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行政法律責任包括
㈠ 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 A.罰款 B.警告 c.沒收違法所得 D.責令停產停業
選擇A、B、C三項,即統計行政處罰的種類分為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三種。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處罰。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統計行政機關。不同的統計行政違法行為,由不同層次的統計行政機關處理,其它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處罰權。
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統計行政處罰行為的作出是以相對人的行政違法行為為前提的。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被處罰的行為只是一般統計行政違法行為,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都是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1)統計行政法律責任包括擴展閱讀:
違法所得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非法財物」與「違法所得」的區別。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解釋,「非法財物」是指違法行為人所佔有的違禁品和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物品,不包括加工、生產的產品和經營的商品。這些財物可能原本屬於違法行為人的合法財產,因違法行為而轉化為非法財產。如未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企業在無證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生產機械、工具、原料、摻雜摻假的物品等等。所以我們在實施「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時要注意與「非法財物」的區分,否則會造成違法行政。
「違法所得」與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之間的區別。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指用於違法行為的資金、運輸工具及其他財物,雖然也具有證據價值的特性,但是不具有取得手段的違法性質。例如用來無證運輸的交通工具,可以視為物證,但是不屬於違法所得。供違法行為使用的自有財物是行為人違法的工具或手段,而違法所得是行為人違法犯罪所要獲取的目的所在。
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
計算違法所得時,不能憑主觀印象,必須查證屬實。違法所得的調查取證應當堅持「全面調查、客觀公正」的原則。要全面收集與違法所得相關的一切證據,認真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和陳述,忠於事實真相,排除個人情感和外界因素的干擾。對於收集到的各類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證人證言、視聽資料、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測記錄和現場記錄都必須經過查證核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要注意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的製作和原始材料收集保存。
㈡ 55、對哪些統計違法行為人可以給予統計行政處分
統計行政處分,是指主管行政機關或行政監察機關對實施統計違法行為的有關行政領導或者責任人員給予的行政制裁措施。統計行政處分是統計法律責任中一種主要的行政制裁方式,在整個統計法律責任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統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統計行政處分可以適用於:①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強令、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②參與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統計人員;③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尚未構成犯罪的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④對情節較重的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統計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⑤對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負有直接責任的統計機構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⑥不依法使用國家統計調查證的統計調查人員;⑦在履行職責時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非法泄露有關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的涉外社會調查活動主管機關的工作人員。
㈢ 行政統計調查有哪些
人口普查
㈣ 統計法律法規有那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我國唯一的一部統計法律,於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6年5月15日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九次會議修正,2009年6月27日再次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修訂通過,於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53號 現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的決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3、《統計資料保密管理辦法》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修訂統計資料保密管理辦法是很必要的,不僅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而且有利於保障國家核心秘密統計資料的安全。今後凡是絕密、機密、秘密統計資料,未經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對外發表。
各報刊、雜志發表未公布過的統計數字,事先一定要送統計部門或有關業務部門核對,並辦理審批手續,以免造成混亂。
4、《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7年5月28日發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5、《統計執法檢查規定》
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執法檢查工作,保障統計法和統計制度的貫徹實施,維護和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制定本規定。
(4)統計行政法律責任包括擴展閱讀
統計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1、統計法律:即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制定的關於統計方面的行為規范。
2、統計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其法律效力低於法律、高於地方統計法規和統計規章。
3、地方統計法規:是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並於本地方實施的統計行為規范。
4、統計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統計的規范性文件。
㈤ 能夠提起統計行政訴訟具體統計行政行為不包括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專提起的訴訟:
(一)國屬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㈥ 什麼是統計行政處罰有哪些種類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行政處罰。
1、警告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2、罰款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個體工商戶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統計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所列違法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6)統計行政法律責任包括擴展閱讀:
統計行政處罰的特點:
1、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只能是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
2、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
3、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行政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統計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
4、被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等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違法行為人。
㈦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屬於統計行政規章還是統計行政法規
是統計行政法規。
法規和規章的區別是頒布機關所決定的。《全國經濟普查條例》是由國務院頒布的。《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因此,這個文件屬於統計行政法規。
㈧ 統計法律,統計法規,統計規章的區別
其實都是有關統計的法,不過效力高低不同。法律、法規、規章的主要區別:版
法律是由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效力僅次於憲法。
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法律。地方性法規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對本行政區劃有效,效力更低一些。
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效力低於行政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是由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對本行政區劃有效,效力低於行政法規。
如果規章之間有沖突,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有沖突,由國務院給出意見: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直接適用;認為適用規章的,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㈨ 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 )
正確答案:錯
解析: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