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法律責任
A. 法律責分為幾類,最常見的是哪一類,哪一類責任最重
個人認為法律抄責任分類很復雜哦!
大方襲面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
刑事責任由刑法規定。
行政責任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定。
民事責任由民事法律規范規定。
民事責任分類復雜,不同角度,分類不同。責任承擔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法律規定而定,比如:連帶責任、補充責任、公平責任、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等等。
B. 有應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作為一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有權必有責。公司法定代表人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這就是希望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及已經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當事人必須要了解的法律風險。因為稍有不慎,將陷公司,乃至自己於萬劫不復境地。現如今,國家對市場經濟的規范力度加強,司法實踐中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防範問題引起了眾多需要長久發展、持續盈利公司的高度重視。
第一部分 常見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則是違反民法法律規定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原則上代表著公司行為,具有整體意志的屬性。但由於公司法定代表人必然需要自然人擔任,自然人有自己的私利,就會有為個人利益行事的可能。如前所述,公司法定代表人代表著整個公司與外界發生法律關系的時候,法律上認為具有整體意志屬性,因此原則上視為公司行為,因此很難追究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該民事責任一般由企業來承擔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法人人格否認的情況下,公司法定代表人與企業將對外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公司法定代表人常見的民事責任如下: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因故意或過錯,造成公司利益受損,應向本公司承擔民事責任[1]。
典型為:公司法定代表人因嚴重失職或與合同相對人串通簽訂、履行合同,損害本公司產生的賠償責任。
二、由於法定代表人屬於並且通常又具有股東身份,因此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發起人或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規定,則應向本公司或其他第三人承擔法律責任。常見情形如下: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或發起人,未履行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義務的,除應當向本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或按照發起人協議約定承擔違約責任。[2]
(二)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的,應承擔賠償責任。[3]
(三)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的,應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4]
(四)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利用與其他單位的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的,損害公司的,應當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5]
(五)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作為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的自有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6]
(六)公司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C. 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三種:
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D. 人主要有哪些法律責任
產生法律來責任的原因有以下源三種:(1)違法行為,如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力、知識產權、政治權利或精神權利的行為。(2)違約行為,即違反合同約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3)法律規定,這是指無過錯責任或叫嚴格責任,即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
E. 常見的小學教育法律責任有哪些
對自己負責,就是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要學著做,因為一個獨立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的幼兒是不可能有責任感的,可以說,責任感始於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對於孩子犯錯,除了改變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外,有時對孩子可採取一些強化措施,讓孩子為過錯付出一定的辛苦。這可以通過班會、隊會進行。如;低年級舉行整理書包比賽。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是他的責任,學習不是為父母、為他人,是為他自己。從小要養成閱讀、講述、觀察、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獨立作業、獨立收拾文具、學具等的習慣。還可以通過學校班隊主題活動,如;「讓書香浸潤校園讓經典濨潤童年」等主題,創建書香校園活動。
對他人負責,就是不影響別人,不侵犯他人。會保護自己,不做危險的事等等。這可以通過開展班隊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評比活動進行。
對集體、對社會負責。包刮維護集體的榮譽,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損壞公共物品,不影響公共衛生等等。如;值日生勞動、隨機地一些集體勞動等。老師要讓孩子明白,班級中的任何一員都有為集體做事的職責和義務。還可以通過班隊主題活動,如「弘揚我老區,以我所能盡責任」精神,開展「我是一名小記者」 、「我是一名小導游」 、「當國旗升起時」等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F. 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題主您好,之了很高興為您解答
法律責任包括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返還財產,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方向】懲罰力度較小
行政責任
1. 行政處罰(針對行政管理相對人)
警告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財產)
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行為)
2.行政處分(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刑事責任
1.主刑
管制(期限通常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不超過3年);
拘役(期限通常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最高不超過1年);
有期徒刑(期限通常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
無期徒刑
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2年執行)
2.附加刑(可與主刑一起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
罰金
剝奪政治權利(「當官權」和「說話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3)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4)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沒收財產
【區別】沒收非法財物
驅逐出境(適用於外國人)
希望能夠幫助您,我是之了,您的會計摯友!望採納!免費領取2019初級會計全套課程,歡迎一起探討會計問題,不定期分享干貨哦~
G. 法律責任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民事責任】行為人侵害了探礦權采礦權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事權利,造成了他人的財產損害,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對礦產資源和探礦權、采礦權的保護,當行為人因侵害他人的探礦權、采礦權而造成經濟損失時,構成了民事違法行為。《礦產資源法》對應負民事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民事制裁的主要形式是賠償經濟損失。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行政責任】行為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應負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責任。分為管理方的行政責任和被管理方的行政責任。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主要有行政失職、行政越權和濫用職權等;被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則主要指管理相對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其中,警告為礦政管理部門對輕微違反礦產資源法者給予的最輕微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的譴責和警示。需要給予警告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如領取勘查、采礦許可證超過法定期限不開始施工或中途停止工作,不按規定辦理勘查登記延續或變更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者無故不建設或不生產超過一定期限,等等;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定義務,如無證勘查、越界勘查、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采,不按照規定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有關情況或者虛報、瞞報有關情況等。責令改正為礦政管理部門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給予的最基本的應用也比較廣泛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並責令在一定期限內矯正違法行為的處罰。如對無證或越界勘查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無證開採的,責令停止開采;對越界開採的,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開采;對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辦理許可證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手續等)的不作為,責令限期改正;對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的,責令限期匯交;對不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的,責令限期繳納;對破壞或擅自移動礦區范圍界樁或者地面標志的,責令限期恢復;等等。這種行政處罰措施經常與警告共同使用。責令賠償損失為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令其對他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的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依法收繳實物或貨幣上繳國庫的處罰。需要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無證、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收購和銷售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採的違法所得;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和采礦許可證的違法所得;等等。罰款是對違法者一定數額金錢的剝奪。適用罰款處罰的違法行為包括:無證、越界勘查及采礦;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非法收購和銷售礦產品;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嚴重者,等等。滯納金為對不按期繳納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所規定的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的違法行為所處以的行政處罰。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是一種最嚴重的行政處罰措施,屬於限制或者剝奪探礦權人及采礦權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政處罰。主要違法形式包括以下幾種行為的情節嚴重或拒不改正者:越界勘查及開采、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十分嚴重者;等等。行政處分主要適用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國家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規定批准登記並頒發勘查、采礦許可證或對違法行為不制止、處罰等違法但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所進行的行政處罰措施。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刑事責任】違反礦產資源法和刑法的有關規定,非法侵害他人合法的探礦權、采礦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破壞國家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而構成犯罪的,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無證勘查和無證開采】是指在沒有取得合法的勘查或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或開采活動的行為。這是最常見的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表現形式。根據無證開採的危害程度,《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將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采礦,以及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行為單獨列出,強調這幾種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在決定對這些違法行為的處罰時,可以酌情從重。
【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指已經取得了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但超出批準的勘查作業區范圍勘查或超出批準的開采界限采礦的行為。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有的是主觀上故意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客觀因素造成的,但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破壞性開采及擾亂勘查秩序】破壞性開采指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亂挖濫采,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擾亂勘查秩序指破壞勘查設施,擾亂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的行為。
【非法轉讓采礦權和探礦權】指未經審批管理機關批准,擅自轉讓或以其他方式處置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
【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審批登記發證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包括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法律規定批准勘查、采礦登記並發證;對違反礦產資源法行為不依法制止、處罰的行政不作為。
【探礦權、采礦權人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按期足額繳納資源稅、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等;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年度報告等;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按規定實施礦山安保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不按規定辦理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變更、注銷登記手續;等等。
【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盜竊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然奪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采礦和勘查設施】是指破壞用於采礦和勘查作業的設備、儀器、建築物和測量標志的行為。視情節後果不同,分別按《刑法》第一百五十六、一百零九、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是指在礦區和勘查作業區從事搗亂騷擾活動,致使勘查作業和開采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行為。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性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是指違反法律規定,採用技術規范中禁止使用的方法采礦,嚴重違反合理的開采順序和選礦工藝,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易棄難,情節比較嚴重,造成礦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以及在礦區亂挖濫采,使整體礦床受到嚴重破壞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