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律責任實施錯誤的是
『壹』 法律防衛方面問題
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其與緊急避難、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
根據刑法的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下列五個要件才能構成正當防衛:
一、起因條件:不法侵害現實存在
正當防衛的起因必須是具有客觀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許的,其侵害行為構成犯罪為條件。對於精神病人所為的侵害行為,一般認為可實施正當防衛。但是並非針對所有的犯罪行為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例如貪污罪、瀆職罪等等不具有緊迫性和攻擊性的犯罪,一般不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不法侵害應是由人實施的,對於動物的加害動作予以反擊,原則上系緊急避險而非正當防衛。不法侵害必須現實存在。如果防衛人誤以為存在不法侵害,那麼就構成假想防衛。假想防衛不屬於正當防衛,如果其主觀上存在過失,且刑法上對此行為規定了過失罪的,那麼就構成犯罪,否則就是意外事件。
二、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才能對合法權益造成威脅性和緊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衛行為具有合法性。不法侵害的開始時間,一般認為以不法侵害人開始著手實施侵害行為時開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現實威脅十分明顯緊迫,且待其實施後將造成不可彌補的危害時,可以認為侵害行為已經開始。例如恐怖分子在放置炸彈後,即使尚未引爆炸彈,但也構成不法侵害;為了殺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即使尚未著手殺害行為,但也被視為不法侵害行為已經開始。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當合法權益不再處於緊迫現實的侵害威脅的時候,視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具體表現在:不法侵害人被制服,喪失了侵害能力,主動中止侵害,已經逃離現場,已經無法造成危害結果且不可能繼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在財產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為已經構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時挽回損失的,可以認為不法侵害尚未結束。例如:搶劫犯奪走他人財物,雖然搶劫罪已經完成,但是防衛人仍然可以當場施以暴力奪回財物,這也被視為正當防衛。在上述開始時間之前或者結束時間之後進行的防衛,屬於防衛不適時。具體分為:事前防衛(事前加害)或者事後防衛(事後加害)。前者被俗稱為「先下手為強」。防衛不適時不屬於正當防衛,有可能還會構成犯罪行為。
正在進行或者諸多跡象表明將要實施危害的行為都可進行正當防衛。
三、主觀條件:具有防衛意識
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前者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後者是指防衛人出於保護合法權益的動機。防衛挑撥、相互斗毆、偶然防衛等都是不具有防衛意識的行為。防衛挑撥——為了侵害對方,故意引起對方對自己先行侵害,然後以正當防衛為由,對對方施以侵害。這被俗稱為「激將法」。因行為人主觀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識,自不可能實施正當防衛。但仍為不法加害行為。相互斗毆——雙方都有侵害對方身體的意圖。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沒有防衛意識,因此不屬於正當防衛,而有可能構成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毆結束後,如果一方求饒或者逃走,另一方繼續侵害,則有可能構成正當防衛。偶然防衛——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為,偶然符合了防衛的其他條件。例如,甲正欲開車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備對丙實施搶劫,而且甲對乙的犯罪行為並不知情。這種情況下,甲不具有保護權益的主觀意圖,因此也不構成正當防衛。
四、對象條件:針對侵害人防衛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侵害人本人防衛。由於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針對其本身進行防衛,才能保護合法權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也只能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人進行防衛,而不能對其沒有實行侵害行為的同夥進行防衛。如針對第三人進行防衛,則有可能構成故意犯罪或者假想防衛亦或是緊急避難。
也可以是對侵害人所帶協助其傷害的對象實施。
五、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防衛行為必須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內進行,否則就構成防衛過當。例如,甲欲對乙進行猥褻,乙的同伴丙見狀將甲打倒在地,之後又用重物將甲打死。這就明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必須注意的是,並非超過必要限度的,都構成防衛過當,只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是防衛過當。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進行的防衛,不會構成防衛過當。例如,甲欲對乙實施強奸,乙即使在防衛中將甲打死,也仍然屬於正當防衛的范圍。
限度把握:
1.不法侵害的強度。所謂不法侵害的強度,是指行為的性質、行為對客體已經造成的損害結果的輕重以及造成這種損害結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質和打擊部位等因素的統一。對於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如果用輕於或相當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採取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當然,如果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不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緩急。是指侵害的緊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對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的危險程度。不法侵害的緩急對於認定防衛限度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防衛強度大於侵害強度的情況下,確定該行為大於不法侵害的防衛強度是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緩急等因素為標准。
3.不法侵害的權益。不法侵害的權益,就是正當防衛保護的權益,它是決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為保護重大的權益而將不法侵害人殺死,可以認為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沒有超過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而為了保護輕微的權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護,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傷亡,而就可以認為是超過了必要限度。
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它的主要意義在於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鼓勵公民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作斗爭,震懾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可以說正當防衛不僅是免除正當防衛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而且是公民與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作斗爭的法律武器。正確認識正當防衛,了解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有利於公民大膽地運用正當防衛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一)防衛過當概念、特徵及罪過形式
防衛過當是指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損害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防衛過當具有以下特徵:
1.防衛過當的犯罪客體只能是其所構成的具體犯罪的客體。對於防衛過當,應當依據其罪過形式和客觀行為的性質,按照我國刑法分則的有關條文定罪量刑。
2.防衛過當在客觀上表現為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但其具有防衛前提且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防衛過當構成犯罪的,行為人主觀上必然有罪過。這種罪過表現為行為人對自己的防衛行為是否會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主觀心理態度。
關於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防衛人明知自己的防衛行為會明顯超過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損害,為了達到正當防衛目的而放任這種重大損害發生的,是間接故意的防衛過當。
(2)防衛人知道自己的防衛行為可能明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但輕信這種重大損害不會發生,是過於自信過失的防衛過當。
(3)防衛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明顯超過了正當防衛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至發生重大損害的,是忽視大意的過失。
(二)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
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防衛過當的定罪;二是防衛過當的處罰。
防衛過當本身不是獨立的罪名,對防衛過當應根據防衛人主觀上的罪過形式及客觀上造成的具體危害結果來確定罪名。從司法實踐來看,防衛過當行為觸犯的罪名主要有(間接)故意殺人罪、過失致死罪、(間接)故意傷害罪和過失重傷罪。為了表明防衛過當的情況,在製作判決書時,應當註明因防衛過當而構成某種犯罪。
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對防衛過當:「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因為在防衛過當的情形中防衛人主觀上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雖然對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但其行為的客觀危害性比其他犯罪行為小的多,所以,對防衛過當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關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因為正當防衛行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體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以「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四)關於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正當防衛行為不負責任的規定。
本款是對第三款的重要補充。對於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於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採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爆炸犯罪等。
假想防衛
「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由於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衛行為結果造成損害的行為。
對於假想防衛,應當根據認識錯誤的原理予以處理,有過失的以過失論,無過失的以意外事件論[4]:
(1)不法侵害行為的實際不存在。
所謂假想防衛,顧名思義,就是假設的想像的防衛而非真正的防衛,何以如此,是因為不法侵害並不實際存在,當然也毋須實施防衛行為,如果不法侵害現實存在,且正在進行當中,那也就具備了正當防衛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權實行必要的防衛行為,自然也就不存在假想防衛的問題,除了正當防衛之外,防衛時間錯誤、防衛對象錯誤以及防衛過當等,都是在不法侵害確實存在的條件下,在實行正當防衛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主客觀不一致現象,與假想防衛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不同的。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防衛意圖。
這是假想防衛在主觀上的必備條件。這種防衛的意圖來源於行為人主觀上判斷錯誤,如果行為人明知不法侵害並不存在,也就不會產生防衛意圖,假想防衛當然也就不會發生。如果行為人一方面假想不法侵害已經到來,另一方面卻不是出於防衛意圖實施反擊,而是意圖加害對方,並導致嚴重危害後果的發生,對此,應作為一種故意犯罪對待而非假想防衛。另外,還有一種雙方互毆過程中發生的誤傷勸架者或無辜第三者的情形,表面上似乎是一種假想防衛,但實際上因為雙方都存有加害對方的意圖,而不是基於防衛意圖進行反擊,所以,不能承認其中某一方是防衛行為,當然,也就不能把誤傷他人的行為視為假想防衛,而只能作為對象錯誤或打擊錯誤去處理。
(3)行為人的「防衛」行為給無辜者造成了損害,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結果條件。
由於行為人誤將他人行為視為不法侵害行為,因而作出錯誤的防衛反擊,進而導致不應有的危害後果的產生。假想防衛行為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並因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行為人雖然誤認不法侵害存在並且實施了錯誤的防衛行為,但並未對他人合法權益造成實際損害,則假想防衛不能成立,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就無從談起。
(4)假想防衛成立應負的責任
(1)行為人應當預見到沒有不法侵害而沒有預見,造成危害結果,應負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
(2)行為人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了防衛行為,而在防衛過程中從使用的工具、打擊的部位、造成的後果顯屬不當,叫「假想防衛過當」,行為人應當對過當的結果負責,可以比照防衛過當來處理。責任比第一種輕一點;
(3)主觀條件的限制,行為人不可能預見到,所採取的手段方法也無不當之處,應屬於「意外事件」;
(4)行為人既是假想防衛,也是提前防衛,主觀過錯應屬「故意」。
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爭。
『貳』 關於《保險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選項A:違復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制定,情節嚴重的,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可以禁止有關責任人員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進入保險業
選項B:拒絕、阻礙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調查職權,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選項C:未取得合法資格的人員從事個人保險代理活動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選項D:保險代理機構未經許可轉讓、出租、出借業務許可證的,可以在事後補辦相關審批手續,則可以免於處罰
『叄』 題目:關於《保險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
D錯誤,選D。
原因:違反本法規定,轉讓、出租、出借業務許可證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業務許可證。
『肆』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伍』 下列對經濟法責任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C
答案解析:
[解析]
只有「本法責任」才屬於經濟法責任,經濟法主體在責任的具體承擔上具有「雙重性」,並不是經濟法責任本身具有「雙重性」。
『陸』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主體包括哪幾種
公務員法根據法律義務主體的不同,在公務員法中明確了法律責任主體,以確保公務員法的實施。這些主體主要包括:
1、國家及公務員機關。公務員各級機關依照公務員法規定的許可權履行公務員管理職責。機關作為公務員的管理者,有管理公務員活動的權利,也有保障公務員合法權益和執行有關指令的義務。機關在公務員法中的責任包括立法責任、執法責任、司法責任等。此外,依照公務員法的規定,機關因錯誤的具體人事處理對公務員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有著依法給予公務員賠償的義務,因此,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還包括國家;
2、公務員。公務員作為公務員法的調整對象,有義務遵守公務員法規定的各項義務,遵守公務員紀律和各項規定,接受有關機關及其領導人的指令。公務員不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義務,不遵守公務員紀律和有關規定,濫用職權和違反職責的行為,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在一定條件下,公務員將與國家機關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關於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問題,不僅涉及公務員法,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定等都有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公務員法對此未做專門規定;
3、行政公務人員。公務員法的監管主體是公務員機關,同時還包括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機關通過在其中工作的行政公務人員依照公務員法對其所屬公務員進行管理。公務員法的行政公務人員既可以是從事公務員管理工作的公務員,也可以是公務員綜合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是受委託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工作的人員。這些人員在從事公務員相關事務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義務,如果濫用職權或違反職責,將承擔法定的個人責任;
4、其他單位和個人。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等離職的公務員必須繼續遵守公務員法關於辭職退休後的有關義務,包括保守秘密、遵紀守法、從業限制等。離職後的公務員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應根據情節輕重確定其相應的責任。此外,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包括不依法接受公務員工資調查的企業、違規接收離職公務員的單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個人等,在與公務員管理相關的社會生活活動中也必須履行公務員法規定的相對人的義務,服從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和決定,執行生效的裁決、處罰等。從某種意義講,他們也是法律責任的相對主體或義務主體。
參考來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guojiafa/gwyf/gwyjc/gwycj/20091015/77255.html
『柒』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答案是D,解析:違法設定行政許按規定撤銷,損害被許可人利益的需要承擔國家賠償專。但撤銷可能損害公屬共利益的違法設定許可,不予撤銷,不過被許可人利益損害還是可以請求賠償。
許可法第69 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2)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3)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4)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的;(5)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依照此規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捌』 工資總額申報錯誤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找到申報單位及時說明情況,並重新申報即可,一般來說不涉及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無需擔憂會產生嚴重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玖』 網路侵權責任糾紛案件的特點錯誤的是
法律分析:網路侵權責任是指侵權行為人利用網路為手段和工具實施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網路侵權行為是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侵權法上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互聯網作為新興技術,在給社會帶來開放、自由的同時,虛擬空間中網路用戶道德感和責任感的鬆弛使得網路成為侵權行為的多發地。網路侵權行為具有隱蔽、超越時空等不同於傳統侵權行為的特點,為此,《民法典》專門設有條文對網路侵權責任作出規定。網路侵權責任在責任主體上多涉及網路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用戶是網路平台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是提供信息平台或者信息通道服務以及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商。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從事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是直接侵權的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權利人因錯誤通知造成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拾』 【理論法】2021司法考試題庫:法律責任
一、試題精講
1.中學生小張課間打籃球時被同學小黃撞斷鎖骨,小張訴請中學和小黃賠償1.4萬余元。法院審理後認為,雖然2被告對原告受傷均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但原告畢竟為小黃所撞傷,該校的不當行為也是傷害事故發生的誘因,且原告花費1.3萬余元治療後尚未完全康復,依據公平原則,法院酌定被告各補償3000元。關於本案,下列哪一判斷是正確的?(2012/一/12.單選)
A.法院對被告實施了法律制裁
B.法院對被告採取了不訴免責和協議免責的措施
C.法院做出對被告有利的判決,在於對案件事實與規范間關系進行了證成
D.被告承擔法律責任主要不是因為行為與損害間存在因果關系
【考點】歸責與免責;內部證成與外部證成
【難度】★★★
【答案】C。 解析: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本題中,法院的裁決是依據公平原則作出的,這表明法院並未認定被告違法,故沒有對被告實施法律制裁。A項錯誤,不當選。
法律責任的免除,也稱免責,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不訴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協議免責是指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在這些場合,責任人應當向或主要應當向受害人承擔責任,法律將追究責任的決定權交給受害人和有關當事人。本案中沒有出現不訴免責和協議免責的情形。B項錯誤,不當選。
法律人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無論是依據一定的法律解釋方法所獲得的法律規范即大前提,還是根據法律所確定的案件事實即小前提,都是用來向法律決定提供支持程度不同的理由。在這個意義上,法律適用過程也是一個法律證成的過程。本題中,法院做出對被告有利的判決,是對案件事實與規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證成。C項正確,當選。
法律責任的歸結,也叫歸責,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在我國,歸責的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公正原則、效益原則和合理性原則。在本案中,法院要求被告承擔法律責任是考慮原告畢竟為小黃所撞傷,該校的不當行為也是傷害事故發生的誘因,考慮了小張的行為與小黃的損害間存在因果關系。D項錯誤,不當選。
故本題選C。
2.下列構成法律責任競合的情形是:(2014/一/91.不定項)
A.方某因無醫師資格開設診所被衛生局沒收非法所得,並被法院以非法行醫罪判處3年有期徒刑
B.王某通話時,其手機爆炸導致右耳失聰,可選擇以侵權或違約為由追究手機製造商法律責任
C.林某因故意傷害罪被追究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
D.戴某用10萬元假幣購買一塊勞力士手錶,其行為同時觸犯詐騙罪與使用假幣罪
【考點】法律責任的競合
【難度】★★★
【答案】D。 解析:法律責任的競合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法律責任競合的特點之一是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如果數個法律責任可以被其中之一所吸收,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吸收了其行政責任;若可以並存,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與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同時追究,則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A選項中,方某同時可以被追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C選項中,林某同時被追究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A、C兩項中的情形均不構成法律責任競合。A、C兩項錯誤,不當選。
B項中王某因手機爆炸導致右耳失聰,根據司法部當年的答案,同一行為既構成違約又構成侵權,但王某在兩者中只能擇一予以追究,屬於法律責任的競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只能向銷售者要求承擔違約責任,不能向製造商追究違約責任,本題存在一定程度瑕疵。B項錯誤,不當選。
D項中的情形屬於刑法中的想像競合,戴某的行為既構成詐騙罪,又構成使用假幣罪,按照刑法規定,對於想像競合犯,應按行為所觸犯的罪名中的一個重罪論處,而不以數罪論處,因此屬於法律責任競合的情形。判斷是否屬於法律責任的競合,與法律是否已經規定了如何處理沒有關系,只看是否會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產生。D項正確,當選。
故本題選D(司法部答案BD)。
二、知識點總結
1.法律責任的競合:
(1)概念: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的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
(2)特點:①數個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②責任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③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④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2.法律責任的免除: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與法律實踐,法律責任免除的條件主要有:時效免責;不訴免責;自願協議免責;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免責;自首、立功免責;人道主義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