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釋的法律效力追溯力
㈠ 司法解釋有沒有溯及力
法律分析:司法解釋可以溯及既往。法律解釋是否可以溯及既往,各界意見不盡一致,通說持肯定意見。從法律解釋的性質、法不溯及既往的合理性和我國立法法規定看,立法解釋不應溯及既往,而司法解釋應當具有溯及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四十二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㈡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是什麼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是,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不宜簡單套用溯及既往原則而追溯到所解釋的法律的生效時間。或者以不溯及既往原則將其時間效力確定為司法解釋的施行之日。司法解釋出於對其所解釋的內容和審判實踐的運用等多方面考慮,專門確定溯及力的標准,則應依其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㈢ 法律的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該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現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即採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我國修訂後的《刑法》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對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97年10月1日修訂刑法生效前實施的行為,應按以下情況分別進行處理:
1.當時的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現行刑法認為是犯罪的,只能適用修訂前的刑法,現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對此,不能以新刑法典規定為犯罪為由而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2.當時的刑法認為是犯罪,但現行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只要這種行為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則應適用現行刑法,即現行刑法具有溯及力。
3.當時的刑法和現行刑法都認為是犯罪,並且按照現行刑法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當時的刑法追究刑事責任。此即從舊兼從輕原則所指的從舊。但是,如果當時的刑法處刑比現行刑法要重,則適用現行刑法。此即從輕原則的體現。
4.如果根據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了生效的判決的,該判決繼續有效。即使按現行刑法的規定,其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處刑較當時的刑法要輕,也不例外。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適用當時的刑法。對一種行為刑法的溯及適用,只限於未經審理或者雖經審理但尚未作出生效判決的場合;已經生效的判決,不應根據刑法的規定加以改變,以維護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的嚴肅性和穩定性。
從法律學來看,溯及力是指,國家的法律法規在其指定的范圍(時間與空間)內有對民事法律行為等行為的有無效力是否合法的決定力。
㈣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是應當從屬於其據以作出的具體的法律的溯及力。
具體如下:
1、司法解釋可以溯及既往。 法律解釋是否可以溯及既往,各界意見不盡一致,通說持肯定意見。 從法律解釋的性質、法不溯及既往的合理性和我國立法法規定看,立法解釋不應溯及既往,而司法解釋應當具有溯及力。 法律解釋根據解釋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前者根據解釋機關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2、根據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九次常委會通過的相關規定,凡關於法律、法令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用法令加以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
3、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2000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規定是,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法規】的。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解釋的前提是法律規定本身含義或法律如何適用並不明確,而這種不明確是由於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復雜性和人們認識觀念的差異所導致,因此,解釋的內容很可能超出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預期,所以,立法解釋不應具有溯及力,否則會損害社會成員的信賴利益。而司法解釋是對如何正確理解和執行法律的具體規定,其內容是法律的應有之義,最高司法機關不得超越法律的本來之意做出擴張解釋,因此解釋的內容不會超越社會成員的正當預期,溯及既往也就不會損害人們的信賴利益。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㈤ 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後,怎樣適用發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
1、在刑法學中,刑法的效力范圍被認為是其基礎的問題之一,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的變更,在新舊法如何選擇的問題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實踐困難。討論新舊法的適用,無疑是討論我國刑法溯及力的核心和實質。
2、在司法實踐中,新法取代就舊法的現象十分常見,特別是當新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這就引出了新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
我國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適用當時的法律;
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選取了從舊兼從輕的的原則,此價值取向是有利於行為人的。這體現著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之精神。
我國刑法用簡練的語言的對新舊法的適用作了明確的規定,將這里的情況具體分析,大致體現在兩方面,
(1)在行為實施後,法律發生變更,法律評價應採用哪種刑法。
(2)當犯罪行為跨越新舊法時,又應如何進行判斷。這就具體提出了本文開頭所說的司法實踐困難,為解決此諸多問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了系列相關司法解釋,進一步闡述了我國刑法的溯及力問題。
3、犯罪行為跨越新舊刑法規范的情況。即行為在舊法生效期間開始,結束於新法生效之後,根據新舊刑法關於犯罪是否的不同規定可能,可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或者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行為,以及在1997年10月1日前後分別實施的同種類數罪,如果原刑法和修訂刑法都認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追訴,根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按照下列原則決定如何適用法律:
(1)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終了的繼續犯罪,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並進行追訴。
(2)對於開始於1997年9月30日以前,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連續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後分別實施同種類數罪,其中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均沒有變化的,應當適用修訂刑法,
一並進行追訴;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也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並追訴,但是修訂刑法比原刑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和情節較為嚴格,或者法定刑較重,在提起公訴時應當提出酌情從輕處理意見。
第二,如果法律在行為人的行為實施過程中發生變更,變更後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變更前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查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十二條若干問題的通知》中的第三條中部分內容規定:
行為連續或者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後的,對10月1日以後構成犯罪的行為適用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如果法律在行為人的行為實施過程中發生變更,舊法認為是犯罪,依照新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根據《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適用新法。
(5)法律解釋的法律效力追溯力擴展閱讀:
發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適用刑法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生效的刑法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對該行為定罪量刑;
二、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認定應當予以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規定定罪量刑;
三、發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後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為,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生效後的刑法認為不是犯罪,或者雖然認為是犯罪,但是處刑較輕,依生效後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對該行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當時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決,不適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對刑法生效以前的判決不具有溯及力。
㈥ 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1)從舊原則,即刑法對其生效前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
(2)從新原則,即刑法專對於其生效前未經屬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律適用,具有溯及力。
(3)從新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具有溯及力,但舊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時,依照舊法處理。
(4)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依新法處理。
上述諸種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適應實際的需要,為絕大多數國家刑法所采,我國刑法亦采此原則。
我國修訂後的刑法典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6)法律解釋的法律效力追溯力擴展閱讀
法律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就現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即採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㈦ 司法解釋是否有溯及力
法律分析:具有。司法解釋可以溯及既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十二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立法解釋的前提是法律規定本身含義或法律如何適用並不明確,而這種不明確是由於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復雜性和人們認識觀念的差異所導致,因此,解釋的內容很可能超出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預期,所以,立法解釋不應具有溯及力,否則會損害社會成員的信賴利益。而司法解釋是對如何正確理解和執行法律的具體規定,其內容是法律的應有之義,最高司法機關不得超越法律的本來之意做出擴張解釋,因此解釋的內容不會超越社會成員的正當預期,溯及既往也就不會損害人們的信賴利益。
㈧ 法律的溯及力是什麼意思
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頒布後對它生效前所發生的事件和行為可加以適用的效力。有四種情況,一是從舊原則,二是從新原則,三是從舊兼從輕原則,四是從新兼從輕原則
㈨ 法律解釋是否有追溯力
追溯力,要按照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法律解釋也算是法律所以也符合這一原則
㈩ 司法解釋的溯及力
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對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兩種。對於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提字第127號:本院認為,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不宜簡單套用「溯及既往」原則而追溯到所解釋的法律的生效時間,或者以「不溯及既往」原則將其時間效力確定為司法解釋的施行之日。如果司法解釋出於對其所解釋的內容和審判實踐的運用等多方面考慮,專門確定溯及力的標准,則應依其規定。...
【法律依據】
根據《立法法》第八十四條,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