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調解部門相關法律知識

調解部門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12-25 10:22:58

⑴ 人民法院的調解員應該具備哪些常識

縣(區)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司法是四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法院法官版(司法)主管機關權負責審理此案,以解決國家機構的基本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糾紛。下級法院行使調解職能。

法庭職務:

(一)審判法,基層人民法院應當自受理自訴與公訴的刑事,民事,行政一審案件的職權范圍和驗收。

(二)行使司法執法和司法自由裁量權。

(三)由國家賠償法。

(五)行使司法監督職能。

(六)研究,收集的法律,法規規章,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聽證會的情況下,在司法建議中發現的問題。

(七),負責指導縣(區)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培訓;法官在按照權利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協助管理縣(區)法院組織,人事工作;主管縣(區)法院監測工作。

(八),與審判宣傳法治相結合,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

(九)協調,管理,監督公共陪審員和調解工作。

(十)其他承建商應負責為基層法院的工作。

有一些情況下,下級法院無權審判,被判處刑,以及刑事案件可能有重大影響全省的案件,涉外案件,因此,主要區別根據中級人民法院的案件

⑵ 人民調解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一、人民調解。
即民間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民間糾紛的調解,屬於訴訟外調解。目前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以及《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它可以採用下列形式設立:(一)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二)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三)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四)根據需要設立的區域性、行業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員是經群眾選舉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領導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人員。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調解員,統稱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人以上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婦女委員。擔任人民調解員的條件是: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應當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民調解員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選或者聘任一次,可以連選連任或者續聘。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守下列原則:(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主義道德進行調解;(二)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民間糾紛,包括發生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受理調解下列糾紛:(一)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或者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者解決的。
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根據糾紛當事人的申請,受理調解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也可以主動調解,但當事人表示異議的除外。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
在人民調解活動中,糾紛當事人享有下列權利:(一)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終止調解;(二)要求有關調解人員迴避;(三)不受壓制強迫,表達真實意願,提出合理要求;(四)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解決的糾紛,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或者當事人要求製作書面調解協議的,應當製作書面調解協議。調解協議沒有強制執行力,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又反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按照不同的情形,分別採取督促當事人履行,再次調解變更原協議內容或者撤銷原協議,告知當事人請求基層人民政府處理以及就調解協議的履行、變更、撤銷向人民法院起訴等處理方法。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⑶ 派出所的民事糾紛調解員的具體工作以及需要哪些基礎知識

1、「民事糾紛調解員的具體工作」:肯定是民事糾紛調解了,一般的有民事糾紛中的人身傷害中致輕微傷或是輕傷、家庭財產分割、鄰里鬧矛盾、承包地紛爭等。

2、「需要哪些基礎知識」;需要熟悉的法律知識有《治安處罰法》、《民法通則》、《刑法》相關知識、人身傷害司法鑒定的相關知識、人民警察法等。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⑷ 烏魯木齊市人民調解工作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化解民間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人民調解活動及相關指導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以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為依據,遵循社會公德,通過規勸疏導等方式,促使民間糾紛當事人在互諒互讓、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自願達成和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第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公德進行調解;
(二)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當事人拒絕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第五條市、區(縣)司法行政部門指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的人民調解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指導本轄區的人民調解工作,日常工作由本轄區司法所具體承擔。
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業務工作。第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第二章人民調解委員會第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第八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是:
(一)調解民間糾紛,防止民間糾紛激化;
(二)排查民間糾紛,預防糾紛發生;
(三)通過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引導、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
(四)向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所屬企業事業單位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第九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企事業單位或區域性、行業性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第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三名以上委員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設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在委員中推舉產生。
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少數民族成員和女性成員。第十一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的以外,由轄區內的群眾選舉產生。第十二條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選舉產生或在下列人員中聘任:
(一)轄區內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企業事業單位設立的人
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
(二)本鄉鎮、街道的司法助理員;
(三)轄區內居住的符合本條例規定的人民調解員條件的人員。
企事業單位和區域性、行業性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可以由單位和組織內的群眾選舉產生,也可以由單位或組織聘任。第十三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自設立、變更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地的鄉鎮、街道司法所備案;鄉鎮、街道以及區域性、行業性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自設立、變更之日起15日內向區(縣)司法行政部門備案。
區(縣)司法行政部門和鄉鎮、街道司法所應當在辦理備案後15日內將人民調解委員會設立、變更及人員組成情況通報當地基層人民法院。第十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加強組織、隊伍、業務建設,建立健全學習、業務登記、統計和檔案等各項規章制度,積極主動地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第十五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以及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其他組織,應當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工作提供場所、辦公條件和工作經費,對人民調解員給予適當補貼。第三章人民調解員第十六條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單位和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聘請符合本條例規定的人民調解員條件的人員擔任調解員;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專職人民調解員。
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調解員統稱為人民調解員。第十七條人民調解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二)奉公守法、品行端正、辦事公道;
(三)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
(四)有與調解工作相適應的文化、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
初任人民調解員的,應當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

⑸ 人民調解知識

人民調解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深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法律制度,那麼你對人民調解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人民調解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人民調解工作簡介

人民調解是一項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依據法律、政策和社會主義道德,對民間糾紛進行規勸疏導,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解決糾紛的群眾自治性活動。人民調解的主要任務是調解民間糾紛,防止民間糾紛激化;通過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預防民間糾紛發生;向牧民居民委員會、所在單位和基層人民政府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西烏旗各嘎查(社區)均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並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

1、人民調解的受理范圍

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

2、人民調解不得受理的范圍

1、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由有關部門管轄處理的;

2、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或正在受理的;

3、一方當事人不同意進行調解的;

4、已構成犯罪或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處罰行為的;

5、已經申請基層人民法院處理或處理完畢的;

6、其他不屬於人民調解受理范圍的;

3、人民調解須知

1、當事人、代理人經確認後參加調解,其他人員不得任意參與,中途更換當事人、代理人須經調解主持人認可。

2、調解主持人調解或講話,其他人員不得干擾;當事人或代理人要發言、申辯須經調解主持人同意;一方發言時,另一方不得插話。

3、要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不得爭吵、打鬧或發生其他不文明行為。

4、經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後,必須在調解書上簽字;達不成協議,當事人不得吵鬧,待調解委員會研究後,另行通知進行第二次調解,再次調解仍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原則上調解終止。任何一方當事人可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矛盾糾紛。

4、人民調解工作原則

1、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2、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3、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4、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5、人民調解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當事人權利

1、選擇或者接受人民調解員。

2、接受調解、拒絕調解或者要求終止調解。

3、要求調解公開進行或者不公開進行。

4、自主表達意願、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當事人義務

1、如實陳述糾紛事實。

2、遵守調解現場秩序,尊重人民調解員。

⑹ 調解部門有哪些

調解部門有哪些

調解部門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上各種糾紛,這時我們一般都會先嘗試私下調解解決。如果嘗試未果,則會直接走法律途徑捍衛自己的權益。下面來看看調解部門有哪些。

調解部門有哪些1

調解組織有哪些

調解組織有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十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二)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工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職工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企業負責人指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機構有哪些

人民調解法

第五條

第一款規定,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調解工作。

第二款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結合人民調解法的規定,以及長期以來人民調解指導工作的實際情況,承擔人民調解工作指導職責的機構包括司法行政部門和人民法院。

其中,縣級以上各級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級行政區域內的人民調解工作,而承擔指導職責的人民法院僅限於基層人民法院。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市、自治縣及市轄區人民法院。需要說明的是,縣(區)司法局和基層人民法院也可通過其派出機構即鄉鎮(街道)司法所和人民法庭來履行相應的指導職責。

司法行政部門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職責是全面系統的`,包括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組織、隊伍、業務、工作等各個方面,而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則是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的活動進行業務指導。

調解部門有哪些2

民間糾紛的調解

(一)調解的准備

1、選定調解主持人,確定參加糾紛調解的相關人員以及當事人。

2、調查核實糾紛情況。調查的內容包括糾紛的性質、爭執焦點、糾紛產生的原因、發展過程以及目前處於什麼程度;證據和證據的來源;當事人的個性特徵和當事人對糾紛的態度;對糾紛當事人起影響或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和社會關系情況等。

調查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有:第一,耐心細致地聽取各方當事人的陳述,詢問糾紛的有關情況,了解和洞察當事人的真實思想和要求。要避免先人為主和偏聽偏信,做到客觀公正;第二,要向糾紛關系人、知情人及周圍群眾做調查,爭取當事人單位領導和同事對調查工作的幫助和支持;第三,對於爭執標的是房屋、宅基地、水利設施、山林等糾紛,需要到現場進行實地調查觀察,准確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3、擬定調解方案

調解方案主要包括:確定調解所要達到的目的;准備好消除雙方當事人爭執的可行性方案;調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對策;調解具體糾紛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政策條款;具體的調解方法、技巧和工作重點等。

調解糾紛往往需多次反復調解才能成功,疑難復雜糾紛還要集體會診、集思廣益,所以調解方案不能生搬硬套,糾紛有變化,調解方案也要調整修改。

(二)實施調解

1、調解場所。如調解室、調解庭等。應設置調解主持人座席、首席調解員座席、調解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座席、旁聽席、記錄人座席等。

2、調解的主要步驟。一宣布調解紀律、二是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三是雙方當事人陳述;四是進行調解;五是達成調解協議。達成調解協議方式,可以由調解主持人提出調解意見,當事人各方認可,也可以由當事人自行約定。

3、調解糾紛的主要方式:一是直接調解,就是召集各方當事人在一起,主持調解他們之間的糾紛;二是間接調解。就是對當事人分別做工作,實行背靠背的調解;三是公開調解與不公開調解。四是聯合調解。聯合調解形式主要適合於調解跨地區、跨單位、跨行業和久調不決或者可能激化的糾紛。

4、調解期限。受理的糾紛,一般在一個月內調結。

調解部門有哪些3

糾紛調解的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一)、及時穩定當事人情緒,為開展調解創造先決條件

凡發生矛盾糾紛的,都是因某些利益沖突而又不能達成共識,各持己見才發生糾紛。因此,雙方當事人心中都有一個「結」,一股氣,情緒都很激動。

我們要做好調解工作,首先必須穩定當事人的情緒。他們心情平靜了,才能進行調解。否則無法調解,甚至愈演愈烈,發生更嚴重後果。如何穩定當事人的情緒?

1、創造一個親近、祥和、安定的氛圍。

調解人員對申請調解或是走出去調解的,對當事人都一樣熱情,貼近他們,關心他們。在噓寒問暖拉家常基礎上,對他們發生的事情表示關切,也表明幫助他們公平合理解決問題,藉此轉移雙方當事人「對抗」的注意力。

2、在當事人之間樹立信任感。

調解人員在當事人之間一定要樹立平等待人和公平、公正處事的形象。使他們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堅定依靠調解解決糾紛的信心。

3、引導當事人樹立自我探討、認識、處理相互之間所發生的糾紛的決心。

調解人員對雙方當事人明確提出:人與人之間發生一些矛盾沖突很正常,在社會上經常發生。解決矛盾糾紛,可以通過訴訟渠道,也可以通過調解解決。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己的組織機構,也是第三方參與當事人之間對雙方發生的問題進行重新認識、探討和協商處理,這樣既省錢省力,又不傷和氣達到化解矛盾,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肯定他們,願意接受調解是有覺悟的積極表現。

(二)、在調解中一定要嚴格掌握「評、判、裁、決」四個字

人民調解委員會不是司法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第七條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調解機構沒有作出判決、裁定、決定的權力。在具體調解工作中,對當事人的是非對錯,不要隨便批評、評論,更不能作出判決、仲裁或行政決定。

在調查詢問過程中的問話都要周密設計、講究語氣,同時啟發和要求當事人都要心平氣靜地敘述事情經過,如出現過激的語氣和言語時,及時予以糾正。本著「解鈴還須系鈴人」的原則,通過啟發、疏導、勸說的方式促使當事人自我覺悟、自我認識是非對錯,反復協商達成和解,這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平息糾紛,解決問題,不留後患。

(三)、在調解工作中常使用的幾種方法

1、明之以法,把握原則。

①宣傳《人民調解法》中規定的:選擇或接受人民調解員;接受調解、拒絕調解或者要求終止調解;要求調解公開進行或者不公開進行;自主表達意願、自願達成調解協議,還可以保留訴訟權利和請求司法確認等。

②幫助當事人在協商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把握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的處理原則。

2、析之以理,辨明是非。

①幫助雙方當事人對他們之間發生的問題,對事不對人地進行自我分析對照,以民間通常的道理作為尺碼,衡量自己行為是非對錯。

②啟發當事人明白自己「過錯」方面,並要有一定的勇氣向對方說明,徵求對方諒解,如果自己「得理」的方面,在對方認錯的前提下,應本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要高姿態給予諒解。

3、動之以情,互相體諒。

人非鐵石,孰能無情。有許多矛盾糾紛發生在同村、同族、親友之間或鄰居、鄰村之間,平時可能有一定的情誼。我們要利用他們原來的感情進行啟發,要求他們不要以點帶面,不顧以往情誼,互相諒解。即使雙方互不相識發生矛盾糾紛,也應有互相關愛之情。調解員還可以汶川、玉樹抗災為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去救助,顯示出大愛無疆;我們為什麼對一些矛盾糾紛不能互相剋制,互相諒解?啟發當事人用友情相互感動,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比之以心,換位思考。

在民間遇到一些糾紛時,就有一句話:將心比心,其意思就是換位思考,引導當事人互相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思考和體諒對方,便於促使當事人進一步認識是非對錯,進一步互相體諒,進一步促使雙方化解矛盾。

5、借古喻今,旁敲側擊。

在平常調解工作中,調解員針對糾紛雙方的具體情況,完全可以藉助歷史傳說故事和我們自己所見所聞的一些正反事例,教育當事人,引導他們用他人的事例來對照自己,坦誠地面對自己所發生的問題。向有道德有風格的人們學習,學習他人的處事原則來處理自己的問題。

(四)、加強學習,掌握調解工作相關知識

調解工作涉及到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同時又涉及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規范要求和普通常識,也關聯到民間人情世故。所以調解人員要努力學習,不但要不斷提高法律知識水平,同時也要不斷掌握各種自然科學知識,才能做好調解工作。

能在調解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調解不成功的情形,當事人可以在書寫訴狀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訴請求。人民法院在受理後,由於需要在限定期限內結案,故而其會及時安排開庭,按照流程,在開庭前,還會再安排一次調解。

⑺ 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規定的總則有哪些

企業 勞動爭議 協商調解規定的總則有哪些? 第一條為規范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行為,促進 勞動關系 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企業應當依法執行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廠務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建立集體協商、 集體合同 制度,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第四條企業應當建立勞資雙方溝通對話機制,暢通勞動者利益訴求表達渠道。 勞動者認為企業在履行 勞動合同 、集體合同,執行勞動保障法律、 法規 和企業勞動規章制度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可以向企業 勞動爭議調解 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提出。調解委員會應當及時核實情況,協調企業進行整改或者向勞動者做出說明。 勞動者也可以通過調解委員會向企業提出其他合理訴求。調解委員會應當及時向企業轉達,並向勞動者反饋情況。 第五條企業應當加強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關心勞動者的訴求,關注勞動者的心理健康,引導勞動者理性維權,預防勞動爭議發生。 第六條協商、調解勞動爭議,應當根據事實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循平等、自願、合法、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七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指導企業開展勞動爭議預防調解工作,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指導企業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督促企業建立勞動爭議預防預警機制; (三)協調工會、企業代表組織建立企業重大集體性勞動爭議應急調解協調機制,共同推動企業勞動爭議預防調解工作; (四)檢查轄區內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情況。 如何 確認勞動關系 ? 《 勞動合同法 》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勞動法 》第十六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申請勞動仲裁 需要什麼材料1、申請書。申請書一式三份,遞交仲裁委兩份,申請人留存一份。被申請人為共同當事人時,申請書一式四份,遞交仲裁委三份,申請人留存一份?。申請書用藍黑或者黑色鋼筆或簽字筆書寫,均須本人簽名並落有申請日期。申請書除應寫明勞動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電話及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電話等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外,還應當有明確、具體的申請請求及申請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 2、 身份證 明。申請人是勞動者的,應攜帶本人身份證明並提交復印件?A4型紙?,有委託 代理 人的,還應提交 授權委託書 及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等;申請人是用人單位的,應攜帶單位 營業執照 副本,並提交復印件?A4型紙?以及本單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授權委託書、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等。 3、勞動關系證明。如勞動合同、解除或 終止勞動合同 證明、 工資 發放情況證明、 社會保險 繳費證明、工作證、出入證等材料及相應復印件?A4型紙?。 4、被申請人身份證明。申請人在申請勞動仲裁時,仲裁委根據 立案 審查的需要,要求申請人提交能夠證明被申請人身份的有關材料的,申請人應盡可能提交。如果被申請人是用人單位的,應當提供其工商注冊登記相關情況的證明?包括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住所地、身份證復印件、經營地等?;如果被申請人是勞動者的,應當提交其本人戶口所在地地址、現居住地地址、聯系電話等。 5、送達地址確認書。申請人在遞交申請書時應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寫明自己接收仲裁文書的詳細地址、郵政編碼和聯系電話等內容。 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無法自己協商和調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相關部門進行 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 。勞動就用人單位而言,勞動者屬於弱勢群體,國家出台的相關法律法規就是為了保障勞動的相關權益。所以我們都應該要了解一些 法律知識 ,目的是為了使我們在發現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可以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⑻ 四川省人民調解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人民調解活動,及時調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循社會公德,對矛盾糾紛當事人進行規勸疏導,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自願達成調解協議,妥善解決矛盾糾紛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指依法設立的調解矛盾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本條例所稱矛盾糾紛,是指發生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民事爭議。

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不適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第三條人民調解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合法合理、及時便民、誠實信用、尊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第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不收取費用。第二章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第五條鄉鎮、街道、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應當向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第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是調解矛盾糾紛,並通過調解活動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弘揚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和諧。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向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所在單位和基層人民政府反映矛盾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第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3至9名組成,設主任1名,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第八條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外,由群眾選舉或者推舉。

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本鄉鎮、街道轄區內設立的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推舉。

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本單位、本組織職工(會員)代表大會或者職工(會員)大會選舉,或者組織群眾推舉。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婦女委員。多民族居住的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人數較少民族的成員。第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承擔人民調解員的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聘任人民調解員。第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公道正派、品行良好、群眾公認,熱心公益事業;

(二)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

(三)熟悉當地社情民意,善於做群眾工作。

人民調解員產生後,應當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報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第十一條鄉鎮、街道、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的任期應當與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每屆任期一致,可以連任或者續聘。

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的任期由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單位和組織決定。第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不能履行職責的,或者不正當履行職責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給他人利益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違法違紀被追究責任的,由產生單位撤換或者解聘。第三章人民調解的實施第十三條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本區域、本單位、本組織的矛盾糾紛。

跨區域或者跨單位、組織的矛盾糾紛以及重大疑難矛盾糾紛,由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也可以由相關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調解。

當事人可以協商選擇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第十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應當由當事人提出書面或者口頭申請。

徵得當事人同意,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主動調解矛盾糾紛。第十五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對人民法院徵得當事人同意後委託的、已經進入訴訟程序的民事案件進行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接受行政機關的委託,調解委託機關受理的矛盾糾紛。第十六條當事人在人民調解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退出調解;

(二)委託代理人參加調解;

(三)表達真實意願,提出要求;

(四)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⑼ 糾紛調解找什麼部門

一、糾紛調解找什麼部門
1、糾紛調解可以先到轄區居委會、村委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可以申請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還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民間糾紛,包括發生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根據以上規定,在情節較輕的情況下,是可以調解處理的,但不是所有的案件都應當先調解。如果是純粹的民事糾紛,派出所是無權進行調解的。
二、環境糾紛的調解有哪些
在有關機關和組織的主持下,由環境糾紛的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在分清事實和責任的基礎上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環境污染和破壞糾紛主要是民事糾紛,具有可協商解決的特點,因而調解方式在解決環境糾紛的過程中得以廣泛運用。在中國的環境保護實踐中,根據主持調解的機關和組織的不同,主要有三種形式,即由基層群眾性調解組織主持的民間調解,由環境保護部門主持的行政調解和人民法院主持的司法調解。

⑽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條例主要內容是什麼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公正及時解決 勞動爭議 ,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 勞動關系 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 確認勞動關系 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 終止勞動合同 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 辭職 、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 社會保險 、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 工傷 醫療費 、經濟補償或者 賠償金 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 法規 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三條 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事實,遵循合法、公正、及時、著重調解的原則,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 勞動爭議仲裁 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 訴訟 。 第六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 證據 。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第七條 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可以推舉代表參加調解、仲裁或者訴訟活動。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爭議的重大問題。 第九條 用人單位違反國家規定,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拖欠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第二章調解 第十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企業 勞動爭議調解 委員會; (二)依法設立的基層 人民調解 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工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職工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企業負責人指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第十一條 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應當由公道正派、聯系群眾、熱心調解工作,並具有一定 法律知識 、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擔任。 第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調解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調解組織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基本情況、申請調解的爭議事項、理由和時間。 第十三條 調解勞動爭議,應當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對事實和理由的陳述,耐心疏導,幫助其達成協議。 第十四條 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 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自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第十五條 達成調解協議後,一方當事人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第十六條 因支付拖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事項達成調解協議,用人單位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勞動者可以持調解協議書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三章仲裁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十七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和適應實際需要的原則設立。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在市、縣設立;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在區、縣設立。直轄市、設區的市也可以設立一個或者若干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 第十八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製定仲裁規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勞動爭議仲裁工作進行指導。 第十九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是單數。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聘任、解聘專職或者兼職仲裁員; (二)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三)討論重大或者疑難的勞動爭議案件; (四)對仲裁活動進行監督。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下設辦事機構,負責辦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設仲裁員名冊。 仲裁員應當公道正派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曾任審判員的; (二)從事法律研究、教學工作並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 (三)具有法律知識、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工會等專業工作滿五年的; (四) 律師 執業滿三年的。 第二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 管轄 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 勞動合同 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 合同履行 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第二十二條 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為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雙方當事人。 勞務派遣 單位或者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的,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為共同當事人。 第二十三條 與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活動或者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委託 代理 人參加仲裁活動。委託他人參加仲裁活動,應當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有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委託書,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 第二十五條 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勞動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無法定代理人的,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其指定代理人。勞動者死亡的,由其近親屬或者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六條 勞動爭議仲裁公開進行,但當事人協議不公開進行或者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二節 申請和受理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二十八條 申請人申請仲裁應當提交書面仲裁申請,並按照被申請人人數提交副本。 仲裁申請書 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勞動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 證人 姓名和住所。 書寫仲裁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二十九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五日內,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受理,並通知申請人;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並說明理由。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後,應當在五日內將仲裁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 被申請人收到仲裁申請書副本後,應當在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答辯書。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收到答辯書後,應當在五日內將答辯書副本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未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三節 開庭和裁決 第三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員組成,設首席仲裁員。簡單勞動爭議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員獨任仲裁。 第三十二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在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將仲裁庭的組成情況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三十三條 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迴避,當事人也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提出迴避申請: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代理人的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裁決的; (四)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的。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迴避申請應當及時作出決定,並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 第三十四條 仲裁員有本法第三十三條第四項規定情形,或者有索賄 受賄 、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將其解聘。 第三十五條 仲裁庭應當在開庭五日前,將開庭日期、地點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當事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開庭三日前請求延期開庭。是否延期,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決定。 第三十六條 申請人收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視為撤回仲裁申請。 被申請人收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決。 第三十七條 仲裁庭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可以交由當事人約定的鑒定機構鑒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無法達成約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鑒定機構鑒定。 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鑒定機構應當派鑒定人參加開庭。當事人經仲裁庭許可,可以向鑒定人提問。 第三十八條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有權進行質證和辯論。質證和辯論終結時,首席仲裁員或者獨任仲裁員應當征詢當事人的最後意見。 第三十九條 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經查證屬實的,仲裁庭應當將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請求有關的證據,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第四十條 仲裁庭應當將開庭情況記入筆錄。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認為對自己陳述的記錄有遺漏或者差錯的,有權申請補正。如果不予補正,應當記錄該申請。 筆錄由仲裁員、記錄人員、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四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第四十二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應當先行調解。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發生法律效力。 調解不成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第四十三條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並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 第四十四條 仲裁庭對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決先予執行,移送人民法院執行。 仲裁庭裁決先予執行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 (二)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 勞動者申請先予執行的,可以不提供擔保。 第四十五條 裁決應當按照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少數仲裁員的不同意見應當記入筆錄。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時,裁決應當按照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 第四十六條 裁決書應當載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和裁決日期。裁決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印章。對裁決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簽名,也可以不簽名。 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 最低工資標准 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 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十九條 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一)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無 管轄權 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 仲裁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的,當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 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 民事訴訟法 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第四章附則 第五十二條 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與本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的,依照本法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三條 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 第五十四條 本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我國制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條例 有效的解決了勞動爭議的案件,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在工作中和企業存在勞動爭議時大家可以先自行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話可以調解、仲裁、訴訟。在上文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