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狹義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沒有什麼法規,再有的話就是一些對刑法的司法解釋,但法條就一部。
②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內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容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2)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區別
一、承擔責任的對象不同:
1、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三者責任的性質不同:
1、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2、行政責任是一種政治責任,其性質屬於行政違法或違反行政紀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從行政上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是一種犯罪行為。
③ 狹義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違法行為而受到的相應法律制裁。法律責任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對於維護法律尊嚴,教育違法者和廣大公民自覺守法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責任從性質上說可分為三種: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我國的法律責任制度包括三方面:
一是刑事責任,它是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我國的刑法對此作了全面詳盡的規定;
二是民事責任,它是平等主體之間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民法通則》對此作了規定;
三是行政責任。
(3)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構成
責任主體是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法律責任的主體即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社會組織等。
違法或違約行為是法律責任構成的核心要素。其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兩種情形,其中不作為指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
主觀過錯和損害結果則為構成法律責任的非必備要素。其中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而損害結果則包括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
懲罰補償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④ 廣義上的刑法包括
廣義刑法是「狹義刑法」的對稱。國家關於犯罪與刑罰的一切刑事法律、法規內的總稱。既包括容刑法典,也包括單行刑事法規,還包括被分散規定於其他法律中有關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以及國家立法機關對刑法典和單行刑事法規進行修改或補充的規定。
在西方刑法理論中,廣義刑法不僅被理解為有關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而且往往還包括刑事追訴的法律規范。
(4)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刑法是一種限制權利,為了限制國家刑罰權,限制了立法主體,只能是體現國民意志的最高權利機關。學說理論不得作為刑法淵源。這是成文的罪刑法定。
刑法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不禁止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是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是對國家刑罰權擴張的表現,需要加以限制。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是對國家刑罰權的約束,國民自由人權的范圍會更大。
單行刑法屬於廣義刑法之一,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針對某種或者某幾種犯罪和刑罰單獨制定的專項刑事法律。
⑤ 刑法中的法定符合說和具體符合說的區別
在刑法理論中,在面對認定犯罪事實時,犯罪嫌人發生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即行專為人認識的事實屬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如何具體認定案件的具體情況。
針對處理這種情況,有兩種學說;
第一種是法定符合說:
1.只要(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二者「在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符合)時,就成立故意,不必要求具體一致(符合)。
2.行為人主觀認識到的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一致,其程度超出了同一構成要件范圍的,則對不一致的事實(對象·結果)不成立犯罪故意。
第二種是具體符合說:
這種學說認為,如果具體不一致的,不成立構成要件故意。
⑥ 違法和犯法一樣嗎
不一樣。
1、性質不同: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一定是違法行內為,即違法行為是包含犯罪行為的。容違反任何法律法規都構成違法,但是只有在違反刑法時才構成犯罪。
2、概念不同:違法,是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犯罪,比違法更嚴重,是違反了法律的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並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3、處罰方法不同:違法的處罰,可以是警告、行政拘留、罰款、吊銷證件等。而犯罪的處罰,一般是拘役、管制、徒刑、死刑,可以並處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等。
(6)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典型的自首包括兩個條件,一是主動投案,二是入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另外有一些行為雖然嚴格來講不符合自首的特徵,但法律也將其視為自首。
⑦ 名詞解釋教育法律責任
我國教育法律抄責任具有廣義和狹襲義兩種解釋。
就廣義而言,它又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人們所應當履行的義務。它要求人們主動、自覺地履行。如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敬老人等。二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它是具有強制性的責任。例如,毆打致人傷害,必須承擔賠償損失等相應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依法接受刑事處罰。前者為第一性義務,後者為第二性義務。
狹義上所講的法律責任僅指後一種含義。人們通常也是從狹義上理解和使用法律責任這一概念的。所以我們通常對法律責任定義為:法律責任是由法律關系主體的違法行為引起的,應當由其依法承擔的懲罰性法律後果。
⑧ 什麼是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來刑事責任和自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8)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