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教育法的法律責任

教育法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27 15:58:37

『壹』 違反義務教育法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實施細則》第七章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工作失職或玩忽職守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項中分別規定:「因工作失職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目標的」,以及「無特殊原因,未能如期達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2、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的」,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不送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4、使用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必須使用依法由國家和有關部門審定的教科書。《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使用本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造成不良影響的,由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1)教育法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政府部門對義務教育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貳』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刑事,民事以及行政法律責任有哪些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四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收取費用的,由政府責令退還所收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五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舉辦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由教育行政部門予以撤銷;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六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招收學員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回招收的學員,退還所收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七條 在招收學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回招收的人員;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八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費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還所收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九條 在國家教育考試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考試無效,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非法舉辦國家教育考試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考試無效;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八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頒發學位證書、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證書無效,責令收回或者予以沒收;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取消其頒發證書的資格。
第八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肆』 違反義務教育法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預防未成版年人犯罪法:保權障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的權利
義務教育法:保障未成年人上學讀書、接受教育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婚姻法:保障公民的婚姻家庭權益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民法通則: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刑法:保障公民的財產權、債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等不受非法行為侵害的權利民事訴訟法:保障公民參與民事訴訟的權利不受違法行為侵害的權利

『伍』 分別從教育法律責任的承擔類型有哪些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陸』 我國教育法律責任的特點

我國教育法律責任的特點:
1.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

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是義務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它指義務教育依照法律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推行和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的權利,而且是國家應盡的義務。國家要依法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須伴之以系統、完善的立法、執法和監督體系,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予以保證。在我國,只有義務教育和掃盲教育能夠強迫一定的教育對象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並為法律所規定和允許,其他任何教育制度都沒有這種權力。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還表現在任何違反義務教育法律規定,阻礙或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為,都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受到強制性處罰或制裁。

2.義務教育的公共性

義務教育是一種社會公共事業,屬於國民教育的范疇。它是面向本地區、本民族全體國民的教育,不應成為某一階級、政黨或宗教派別的工具而被壟斷。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育與宗教分離,使學校教育成為世俗性的公共事業;二是義務教育由國家設立或批準的學校來實施,體現了國民的意志;三是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和教師具有公共和公務性質,其工作對國家負責,對國民負責;四是國家對實施義務教育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我們強調全社會尊師重教,維護中小學教師的合法權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義務教育的公共性。

3.義務教育的免費性

義務教育的免費性是指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學費用。這是世界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一個共同特點。當然,義務教育從免除部分費用到免除全部費用,要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可根據有關規定適當收取雜費,而所收的雜費相對國家社會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來說,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免收學費,實際上已經免除了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的大部分費用,體現了義務教育免費性的特徵。義務教育的免費性還表現在,對那些貧困的學生不僅免收學費,而且《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

4.義務教育的基礎性

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意味著,根據法律規定,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完成規定年限的教育,並接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態度等方面的教育。這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是現代社會對每一個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義務基礎教育。義務教育的基礎性表現在義務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普及教育是人人有書讀,義務教育是人人必須要讀書。面向少數人的英才教育不是義務教育。人只有受到一定年限的基礎教育,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義務教育的基礎性還表現在,這種教育是素質教育,不是應試教育。《義務教育法》第二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這一規定,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根本宗旨。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顯然與之背道而馳。

『柒』 教育法打孩子負什麼法律責任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也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體罰,是教師對學生肉體實施懲罰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毆打、罰站、下蹲、超過身體極限的運動、刮臉、打撕嘴巴等行為。變相體罰,是指採取其它間接手段,對學生肉體和精神實施懲戒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勞動懲罰、抄過量作業、臉上寫字、諷刺挖苦、謾罵、烈日下暴曬等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中已明確規定「禁止體罰學生。」

『捌』 違反教育法律法規將會受到什麼懲罰

一、違反義務教育法將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實施細則》第七章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工作失職或玩忽職守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項中分別規定:「因工作失職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目標的」,以及「無特殊原因,未能如期達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2、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的」,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不送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4、使用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必須使用依法由國家和有關部門審定的教科書。《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使用本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造成不良影響的,由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二、政府部門對義務教育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三、哪些行為會違反義務教育法

1、拒絕接受應當在本地區或本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現象;

2、教育經費存在截留、擠占和挪用教育經費現象;

3、亂收費現象;

4、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現象;

5、脅迫或者誘騙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的;

6、非法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

7、出版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

『玖』 什麼是教育法律責任

教育法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因實施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
法律責任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是同義語,如一般的守法義務、贍養義務等,法學上稱其為「第州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是指法律關系主體實施了違法行為而必須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這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學上又稱「第二性義務」,即加於違法的法律關系主體的直接強制性義務,包括受制裁,強制和給予補救。
從法律意義上理解教育法律責任,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教育法的法律責任與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存在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三種
首先,教育法的法律責任,是針對違反行為,是教育法的法律責任的前提。也就是說,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設立的,是只有在發生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之後才會出現的一種法律後果。這些違法行為既包括不履行教育法規的義務,也包括侵犯其他主體由教育法規定的權利。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就不會產生這種法律後果。
其次,法律後果的承擔者,是有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義務的特定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它不僅指公民個人和社會團體,還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學校,體現了教育法的一種特殊的強制力。
最後,教育法的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緊密相連,表現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律、法規行為的不贊許態度。其實質是統治階級運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對規避教育法定義務、超越教育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矯正違法者的違法行為,從而補教受到侵害者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教育法律關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手段

『拾』 違反教育法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您好:
依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的不同,教育法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三種主要方式,即: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我國現行的教育法的相當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為一方,調整教育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具有行政法的屬性,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就帶有行政違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種法律責任。
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1)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對本機關違法的工作人員,或行政監督機關對行政系統機關工作人員所施行的紀律上的懲戒措施。
根據1957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行政機關所屬工作人員有下列違法失職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可以給予紀律處分:
a.違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政府的決議、命令、規章、制度的;
b.玩忽職守,貽誤工作的;
c.違反民主集中制,不服從上級決定、命令,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
d.弄虛作假,欺騙組織的;
e.撥弄是非,破壞團結的;
f.喪失立場,包庇壞人的;
g.貪污盜竊國家財產的;
h.浪費國家資財,損害公共財務的;
i.濫用職權,侵犯人民群眾利益,損害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聯系的;
j.泄露國家機密的;
k.腐化墮落,損害國家機關威信的;
l.其他違反國家紀律的行為。
行政處分的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種: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
(2)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對違反特定的行政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當事人給予的一種懲戒、制裁措施。它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進行管理、履行維護公共秩序職能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a.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的行為。這一點使它與民事處罰、刑事處罰相區別。因為刑事處罰和民事處罰都是由人民法院作出的。
行政處罰雖然是由行政機關作出,但並不是任何機關都有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罰是一種職權。只有法律、法規規定享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才能進行行政處罰。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