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理學中法律責任

法理學中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11-25 13:04:50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內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容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1)法理學中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區別

一、承擔責任的對象不同:

1、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三者責任的性質不同:

1、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2、行政責任是一種政治責任,其性質屬於行政違法或違反行政紀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從行政上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是一種犯罪行為。

Ⅱ 責任的含義

1、責任指份內應做的事,即份內之事。如「制止違法犯罪是我們公安幹警的責任」,又如「我們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里責任的含義與義務的含義相同,表達義務的意思。
2、責任指導致未能做好份內之事的過錯或過失。如「對這件事的發生,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又如」不掩飾責任是一個黨員的基本素質」。這里責任的含義是過錯。
3、責任指因未能做好份內之事所引發的不利後果。如「他違了法犯了罪就應當被追究責任」,又如「如果不負任何責任,這樣的處罰又有什麼意義」。這里責任的含義是不利後果。
法律責任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包括了法律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僅僅指違反了法律義務的後果。關於狹義的法律責任的含義,法理學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1)義務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1]該說缺陷是不能形象地突出法律責任的本質,不能有效地將責任和義務區別開來。

(2)後果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2]該說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違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要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違反了合同法。該說認為「法律規定成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是指從表面上看,責任人並沒有從事任何違法行為。也沒有違反任何契約。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產品致人損害。它可以導致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的產生。」[3]其實,法律規定導致責任的產生還是違法行為導致的。產品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承擔責任,是由於生產者或銷售者違反了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義務,即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不能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責任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者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應該由違法者依法承擔的責任。[4]該說缺陷是沒有突出責任是違反義務的結果,也沒有明確地指出責任是不利的後果。

(4)手段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對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或侵犯法定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依法強制違法者承擔的不利後果,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手段。[5]該說缺陷是用語上存在交叉和重復。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包括了侵犯法定權利,否定性評價就是譴責,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相同的,都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述。

(5)狀態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了法定義務及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權利(力),法律迫使行為人或其關系人所處的受制裁、強制和給他人以補救的必為狀態。[6]該說的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不當行使權利(權力)在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契約義務,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法定義務。

(6)負擔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有責主體因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而應當承受的由專門國家相關依法確認並強制或承受的合理的負擔。[7]該說缺陷是認為法律責任只能由專門國家機關確認是不符合實踐的,在義務人違反義務後就產生了責任,如果是私法責任,可以由雙方當事人來協商確認。

(7)責任能力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乃是一種對自己行為負責、辨認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義務的能力。[8]該說缺陷是將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割裂開來了。法律責任不僅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和社會對其進行的價值評斷,而且包括違反義務的客觀要素,是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的統一。

Ⅲ 請教專家老師,關於張文顯教授的《法理學》一書中的一些定義。

法的淵源 (1)實質意義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2)形式意義法的淵源,指法的創制方式和表現形式,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3)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體的外部表現形態。這一概念所指稱的,主要是法由何種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具有何種表現形式或效力等級。
法的效力 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

法律關系 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權利與義務 這是一組相對概念,權利,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義務是指,為了他人的權利要求,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
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和屬性,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程序的正當性包含的價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參與、自治、及時終結和公開;通過正當程序達到憲法的至信、至尊、至上從而實現憲法權威。

Ⅳ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Ⅳ 法律規范,法律行為,法律關系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其實,你問的問題已經屬於法理學的范疇了。
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回創制的或者經其答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法律規范規定了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標准,或是賦予某一事實狀態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定;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法律行為,是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包括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事實行為)、積極行為(作為)與消極行為(不作為)。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法律行為,譬如見義勇為、施捨救濟等等都屬於道德行為;國防、外交等屬於國家行為;宗教儀式等是宗教行為。
法律關系,是因行為人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行為人和相對人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法律責任,是因行為人的法律行為侵犯一定的法律關系,違反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不利後果。

Ⅵ 法理學中法律責任的構成與刑法學中犯罪構成四要素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與聯系?法理學是所有基本法或部門法的基礎,

法理學中的法律責任是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有法律規定的行為產生的不利於行為人的後果
有法律責任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因為法律責任有責任制和免責制,法律制裁是被動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形態。
現代主流刑法學中,追求主客觀相一致,並且行為已經上升到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罪刑法定)

區別應該體現在刑法中和民法中,刑法中法律責任的承擔必須主客觀相一致,民法中僅有客觀違法行為(例如無過錯責任)也承擔法律責任
聯系那是必然的,因為法理學中的原理是基礎

Ⅶ 法律責任是否是法律義務,為什麽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雖然有密切聯系,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本質。法律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義務。義務與權利是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即為權利的實現。義務的違反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現有些《民法概論》中將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歸結為:義務是應為的行為,責任是必為的行為。此說未能劃清二者界線

Ⅷ 司考法理學中法律責任的競合如何理解

因為抄法律關系的不同,所以會襲有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還有行政責任等。
民事責任里又有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等責任。
一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共存,並且民事責任一般會優先。這三個沒什麼問題。
通常討論的法律責任競合,應該多是講民事責任中的那些責任的競合。
比如你買了一樣電飯鍋,那你跟賣家之間就會有合同關系。如果那個電飯鍋在你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炸了,炸傷了你,就會發生侵權關系。 這個時候賣家就會有因為違約產生的違約責任跟因為侵權產生的侵權責任,也就是違約責任跟侵權責任的競合。
順便說一句,這種情況時候,你只能選擇一種,即只能主張一種權利,不能同時主張賣家違約和侵權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Ⅸ 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

一、法律責任相關概念



1.法律責任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的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2.違法行為不一定會導致法律責任產生,因為即使違法,也可能存在責任的阻卻事由,從而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法律責任並不僅僅因為違法行為而產生。

3.歸責的原則有:



(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公正原則要求:

①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

②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

③要綜合考慮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

④要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

⑤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追究法律責任要從效益角度出發,分析成本與所得,努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4)追究法律責任時要考慮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努力使法律責任的承擔符合社會倫理、公序良俗。

4.免責:免責的前提條件是存在法律責任。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屬於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故法理學中不以其為免責事由。免責有全部免除和部分免除之分。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有:

(1)時效免責,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期限後而免除,其意義在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將功抵過的免責形式。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5.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的懲罰措施。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但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相對應,法律制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

熱點內容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