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有哪些缺乏法律知識的表現
㈠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沖動,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這一階段,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系統還缺乏完善的認識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著心理壓力的積淀,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抵觸。
二、價值取向的偏差
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丑等問題上分辨不清,甚至顛倒是非;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三、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並且強化了「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四、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著高校與社會聯系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通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使其偏離正常健康成長的軌道。三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發生,極易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容易產生犯罪。有的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㈡ 大學生應該怎樣增強法制觀念
【摘要】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對於大學生成長、法治國家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一些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不強、法律運用能力不足,鑒於此,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提高可從「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樹立、「三個並重」教育機制的構建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培養三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大學生 法治觀念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法治觀念是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核心。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要素是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全體公民法治素養的普遍提高,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關系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加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的培育,能夠為我國未來法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一些在校大學生的法治觀念薄弱,法治觀念教育亟待加強。
大學生法治觀念現狀和成因
大學生法治觀念缺乏主要表現為:一是法律知識欠缺。二是法律意識不強。大學生對於身邊發生的相關法律事件敏感度低,反映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強。三是法律運用能力不足。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法律的能力也較為缺乏,不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傳統觀念的影響。正如勒內·達維德所言:「立法者可以大筆一揮,取消某種制度,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和看法。」傳統的「德主法輔」的仁治觀、「以言代法」的等級觀、「以訟為恥」的避訟觀、「重義輕利」的義務本位觀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個別學生甚至認為人情凌駕於法律之上。
二是高校缺乏相應的教育。首先,法治觀念教育理念陳舊,一些高校的教學任務主要集中在專業課程教育,在觀念上並未給予法治教育足夠的重視,法治教育觀念的落後也導致了相關教育課程欠缺合理性,課程設置少;其次,知識產權法律教育實踐性不強,大學生不能將所學的法律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法律現象聯系起來,很難使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有所提升。
三是大學生功利心愈發顯著。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大學生的價值目標也變得有些急功近利。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學習法律相關課程在獎評優、保送研究生、就業等方面無用武之地,所以大學生不願深入學習法律知識,更遑論在實踐中運用。
國外法治教育經驗借鑒
美國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向學生傳授美國法治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價值觀,並要求他們積極參加社區的服務和實踐,盡到一個公民的責任。美國學校實施法治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課程教育。美國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學習美國法律並能夠熟練運用,且美國大部分州已經把法治教育納入小學課程,大多數的州用法律明確規定學校必須對學生進行美國憲法教育。不僅如此,各個學校同時開設多門與法律相關的課程,形成了法治教育體系。二是社會參與,主要是邀請知名人士舉辦講座,對著名案例進行講解模擬,並且鼓勵學生走入社區,面對真實情景,接觸相關的法律人員。
日本的公民教育由於受到傳統文化和西方民主教育的雙重影響,成為融傳統道德教化和現代公民教育於一體的混合體。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和日本君主立憲制國體教育的混合。在日本,一個人從出生進入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法治精神的初淺啟蒙,受儒家精神影響,日本法的精神保留了濃厚的「集體」「團結」與等差秩序的色彩。二是個性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主義相結合。日本中小學的道德課和社會課中集中體現了其法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且日本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社會課,還在小學和初中開設道德課,且經過了多次修訂。
新加坡是世界范圍內法治國家的典型代表,十分看重法治環境的建設,要求學校、社會和家庭必須做好公民規則意識的培養。在建國早期,新加坡就開設了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培養公民的愛國、效忠等意識。從小學開始,新加坡就有各種法治教育課程,同時除了課程教學外,也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訓練和紀律訓練。
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路徑
筆者調查發現,國外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展開比較早,也比較嚴格,對我國的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法治教育在法治觀念養成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於教育角度,建議通過以下路徑培養大學生法治觀念。
一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樹立。首先,加強大學生對法治運行基本理論與實務的理解。一方面增加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生法治教育應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運行理論與實務於一體,幫助大學生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強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方式的訓練。大學生法治思維教育注重以下三個維度的培養:以規則意識為核心、以合法性意識為基礎的思維;以權利意識為中心、以責任意識為條件的思維;以程序意識為重點、以證據意識為依託的思維。最後,改革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評估方式。針對現實問題,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評估方式應作出合理的調整,鞏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目標和理念。
二是「三個並重」教育機制的構建。首先,創新靈活性、多樣化並重的法治教育模式。多樣化的法治教育模式需要拓展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法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時事熱點,運用多媒體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學習興趣,幫助大學生更快理解法治理論知識。其次,遵循科學性、層次性並重的法治教育規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取決於教育內容的科學性以及大學生這一主體的接納性,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設置上要探討這兩者間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結合、協同一致。法治教育是從簡單的普法教育逐漸向深層次的思維訓練、行為養成過渡的,具有循序漸進的規律。不僅要在大學的各個階段根據大學生不同的特徵和需求適時調整法治教育目標和內容,而且還應加強大、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聯動與配合。最後,建構互動性、參與性並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良好習慣,高校理應從「教師中心論」的舊模式轉變為堅持「大學生主體性」原則的新模式。
三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長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起「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為准則;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做好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風尚;高校對於大學生的規范效果將會起到最為明顯的作用,高校應當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制度規范,通過社團活動、科創活動、教學活動鼓勵大學生守法用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制和引導,讓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目標。
(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講師)
【註: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項目編號:CJSFZ16-06,主持人:余小英)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盧濤:《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成三論》,《經濟研究參考》, 2016年第22期。
責編/陳楠 姜成(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㈢ 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後果
《憲法》第五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而法律意識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社會成員法律意識的強弱對法制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懂法、守法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未來的主人。其中不乏精英和驕子。然而在現實中,文化水平與法律意識的並不相一致。即使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後,因為缺乏法律知識,進行高智商犯罪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上海高校的幾名學生盜用他人上網卡號和密碼的行為以及馬加爵事件等,都最終造成令人扼腕的後果。因此,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高智商,還要有高情商,要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這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對他們的法律意識的關注與培育,將會直接影響我國法治化的進程。也許有很多同學認為自己很難碰到法律問題。其實,大學校園並不是遠離法律的地方,大學生們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一些法律問題,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罷了。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法律現象也是各種各樣,其中涉及到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大學生權利被侵犯、以及大學生就業、兼職等各方面法律現象,其中很多問題已經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直接提出提出了挑戰,促使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制定。因此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提高直接影響到我國法制文明的程度。
㈣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的原因
思修學的不好,再就是對有關法律相關的書籍包括新聞看的太少,不去了解,上思修課老師講根本不用心聽,也不去看新聞看書充實自己,所以法律意識缺乏
㈤ 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2014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十八屆四中全會,大會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方略,而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和前提。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這主要表現為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法律條文知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增強等。但是近年來,由於大學生犯罪呈上升趨勢,多起惡性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由此引發的大學生法律理論較為缺失、法律信仰較為淡薄、誠信意識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值得大家重視。而且,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教育途徑單一、師資隊伍不健全、教學方式不夠規范等都阻礙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進程。所以,在找出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積極探尋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就有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從法律意識的一般理論分析入手,以多角度的方式對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和缺失成因進行分析,最後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報告精神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思考。以期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的。本文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從法律意識的結構、內涵、功能三個方面闡述了法律意識的相關概述,並指出了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二,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和成因。首先應該肯定的是,近年來大學生法律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依法治國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共識,他們對法律的理解、把握和認知更加的理性化。但同時,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基本法律常識缺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及情感控制、法律信仰較為淡薄等。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社會不良風氣和輿論的影響,更有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第三,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對策思考,比如:創設有利於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社會輿論環境、加強和改進學校法制教育、加強法治課程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大學生自我法律意識的增強。
㈥ 淺談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
大學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希望,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不僅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養的關鍵。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
1.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加強法律基礎課教學對提高整個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要增強師資力量。師資薄弱是影響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第二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為學生授課或者講專題,利用他們豐富的法律工作經驗,提高學生適用法律能力。最後,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一起抓,在課堂上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的教學,只有這兩者共同發展的大學生,才稱得上高素質的大學生。
2.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法律知識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以案說法、以案解法、法案結合來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適當時可以組織課堂辯論賽,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法律知識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3.促使大學生樹立對法律的敬仰,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為學生授課,開講座,利用他們法律工作中的案例,來個現場斷案,在學生中樹立法律的威嚴,剔除社會上的各種妨礙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擾,促使他們樹立對法律的敬仰,從而促使大學生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的自覺性。培養具有良好法律素養的大學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神聖而不可推卸的責任。
高校除了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把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相結合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引導他們了解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和規定,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把他們培育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狀況
為了客觀地分析與評價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進一步理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呈現以下特點:
1.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
據人民日報報道:“該研究(《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變化研究》)表明,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是,他們對法治的信任信仰程度、對法律的理解深度、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通過多年的普法教育,特別是在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課》後,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過去相比有明顯提高。
2.法律實用主義意識強,但社會價值意識弱
法律的社會價值應當是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法律能否實現其社會價值以及實現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公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決定他們對法治建設目標實現的信心大小。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重視和認同法律的實用功能,大多數人認為學習法律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保護自己、知法守法等,對自身素質、自身價值、自身利益關心備至,受實用主義法律價值觀的影響較大。
3.對法的價值有了深刻認識,但尚需樹立信仰
法的根本價值在於公正,而公正價值的實現又有賴於實施法律的人們對這一價值的認識和信仰。依法辦事不僅需要知識、觀念,更需要信仰。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的公正表示信服和尊重,但是涉及法律信仰的問題上,只有24%的大學生認為憲法和法律在現階段具有至上權威,只有27%的大學生認為現實的一個案件能夠以法定程序公正解決,而73%的大學生認為執法實踐中往往權能壓法、錢能買法、關系能通法。這說明大學生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法治缺乏堅定信念。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分析
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而現實中的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有很多學生對相關的法律知識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
1.多數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素質養成的基礎是法律知識。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是大學法律基礎課的重要任務,但現實中大多大學生對應用實踐性法律知識的興趣頗大,對法的理論知識了無興趣,他們對刑法、民法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體現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維權,而法律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大學生維權意識淡薄,不會正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導致誤用法律或者任由別人侵害自己的合法權利。
2.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缺少信仰
隨著法律基礎課的普及,現在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總的來說有很大進步,普遍能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識。但是,由於缺少正確適用法律的引導,他們對法律知識的適用還不全面,對某些法律知識與領域,甚至還一無所知,適用法律不規范,甚至出現知法違法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對法律信仰的缺失,由於媒體的過分炒作,對社會現象刻意進行消極的引導,導致民眾包括大學生在內對法律的威信產生了懷疑,導致大學生對法律還有排斥的心理,使其覺得法律是虛設,學了沒用,或者只關注法律中規定的權利,忽視了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沒有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大學生的維權能力不足
㈦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應該採取什麼對策
一、高中應開設法律常識課,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 高中學生處於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生是次品,學生除了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之外,還應該有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社會科學素養,尤其是要有一定的法律素養,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正當防衛?什麼是防衛過當?什麼是激情犯罪?等等,這樣就會對違法犯罪現象有一個後果的認識,不至於因法律知識缺失而引發犯罪。
二、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法律知識教育;
如今大學教材已經把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合二為一了,每周基本上只有一節課程,或許各大高校可以嘗試一種「課時少,內容多」的教學方式,不僅在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加體現在關注法律基礎教育方面。開展課堂積極討論,豐富課余活動,調動學生對這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大學生們的法律意識。
三、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因為法律意識的貧乏,而法律意識的缺陷是由於其心理發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從而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北京大學精神研究所研究員王玉鳳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礙,尤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症等為主。如在雲南大學發生的「2.23」特大殺人案,馬加爵於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亞市被抓獲。雲南人力資源中心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惠主任說,從提供的資料來看,馬加爵可能是一個有人格障礙的人。這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屬分裂性質,表現在他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則屬攻擊性質的人格分裂,表現在從提供照片上看,馬加爵蠻有攻擊性。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時很壓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話,就有可能爆發,且喜歡報復打擊。當今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不良情緒佔主導地位,而不良情緒源自於家庭、社會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低下,社會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家庭過高的期望值與自身能力差異所產生的壓力,有的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們有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而釋放出來
四、全社會應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法律氛圍。
社會和學校應加強法制氛圍的製造:社會應該通過多種媒體,宣傳法制觀念,進行普法教育。佔領網路思想教育陣地,讓互聯網同樣也成為法律宣傳的一個新平台。摒棄網路弊端,發揚網路平台的廣泛性。加強社會注意榮辱觀的教育,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氛圍,進而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大學是一個學術重鎮,要有活躍而濃厚的學術氛圍,有寬松而自由的創新環境,從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最後要有良好的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接受教育。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㈧ 能提供一些反映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案例嗎
近年來,不時有在校女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雖然,女生只佔犯罪大學生的極少數,但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矯正工作,對於降低女大學生犯罪率,不無益處。
一、女大學生犯罪心理種種
犯罪心理是指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故意或過失的特殊心理狀態。從近幾年所報道的女大學生犯罪情況來看,女大學生犯罪多是出於故意。既有因貪圖享受而去盜竊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無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還有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觸犯法律的。
(一)愛慕虛榮、貪圖享受的心理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了改變和錯位,她們高消費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裝,買高檔商品看成一種時髦。有的甚至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對物質享受和滿足虛榮的過分追求誘發和刺激了女大學生們去進行偷盜、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有的女大學生甚至拋棄了個人的基本道德,出賣肉體、出賣靈魂。據調查顯示,在校女大學生犯罪,從事賣淫和盜竊的佔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虛榮心過強,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喜歡攀比,貪圖享樂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戀愛心理
煥發著青春朝氣的大學時代,青年期性機能的成熟與性意識的覺醒,引起了女大學生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如今隨著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戀愛問題已滲透到她們的學習、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於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並未完全成熟,她們心理波動大,易沖動,加上她們社會閱歷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她們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誘發犯罪。這類犯罪在女大學生犯罪中佔有相當比例。
1、戀愛受挫能力差。女大學生一旦陷入熱戀之中,往往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駕馭能力,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稍有波折就痛苦萬分。一旦戀愛受挫,即會情緒失控,無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學的王某因與男友黃某某發生矛盾,認為以後兩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產生先毒死男友,然後自殺的念頭,並付諸行動。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責任和性道德。大學期間,女大學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開始對性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學生輕率偷嘗禁果,結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學業、名譽的慘重代價。如南京某學院學生程某戀愛後,偷嘗禁果、未婚先孕,後遭男友拋棄。為了籌集打胎的錢,在現任男友的慫恿下,她鋌而走險,以約會網友為名實施搶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3、戀愛交友不當,導致犯罪。女大學生喜歡閱讀文學書刊,喜歡把書中的白馬王子當成現實中的理想,她們的愛情觀單純,天真,信奉愛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愛的人往往會不顧一切,一頭陷入感情的深淵,置道德與法律於不顧。而現實生活是那樣復雜,那些心術不正的愛情騙子就利用女大學生的這一弱點,屢騙得手。當現實將夢幻擊得粉碎時,那些心靈脆弱的女大學生就易走極端,並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學的一個女大學生被愛情騙子拋棄之後,痛不欲生,舉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殺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學新聞系女大學生黃雅寧因愛上黑道「老大」,無法回頭而犯了包庇罪。
(三)貧富差距導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難造成經濟緊張而陷入困境的大學生在大學里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據統計,每年全國26.4%的大學生支付不起學費,13.5%的大學生甚至連生活費用都有成問題。高額的學費與生活開支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貧困的女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尤甚。經濟的窘迫使她們的心特別自卑敏感,她們不願讓同學知道她們的情況,她們的苦悶只能壓抑。一旦有什麼事傷及她們的自尊,導致心理失衡,她們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貧寒的上海女大學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來有限的生活費,幾乎沒有餘錢買學習資料和娛樂。眼看同寢室同學穿著時髦,出手闊綽,她的心理逐漸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時忘記拿放在書桌上的手機,結果被小董「順手牽羊」。此後,她又接連多次盜竊同學手機,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時,將學生家裡的筆記本電腦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學2000級女學生奚某因看不慣同學平素處處炫耀自己有錢、目中無人的做派,偷走同學寶來1.8T型轎車。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學後,部分女大學生表現出種種不適應。她們由於缺少生活閱歷、交往經驗,而自尊心又過強,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後,便迴避與人交往,以至陷入無端的自我封閉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沖突時,這部分人容易採取極端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如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級學生張君慧與男友李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張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張個人也因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五)報復、泄憤的心理
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當女大學生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以致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以泄其憤。如蘇州某大學的王某因當尼姑被拒絕,懷疑別人戲弄她,為泄憤,就撿起石頭狂砸銀行及路邊公物。
二、預防女大學生犯罪的對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學生因為觸犯法律,身陷囹圄,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任務。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女大學生發展的環境,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才能取得明顯效果。
(一)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目前,我國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仍很薄弱。在開設課程發面,各個高校都普遍重視專業課、外語等,而往往忽視思想道德的教育。而開設的法學基礎課和思想政治課針對性不強,內容僵化,一般局限於講授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導致一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校方對學生的德育等管理卻未加強,存在重知識「輸入」而輕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學生在對物質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數量才會與日俱增。有些人在實施盜竊行為時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對此,各大專院校應首先增設法制宣傳欄、宣傳刊,採取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律常識教育。其次是加強與司法機關的聯系,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結合校園內的案例講危害,使大學生在實案中學法懂法,起到引導和教育作用。最後是學校應將法律學習貫穿於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開展課堂教育,結合校園文化生活,開展主題教育、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法律咨詢等活動,促進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女大學生的犯罪固然與其法制觀念有關,但從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關系。根據一些地區和高校的調查統計發現,來自農村和小城鎮的學生有心理障礙的要高於來自城市的學生;大城市的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比例要低於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問題的比例高於男生;大學二年級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於其他年級。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應該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其中又應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因為當她們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無路時,哪還管法律的規范。
1、引導女大學生控制情緒,消除其人格障礙。針對女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女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她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
2、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由於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生在中學的學習生活多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學幾乎是唯一的目標,造成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來到大學之後,四年或五年的集體生活中該如何與周圍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學校應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有關人際交際學方面的課程。針對女大學生心細,比較敏感的心理,輔導員應當經常關心女大學生的生活,特別是貧困女大學生的生活及心理狀況。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培養女大學生成熟的戀愛心理。由於我國「談性色變」,加上我國的應試教育,因此,女大學生們在高中以前,可以說,對性是朦朦朧朧的。一進入大學這個開放的環境,免不了對異性產生好奇感。因此,學校的教輔人員要有意識地開展女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育她們擺正戀愛與學業的關系。
總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生活觀中,教育模式也應以預防性為主,教育領域應從人格輔導擴展到學習、職業、生活輔導等等。
(三)重視對女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佔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於人數的增多及就業歧視,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因此,在大學里流傳著一名話:「找份好工作,不如找個好老公。」部分女大學生不願將自己的精力過多投入到學好文化知識的理想奮斗中,她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現實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現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樂,如何才能釣個「金龜婿」。所以,在女大學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她們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她們對社會負面影響的免疫力。幫助她們克服女性的個性缺陷,發揚自身優勢取長補短,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
㈨ 如何改變大學生中法盲普遍存在的狀況
在大學生中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結合公共課,講座,競賽,辯論賽等多種活動形式,做好普法宣傳
㈩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應該是還是蠻好的,他們因為有文化,懂得也比較多,但是有些大學是跟法律意識,感覺還不如幼兒園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