒,主張只賠償一年的平均工資。
專家分析,心靈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精神撫慰金不同於醫療費,應有法官酌情裁量。
對於超市被偷的問題,他們應自己購置防盜設備。

Ⅳ 與法律知識有關的案例,寫3篇案例分析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13人組合的犯罪團伙。作案已有兩百多例,都是以搶劫,偷盜為主。有一次,他們准備搶劫,不聽受害者勸告,反而惱羞成怒地將其推下南明河,幸好受害者會游泳,自己游上了岸。更有些受害者不敢報案,所以他們作案的實際數字還沒有統計上來。據了解,這13人中有11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離婚。更有個家庭,他的爸爸死了,媽媽出走,只剩他和他爺爺,爺爺身體不好,沒有經濟來源,屬於低保家庭。他養成了懶懶散散的習慣,想上學就上,慢慢地就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第二個案例是團伙殺人案。2001年,某區的保安撥打了110,警察接到了電話,得知有人被刺傷。110馬上趕到現場,把受害人立即送往醫院。經調查,是不良少年幫害,錯傷他人。有一個叫王**幫在網上發布消息,要報復**。帶了十多個人,乘上了中巴車,到了兇案地,當場殺傷三名中學生,一人重傷,兩人輕傷。案發後罪犯坐火車逃到重慶。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沒事了,就陸陸續續地回到貴陽,結果全被公安機關抓獲。經調查,他們的家庭也都是單親家庭。
第三個案例是搶劫案。2001年2月5號,有一個九中的女學生被搶。她用手機打電話,罪犯想據為己有,結果被警察抓獲。經過調查,他也是很早就輟學。沒有人管,就逃學。和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接觸,結果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三年。
第四個案例是1993年發生在軍體校。兇手的爸爸是離異再婚,他和後媽的關系處地得很緊張,所以產生了殺人的念頭,便悄悄地把手槍偷回家中,把自己的後媽打死了,還把後媽剛剛生了才六個月的妹妹勒死了。
從這四個案件來看,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家庭破滅,受到社會上的不良接觸,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黃色書刊,電影,上網。也有自身原因,不良習慣,小時候,經常偷偷摸摸地偷同學的東西,同學不向老師反映。所以就給他了機會,產生了僥幸心理。
家庭,父母教育都很重要,如果教育不好,危害很大,離婚使孩子過早地嘗到苦澀,或把孩子當成包袱。家長把昔日的憐愛變成厭惡,把細心呵護變成不聞不問。這樣一來對於未成年孩子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就走向犯罪。人生出來,本來就是友善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親的教育。他們的犯罪特點是低齡化,團伙化,手段惡劣,情節嚴重,有時會產生報復心理,不考慮後果。有時喊起一大群人,一起坐車從城南到城北拿刀殺人。
為了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我們應遵守以下幾點:
1、自我安全防範,不要與不良青少年交往。
2、不要登陸不良網址。
3、不觀看,不下載黃色資料。
4、遠離毒品,拒絕吸毒。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犯罪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躲避犯罪,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提倡斗爭。
2、如果受害,應告知學校,教師及家長,或向有關部門報告。
3、加強法制觀念學習。法制教育已納入學習規劃。
聽了李所長的講述後,我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父母帶來的。也有自身的心理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去承受外界所帶來的壓力。我也學會了許多遇到犯罪事件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時,我們應該怎樣防範,杜絕這類事件的發生。

法制教育心得
人生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在白紙上添上色彩!有的色彩繽紛也;有的灰暗一片;更有的在還沒有添滿色彩但這張紙就早已不在了!
能夠使白紙變成色彩繽紛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首先這個人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這樣才能踏上人生里美好的第一步!
曾經看過的一個案例:15歲的初三學生庄海在初一年級時就加入了共青團,當選為班長,工作負責、學習優良,先後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有一天與父母告別後准備回家時,發現一個初二學生在他父母後面做鬼臉,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問一問、說一說,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庄海非常生氣,認為是對自己父母的侮辱,竟和幾個同學一起上去教訓他一頓。原以為被教訓者不會怎樣,沒想到卻引起這個學生邀約一幫人來報復。為了不甘示弱,又發生了對報復者的報復,在雙方毆打中,庄海拿出隨身帶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傷,法院判處庄海犯故意傷害罪。在監獄里,庄海面對鐵窗、鐵門,回顧這不該發生事,無限悔恨。
所以說要使人生走得輝煌燦爛就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為一時的沖動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終生!自毀前程!
世界上有黑人,白人,黃種人,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不同。所以把白紙弄得灰暗一片有時並不是自己所想的!因此家庭是每個人走出第一步的前奏!好的家庭教育就會出好的孩子,反則反之!以下是兩個普遍而惡劣的家庭環境!請家長們必須教育好自己兒子的第一課!
1、家長過分溺愛,一味嬌慣,使子女的慾望不斷升級。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孩子又往往是獨生子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少,應該讓孩子過得幸福一些,特別是那些過去經歷過苦日子的人不願讓孩子再「吃苦」。因此,對子女總是百依百順,要啥給啥,讓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無來源或不充足時,那些被嬌慣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撈」錢,以滿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2、家庭教育的錯誤引導。有的父母一貫好逸惡勞,不務正業,貪圖享受,往往表現出舉止不端,品行不正,素質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觀上不能為孩子當好「第一教師」,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響。如有的家長經常搓麻將、逛舞廳,不僅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無精力管教孩子,疏於對子女的家教,導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辯,美醜不分,最終由「小皇帝」淪落為「小囚犯」。
所以每個家庭都要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任!要使兒子走出第一步之前有個美好的家庭環境!請不要給每個張白紙添上灰暗的顏色!
最後就來來說說一些曾經在學校里是一些大哥大姐!這些人往往只是風光一時!但出社會後就往往會觸犯法律,或者在互相仇殺中失去了寶貴的性命以紅色的鮮血完結了這張不該結束的白紙!
中國有9年義務教育因此每個人都有經過校園的機會所以學校應該做到關心、幫助每個學生!
提幾點建議吧:(一)、關心差生、輟學的學生

關心學生是學校教師的神聖職責,差生、輟學生是困難、問題較多的學生群體,他們最需要關心、幫助。校園搶劫強索案件的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差生或輟學生占很大比例,關心教育管理好這些學生,能有效預防和控制校園搶劫和強索案件的發生,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校對差生的漠不關心甚至放棄差生。學校就一定會自己留下的苦果自己吃。

(二)、加強學校校風校紀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校風校紀和法制教育宣傳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遵紀守法、健康成長,是抵制不良影響、預防犯罪最根本的因素。

(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早期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實在措施,例如建立專職輔導員;對重點人、重點地方、重點時間採取事前防範措施;關注學校周邊地區青少年動向,發現危險信號及時通報公安機關並採取措施,校警聯合建安全文明學校。

(四)、防止格外違法犯罪青少年向學校滲透,或與學校某些學生聯合作案,增加危害性,增加預防和處置的復雜性。

(五)、發現教唆者、犯罪組織者、造成嚴重危害的,要與政法部門通報、聯系、合作,及時處理,該上報的一定上報,該送有關部門處理的一定送有關部門,該懲辦的就要懲辦。

Ⅵ 案例分析(法律基礎知識)

有依據。我復國的房屋所有權轉移制需要以登記為實質生效要件,也就是要過戶登記,根據材料,王某會取得房屋的所有權。而趙某需要返還李某10萬元價款。依據《物權法》第9條、第14條以及《房屋登記辦法》第32條之規定。

Ⅶ 求助搶劫案案例分析,應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對案例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闡明自己的觀點

(一)關於甲和乙的行為
1. 甲、乙構成搶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搶劫的共同故意和搶劫的共同行為。甲、乙的搶劫屬於入戶搶劫,因為丙的房間屬於其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由於乙與甲共謀入戶,甲事實上也實施了入戶搶劫行為,所以乙雖沒有入戶,對乙也應適用入戶搶劫的法定刑。 綜合本案主客觀方面的事實,可以認定甲為主犯,乙為從犯,對於從犯乙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 甲、乙雖構成搶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態不同: (1)甲的搶劫屬於犯罪中止。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甲完全能夠達到搶劫既遂,但他自動放棄了搶劫行為;由於搶劫中止行為沒有造成任何損害,所以,對於甲的搶劫中止,應當免除處罰。 (2)乙的搶劫屬於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為甲事實上取得了手錶,就認定乙搶劫既遂,因為該手錶並非甲搶劫既遂所得的財物;另一方面,乙並沒有自動放棄自己的搶劫行為,甲的中止行為對於乙來說,屬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據刑法規定,對於未遂犯乙,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二)關於甲的行為
1. 甲逼迫丙脫光衣服並猥褻丙的行為,成立強制猥褻婦女罪。
2. 甲乘機拿走丙手錶的行為,成立盜竊罪。因為拿走手錶的行為完全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拿走手錶已不屬於搶劫罪中的強取財物的行為,即不屬於因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壓制或足以壓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錶的情形。所以,不能將取得手錶的事實評價在搶劫罪中,而應另認定為盜竊罪。
(三)關於乙的行為
1. 乙的行為不成立盜竊罪。乙客觀上為甲盜竊手錶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風),但乙並不明知甲會盜竊財物,所以,乙並不與甲構成盜竊罪的共犯。
2. 基於同樣的理由,乙的行為也不成立強制猥褻婦女罪的共犯。
3. 乙將手錶賣與他人的行為不成立銷售贓物罪。銷售贓物罪是指代為銷售他人犯罪所得的贓物,對於銷售自己犯罪所得的贓物的行為並不成立銷售贓物罪。乙雖在事實上銷售了甲盜竊所得的財物,但乙是誤以為該手錶為與甲共謀搶劫所得的財物,並不知道手錶是甲單獨犯罪所得的財物,所以,乙沒有代為銷售他人犯罪所得贓物的故意,不成立銷售贓物罪。

Ⅷ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識600字案例分析

人身權
①尊重人格和尊嚴:受法律保護的人格和尊嚴,屬於民法中人身權的主要部分。
②生內命健康權:是一個人容最基礎的權利。
③姓名權與肖像權
姓名權,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法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
他人干涉、盜用、假冒。一般來說,在未成年之前,個人的姓名是由父母決定的;在成年之
後,每個人有權繼續使用或者改變自己的名字,但是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姓名戶籍管理的規定。此外,公民有權使用筆名或者其他別名。

Ⅸ 法律基礎知識案例分析題

答:
1.屬於來共同犯罪。因為15的弟弟,其源年齡已經在14歲至16之間,其持匕首於偏僻處伺機搶劫,並獲取大量財物的行為,已經可以按照搶劫罪處罰。
2.主犯:趙某、15歲弟弟及其同學;無從犯
趙某:教唆犯;無脅從犯
3.三人均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均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對15歲弟弟及其同學可以從輕處罰,因為其為未成年人,應當從輕處罰。

Ⅹ 法律常識,案情分析及可能的仲裁結果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復外企職制員違反勞動合同,擅自離職引起的關於承擔違約責任的勞資爭議案例。
勞動合同一經簽訂,即具有法律效力並對雙方產生約束力,必須認真履行。提前終止合同,也就是解除合同必須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勞動者接觸勞動合同的情形,共有三種:
(1)勞動者可以同用人單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2)在法定的特殊情形下,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3)在其他大多數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本案中,黃某並未依法定程序解除勞動合同,而是擅自離職不辭而別,顯然違反了有關規定,是一種違約行為,應按照規定向用人單位賠償損失。《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四條規定了勞動者違反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造成損失時,勞動者應賠償用人單位的損失。仲裁機構按照勞動合同與培訓協議,責令黃某賠償公司6720元,這個數額黃某尚能承受。在許多實際案例中,由於某些關鍵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跳槽」,導致企業的重大經濟損失。因此,「跳槽者」被裁決承擔巨額賠償,往往使「跳槽者」傾家盪產也難以償付。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