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闡述法理學中的法律效力等級理論

闡述法理學中的法律效力等級理論

發布時間: 2023-01-19 21:47:11

⑴ 法理學論文,關於法律的效力。求大神說幾個可行的思路。謝謝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4、法律的邏輯技術效力--形式合理性追求
法律既然是一種規范表達方式,就在客觀上存在著如何表達這樣一個技術問題。法律規范要合乎形式邏輯之規定。法律規范要符合語法之規定。法律規范要符合修辭之規定。當然,要使得法律具備更大的效力,就需要程序自身必須正當。當然,法律效力的邏輯技術因素還包括了其外在的保障機制-即法律的強制性。
5、法律效力與司法
盡管法律效力是預先存在於法律規范中的,一般說來,司法活動只是根據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所進行的一種法律適用活動。法律效力與司法之間究竟是何種關系?
第一,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實現機制。也是人們糾紛的最後救濟機制。
第二,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創生機制。英美判例法模式中
第三,司法是法律效力的補救機制。法律的解釋機制

⑵ 法理學重點知識梳理有哪些

法理學重點知識如下:

1、根本法:在整個法的形式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的一種規范性法律文件。

2、比例原則的關鍵點在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要侵犯其他價值時,應當選擇侵害最小的手段。只要題目中出現「必須的」「不得不」這樣的字眼,基本就可以確定是比例原則了。

3、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具有規范性和普遍性。

4、律的起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發展過程。

5、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⑶ 試述:如何理解法理學上法的效力范圍

法的效力的層次和范圍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些文件在經過法定程序之後也具有約束力,任何人不得違反。但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適用法律的結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約束力。 (二)法的效力層次 法的效力層次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效力等級關系。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
1. 上位法的效力高於下位法,即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於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 2. 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先,優先適用特別法。 3. 新法優於舊法。 (三)法律效力的種類 法律效力可以分為四種,即對人的效力、對事的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二、法律對人的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地的原則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公民的效力和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效力兩個方面。
1. 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 2. 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3. 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4. 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我國採用的是第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兩個方面: 1. 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這里存在著適用中國法律與適用所在國法律的關系問題。對此,應當根據法律區分情況,分別對待。
2. 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這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必然要求。 三、法律對事的效力
法律對事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樣的行為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事項。這種效力范圍的意義在於:第一,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應當做、什麼行為不應當做、什麼行為可以做。第二,指明法律對什麼事項有效,確定不同法律之間調整范圍的界限。 四、法律的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飛機。
五、法律的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 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 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二)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於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於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於既往的行為。從我國目前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採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⑷ 關於法理,法的實效問題

首先,對於你所提到的漁港法,我並未研究過,且,我國似乎並未頒布有叫做《漁港法》的法規。

不過,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的分析中來理解:

法律實效是指國家實在法效力的實現狀態和樣式,是應然的法律效力實然化的情形,是法律主體對實在法權利義務的享有和履行的實際狀況。簡單的說,法律實效側重在描述法律被實際遵守、執行或適用的狀態或程度。
這里我們就不得不來研究另一個概念: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指規范性法律文本對其調整對象在邏輯上的約束力。法律效力與法律實效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一個法律文本缺乏規范性的邏輯結構,那麼它就不具有成為演繹於具體個案的邏輯推理大前提的資格,也就是說它不具有邏輯效力,因而它在現實生活中將無法適用,無法適用就意味著它不可能產生實效;如果一個法律文本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具備成為演繹推理大前提的資格即具有邏輯效力,那它就有可能通過司法、執法和守法等加以實施,因而具有發揮實效的可能性,但是,一個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本是否能夠真正在調整社會關系過程中發揮應用的作用,還取決於邏輯以外的其他諸多因素。
換言之,沒有法律效力就沒有法律實效,但有了法律效力,未必有法律實效。法律實效是最終的效果,而法律效力則是約束力。法律實效固然是實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但法律效力卻並非法律實效的本身。因為法律規范原本是對人的行為一種可能性的預設,是一種應然性的規定,而法律的實現則是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是一種已然性的現實。所以,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在沒有被實施之前具有法律效力,實施過程和適用之後所形成的適用法律的文件也具有法律效力,而這種法律效力發揮出來所產生的結果才顯示出法律實效。可見,法律效力是一個「應然」范疇,而法律實效則是一個「突然」或「已然」范疇。

但是,評估法律是否具有實效問題的時候,應該是有一個前提的:理想的法治狀態下,該法律應該有實效。也就是說,如果法律機制、觀念機制、組織機制和經濟機制都十分健全,法律應該能夠充分的被遵守、執行、適用。這樣,我們來評估法律實效。如果得出的結果是法律低效、無效甚至負效,那麼法律機制、觀念機制、組織機制、經濟機制當中必然有至少一個環節存在問題,導致了法律不能順利、完全地達到立法目的。但如果對法律實效的評估與立法目的毫無關系,這種評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森林法》、《文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等很多法律的調整對象並不廣泛,---其實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調整所有法律主體的全部行為,任何一部法律都是有針對性的。因而,如果一個人殺了人,我們無需探討對於該自然人的犯罪行為《合同法》是否有實效的問題。

回到法律效力的「應然」和法律實效的「實然」邏輯上,我們在判斷法律是否具備實效的時候,所依靠的實際有這樣一條准則:當發生了應當適用該法律的事實時,該法律是否能夠發揮其所應發揮的效用、產生立法目的所指向的效果。如果效用充分、效果明顯,則該法律高效;如果效用一般、效果不明顯,則該法律低效……反之,如果該法律對於某些具體對象不存在適用的問題,根本無法評判是高效、還是低效、還是無效、還是負效的問題,也自然不存在法律實效的問題。
所以,如果內陸不存在適用漁港法的問題,那麼,對於內陸地區而言,漁港法也不存在法律實效的問題。

⑸ 請教專家老師,關於張文顯教授的《法理學》一書中的一些定義。

法的淵源 (1)實質意義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2)形式意義法的淵源,指法的創制方式和表現形式,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3)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體的外部表現形態。這一概念所指稱的,主要是法由何種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具有何種表現形式或效力等級。
法的效力 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

法律關系 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權利與義務 這是一組相對概念,權利,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義務是指,為了他人的權利要求,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
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和屬性,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程序的正當性包含的價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參與、自治、及時終結和公開;通過正當程序達到憲法的至信、至尊、至上從而實現憲法權威。

熱點內容
射線裝置防護條例 發布:2025-01-15 06:51:00 瀏覽:806
非全日法律碩士認可程度 發布:2025-01-15 06:29:07 瀏覽:276
開展法律顧問普法講座 發布:2025-01-15 06:28:19 瀏覽:512
司法拍賣輔助機構管理辦法 發布:2025-01-15 06:18:40 瀏覽:808
刑法的近親屬 發布:2025-01-15 06:16:25 瀏覽:355
2017經濟法cpa難度 發布:2025-01-15 05:40:06 瀏覽:320
中級經濟法金融法律制度 發布:2025-01-15 05:28:31 瀏覽:791
司法警察安全工作 發布:2025-01-15 05:13:31 瀏覽:917
社會與法完整版全集 發布:2025-01-15 05:10:59 瀏覽:449
北京司法考試的考點 發布:2025-01-15 05:08:18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