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效力體系解釋
① 我國環保法律體系是什麼
目前我國共頒布了6部環境保護法律、13部自然資源管理法律和34項環境保護法規;環境保護部門出台了90多項全國性環境保護規章和1020多件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初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法律體系。
為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對破壞環境和對環境保護監管不力的行為進行制裁,新修訂的刑法專門增加了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和環境保護監管瀆職罪兩項罪名。
此外,與生態保護相關的標准和技術規范的制定也日趨完善,環境標志產品和環境管理體系也有了相應標准。目前已制訂重點行業的污染防治技術政策,配套修改、制訂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准、機動車污染控制標准以及危險廢物處置標准等53項污染控制標准、4項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及配套制訂的36個地法標准、17個樣品標准等約430項國家環境標准。
在環保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環境執法的力度也大大加強。各級人大、政協高度重視環境執法檢查,對各級政府環境執法實施有效監督。國家環保總局與監察部連續4年對各地貫徹《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情況進行監察和檢查,開展了關停「十五小」、檢查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等聲勢較大的執法行動,僅2000年環保系統的現場執法檢查就有162萬多次,有力地推動了環保工作法治化進程。
② 我國環境法的體系主要包括哪些主要部分
(1)我國環境法體系包括:憲法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規定,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單行法規,環境標准,其他部門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規范,共五部分。
(2)憲法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規定,為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奠定了基礎,是各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法依據。在憲法中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國家職責和基本國策予以確認,把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予於規定,就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活動奠定了憲法基礎,賦予其最高的法律效力和立法依據。
環境保護基本法是處憲法意外在環境保護法體系中有核心的最高地位的綜合性實體法。它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重大問題予於全面的原則性規定,是其他單行環境法規的立法依據。其對促進我國環境法體系的完備化,加強環境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規是以憲法和環境保護基本法為依據,是它們的具體化。具體而詳細的單行環境法規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環境糾紛的直接依據。它在環境法體系中數量最多,佔有重要的地位。
環境標準是我國環境法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特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他環境法律、法規相配合,在國家環境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其他部門法中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規定是環境法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具有廣泛性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和規范。
③ 簡述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保護環境基本管理制度、環境保護「三大政策」
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抄系:
1.憲法中環境保護條款-------------全國人大通過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人大常委會通過
3.環境保護國際公約 / 環境資源保護法 / 污染防治法 / 其他法律中的環境保護條款
4.環境保護行政法規---------------國務院通過
5.環境保護地方性法------------省市人大通過
6。環境保護部門規章 -------------國家環境保護及有部、委、辦、局頒布
7.環境保護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頒布
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共有六項:
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二、「三同時」制度
三、排污收費制度
四、許可證制度
五、限期治理制度
六、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報告及處理制度
環境保護 三大政策: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政策;
(2)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
(3)強化環境管理的政策。
④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⑤ 環境法的體系
一、環境法的體系
(一)環境法體系的含義與分類
各種具體的環境法律法規,其立法機關、法律效力、形式、內容、目的和任務等往往各不相同,但從整體上看,又必然具有內在的協調性、統一性,組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而這種由有關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各種法律規范所共同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就是所謂的環境法體系。
關於環境法體系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劃分。例如,按照國別來分,包括中國環境法和外國環境法;按照法律規范的主要功能來分,包括環境預防法、環境行政管製法和環境糾紛處理法;按照傳統法律部門來分,主要包括環境行政法、環境刑法(或稱公害罪法)、環境民法(主要是環境侵權法和環境相鄰關系法)等;按照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來分,包括國家級環境法和地方性環境法等。
(二)我國國家級環境法體系的基本內容
從法律的效力層級來看,我國的國家級環境法體系主要包括下列幾個組成部分: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單行法;環境標准;其他部門法中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此外,我國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也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l.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
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在整個環境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權威,是環境立法的基礎和根本依據。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與其他公害」;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2.環境保護基本法
環境保護基本法是對環境保護方面的重大問題作出規定和調整的綜合性立法,在環境法體系中,具有僅次於憲法性規定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
我國的環境保護基本法是1989年12月26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其主要內容是:
①規定環境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與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②規定環境保護的對象是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要素;
③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或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有監督、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④規定環境保護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原則、污染者治理、開發者養護原則、公眾參與原則等基本原則;應當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徵收排污費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現場檢查制度、強制性應急措施制度等法律制度;
⑤規定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及相應的法律義務;
⑥規定中央和地方環境管理機關的環境監督管理許可權及任務。
3.環境資源單行法
環境資源單行法是針對某一特定的環境要素或特定的環境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具有量多面廣的特點,是環境法的主體部分,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立法構成:
(1)土地利用規劃法:包括國土整治、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等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城市規劃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
(2)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學品管理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惡臭污染防治法、振動控製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此類單行法律法規主要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海洋環境保護法》及其3個實施條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等。
(3)自然資源保護法:包括土地資源保護法、礦產資源保護法、水資源保護法、森林資源保護法、草原資源保護法、漁業資源保護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水法》、《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草原法》、《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復墾規定》、《森林防火條例》、《草原防火條例》等。
(4)自然保護法: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濕地保護法、荒漠化防治法、海岸帶保護法、綠化法以及風景名勝、自然遺跡、人文遺跡等特殊景觀保護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細則、《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城市綠化條例》等。
4.環境標准
環境標準是由行政機關根據立法機關的授權而制定和頒發的,旨在控制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各種法律性技術指標和規范的總稱。環境標准一經批准發布,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不得擅自變更或降低。作為環境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環境標准在環境監督管理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確定環境目標、制定環境規劃、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還是制訂和實施環境法,都必須以環境標准這一「標尺」作為其基礎和依據。根據《環境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標准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的環境標准由三類兩級組成,即在類別上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保護基礎標准及方法標准三類,在級別上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實際上為省級)兩級。其中,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審批、頒布和廢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了規定的項目,可以制訂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而且凡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環境質量標準是指國家為保護公民身體健康、財產安全、生存環境而制定的空氣、水等環境要素中所含污染物或其他有害因素的最高允許值。如果環境中某種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含量高於該允許限額,人體健康、財產、生態環境就會受到損害;反之,則不會產生危害。因此,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保護的目標值,也是制訂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重要依據。從法律角度看,它是判斷環境是否已經受到污染、排污者是否應當承擔排除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的根據。
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指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准和環境目標,結合環境特點或經濟技術條件而制定的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最高允許限額。它作為達到環境質量標准和環境目標的最重要手段,是環境標准中最為復雜的一類標准。
環境保護基礎標準是為了在確定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進行其他環境保護工作中增強資料的可比性和規范化而制定的符號、准則、計算公式等。而環境保護方法標准則是關於污染物取樣、分析、測試等的標准。就其法律意義而言,環境保護基礎標准和方法標準是確認環境糾紛中爭議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否合法的根據。只有當爭議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按照環境保護方法標准所規定的采樣、分析、試驗辦法得出,並以環境保護基礎標准所規定的符號、原則、公式計算出來的數據時,才具有可靠性和與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可比性,屬於合法證據;反之,即為沒有法律效力的證據。
5.其他部門法中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
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部門法中也有一些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較為龐雜。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5條第1款關於對故意污損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尚不夠刑事處分者處以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規定;第6款、第7款關於對破壞草坪、花卉、樹木者以及在城鎮使用音響器材,音量過大,影響周圍居民工作或休息,不聽制止者,處以5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規定;《民法通則》第83條關於不動產相鄰關系的規定;第123條關於高度危險作業侵權的規定;第124條關於環境污染侵權的規定;《對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條例》第24條關於作業者、承包者在實施石油作業中應當保護漁業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防止對大氣、海洋、河流、湖泊、陸地等環境的污染和損害的規定;《刑法》第六章第六節關於「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規定等,均屬於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環境行政處罰、環境行政訴訟、環境民事訴訟、環境刑事訴訟等也必須適用《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與這些法律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6.我國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
為了協調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活動,保護自然資源和應付日趨嚴重的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於是產生了國際環境法。它是調整國家之間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46條明確規定,我國締結或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我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由此可以說,國際環境法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行為人也必須遵守有關規定。而我國迄今所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公約共計20多項,具體內容見本書第十六章。
二、環境法的實施
環境法的實施,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具體運用、貫徹和落實環境法,使環境法主體之間抽象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化的過程。通過環境法的實施,使義務人自覺地或者被迫地履行其法律義務,將人們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活動調整、限制在環境法所允許的范圍內,從而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環境法的目的和任務。因此,環境法的實施,是整個環境法制的關鍵環節,具有決定性的實踐意義。而環境法的實施,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及「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的原則。
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法的實施分為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兩大類別。
所謂公力實施,也稱國家實施,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憑借國家暴力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包括行政機關通過依法行使行政權對環境資源進行的監督管理,司法機關通過行使司法權進行的實施活動,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檢察權進行的實施活動以及立法機關通過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等遵守環境法情況的監督所進行的實施活動。其中行政機關對環境法的實施活動發揮著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作用,而許多國家的環境法也都明文規定設立專門的環境行政機關,由環境行政機關負責環境法的執行和實施。
所謂私力實施,也稱公民實施,是指公民個人或公民組織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參與環境行政決策,依法對違反環境法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提起環境訴訟或進行檢舉、控告,與排污者簽訂污染防治協議,通過立法機關的民意代表對行政機關等遵守和實施環境法的活動進行監督以及針對環境犯罪、環境侵害行為實施正當防衛和其他自力救濟等。
由於公眾是環境公害的直接受害者,對環境狀況最了解、最敏感,是完善和實施環境法制的根本動力來源。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國際社會與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社會公眾在環境法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維護公眾正當環境權益,特別是知情權、參與權和獲得救濟權等程序意義上的環境權,使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的公力實施與公民私力實施密切配合,以求收到良好的實施效果。例如,1992年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原則10強調:「環境問題最好是在有關市民的參與下,在有關級別上加以處理。在國家一級,每個人都應有權適當地獲得公共當局所持有的關於環境的資料,包括在其社區內的危險物質和活動的資料,並有機會參與各項決策進程。各國應通過廣泛提供資料來便於和鼓勵公眾的認識和參與,應讓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補償和補救程序」。
⑥ 環境保護法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環境保護法的司法解釋如下:
1、環境保護法是一個新興的處於迅速發展和變化中的法律部門,其稱謂在各國立法和理論上的表述上有相當的差異。有稱環境法,有稱公害法,有稱污染控製法,有稱自然資源保護法等。我國在立法上稱為環境保護法;
2、環境保護法是指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保護法的目的是為了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民健康,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的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⑦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體系的含義及其基本內容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是指由開發利用資源、保護改善環境的各種法律規范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我國現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由下列各部分構成:憲法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規定;環境與資源保護基本法;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規;環境標准;其它部門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規范。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及國際上有關國家的環境基本法的內容,我國《環境資源基本法》的體系應包括:1、立法宗旨: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2、環境與資源法的保護范圍。包括環境要素、資源要素、生態要素、地區要素中的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自然和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農村的環境和自然生態的保護;3、環境資源保護的基本原則。包括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原則;資源開發和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原則;開發者保護、污染者治理、獲利者付費原則;群眾參與原則等;4、環境資源保護的基本制度。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環境保護許可制度、環境標准制度、排污收費制度、舉報、監督制度、環境保護獎勵與處罰制度等5、自然資源開發者開發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權利和義務。環境污染者治理污染的義務;6、環境資源保護的管理體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環境資源管理機構的設置,環境資源管理的許可權劃分,環境資源管理機構的權責,環境資源管理的監督;6、生態保護的特別規定;7、環境資源主體對環境資源保護的權利和義務。8、涉外環境資源保護的特別規定。包括參加國際環境資源保護的公約、條約和協定、與國際上環境資源保護國家和組織的合作,組織和參與國際環境資源保護活動和交流;9、違反環境資源法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經濟責任和刑事責任等。
⑧ 簡述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是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依據。(第九條、十條、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一般規定的具體詳細,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糾紛的直接依據。
(4)環境標准。
(5)其他部門法中的在關環境的法律規范。(包括中國加入或簽署的國際法或公約)
⑨ 我國的資源環境法律體系包括
法律分析:1.指導性的環境法律規范,綜合性的環境法律規范和部門性的環境法律規范;
2. 實體性和程序性的環境法律規范;
3.有關環境資源的民事法律規范、刑事法律規范、行政法律規范、和國家法律規范。也可以將環境法律規范分為制裁性、獎勵性、命令性、禁止性、授權性、義務性、任意性、解釋性等各種不同功能的法律規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