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律知識問答書
A. 新婚姻法關於離婚的一些常識
《婚姻法》關於離抄婚的規定在第四章中,分為自願離婚與訴訟離婚兩種情形。其中第三十一條規定,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第三十二條 第一款規定,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在離婚後與子女的關系方面,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在夫妻共同財產的離婚處理上,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B. 關於婚姻的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年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年修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2001年修正)
在結婚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了,結婚必須要領證,不然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在婚姻中離婚時一般就是孩子撫養權和夫妻共同財產的爭議,離婚可以協議離婚,也可起訴離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於2001年4月28日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結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四章 離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 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 結婚
第五條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 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 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C. 關於離婚方面的法律知識
這是整理的《婚姻法》關於通常離婚問題的規定,供參考借鑒:
1、關於離婚的條件
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夫妻雙方感情確已破裂的,可以判決離婚。
2、關於孩子的撫養及撫養費
對於孩子撫養問題,要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仔細確認雙方的情況後判決,但哺乳期間的孩子一般判給女方撫養,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適合小孩成長並徵求小孩本人的意見。不撫養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歲以前應當每月支付撫養費,撫養費的標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間。如果在今後的撫養期內,一方不適合撫養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訴,要求變更小孩撫養權。
3、關於共同財產的分割
婚姻存續期間一方取得的財產均屬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和債務歸夫妻共同所有和負擔,一般是一人一半 。如果一方有過錯,分割財產是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具體份額由法院裁定。一般情況,結婚後婚前彩禮作為共同財產處理,不能要求退還,如果沒有結婚,可以要求對方退還彩禮。
4、關於離婚的程序、所需證件及費用
如果是協議離婚,雙方協商後,憑雙方的離婚協議書、結婚證、身份證到原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手續,領取離婚證;如果是一方不同意或簽了離婚協議後反悔不履行的,那麼應當通過訴訟離婚,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或者在被告居住超過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起訴,如果被告下落不明或者監禁1年以上的,可以在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訴離婚。一審一般時6個月,二審時3個月。如果法院第一次判決不離的話,半年之後可以重新起訴,第二次起訴法院一般情況下應當判離。訴訟離婚的訴訟費用如果不涉及到財產分割一般是50元,有財產分割的話,按照財產比例交費,具體可參照《訴訟收費辦法》。
D. 婚後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知識專題
最近很多人跟我咨詢婚後協議書是否受法律保護的問題?今天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專下。《屬婚後協議書》又叫夫妻財產協議,是指夫妻簽訂的、對夫妻各自財產和共有財產歸屬做出約定的書面協議。其主要目的是對雙方各自的財產和債務范圍以及權利歸屬等問題實現做出約定,以免將來離婚或一方死亡是產生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後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婚後協議書是受法律保護的其實夫妻雙方為排除顧慮也可以對婚後協議書辦理公證,也可以辦理律師見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後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
E. 離婚應該知道的法律知識有哪些
1、領取結婚證,才算有法定婚姻關系;
2、分居兩年並不會自動離婚,但連續分居專滿兩年是認定感情破裂屬的法定情形之一;
3、感情不和、過不下去並不能作為離婚理由,必須有具體的原因、表現;
4、離婚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協議離婚;第二種,起訴離婚;
5、一般來講,出軌一方並不一定凈身出戶。
F. 法律知識-婚姻法
這種情況屬婚姻無效,且自始無效,只要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監護人向法院申請婚姻無效就可以了,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女性,男方應負刑事責任,正如99207046朋友所言。
G. 婚姻有哪些法律知識要點
一、結婚離婚是自由,妨害自由受制裁
禁止包辦、買賣等於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包辦婚姻主要是父母等無視當事人的意志,強迫其結婚離婚的行為。
買賣婚姻是以索取大量財物為目的強迫他人結婚的一種包辦婚姻的行為。近年來,由於經濟利益的刺激和落後的思想觀念,在一些農村地區甚至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買賣婚姻日益增多,拐賣婦女的現象也日益嚴重。
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其表現形式也很多,例如: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子女干涉喪偶或離異的父母再婚、干涉離婚自由、干涉復婚自由、干涉男到女家落戶,等等。
對以上行為《婚姻法》第3條明確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嚴重干涉婚姻自由的,將受到刑法制裁
我國《刑法》第257條規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40條規定:「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二、婚約法律無規定,處理不好惹糾紛
婚約引發人身關系糾紛,法院不予受理
法律對婚約不予保護,不強制履行。雙方同意解除婚約的,可自行解除。一方要求解除婚約的,也無須徵得對方的同意,單方就可以解除。因此,如果訂婚的一方當事人到法院去要求法院保護或者解除他們之間的「未婚配偶關系」,甚至是要求強制履行「結婚的義務」,人民法院是不會予以受理的。
贈送的財產,酌情返還
對正常的因婚約引發的財產糾紛,一般的解決原則有以下幾點:(一)對以結婚為目的而贈送的財產(包括訂婚信物),價值較高的,應酌情予以返還;(二)對訂婚期間,當事人雙方一般性的經濟往來或者是贈送的價值不高的物品,受贈人可以不予返還。
「青春補償費」,法律不支持
所謂的青春補償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也無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當然,如果由於過錯方的原因,給無過錯的一方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可以要求過錯方賠償其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絕不是精神損害賠償。
騙取財物,將受法律制裁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不法分子假借談戀愛、訂婚的手段騙取當事人的財物。對此,一經發現,不但騙取的財物要返還受害者,對行為人也要給予一定的制裁措施。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據此,行為情節嚴重的,將受到刑法的懲處。
三、只辦酒席、不領證,能算結婚嗎?
大多數人都把一個盛大的結婚儀式當作是自己婚姻生活的開始,但是只舉行結婚儀式而沒有領結婚證,卻不能演算法律意義上的結婚。
必須要進行結婚登記
我國《婚姻法》第8條明確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結婚登記是使婚姻合法有效的程序,只要是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取得了結婚證的,婚姻即告成立,在法律上就是合法夫妻,受法律的保護。如果沒有進行結婚登記手續,即使雙方都認為相互之間是夫妻關系,包括已經舉行了婚禮、兩人已經同居、財產共享,這些都不為法律所認可,當然也就不能享受到法律對夫妻關系的保護。
四、辦理結婚登記,要邁幾道門坎?
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在結婚的過程中,婚姻登記又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那麼辦理結婚登記需要履行哪些手續呢?
結婚登記申請須雙方親自到場
當事人雙方進行結婚登記,必須雙方親自到場,向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結婚登記的申請,結婚登記申請時應持有下列證件:
(一)本人的身份證和戶籍證明;
(二)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寫明本人出生年月和婚姻狀況(未婚、離婚、喪偶)的證明;
(三)離婚後申請再婚的,還須持有離婚證件(離婚證或准予離婚的判決書、調解書);
(四)實行婚前健康檢查的地區,須持有指定醫療保健機構出具的健康檢查證明;
(五)如果申請結婚的當事人是在一方父母戶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的,還須持有該父母所在單位或村民、居民委員會出具的身份關系的證明。
教您一招:如何補辦結婚證?
領結婚證要邁幾道門坎不容易,結婚證丟了還真讓人頭疼。其實不用頭疼。我國《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22條規定:「當事人遺失或者損毀結婚證、離婚證的,可以持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向原辦理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出具婚姻關系證明」,所以,可申請出具夫妻關系證明來代替結婚證。夫妻關系證明書和結婚證的法律效力是相同的。
五、結婚也要符合條件,不合條件法律禁止
結婚不但要經過必要的登記手續,而且結婚的雙方也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只有符合了條件,婚姻登記機關才會予以結婚登記。那麼當事人要符合哪些條件呢?
結婚須達法定年齡
我國《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這是我國法律對結婚年齡的基本規定。
婚姻法所規定的法定婚齡,適用於所有中國公民以及在中國境內結婚的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國人。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利益,法律也允許作特殊的規定。比如說,少數民族地區可適當降低婚齡,但是男不得早於20周歲,女不得早於18周歲。
與此同時,出於一些相關因素的考慮,一些行業對業內人員的婚齡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民航的飛行員(包括飛行、領航、通訊、機務、乘務等)因工作需要,適當提高婚齡,男不得早於26周歲,女不得早於24周歲;解放軍戰士在未服滿現役期間不準結婚;大學生在校期間一般也不許結婚。這些特殊的規定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同性、幾類近親屬禁止結婚
我國《婚姻法》沒有明確規定結婚必須是「一男一女」,但是婚姻法多處提到「結婚的男女雙方」。據此我們認為,我國的法律不允許同性婚姻,結婚的雙方必須為一男一女。
近親結婚的危害在此無須多說。法律明確規定的不允許結婚的近親的范圍是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具體來說,直系血親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等;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包括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伯叔與侄女、姑姑與侄子、舅舅與外甥女、姨與外甥等。
特殊的疾病禁止結婚
目前,根據我國的《母嬰保健法》的規定,禁止結婚的疾病主要指:
(一)麻風病和性病未經治癒的;
(二)嚴重遺傳性疾病;
(三)有關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鬱症、獃痴症患者等。
六、近親屬需分別對待,能否結婚還待細說
近親不能結婚,但這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規定,其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詳細說明。
不能生育的表兄妹可以結婚
姻親能否結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姻親是由於婚姻而產生的親屬關系,姻親之間並沒有血緣關系,也就是不具有近親結婚對後代的危害性。因此,對同輩份姻親之間結婚法律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但是對於不同輩份姻親之間結婚,比如像喪偶的兒媳嫁給公公等這樣的情況,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典型的亂倫,很難被大家接受,而且如果有子女,還會引起繼承上的一系列混亂。因此,對於不同輩份姻親之間要求結婚的,婚姻登記機關一般會盡量勸其不要結婚。
養親屬或繼親屬之間結婚要慎重
「養親」是由於收養關系而產生的親屬關系,養親之間一般也沒有血緣關系。我國《收養法》第23條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系的規定。」根據這一條引申,由於收養所形成的旁系血親關系,凡在三代以內的也是不允許結婚的。然而在中國的傳統習慣中,並不反對同一輩份之間具有養親關系的人結婚,如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親生子女、養子女之間都是可以結婚的。司法實踐對此也予以了認可。
但是不同輩份的養親屬之間還是禁止結婚的。
「繼親」是由於父母一方再婚而與其再婚的配偶及其親屬所形成的親屬關系,如繼子女與繼父母之間、繼兄弟姐妹之間等等。我國《婚姻法》第27條第2款規定:「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據此,如果繼父母和繼子女之間形成了撫養教育關系,就形同父母子女,當然不能結婚;如果沒有形成撫養教育關系,那麼在繼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解除了之後,不同輩份之間的繼親還是可以結婚的。
對於同一輩份繼親之間,如繼兄弟姐妹之間,因為沒有血緣關系,又不與倫理相悖,是可以結婚的。
七、隱瞞真相枉費功,「結婚」還得判無效
根據《婚姻法》的規定,什麼是「無效婚姻」呢?
修改後的《婚姻法》第10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效婚姻對雙方財產子女問題的處理辦法
根據《婚姻法》第12條的規定,被確定為無效婚姻後,雙方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為非婚生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只有法院才有權宣告無效婚姻
八、因受脅迫而結婚,一年內申請可撤銷
修訂後的《婚姻法》在設立了無效婚姻制度的同時,還設立了可撤銷的婚姻制度,給予了當事人依法決定自己婚姻命運的權利。
可撤銷婚姻自始無效
可撤銷的婚姻是指由於結婚當時違背了雙方自願的原則,不具備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結婚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受害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銷該婚姻的申請,由此使該婚姻自始無效的法律制度。
被迫結婚,可以申請撤銷
我國《婚姻法》第11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因脅迫而結婚」,主要是結婚的一方或者是其他人,對結婚的另一方,予以威脅或損害,使該方違背自己意願而結婚。這種脅迫,可以是一種暴力上的威脅,也可以是一種精神上的要挾,如以揭露當事人的隱私為要挾等等。
有受脅迫一方有權提出撤銷申請
一年之內提出申請有效
《婚姻法》第11條規定:「……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過了法定的時間期限,受脅迫方就沒有權利再申請撤銷婚姻了。與此同時,婚姻也就自始有效存在了。要解除婚姻關系,就只能通過離婚這種方式了。
應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婚姻的申請
在我國,當事人自己不能隨便撤銷婚姻,只能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是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它們來撤銷婚姻,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撤銷婚姻。
九、手牽手共度人生,彼此忠實是義務
夫妻相互忠實是法定義務
《婚姻法》第4條明確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也就是說,夫妻之間相互忠實已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違反這一義務,就會有相應的不利於自己的法律後果,而絕非只是受輿論的譴責這么簡單。
相互忠實主要是指性關系的忠實
違反該義務的法律後果
如前所述,既然夫妻之間相互忠實是法律規定的義務,那麼違反這一義務,就將承擔相應的不利的法律後果。修訂後的《婚姻法》在規定了夫妻之間忠實的義務的同時,還設立了對無過錯方進行損害賠償的制度。也就是說,如果一方有婚外性行為,違反了夫妻間互相忠實的義務,並因此導致了婚姻的破裂,對婚姻的另一方將給予經濟上的彌補。
「精神出軌」不受法律制裁
嚴格說來,夫妻之間相互忠實的義務也應當包含精神上相互忠實的意思。但是,法律只能約束人的行為,而不能約束人的精神。法律上的忠實義務主要指性生活上的忠實,至於精神上的忠實,·例如「網戀」、「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等等,就只能是道德所調整的問題,而法律既不應該去管,也實在是無能為力去管。
十、第三者插足離婚,受害方如何索賠?
一方重大過錯,離婚時另一方有權索賠
因夫妻一方的重大過錯,導致夫妻關系破裂而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過錯方賠償損失,這是當代婚姻家庭法中的公平原則和保護弱者原則在離婚問題上的體現。
四種情形受害方有權索賠
《婚姻法》第46條規定了四種情形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要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三者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無過錯方有權向法院提出請求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權力確定過錯方的責任以及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強制過錯方履行這一責任。當然,如果無過錯方和過錯方能夠自願達成有關賠償的協議並予以履行,法律也可不過問。
十一、事實婚姻法不認可,重婚已是犯罪行為
事實婚姻不再被承認
民政部1994年2月1日頒布實行的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從條例施行之日起,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對待。也就是說,自1994年2月1日起我國的民事法律就已經不再承認事實婚姻。
以夫妻名義同居,認定為重婚
1994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發布施行後,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罪定罪處罰,因此,這種非法的「婚姻」關系的當事人還將受到刑事法律的制裁。
我國《刑法》第258條規定了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婚是對一夫一妻制的最嚴重的破壞,是一種犯罪行為。構成重婚罪的有兩類人:一是自己有配偶,但卻與別人又結婚的;二是明知他人有配偶,卻仍然與之結婚的。構成重婚罪也有兩種形式:一是登記結婚的形式;二是事實婚姻的形式。
十二、家庭暴力可以避免,依法維權免受傷害
家庭暴力不僅僅只是毆打
「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家庭暴力不僅僅發生在夫妻之間
家庭暴力是發生在所有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只要是經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包括「父親打兒子」、「兒子打老子」這樣的行為,都是家庭暴力行為。
家庭暴力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
如果行為超過一定的限度,給家庭成員造成肉體上的嚴重傷害,就不再是家務事了,而是一種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也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家庭暴力法律禁止
修改後的《婚姻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對實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員也有以下相應的制裁措施:
(一)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三)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實施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侵犯,你可以打「110」
如果家庭暴力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
行傷害鑒定,注意保留證據
為了避免此情況發生,有效地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我們提出兩點建議:
(一)家庭暴力受害人在受傷後應盡快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治療,並要求醫生將損傷的部位、大小及性質記錄在病歷上。保存好你的病歷,病歷是一種證據材料。
(二)可以去做家庭暴力傷害鑒定。目前,不少地方的法醫學鑒定機構成立專門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法醫鑒定中心。建立較早的有北京市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家庭暴力受害人損傷鑒定門診、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立的家庭暴力傷害鑒定中心。這種鑒定,可以避免因為普通病歷記載不全從而導致證據是否有效的問題。
在必要緊急的情況下可以正當防衛
我國《刑法》第20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十三、妻子不願生孩子,丈夫無奈莫強求
什麼是生育權?
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就是說生育是公民的一項權利。生育權從根本上講是指一個人有權決定生育,也有權決定不生育;以及有權決定自己什麼時候生育。但是生育權的行使有兩個前提:一是不能違反國家關於計劃生育等已有的法律法規;二是不能因為行使自己的生育權而妨害到別的正當權利的行使。
男性也有生育權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公民不分性別均有生育權,男性的生育權首次被法律明文規定。因此,丈夫也有生育權。
男性不能強迫妻子生或是不生孩子
男性雖然有生育權,但這個權利不能隨意行使。當夫妻的生育權產生矛盾的時候,也就是雙方對是否要孩子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
丈夫可以提出離婚
如果妻子不願意生育孩子,丈夫卻想要孩子,夫妻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無法通過溝通達成一致,那麼丈夫可以以此作為請求離婚的理由與妻子離婚,法院會把這個理由作為判決其離婚的依據,通過這種方式丈夫可以實現自己的生育權。但是如果妻子想要孩子,而丈夫不想要孩子,妻子生下孩子後,丈夫不能以生育權為理由,拒絕履行父親對孩子撫養教育的義務。
單身女性也有生育權
2001年《吉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開始正式施行。該《條例》第30條第2款規定:「達到法定婚齡決定終身不再結婚並無子女的婦女,可以採取合法的醫學輔助生育技術手段生育一個子女。」所以,單身女性也有了生育權。
在此,我們還需提醒讀者的是:這個條例只是吉林省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並不適用吉林省以外的地區。如果有其他地區的單身女性希望生育子女的,還要以當地的具體規定為准。
十四、養子數載非親生,丈夫可以要賠償
與人私通生子,是侵權行為
與人私通生子的行為不但是嚴重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而且是對婚姻無過錯方的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
夫妻之間的侵權也要賠償
侵權行為是對別人正當權利進行侵犯並因此予以相應賠償的行為。侵權行為不僅可能發生在不認識的人之間,而且也可能發生在夫妻之間。
受欺騙的丈夫有權追討撫養費
受欺騙的丈夫有權要求賠償精神損失
私通生子的雙方對賠償承擔連帶責任
十五、非婚生子是親生子,撫養義務不能逃避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出生於正常的婚姻之中,非婚生子女的權利也要加以保護。
什麼是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沒有結婚的男女發生性行為所生的子女;已婚的男女與第三人發生性行為所生的子女;無效婚姻、被撤銷的婚姻當事人所生的子女;以及婦女被強奸後所生的子女。
親子鑒定結論可作為證據使用
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權利
非婚生子女的親生父母都應當承擔撫養義務
非婚生子女也有權繼承親生父母的遺產
十六、一方離家出走多年,配偶可以要求離婚嗎?
如何向法院申請「宣告失蹤」
我國《民法通則》第20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兩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這樣,就可以為處理被宣告人的財產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身關系提供法律依據。
法律規定只有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才可以申請,包括: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其他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修改後的《婚姻法》第32條第4款規定:「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可以以分居滿兩年為由直接提起離婚訴訟
如果夫妻一方離家出走滿兩年,另一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離婚。在法院發出公告之後,即使另一方不出現在法庭,法院也可以根據夫妻雙方分居滿兩年的事實,依照法定程序缺席判決離婚。
十七、一方被宣告死亡後又回來,夫妻關系怎樣處理?
重新出現後,夫妻關系分別處理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撤銷他的死亡宣告。然後根據法院的撤銷宣告死亡的判決,被宣告死亡的人可以重新辦理戶口登記等手續。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其夫妻關系根據以下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結果:
(一)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的配偶還沒有另行結婚的,那麼從法院判決撤銷死亡宣告的那天起,雙方的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二)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的配偶已經另行結婚的,再婚的婚姻有效,被宣告死亡人與原配偶的夫妻關系不能自行恢復。所以,趙女士與現在的丈夫陳先生的婚姻是有效的,而趙女士與前夫李先生的夫妻關系不能自行恢復了。
(三)即使再婚後又離婚的,或者是再婚的配偶已經死亡的,被宣告死亡人與原配偶的夫妻關系仍然不能自行恢復。
重新出現,原夫妻財產屬於夫妻共同共有
被宣告死亡人與其配偶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財產,屬於夫妻共同共有財產。
十八、人工受精得兒女,離婚丈夫也要養
那麼什麼是人工受精呢?在對待子女問題上又該如何處理呢?
同質人工受精的子女是親生的子女
一般來說,採用同質人工受精方式而出生的子女,由於採用的都是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只是用人工的方法使之結合生長,因此出生的子女與父母有血緣關系,屬於直系血親並為婚生子女。夫妻雙方均不得向法院提起否認其為自己親生子女的訴訟,除非有證據證明醫生誤用了第三人的精子或者卵子。
雙方同意的異質人工受精子女視為雙方的婚生子女
我國的法律規定:「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一致同意進行人工受精,所生子女應視為夫妻雙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婚姻法的有關規定。」據此,只要是夫妻雙方一致同意,那麼除了血緣上的差異,異質人工受精所生的子女與一般的夫妻雙方所生的親生子女是沒有區別的。
提供者對所生子女不承擔撫養義務
提供異質人工受精精子或卵子的第三人雖然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與所生的孩子具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並不對所生的子女承擔任何的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而且對提供精子或者卵子的第三人的身份是要嚴格保密的,除非是在所生的子女長大後結婚時可能會導致近親結婚的時候,才可以有例外。
「代孕母親」營利,法律明確禁止
我國的法律是不允許以營利為目的代他人懷孕的。
十九、收養子女要符合哪些條件?
三類人可以作為送養人
送養人是指將子女或兒童送給他人領養的父母或者其他的監護人。
《收養法》第5條規定:「下列公民、組織可以作為送養人:(一)孤兒的監護人;(二)社會福利機構;(三)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孤兒的監護人是指對沒有父母的孤兒承擔監護責任的人,包括:(一)有監護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二)與孤兒有關系的其他親屬、朋友,本人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過孤兒父母所在單位或孤兒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也可以作為監護人;(三)在沒有上述人作為監護人的情況下,孤兒父母所在單位或孤兒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可以作為監護人。
社會福利機構主要是指民政部門舉辦的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等。
孩子的生父母由於身體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或智力等方面的原因無力撫養子女的,也可以送養子女。
H. 有沒有婚姻法學的本科論文書,求書名!!
2011年湖北省電大提供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參考
以下有些為選題方向,不能作為確定的論文題目,例如,如果選題方向是《論反壟斷法》,那麼你切不可就真的把論文題目擬成《論反壟斷法》,你應該擬成《論反壟斷法對行政壟斷的規制》,要是擬成《論反壟斷法對行政壟斷的規制——從國家質檢總局成被告說起》那樣就更好一些。有些則可以直接用作論文的題目,如試論非法人組織的法律地位。所以畢業生在具體選擇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對待。對學生自擬畢業論文題目的,只要符合法學專業的要求是可以的,但我們鼓勵選題應當在法學專業范圍之內,並符合法學專業的特點,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
一,憲法,行政法學類
憲法:
1.論憲法的社會調整功能
2.西方憲法分類學說述評
3.論憲法監督制度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4.論憲法作用的局限性
5.舊中國憲政運動的歷史經驗
6.美國,英國憲法特點比較研究
7.54憲法研究
8.論1982憲法的修改歷程及其功能,論我國憲法修改程序的完善
9.特別行政區的憲法地位
10.論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權力劃分
11.論中國公民基本權利的現實性
12.中西權利觀念比較研究
13.論選民與代表的權利義務關系
14.論人權概念的歷史演變
15.論公民概念的變遷
16.法對婦女權利的保障
17.公民財產權的憲法保障
18.論表達自由的憲政意義
19.中國憲政體制下的司法獨立
20.論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保障制度
21.從立法法規定看中國憲法的權威性
22.論憲法意識
23.代表機關代表資格限制比較
25.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憲法保障制度的比較研究
26.論憲法司法化
27.論憲法至上與依法治國
28.論憲法司法化的出現及對中國法治的影響
29.論憲法慣例
30.論憲法解釋
31.論憲法變遷
32.論憲法的修改
33.人民主權原則探析
34.民主集中制與三權分立機制比較研究
35.論我國的憲法監督機制
36.論我國憲法規范的特點
37.論國體與政體的關系
38.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39.單一制,聯邦制比較研究
40.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平等權保障研究
41.新形勢下公民選舉權保障研究
42.農地徵用補償與公共利益
43.基層政權建設的憲法保障
44.當代中國農民政治權利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45.村民自治中的憲法問題研究
46.當代中國憲政語境下的司法獨立
47.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48.論遷徙自由
49.論公民集會遊行示威權的法律規制
50.論直接選舉
51.論我國地方制度的特點
52.論我國緊急狀態立法
53.結社自由的憲政意義
54.勞動與社會保障權的憲政意義
55.試論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完善
56.論我國城鎮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57.論我國公民權利的憲法保障機制
58.論我國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
59.三權分立制下的立法與司法關系模式研究
60.集權制下的立法與司法關系模式研究
61.公民政治參與的效果問題研究(公民與國家的互動模式研究)
行政法:
1.中國違憲審查制度探析
2.憲法解釋問題研究
3.論人大對司法的"個案監督"
4.論憲法的經濟功能
5.選舉制度改革探析
6.論公民的遷徙自由權
7.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邏輯分析和道德解讀
8.行政立法中的聽政制度分析
9.行政補償的憲政基礎
10.行政程序的功能解析
11.行政不成文法法源探微
12.調節在行政訴訟中的生存可能與制度建構
13.對行政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的質疑
14.論行政強制權的設定
15.論行政許可的性質
16.論授益行政行為的撤消
17.論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
18.論比例原則及其適用
19.論受教育權的行政法保護
20.淺論行政知情權
21.論行政公開原則的法律實現
22.論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
二,法理,法史類
法理:
1.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淺論
2.試論和諧社會下社會邊緣人群的權利保障
3.法律與情理關系的辯證思考
4.中國"法治"思想的歷史觀察與思考
5.法治是造就有限政府與有效政府的保障
6.淺談傳媒與法制的關系
7.論公權與私權的平衡
8.論農村法制文化建設
9."禮與法"的思考
10.見義勇為中經濟補償問題研究
11.論法律漏洞
12.垃圾簡訊的違法性分析
13.淺議被拆遷人權益保護問題
14.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司法保障研究
15.從許霆案看中國的法治
16.淺議自由視野中法律的品質
17.也談我國當前法學教育的困境
18.試論"潛規則"
19.論法,理,情的關系
20.法學專業本科生就業問題探析
21.論網路環境對傳統權利理論的影響
22.法律職業現狀與法學教育略論
23.論憲法中的權利與權力結構體系
24.試論我國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
25.憲法訴訟制度初探
26.論違憲審查制度
27.地方人大制度運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28.論檢察職能與檢察改革
29.選舉制度與政治文明
30.新聞自由的法治價值
31.判例與中國法制建設
中國法制史:
1.論清末預備立憲
2.淺論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的近代化
3.試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論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發展變化
5.試論唐律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6.中國古代官僚特權制度研究
7.中國古代懲治腐敗的制度研究
8.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9.略論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與中國當代檢察制度之異同
10.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刑法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的歷史地位
11.試論宋代司法審判制度的創新
12.試論元朝法律對唐宋法律的反動
13.論清朝法律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
14.論北洋政府時期法制中的封建性
15.中國封建社會法制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16.南京臨時政府的法制及其社會影響
17.從《水滸傳》看宋朝的刑法制度
18.清末修律初探
19.試論宋朝民商法的發展與意義
20.秦朝法律制度的歷史意義探析
21.論馬錫五審判方式
22.論漢朝的春秋決獄對中國司法制度的影響
23.試論大陸法系對清末和民國法制的影響
24.試論中國古代工商經濟法制的主要特徵
25.宋明兩代土地所有權制度初探
26.試論《開皇律》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歷史地位
27.唐代治吏的法制建設
28.試論漢朝的刑法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29.試比較中國古代官僚制度與近代公務員制度之異同
30.試比較新民主主義法制與南京國民政府法制的主要區別
外國法制史:
1.羅馬法人格制度探析
2.論羅馬法上的合同形式
3.淺析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理論
4.論教會法對現代婚姻制度的影響
5.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之比較研究
6.論神明裁判
7.淺議定書德國民法典對中國民法的影響
三,民商法,經濟法類民法學:
1.論民法上的正當防衛
2.試論非法人組織的法律地位
3.論贓物的善意取得及其法理分析
4.試論樓頂空間的權屬爭議及解決規則
5.淺析根本違約構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6.關於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法學思考
7.關於醫療行為舉證責任問題的法律思考
8.我國民事優先權立法現狀與法理分析
9.論私力救濟及其行使
10.僱主民事責任淺析
11.發送黃色簡訊行為的性質及責任
12.試論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制度的完善
13.關於航班延誤的法律分析
14.論在校大學生的結婚權
15.試論保險代理人的無權代理行為
16.試析保險合同中的格式條款
17.著作權法傳統邊緣的創新:資料庫特別保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18.論"最低消費"條款的法律效力
19.試析合同制度中的情事變更原則與不可抗力的適用
20.試論有限合夥制度在我國確立之必要
21.電信服務合同規制的若干法律問題
22.小額訴訟程序設立的基本構想
23.淺談利用未成年人行乞的性質及法律責任
24.商品房預售交易之法律性質探討
25.試論非婚性行為損害的賠償問題
26.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若干問題的探討
26.論交通事故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掛名車主民事責任
27.論出租汽車的拒載權
28.論公交公司的安全注意義務
29.論學校的安全注意義務
30.論賓館的安全注意義務
31.試析違約責任中可預見原則
32.試析我國入世後軟體保護的"合理水準"
33.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之沖突與協調
34.論共同危險行為
35.股權質押若干問題研究
36.產品責任有關問題之比較
37.舉證責任倒置對醫患關系的影響與對策
38.淺談僱主責任
39.合同監督人探析
40.試論破裂主義離婚制度的完善
41.論離婚訴訟中的經濟幫助制度
42.淺談離婚訴訟中探望權有關問題
43.論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與交易安全保障的關系
44.論遺囑自由及其限制
45.配偶權研究
46.離婚制度若干問題探析
47.對缺席判決離婚問題的研究
48.精神病人在離婚案件中的訴訟地位問題研究
49.論離婚損害賠償法律制度
50.論跨國婚姻的法律規則
51.人口老齡化的立法思考
52.論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53.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婚姻家庭制度
54.生育權的法律定位
55.論夫妻間的忠實義務
56.同居關系問題研究
57.同性"婚姻"研究
58.論變性手術的條件及其對婚姻關系的影響
59.與婚姻關系有關的利害關系人的介定
60.論違反結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後果
61.論離婚損害賠償
62.論夫妻忠實義務與隱私權沖突的法律協調
63.論夫妻的法定代理權
64.女權主義與婚姻家庭立法
65.保護軍婚與訴權沖突的問題
66.婚姻關系的法律定性研究
67.再婚問題研究
68.婚姻儀式的價值研究
69.夫妻間的相互債權債務關系問題研究
70.違約金,賠償金的比較研究
71.論民法中的推定製度
72."假唱"行為的法律性質及責任
73.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性質及責任
74."****事件"的法社會學思考
75.論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76.婚姻家庭法的弱者保護功能
77.婚約法律問題探討
78.論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
79.父母離婚後的親子關系研究
80.親權制度研究
81.對"80後"離婚案件的分析與思考
82.人工生殖法律問題研究
83.協議離婚探析
84.論離婚扶養制度
85.淺析我國婚姻法中的損害賠償制度
86.論婚內侵權損害賠償
87.婚姻家庭法中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
88.老人權益保障研究
89.試論大學生就業的法律保護
90.論當代夫妻財產制發展的趨勢及原因
91.完善婚姻家庭法的法律責任制度
92.論我國反家庭暴力立法完善
93.第三者法律責任探究
94.論遺產種類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95.胎兒法律地位研究
96.關於遺產稅的法律思考
97.論知識產權的繼承
知識產權法:
1.試論知識產權在民事權利體系中的地位
2.論知識產權保護的地域性
3.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權
4.著作權,專利權,商標的客體之比較分析
5.網路環境下攝影作品的著作權保護
6.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保護
7.論中葯的知識產權保護
8.廣告用語的法律保護
9.論信息網路傳播權
10.私權保護的削弱還是加強 ――網路版權保護思考
11.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
12.會展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研究
13.網路服務商著作權責任研究
14.論專利制度的作用
15.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16.論地理標記的法律保護
17.論域名的法律保護
18.域名搶注的法律對策
19.論計算機軟體的法律保護
20.論證明商標與地理標志的區別與聯系
21.論人才流動中的商業秘密保護
22.論知識產權犯罪及其刑罰
23.論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
24.服務商標法律制度研究
25.論商標與著作權的沖突
債權法:
1.淺議第三人侵害債權
2.債的保全之優先受償性研究
3.論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效力
4.債的清償抵充法律問題研究
5.債權讓與制度探析
6.淺析高空拋物行為的侵權責任
7.網路侵權形式及對策研究
8.網路鏈接侵權問題探析
9.共同危險行為疑難問題探析
10.論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
11.淺議不當得利的財產返還范圍
12.自然債務若干問題探討
13.請求權競合法律問題探析
14.淺議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
15.共同侵權法律問題新探
合同法:
1.論電子合同主體的締約能力
2.淺析合同的附隨義務
3.論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
4.電子合同訂立法律問題探討
5.論格式條款的法律規制
6.拆封合同法律問題研究
7.論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
8.淺析為第三人利益合同
9.論無名合同的法律適用
10.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研究
11.淺析情事變更原則
12.最高額保證合同法律問題探析
13.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之比較研究
14.論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
物權法:
1.論大陸地區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2.業主大會中業主投票權問題研究
3.淺談物業管理中弱者權益保護
4.商品房住宅小區共有部分使用糾紛問題淺析5.市場經濟中充分行使國家所有權的法律制度設計
6.論動產所有權的移轉
7.論不動產所有權的移轉
8.論中國大陸地區拾得遺失物法律制度的完善
9.論共有人對共有財產的瑕疵擔保責任
10.論區分所有建築物中共有部分的合理使用
11.論物業公司對區分所有建築物中共有部分的管理
12.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的區分所有權
13.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的社員權
14.論物上請求權
15.居住權制度初探
16.采礦權轉讓的法律分析
17.我國用益物權制度的完善
18.淺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法律制度
19.論權利質權的客體
20.論整體財產的抵押
21.論最高額質押
22.論權利質押的新發展
23.論優先權擔保
24.論轉質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1.勞動爭議若干法律問題探討
2.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
3.農民工非正規就業的社會保障問題探討
4.現行失業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法律完善
5.醫療保險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法律建議
商法:
1.論民商合一立法體制
2.商法的外觀主義原則
3.商法的維護商事交易安全原則
4.財團法人制度研究
5.保險法的誠信原則
6.有限合夥評析
7.商事登記立法研究
8.商號權的法律保護
9.一人公司的法律控制
10.公司中小股東利益維護機制
11.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完善
12.我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義務與責任制度的完善
13.股票評論人的法律責任研究
14.證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15.論股東知情權
16.淺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繼承問題
17.隱名股東資格的認定問題
18.論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19.保險合同如實告知義務辨析
20.論社會中介組織在商法中的地位
21.我國非營利組織信息公開制度研究
22.非營利組織董事的義務研究
23.公益募捐法律規制研究
24.票據抗辯研究
25.票據的無因性
26.我國中央銀行的法律地位
27.自動取款機有關法律問題研究
28.論共同海損
29.社會變革環境下的社會法
30.社會救助立法問題研究
四,刑法,訴訟法類
刑法:
1.許霆案件引發的刑法學思考
2.論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或司法)體現
3.情節犯若干問題研究
4.持有型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5.刑法溯及力問題探討
6.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研究
7.普通累犯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8.我國假釋制度研究
9.論定罪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
10.搶劫罪若干問題研究
11.我國管制刑制度研究
12.我國假釋制度研究
13.論非法拘禁罪
14.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問題研究
15.罰金刑制度研究
16.論窩藏包庇罪立法的缺陷與完善
17.不作為犯罪研究
18.見危不救罪立法之我見
19.刑事責任探討
20.危險犯若干問題研究
21.犯罪客體的存與廢探討
22.論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23.緩刑制度研究
24.論生命權的刑法保護
25.偽證罪若干問題研究
26.斡旋受賄問題研究
27.論構建中國易科制度的之設想
28.論片面共犯的認定
29.沒收財產刑制度研究
30.走私毒品罪的若干問題研究
31.職務侵佔罪基本問題研究
32.論侵佔罪
33.論激情犯罪
34.身份犯若干問題研究
35.情節犯研究
36.集資詐騙罪若干問題的研究
37.網路犯罪及其刑法規制
38.自首問題研究
39.坦白問題研究
40.論量刑自由裁量權及合理控制
41.論犯罪未遂的構成
42.論醫療事故罪
43.重婚罪研究
44.死刑緩期執行制度研究
45.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研究
46.論一罪與數罪的區分標准
47.非法拘禁罪客觀方面探討
48.貪污罪探討
49.受賄罪探討
50.挪用公款罪研究
51.論結果加重犯
52.搶劫罪未遂探討
民事訴訟法:
1.論現行民事再審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與完善
2.論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制度
3.論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4.論我國民事訴訟缺席判決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5.論檢察院的民事公訴
6.論當事人民事程序選擇權
7.濫用民事訴訟訴權的法律規制問題研究
8.論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
9.論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權利保護
10.論民事判決書的質量問題
11.論民事判決書的說理性
12.手機電池回收引發的公益訴訟
13.論民事訴訟中的專家證人制度
14.論我國農民工權益司法救濟機制的完善
15.論法官中立——以民事或刑事訴訟為視角
16.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辯論原則
17.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直接言詞原則
18.論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19.訴訟費用制度的改革與反思
20.論民事再審程序中新證據的界定
21.論反訴制度的重構
22.論行為保全制度的建構
23.論小額訴訟程序
24.論我國民事審前程序的完善
25.論輸血引發疾病案件被告方的舉證責任
26.論當事人陳述
27.論民事陷阱取證
28.論舉證期限制度的完善
29.論民事訴訟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
30.論民事訴訟審判公開制度
31.訴訟契約研究
32.民事抗訴制度研究
33.構建我國即決判決制度的思考
34.論民事訴訟中的鑒定人制度及完善
35.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調查取證權
36.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研究
37.論民事訴訟簡易程序改革與重構
38.民事訴訟處分權研究
39.民事訴訟擔當制度研究
40.論代位權訴訟
41.論民事訴訟中的鑒定結論
42.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
43.民事訴訟證人作證問題研究
44.我國民事上訴審程序研究
45.我國民事訴訟中私錄資料合法性研究
46.論執行和解
47.民事電子證據研究
48.民事證據保全制度研究
49.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問題研究
50.民事撤訴制度研究
51.論我國民事訴訟中舉證時限制度的完善
52.論我國傳統調解制度的繼承與改造
53.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研究
54.民事執行救濟制度研究
55.論民事訴訟中的證人證言
56.論離婚訴訟調解
57.民事訴訟行為瑕疵及其救濟研究
58.心理測試結論作為民事訴訟證據可行性研究
59.家事審判制度研究
刑事訴訟法: 1.口供規則研究
2.保釋制度研究
3.取保候審研究
4.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問題研究
5.未決羈押制度研究
6.刑事賠償若干問題研究
7.我國刑事訴訟司法鑒定問題研究
8.刑事再審制度研究
9.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研究
10.論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構建
11.論刑事訴訟中證人的權利和義務
12.刑事拘留濫用問題研究
13.刑事被害人權益保障問題研究
14.論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
15.論我國不起訴制度體系的重構
16.論我國實行辯訴交易的障礙及制度構建
17.偵查監督問題研究
18.論我國刑事審級制度之重構
19.刑事被告人供述若干問題研究
20.監聽法律制度研究
21.刑事簡易程序的價值及其實現
22.刑事判決書研究
23.我國刑事辯護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
24.證據法視野下的無罪推定原則
25.辯訴交易制度研究
26.論刑事公訴案件簡易程序被告人權利的保障
27.刑事訴訟中直接言詞原則研究
28.偵查過程中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問題研究
29.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0.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31.刑事判例制度研究
32.論刑事訴訟中的迴避制度
33.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研究
34.論刑事被害人陳述
35.刑事訴訟證人保護制度研究
36.論自白補強規則
37.論刑事訴訟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
38.法治視野中的暫緩起訴
39.中國未成年人保釋制度的構建
40.論不起訴裁量權
41.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權利保護
42.羈押司法控制問題研究
43.論我國刑事訴訟模式的演進
44.無證搜查制度研究
45.刑事自訴若干問題研究
46.構建中國刑事專家證人制度的設想
47.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在我國刑事審判中的應用
48.偵查階段律師辯護權研究
司法制度:
1.論自由心證的制度保障
2.論一事不再理原則
3.中國傳統訴訟文化與現代訴訟文化的建構
4.證據補強研究
5.司法ADR研究
6.惡意訴訟民事責任研究
7.電子證據的法律分析
8.和諧社會視野下的調解制度研究
9.親屬拒絕作證權研究
10.證人宣誓制度研究
11.論我國人事訴訟程序之建構
12.和諧社會中刑事自訴案件研究
13.論現代社會中的訴訟功能
14.訴訟效率研究
15.論程序選擇權的生成與實現
16.網路證據基本問題研究
17.DNA證據運用規則研究
18.論測謊結論的法律價值
19.意見證據及其排除規則的理性透視
20.完善我國人民陪審制度之構想
21.法律真實的研究與探索
22.惡意訴訟之法律規制
23.拒證權制度研究
24.論根據合意的糾紛解決機制
25.品格證據研究
26.警察出庭問題研究
五,國際法類
1.關於條約保留問題的分析
2.關於國際法淵源問題研究
3.論國際爭端解決機制
4.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分析
5.論條約在國際法中的地位
6.國際習慣在國內法制度中的地位和效力7.關於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
8.論國際法上國家屬地管轄制度
9.論國際法上國家屬人管轄制度
10.論國際法上國家保護管轄原則的意義與問題
11.國際法上普遍管轄原則
12.論國際法上國家責任的性質,特徵,後果
13.論"條約必須遵守"
14.關於"一般法律原則"的分析
15.關於國家自衛權問題研究
16.反恐中的國際法問題
17.國際司法協助與引渡問題
18.論跨國公司的法律地位
19.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與范圍研究
20.國際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研究
21.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的關系研究
22.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的關系研究
23.國際經濟法與國內經濟法的關系研究
24.國際貨物買賣中的合同成立與合同效力問題
25.國際統一貨物買賣法的發展
26.國際貨物買賣中的保險問題
27.《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研究
28.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預期違約問題
29.WTO爭端解決機制研究
30.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條款分析
31.國際貨物買賣中的根本違約問題
32.國際投資法的對象與范圍研究
33.TRIMs與我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
34.國際貨幣制度的法律問題
35.國際融資租賃的法律問題
36.國際稅法的對象與范圍研究
37.國際重疊征稅的法律問題
38.國際避稅及其法律問題
39.論國際商事仲裁
40.涉外民事案件管轄權的確定問題
41.確立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理論問題
42.論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43.論我國公司法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適用
44.提單法律制度研究
45.海難救助報酬制度研究
46.共同海損制度研究
47.論國際慣例的性質
48.國際買賣合同的違約救濟制度
49.論非關稅貿易壁壘
50.論BOT投資方式的法律問題
51.國際投資爭端解決制度分析
52.論國家稅收主權原則
53.國際逃稅的法律對策
54.WTO的基本法律原則
55.論國家主權豁免
56.論國家豁免制度
57.關於個人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問題研究
58.論領海的法律地位
59.外國人地位問題研究
60.論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法律依據
61.最密切聯系原則在當代國際私法中的地位
62.論涉外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63.論區際司法協助
64.論國際私法上的反致制度
65.論外國法的查明制度
66.論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
67.論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
68.論中國的區際法律沖突
69.論WTO中的最惠國待遇制度
70.國際法上的庇護權
71.論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貨物所有權轉移
72.論國際投資爭端的種類,特徵及其解決方式
73.國際貨物買賣中的貨物所有權及風險分析
74.我國反傾銷制度研究
75.我國反補貼制度研究
76.論國際商事仲裁
77.論識別
78.論我國涉外婚姻的法律適用原則
79.論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適用
80.國際民事司法協助制度研究
81.判決域外承認與執行制度研究
82.論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對海洋法的發展
83.反恐中的國際法問題
84.外國人地位問題研究
85.國際條約在國內的適用比較研究
86.國際經濟組織在國際經濟法中的作用
87.發展中國家環境責任承擔主體芻議
88.關於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研究
89.關於國際法上自決權的分析
90.國際法院的訴訟管轄權
91.論世界貿易自由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