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法律效力位階
Ⅰ 在法律效力位階上,憲法效力優於其他部門法嗎
必須的!這是標准到不能在標準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憲法是我過的根本大法,是我國的最上位的法。
Ⅱ 我國的法律位階
當代中國法的淵復源
憲法
法律制、國際條例和國際慣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
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位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Ⅲ 法律位階的概念、同一位階的法律淵源之間的效力
我國的各種法律淵源形成了一個由上至下、處於不同位階、具有不同效力的體系,即法律淵源體系。1.法的效力位階,是指不同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法律淵源體系中所處的效力位置和等級。在法的位階中處於不同或相同的位置和等級,其效力也是不同或相同的;據此,可以分為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上位法是指相對於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階中處於較高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下位法,是指相對於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階中處於較低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同位法,是指在法的位階中處於同一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規定了法的位階問題,詳細規定了屬於不同位階的上位法與下位法和屬於同一位階的同位法之間的效力關系。即: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的規定相抵觸;同位法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立法法》第78條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立法法》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見,這些法律淵源之間屬於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立法法》第82條還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也就是說,這些法律淵源之間屬於同位法的關系。2.一般法與特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3.法的效力的裁決《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法/律教-育網|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Ⅳ 法律解釋與條例哪個效力等級高
在一國之內同一法域之中,法律體系呈現出縱橫交錯的特徵。在單一制專的國家結構中屬,為了維持法律體系的內在統一,不但各種法律部門在橫向上要相互銜接,而且各種法律淵源在縱向上要保持協調。從法的效力上看,一切法律淵源都具有法的形式效力,該效力本身並不存在差異;但是,不同淵源的法律規范卻存在等級。所謂法律位階,是指每一部規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體系中的縱向等級。下位階的法律必須服從上位階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須服從最高位階的法.
在我國,按照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的立法體制,法律位階共分六級,它們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部委規章屬於最底法律位階,所以省級條例法律效力大。
Ⅳ 什麼是法的效力位階
所謂法律效力位階,是指每一部規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體系中的縱向等級。下位階的法律必須服從上位階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須服從最高位階的法。
在中國,按照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的立法體制,法律效力位階共分六級,它們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
Ⅵ 在不成文法律國家中,憲法性法律效力的位階如何成文憲法國家呢
在不成文來憲法國家,其「源憲法」(憲法性法律)是指實質意義上的憲法和部門法意義上的憲法,憲法性法律與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完全相同,並沒有法律效力上的差異而僅有法律內容上的差異(其規定的內容在成文憲法國家一般規定於憲法典中),也不能以其為依據對其他法律進行違憲審查。
成文憲法國家,憲法則為根本大法,處於最高位階。
Ⅶ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效力位階如何
只低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香港、澳門具有最高法律權威。
最高國家權力機內關,如我國的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多數代表,為調整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項而制定的最具抽象性的法律規范,如憲法,位階最高較低層次的國家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分之一以上多數、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為高速調整社會生活的某一相對具體的領域而制定的較為具體的法律規范,依次為基本法律、普通法律和行政法規,則位階較低;而具有創制權的最低層次的國家機關,如國務院的部委,就社會生活的某一狹小領域的事項制定的最為具體的法律規范、行政規章,位階最低。
Ⅷ 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哪個效力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座談會紀要》對規章沖突的選擇適用作出明確規定: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相同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適用:(1)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授權部門規章作出實施性規定的,其規定優先適用;(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部門規章對於國務院決定、命令授權的事項,或者對屬於中央宏觀調控的事項、需要全國統一的市場活動規則及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等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3)地方政府規章根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授權,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具體規定,應當優先適用;(4)地方政府規章對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5)能夠直接適用的其他情形。不能確定如何適用的,應當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逐級上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
建議樓主提問之前先搜索一下,這個問題網路已有: http://..com/question/29745535.html
Ⅸ 國務院辦公廳的通知屬於什麼法律位階
國務院辦公廳的通知屬於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位階。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規定: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前款所列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9)我國的法律效力位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規定:
第十四條 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第十五條 對本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按照下列規定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二)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三)對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國務院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四)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五)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請人也可以向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地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接受申請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條的規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