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責任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3-02-01 06:29:04

㈠ 網購平台責任和義務

1、管理平台內經營者,電商經營存在一定的亂象,如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宣傳等,經營者應盡到初步的審查和檢驗義務(初步審查就是對是否有合格證、是否宣傳與實物嚴重不符等);
2、報送信息義務,對經營者和消費者都有提醒的義務,如告知經營者違反管理規定的後果、告知消費者存在的風險等;
3、報告義務,對違法商品和違法現象應報告相關行政部門處理;
4、網路安全保證義務,如個人信息的保護
5、固定與保全證據,存在侵權糾紛了,平台有義務配合相關部門提取並保全相應的證據(一般不少於3年);
6、平台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的制定,形成協議或合同(基本原則為公平公正公開、不得不合理限制和不合理條件);
7、顯著標識自營業務,是對自營者的保護和提供服務的根本;
8、信用評價制度,經營者信用的公開公示,要求真實可靠(不得刪除消費者評價、不得虛構交易);
9、搜索結果展示,不得惡意屏蔽;
10、知識產權保護,依據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框架構建。
責任:1、平台和經營者約定的責任(以合同為依據,尊重意思自治)
2、平台的法定責任:
(1)生產者責任,對商品生產者的約束;
(2)先行賠付責任(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3)連帶責任(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台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台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對平台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4)相應責任,管理者責任。

㈡ 網路平台承擔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網路交易法律關系的多重性與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承擔責任的關系。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四十四條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㈢ 網路平台提供者的特殊責任

網路提供者在特殊的情況之下,是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根據我國《民法典》1195條的規定,如果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侵犯他人的權利,在要求網路提供者採取一系列措施予以阻止的時候,如果沒有採取措施的話,那麼將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一、網路提供者侵權責任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補救措施與責任承擔】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權利人因錯誤通知造成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條 【不侵權聲明】網路用戶接到轉送的通知後,可以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不存在侵權行為的聲明。聲明應當包括不存在侵權行為的初步證據及網路用戶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聲明後,應當將該聲明轉送發出通知的權利人,並告知其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網路服務提供者在轉送聲明到達權利人後的合理期限內,未收到權利人已經投訴或者提起訴訟通知的,應當及時終止所採取的措施。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二、網路誹謗責任的規定內容是什麼?
在網路誹謗案件中,有可能涉及誹謗責任的主要有三方,即網路服務商、公告板服務商及圖片及文字的作者。
如果有人在報刊上撰寫文章誹謗別人,不僅作者可能被起訴,編輯、報刊出版機構也可能被起訴。由於法律規定不同,在有的國家印刷商也有可能被起訴。如在中國清未的報律就規定,如涉官司,作者和印刷者要共同負責。在網際網路上,網路服務商就像印刷商那樣的角色,而公告板服務商就好像編輯和新聞機構。
那麼如果有人在網路上撰寫文章、散布謠言誹謗他人,網際網路服務商是否也須負法律責任呢?一般來說是不用的,這就好像在中國的新聞官司中,印刷單位一般不負責任,因為印刷單位只負責印刷技術工作。
對於網路服務商不負誹謗責任這一點,在有的國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如新加坡就有電子交易法。該法令有條文規定,網路服務商無須對第三方在網上所提供的資料負責,因為網路服務商只是提供技術上的服務,讓第三方能在網上提供資料。所謂第三方也就是指不在網路服務商控制范圍內的人。也就是說,網路服務商無須負誹謗的責任。
在當代的社會,網路發展是非常的迅速,因此,很多網路侵權行為也就出現了,如果遇到網路侵權行為的話,那麼需要及時的聯系網路提供者,要求其採取一些合法的措施予以保護,如果不予理睬的情況下,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㈣ 網路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主要是因其為什麼提供了服務和便利而引發的

一、網路服務提供商在商標侵權中的責任
網路交易平台服務提供商,指為各類網路交易提供網路空間及技術和交易服務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實踐中多數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並未直接參與侵權活動,故法院多依據間接侵權理論來確定其是否侵權,即認定網路交易平台服務提供商是否引誘、教唆或有意幫助他人進行直接侵權。間接侵權責任主要包括替代侵權責任、輔助侵權責任兩類。
(一)代位侵權責任
代位侵權是指雖然不是行為人親自為直接侵權行為,但其有能力和權利監督他人的行為,卻沒有及時發現和有效制止他人的侵權行為,並從中獲得了直接經濟利益的侵權行為。在實踐中代位侵權主行為人有權利及有能力監督直接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並從中獲取直接利益是承擔替代責任的要件。筆者以為,法律不應要求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承擔監控義務。原因如下:1)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為交易當事人提供締結網路交易合同所必需的信息發布、信息傳遞、合同訂立和存管等服務,它們都不參與具體的交易,而只為交易當事人提供一個商品或服務信息的發布平台,所以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是一個被動的網路服務提供商而非內容提供商;2)面對網路上數以億計的商品清單,要求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一一進行審查,既費時、費力又費錢,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如果法律規定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負有監控義務,將會大大增加網路交易的成本,降低網路交易的效率,最終導致一些拍賣網站的倒閉。即使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安排大量的員工監控網路,對每一件商品進行審查,也不能像商標權人那樣准確地判斷每件商品的真假。因此,要求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承擔監控義務並無現實的可能性。
關於行為人是否獲得直接經濟利益,有學者以為,網路交易平台服務商事先已和商品的銷售方約定,當商品售出後,網路交易平台的結算系統會自動從貨款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款項作為服務的回報,該筆費用在性質上屬於提供網路信息服務的費用,而非貨物銷售的分成費用。因此不能認為他們獲得了直接經濟利益。
(二)輔助侵權責任
承擔輔助侵權責任的條件是行為人知道他人在實施直接侵權行為且對該行為予以幫助。知道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包括明知和應知兩種狀態。所謂明知,即實際知道,它包含兩層含義:1)直接且清楚知悉某種事實或狀況;2)知曉某種信息或情況,而該信息或情況會引起一般理性人對事實作進一步的探究或查詢。換言之,行為人已清楚地了解了侵權的特定事實。而所謂應知,是指推定知道,即對於某人基於合理的注意就能了解的事實,法律推定其應該且已經了解該事實,而不論其事實上是否知情。換言之,如果一個合理人在盡了注意義務的情形下可以發現侵權事實,則法律上推定其應知侵權事實。這是可歸責的過錯標准。
二、網路侵權的類型有哪些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侵害人格權。主要表現為:
1.盜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侵害姓名權;
2.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肖像,侵害肖像權;
3.發表攻擊、誹謗他人的文章,侵害名譽權;
4.非法侵人他人電腦、非法截取他人傳輸的信息、擅自披露他人個人信息、大量發送垃圾郵件,侵害隱私權。日益發達的網路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社會不文明、不道德現象起到了譴責的作用,但由於缺乏必要法律規范約束,人肉搜索行為是否合法?網路信息被泄漏如何判定?《侵權責任法》首次規定網路侵權責任。該規定其後還明確,網路用戶、網路服務商利用網路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規定處理原則,填補了網路侵犯他人名譽權行為的空白。典型案例:前不久,一個鄭州警方掃黃的帖子在網上流傳,有多張現場查處涉黃場所的照片和一段視頻,甚至有賣淫女的裸照。在網路盛行的時代,公眾合法權利如何保護?網路作為傳播媒介該如何監管?眾所周知,本案中視頻和照片涉及隱私權,網友在明知的情況下仍公開發布,網站對此知情卻不採取任何措施。
對於此種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網友和網站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二)是侵害財產利益。基於網路活動的便捷性和商務性,通過網路侵害財產利益的情形較為常見,如竊取他人網路銀行賬戶中的資金,而最典型的是侵害網路虛擬財產,如竊取他人網路游戲裝備、虛擬貨幣等。
(三)是侵害知識產權。主要表現為侵犯他人著作權與商標權:
1.侵犯著作權。如擅自將他人作品進行數字化傳輸,規避技術措施,侵犯資料庫等。
2.侵犯商標權。如在網站上使用他人商標,故意使消費者誤以為該網站為商標權人的網站,惡意搶注與他人商標相同或相類似的域名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進行法律咨詢
溫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規定的侵權問題#
點擊這兒
#進行查看!若需幫助可#咨詢侵權律師#

㈤ 簡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簡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摘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網路產業迅速發展,但相之伴隨著網路侵權現象也大量涌現,因此,作為網路行為中的必要參與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為網路信息的傳播提供載體與平台的同時,也常常成為訴訟的被告方。本文意將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提出自己對其注作用務的判斷因素以供商討。

關鍵詞: 網路服務提供者;過錯責任;注作用務;判斷因素

近十幾年來,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路侵權糾紛也開始不斷涌現,但首先應明確的是,這些新興的侵權糾紛其實質上仍屬於傳統侵權領域的法律關系矛盾,僅僅只是在主體的行為方式和傳播介質上發生了變化,因此,研究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法律責任仍必須以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為基礎。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便涉及了相關規定。①

一、主體分類影響之爭

目前,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概念已被大家廣泛接受與應用,其一般指為網路用戶提供相關的互聯網技術服務,以及為用戶提供在網路上發布、查詢、使用相關資源的各種服務的主體。但事實上,網路服務提供者並非是一個已經完整的概念,其存在著較多的分類。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存在著不同的種類:如有些學者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實現的功能不同進行分類;②而有些學者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不同進行分類。③由此,即產生了依據不同主體類型劃分不同侵權責任的學理,顯而易見,僅僅提供網路設施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和主機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一定是有所區別的。

雖然這種主體依據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筆者看來其仍存在缺陷性。其緣由在於,網路技術作為一種科技手段,必定是不斷更新發展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類型也會不斷增加,功能也會逐步的復雜與多樣化,並且同一個網路服務提供者也會同時承擔著多種網路服務的功能角色,想要窮盡類型的劃分不僅存在技術上的困難,同時也不利於穩定侵權的法律責任判斷,所以,筆者認為判斷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還是應當回歸其侵權的行為本身,根據其行為的功能和本質加以確定侵權的責任。

由此,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並未對各類網路服務提供商進行分類和區別,而是統稱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是有其立法考慮的合理性的。未從主體上加以類型分類,可以避開單一化的類型界定而導致歸責時的麻煩,也同時賦予了法官以自由裁量權,對涉案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行為的性質作出判斷,從而確定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就以網路侵權糾紛中最常見的著作權侵權為例,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是內容服務,也即其自己創作、採集、編輯作品和信息並在網路上發布供公眾瀏覽、下載等有償或無償使用,依據其該行為性質自然應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而若網路服務提供者僅僅提供了鏈接服務,即其並不直接提供信息,而是提供了一條可訪問相關信息內容的途徑,用戶可以由此查閱相關信息內容,可見,這種行為在性質上僅僅是一種程序服務,是技術上的輔助功能,因此,在對該行為法律責任的判斷時就要復雜的多,在以過錯責任的大前提下,需要考慮其注作用務的履行程度等等。所以,法律窮盡規定所有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類別是難以實現的,只有從行為功能出發,進行不同的區別對待才是合理且有效的。

二、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之適用

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經歷了嚴格責任至過錯責任的發展歷程。在網路早期發展中,較多國家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的是嚴格責任原則,最大限度的保護權利人的利益,這就使得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停滯不前,因為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得不將其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防止侵權和避開承擔責任當中,而這樣的發展最終會阻礙整個社會的科技文化進步。發展至今,國際上的普遍態度已經轉變,以過錯責任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歸責原則已是共識。

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是符合法律公正之意的。從法理的角度來看,嚴格責任的確立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工業災害、高度危險等社會理由,而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顯然不包含於內;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網路技術的生命力在於快速與便捷,倘若其需要對經由自己提供服務的用戶所發布的內容進行逐一的審查來避開嚴格責任項下的侵權糾紛,顯然與其發展主旨相悖;從利益平衡的角度來看,對網路服務提供者加以規范目的在於平衡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以及社會公眾各方的利益,採取嚴格責任並不能合理達到此目的;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傾向於對中間服務商採取過錯責任,並且法律明文規定一些責任限制條款,不再將中間服務商的責任嚴格化,以促使中間服務商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發展其服務類型,提高服務質量。因此,我國《侵權責任法》也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其第1、2款都明確了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明知的前提下承擔法律責任。

三、合理注作用務的判斷因素

《侵權責任法》第2款規定了"通知--刪除"程序,也即通常作用上的避風港原則,根據權利人的通知,可以有效判斷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明知標准,但顯然存在者權利人未能進行有效通知的侵權狀況,此時,網路服務提供者並非完全免責,這就涉及了對《侵權責任法》第3款的"知道"標準的判斷。雖然現有較多學者主張該"知道"一詞僅限於"明知"而不包括"應知",但這種限縮解釋僅僅是現在我國網路產業正處於新興發展時期所採取的措施之策,就長久發展趨勢而言,"知道"的判斷標准應當包含"應知"。如何來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合理的注作用務,是一個隨科技發展而將不斷予以變化的范疇,因此,筆者將就其合理注作用務的若干判斷因素作出倡議以供探討。

1.從網路服務提供者主體出發

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注作用務限定於一定的程度內,首先是由其主體特性決定的。第一,網路服務提供者礙於技術上的發展限制,其監控能力存在無法克服的局限性。網路服務提供者必須藉助技術手段才能對通過系統或網路上的信息加以監控,因此其監控能力取決於所採用的技術手段,雖然現在很多的服務商會使用"過濾技術",即讓所有的信息及信息的碎片都經過某個電子過濾器,以便自動濾除侵權信息,但顯然,這樣的操作仍是受制於技術發展的。因此,判斷其注作用務時不得不考慮整個網路技術的行業發展階段性。第二,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上侵權信息進行監控,需要經濟上的監控成本。倘若為監控花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大超過了其自身的營運盈利,這是任何一個網路服務提供者都不會予以追求的,法律也不應當強求其放棄一個理性經濟人的角色扮演本能。第三,網路服務提供者僅僅只是一個技術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其不是專業的律師或法官。即便是一個有經驗的法官,其在裁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時,仍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具體情節因素,如作品的原創性、對作品的使用是否適用責任限制、權利人歸屬以及法律具體適用等等。而這樣的判斷,對於一個網路服務提供者而言,無疑太過要求,甚至會影響網路這整個產業的發展。第四,不同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本身資質、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當然不應當對所有的提供商採取統一的注作用務判斷標准,一家規模不大的網路技術公司和一家專業的大型跨國網路公司在網路服務提供時,必定在資源上、在判斷能力上、在監控能力上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對於現有的一些知名的,較有資質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採取更為嚴格的注作用務。最後,網路服務提供者倘若已經採取了其可行的預防措施,自然應當認定其已經履行了一定的注作用務。比如該網路服務提供者已經依據其本身的條件安裝了"過濾機制",抑或其已經對用戶作了防止侵權的聲明提醒等等,這就應當將其歸入注作用務予以考慮。

2.從權利作品本身出發

依據不同的`權利作品從而作出不同程度的注作用務的區分是有其作用的。一方面,每個侵權糾紛所涉及的權利作品是不同的,有些權利作品較為知名,權利人對其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前期宣傳,抑或該權利人本就屬於知名人物,其作品涉及的社會影響力較大,公眾對其認知程度較高,相應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盡的注作用務程度要求自然也需提高。而另一方面,每個侵權行為的程度是不同的。以著作權侵權糾紛為例,上傳者上傳了權利作品的某個章節,或全部內容,在該兩種不同的情況下,自然後者的注作用務需要更加嚴格,畢竟僅僅上傳某個節選內容對於每日需要處理海量信息的網路服務提供者來說是難以掌控的。

3.從直接侵權人主體出發

網路服務提供者並未直接編輯侵權的信息,而僅僅是為直接侵權人,也即上傳者提供一種技術服務。如權利人進行通知程序時,侵權行為其實並未定性,上傳者究竟是否存在侵權行為也難以確認,若網路服務提供者應通知人的要求而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的措施時,在很多情況下是要承擔違約風險的。因此,這就使得其將陷入侵權賠償和違約責任的兩難境地。為此,如果將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注作用務要求過於嚴格,則會導致整個網路自由的限制,導致網路產業發展的缺陷,同時,也不應將權利人的保護建立在對普通社會公眾的利益與自由損害基礎之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路技術正在不斷的進步,網路產業也在不斷的發展,新興的產業必定伴隨著較多新興法律糾紛的出現,而規范整個網路環境的法律也將逐步完善。對網路服務提供者課以何種法律責任是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利益發展的,太過於嚴格或過於寬松的標准都不適合,因此,司法者只有在法律規定下,依據各方面的具體因素予以具體裁量,從而為整個網路法律環境創造其生命力。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②可分為網路設施經營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主機服務提供者和電子布告板系統經營者、郵件新聞組及聊天室經營者四大類。薛虹:《再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科技與法律》季刊,2000年第1期。

③可分為網路內容提供者ICP、網路中介服務者(包括接入服務提供者和主機服務提供者)兩類。張玲:《網路服務提供者傳輸服務的民事責任》,北大法律信息網,2002年7月3日。

;

㈥ 網購商品假貨應該怎樣賠償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依法求償權的規定可以對商家進行索賠。消費者要可以要求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費用三倍的懲罰性賠償。按照三倍賠償不足五百的,以五百計算。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進行更換或者退貨。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進行索賠。
一、網購買到假貨怎麼賠償?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如果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消費者要可以要求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費用三倍的懲罰性賠償。按照三倍賠償不足五百的,以五百計算;如果網購平台如果明知或者應知銷售的商品是虛假、偽劣的,卻不採取措施屏蔽,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二、從哪些方面加強對網購的管理?
1、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中國涉及到網路購物方面的糾紛主要依靠《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保護法等法律調整,而沒有一部全國性的專門規范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但是,由於網路購物的特殊性,使得這些法律法規針對性差、適用性不強,甚至在處理一些網路購物糾紛案件時束手無策,遠不能適應網路時代要求。
2、要建銷售商准入和營運商認證制度。
要建立嚴格的產品銷售商准入制度和網路營運商認證制度。對消費者來講,網路銷售市場是高風險投資,權益極易受到侵害,因此對從事網路銷售的企業(或公司)理應設置更高的標准,並加強審查和嚴格控制。國家管理部門應從企業(或公司)注冊資金、貨源組織、產品質量和價格、公司信譽、網路信息內容等方面進行嚴審,否則不得進入網路市場;對未經准入登記的個人在網路上發布銷售信息,可由網路營運商進行設限,設置自動退出系統,及時予以刪除。
3、要建立全國性網路購物糾紛處理機構。
要建立全國性網路購物糾紛處理機構及賠付機制。全國消協在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方面功不可沒,這是不爭事實。但消協本身受到權力的限制,如無裁決權、無執行權等,可見消協維權力度是有限的,消費者的權益不足以從根本上得到保障。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對案件處理擁有裁判權,對拒不履行國家判決和裁定的,可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綜上所述,消費者是網購的過程中遇到假貨,可以向賣家索賠,同時向網購平台投訴。根據目前最新法律規定,商家要承擔商品金額三倍賠償,並且要承擔額外的法律責任。現在,大家知道了網購買到假貨怎麼賠償,遇到這樣問題就知道如何處理。商家不賠償的,消費者可以到相關部門投訴。

㈦ 思考網路服務商的責任規范應有哪些基本要求

網路服務商的責任規范應有基本要求具體內容。
1、應當區別電子商務企業的經營模式而確認不同的責任。
2、網站是交易當事人的,應當對所交易的行為負責;即若是網站自己與客戶進行交易,網站應對客戶承擔責任。
3、網站是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在其能力范圍內,履行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和披露義務,則對他人利用其交易平台提供違反國家相關規定的行為不負責任;反之,若明知他人利用其交易平台提供違法的商品,則應承擔責任。

㈧ 網路交易平台的法律地位及其責任

法律分析:1.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損,可向銷售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1)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服務者真實名稱、地址、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可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

(2)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

(3)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服務者追償

2.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應知銷售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3.京東、淘寶等網購平台承擔責任有前提:

(1)不能提供銷售者、服務者真實名稱、地址、有效聯系方式

(2)並不是絕對直接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四十四條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㈨ 今年將制訂網路交易平台責任清單,網路交易平台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今年將制訂網路交易平台責任清單,網路交易平台應該承擔起監督的責任,比如說,對食品企業的准入要審核其經營資質,安全資質;對網約車的入駐要承擔起審核駕照,人員素質的問題,等等。因為在去年的時候,外賣平台,網約車平台和貨拉拉平台都給我們了沉重的教訓,所以今年將會制定網路交易平台責任清單,網路交易平台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三、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服務體制。

在網路交易平台上,消費者不能直觀的感受到商品的質量,只能通過信用評價機制來完善,所以要保證消費者能夠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建立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服務體制是很有必要的,一定要公平,要客觀,不能隨意調整用戶的信用評級,這樣才能保證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㈩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承擔的責任是()。
A.補充責任
B.連帶責任
C.擔保責任
D.替代責任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本題知識點:消費者權益的國家保護與社會保護,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
2019年上海勞動法產假 發布:2024-11-19 07:09:56 瀏覽:53
模糊條例 發布:2024-11-19 06:35:00 瀏覽:423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