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瑕疵給與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瑕疵給與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30 13:18:08

A. 瑕疵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瑕疵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在受讓人明知的情況下是有效的,受讓人若是不知情,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未出資的股權轉讓不代表出資義務的消滅。
【法律依據】
《公司法》第七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B. 三種效力瑕疵合同的區別

律師解答:
所謂效力待定合同,就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欠缺生效要件,因此其效力能否發生尚未確定,須經有關權利人表示承認才能生效的合同。
(一)效力待定合同與可撤銷合同的區別
可撤銷合同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因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允許合同當事人撤銷該合同,使已成立生效的合同溯及既往地歸於無效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與可撤銷合同都屬於相對無效合同,它們在合同效力方面的欠缺要件往往只涉及合同當事人及合同有關人員的利益,一般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1、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質不同。可撤銷的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實」的合同生效要件或嚴重違反公平原則如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當事人主體能力方面的合同有效要件,如無行為能力,無代理權、無處分權等。
2、效力狀態不同。效力待定合同處於效力待定狀態,既非無效,也非有效。其有效還是無效取決於第三人或善意合同相對人的是否追認或撤銷。而可撤銷合同在合同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並經法定機關確認無效之前,仍是有效合同;但當合同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並經法定機關確認無效後,為自始無效合同。
3、有權主張並影響效力變化的當事人不同。效力待定合同可由法定的第三人追認或拒絕追認,或由合同的善意相對人撤銷,此追認或撤銷直接向合同當事人進行,無須向法院或仲裁機關請求;而可撤銷合同只能由受損害的合同方向法院或仲裁機關請求撤銷,不能直接向合同另一方當事人要求。
4、受時間限制不同。效力待定合同,第三人應在法律規定的催告追認期間內(我國《合同法》規定為1個月)作出追認或拒絕追認的意思表示;而可撤銷合同,當事人須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撤銷權,否則該權利消滅。
(二)效力待定合同與無效合同的區別
無效合同是指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或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自始、確定、當然的絕對無效合同。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
1、欠缺有效要件的性質不同。無效合同欠缺的是合同的根本有效要件(即合同內容的合法性),它往往涉及到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的非根本有效要件,即合同當事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方面的欠缺,一般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2、效力狀態不同。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處於待定的相對無效狀態,有效與無效取決於第三人的追認或善意相對人的撤銷,而無效合同處於自始、確定、當然的絕對無效狀態,所謂確定無效是指無效狀態不可改變,無法補救,所謂自始無效是指合同一經成立就無效,所謂當然無效是指無須任何人主張,也無須法院和仲裁機關宣告就無效。
3、有權主張並影響效力變化的當事人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應由法定的第三人追認或拒絕追認及善意相對人的撤銷,使得合同有效或無效;而無效合同當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就本來無效,且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都可向法院或仲裁機關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事實,法院和仲裁機關還可主動確認合同無效的事實。
4、受時間限制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法定第三人的追認或拒絕追認應在法定的催告期間(1個月)內行使;而無效合同的確認不受時間限制,只要合同存在無效的情形。

C. 物權行為瑕疵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你好,由於你的問題比較泛泛所以我也只能泛泛回答,物權變動,即物版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權、消滅,立法例上分為意思主義,即只需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物權變動,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地役權;形式主義,即除了物權變動的債權行為還需要物權行為以及登記或交付的法定要件才能發生物權變動;最後是折中主義,即不需要物權行為,只需要債權行為和登記交付的法定要件,如不動產抵押登記、房屋所有權轉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等等。
以上這些物權變動一旦出現瑕疵,如沒有不動產轉讓沒有登記或動產轉讓沒有交付,有關物權變動的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都將導致不發生物權效力。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D. 瑕疵的法律行為類別

民事法律行為欲為有效,須滿足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合法三項條件。只要其中任何一項條件出現瑕疵,就有可能導致法律行為無效。其中,法律規定為無效的,自始無效;因欠缺其他有效要件,法律規定為效力未定和可撤銷兩種民事法律行為,並非一律當然無效。對該兩種民事法律行為,法律規定了一定的補救措施。按照法律規定的途徑和要求,當事人予以追認或者發生了法律規定的法律事實,即可使該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有效,使效力未定和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達到當初預期的目的,或者使其歸於無效。

一、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

該行為是指行為因欠缺某種有效要素而致使其效力處於不確定狀態。其主要特徵是行為的法律效力不確定並可補救,一經享有追認權的人予以追認,便自始有效。

1、因行為能力欠缺的: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閱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據此,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也視為有效。

2、處分權欠缺的:據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合同有效。」其效力取決於權利人的意思表示和無權處分人的事後權利狀況。

3、代理權欠缺的:民法通則第66條、合同法第48條分別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以後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行為(或訂立的合同),若經被代理人追認則有效;未經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表見代理在善意相對人選擇前,也屬效力待定的行為。

4、代表權欠缺的:即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負責人超越代表許可權對外實施的法律行為,其效力類型有二:一是若經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追認有效;二是在第三人善意的情況下,即第三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代表權欠缺的事實,該行為有效,無須經過追認。

5、同意欠缺的:即經事先取得權利人同意而為的行為。如未取得同意,其行為當為無效。若權利人追認,則為有效。如合同法第84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部分轉移給第三人,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對於效力未定法律行為,各權利人若為追認,則須以明示的方式為之,不存在默認或推定的追認,且須向相對人作出,追認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若為拒絕,則可以明示方式、默示或推定方式為之。

決定和未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權利並非追認權人單方獨有,追認權人的相對人享有催告權,即相對人得知法律行為有效力欠缺的事實後,將此事實告之追認權人並催其在一定期限內追認或拒絕的確定意思表示的行為。合同法在欠缺代理權的催告期限中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

二、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該行為指因民事法律行為基於法律規定之效力瑕疵而由行為人行使撤銷權使其效力歸於消滅的行為。其性質屬於相對有效的行為,在權利人行使撤銷權並由司法機關撤銷之前,它是已生效並受法律保護之行為,而一旦裁定撤銷,其效力才歸於消滅。顯失公平、重大誤解、依合同法第54條規定的欺詐、脅迫、乘人之危屬可撤銷行為。

撤銷權在下列兩種情形下消滅,使可撤銷法律行為的有效性質固定下來:

1、當事人在除斥期間內未行使撤銷權的:《關於適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3條規定,可變更或可撤銷的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法院不予保護。合同法第55條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2、具有撤銷權的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使可撤銷行為變為有效的法律行為,撤銷權人不得反悔。

對於可撤銷的法律行為,當事人可選擇撤銷或變更,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不得撤銷。

E. 瑕疵民事行為的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及其處理

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可以分為裁判外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和裁判訴訟行為的瑕疵。對法院的不同訴訟行為瑕疵,應該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裁判外的法院訴訟行為,包括訴訟文書的送達、證據調查等。這些行為一旦出現瑕疵,就有可能影響到當事人訴訟行為的實施以及權利的實現。例如,判決書如果不能及時送達當事人,將可能影響當事人上訴權利的行使,如果再以當事人的上訴已過上訴期間等理由駁回上訴,就等於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顯然不僅違反程序法的規定,甚至也違反憲法的基本規定。又如,調查證據時採用不合法的手段時(套取或者壓迫等),就會對裁判的基礎造成威脅,不能保證裁判基於真實做出。而且,即使做出裁判,最終也不可能獲得正當性。
對法院裁判外訴訟瑕疵,原則上可以採取與當事人行為瑕疵同樣的處理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通過追認的方式來確認有瑕疵訴訟行為的效力,而且,法院訴訟行為瑕疵有可能成為裁判被取消的理由。 裁判的瑕疵,是指違背程序法規的規定而成立的裁判。除了裁判本身違反程序法的規定能夠引起裁判瑕疵的發生外,當事人訴訟行為以及法院在裁判外實施的行為如果出現瑕疵,都可能成為引起裁判瑕疵生成的原因。
對於裁判的瑕疵的處理,不能宣布其無效,原則上只能通過上訴、申訴等當事人正當、無瑕疵訴訟行為的實施,取消判決。所以說,有瑕疵的裁判,並不必然被宣布取消,如果當事人沒有行使上訴權、申訴權,有瑕疵判決就會發生法律效力,盡管它們會影響司法的公正。在我國,除了當事人的申訴、上訴外,對於裁判的瑕疵,法院內部以及檢察院可以提起再審程序,通過再審程序取消已經生效的有瑕疵裁判。法院裁判瑕疵的出現,其產生的影響比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還要重大。因為,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產生的責任及後果主要在當事人自身。而法院裁判行為瑕疵的後果,勢必涉及法律適用的是否正當,程序是否公正等關系司法生命的根本問題。因此,為了裁判的公正和有效地進行,必須減少、杜絕瑕疵,方能夠取信於民,也才能維護法院及其法官的形象。
訴訟行為瑕疵,由於僅僅是瑕疵,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訴訟行為瑕疵及其產生的後果,往往在人們忽視之時會危及程序的公正、公平,甚或影響司法的聲譽。正因為如此,在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更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必須明確程序規則,這里的規則既有《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的規則,還必須包括法院裁判時使用的一些內部規則;第二,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法院應該積極行使釋明權,及時、准確地為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提供幫助,避免行為出現瑕疵;第三,作為訴訟行為主體的法院、當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訴訟規則,誠實地履行訴訟義務,正確地行使訴訟權利、裁判許可權;第四,從根本上說,應該減少訴訟行為的瑕疵,然而,在出現瑕疵後,應該積極予以補救,減少不利影響的擴散。

F. 瑕疵出資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是什麼樣的呢

法律分析:瑕疵出資股東可轉讓其股權,但該轉讓行為並非當然有效,其轉讓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發生效力。《公司法》第34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際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三十四條 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G. 公司設立瑕疵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1、公司設立成功的情形。從發起人設立公司到公司正式成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的公司雛形,稱為設立中公司。設立中公司的最終目的在於設立一個有獨立主體資格的法人,它與設立後的公司密不可分。發起人,是指為了設立公司通過發起協議組成的團體其許可權范圍是與公司設立有關的行為,在此許可權范圍內發起人可以以設立中公司的名義進行對外活動,如簽訂合同等等。不同情況下合同權利與義務由誰承擔首先要弄清楚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問題。
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首先從設立中公司與發起人的關系來看。發起人作為一個整體,發起設立中公司的機關,對外代表設立中的公司進行領導部門活動,履行設立義務。當公司合法成立時,發起人作為一個整體便不存在。由於設立中的公司與成立後的公司其實際是同一的,所以,發起人因設立行為所生的權利義務自然歸屬於將來成立的公司。當然,發起人所為的設立行為必須經過創立大會審議並確認其正當性。如果發現發起人有不當行為,應由發起人自己承擔責任。如果公司雖然合法成立,但公司創立大會拒絕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部分權利義務,發起人對公司擁有訴權,可以由法院裁定公司拒絕隨設立行為所產生的部分權利義務是否正當。
但是,發起在公司成立前所為的與設立無關的行為效果應怎樣認定呢?根據前文分析,發起在設立過程中成立公司所為的行為的後果原則上由成立後的公司承擔,而其以擬設立的公司的名義從事的與設立公司無關的行為的後果原則上則應由發起自己承擔,它是超越許可權的行為。但是,發起人應承擔的是合同無效的法律責任還是合同有效基礎上的合同義務?設立中的公司沒有從事經營行為的許可權,其經營行為為主體不合格的法律行為。但是,相對方可能是善意的,並不得知該情形,從保護第三人利益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角度出發,如果對該發起的行為,第三人無異議,且該行為也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就無須確定其無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將該行為確認為無效合同沒有履行的將不再履行,已經改選的,當事人應互相返還履行標的,當事人只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樣,發起人或公司就會以發起人所從事的行為與設立公司無關為由不履行合同找借口,不承擔違約責任,這顯然是對交易安全不利的。當然,當事人在無故意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也可以主張撤銷該行為。
2、公司設立失敗的情形。如果設立失敗,同樣的合同義務和違約責任又應該怎樣承擔呢?設立失敗是指公司沒有能夠完成設立行為的情形。可能是因為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發起人在申請公司注冊登記之前決定停止公司設立活動;也可能是因為發起人未能就出資方式、組織人員選任等內容達成一致,於是終止合作不再繼續公司設立活動等。但最為普遍的原因是公司設立在條件上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在程序上有瑕疵,公司登記機關以合法理由不予登記,拒絕核發營業執照,因而使得公司設立行為沒有能夠全部完成。這時,發起人之間的生態系統本質上是合夥關系。如果公司未能合法成立,沒有新的獨立的法人人格承擔設立中產生的權利義務,發起人對因設立行為所產生的義務對第三人負連帶責任,因發起行為所產生的、並非專屬於成立後公司的權利,也分別或共同對第三人主張權利。
總之,對於公司發起人所代表公司締結的契約,公司在成立之後是否應當就此契約對第三人承擔義務和責任,應當根據既要保護公司發起人設立公司的積極性又應當保護所設立的公司利益不受損害的原則來決定。防止發起人藉助公司設立之機,從事欺詐行為,追求個人利益,並因此而損害公司利益;也不要使公司發起人因承擔過重責任,創設公司的積極性受到阻滯。只要公司發起人在發起和設立公司過程中善意而為,對公司承擔了受託人所承擔的義務,沒有追求不當利益,發起人以擬設立公司名義與第三人締結的契約就可以由成立後公司對第三人承擔責任,發起人無須就此契約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H. 公司設立瑕疵的效力

法律分析:1、欺詐登記機關取得公司登記,情節不嚴重的,應當維持其公司登記效力。只要公司獲得營業執照,公司法人人格即應得到維持,公司設立不應當被認定為無效,而是應當進行瑕疵補正。2、欺詐登記機關取得公司登記,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行政行為自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之效力可追溯至行政行為作出之日,公司登記被撤銷之後,公司登記之行為自始無效。3、欺詐登記機關取得公司登記,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瑕疵設立之公司的法人人格並未因吊銷營業執照而滅失,只是失去了其營業資格,瑕疵公司的設立仍屬有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九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虛報注冊資本、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對虛報注冊資本的公司,處以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對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的公司,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熱點內容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