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年齡
Ⅰ 我國法律規定多大年齡的人犯法我國法律規定多大年齡的人要犯法承擔刑事責任承擔刑事責任
9歲屬於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依法不承擔刑事責任!!!
應依法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嚴加管教,並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刑事責任年齡
(1)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這個年齡,其實施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犯罪是具備辨認和控制能力者在其主觀意志和意識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而辨認和控制能力與行為人的智力發展程度相關,因而必然受行為人年齡的制約。只有達到一定年齡,能夠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且有刑法適應能力的人,才能夠對自己的危害行為承擔責任。因此,刑法根據年齡因素與責任能力的關系,確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我國刑法中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主要解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刑事責任的有無問題,同時還規定了對未成年犯的從寬處罰原則。
(2)刑事責任年齡段的劃分。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刑事責任年齡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A、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刑法》第17條規定,不滿14周歲的,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因不滿14周歲的人生理和智力發展不完全,還不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而不具備責任能力。
不滿14周歲的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應依法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嚴加管教,也可視需要對接近14周歲,如12至13周歲的人由政府收容教養。
B、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處於相對負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階段的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和控制能力,即對某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了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與行為人應負刑事責任的8種行為,即相對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的,負相應刑事責任。
例如,相對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綁架行為,後又殺害被綁架人的,應承擔刑事責任,定綁架罪。
C、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第17條第1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於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生理和智力已有相當發展,具備了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刑法規定要求其對自己實施的違反刑法的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3)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
刑法所規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周歲的計算方法為:周歲應當一律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認為已滿幾周歲。
(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
居於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既容易被影響、被引誘而犯罪,又有可塑造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的一面。因此,我國刑法從刑罰根本目的出發並結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採取如下兩條重要原則:
A、從寬處罰原則
《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注意這里是「應當」而不是「可以」。即必須從輕或減輕。從寬是相對於成年人犯罪而言。
B、排除適用死刑原則
《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不適用死刑」是指不允許判處死刑,包括死緩。
2、刑事責任能力
(1)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通常而言,一定年齡的人,只要智力發育正常,就自然具備了刑事責任能力。當然,因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的原因可能導致刑事責任能力不具備、喪失或減弱。
(2)刑事責任能力種類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以及司法實踐,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可分以下四種:
A、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即凡年滿18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與知識發展正常的人。
B、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即未滿14周歲的人。
第二:行為人雖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但因精神疾病而不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的人。我國《刑法》第17條、第18條對此有規定,請大家自行查詢。
C、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僅限於刑法所明確規定的8種嚴重犯罪行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未明確規定的其他犯罪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刑法中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是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D、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又稱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和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中間狀態,是指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降低的情況。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限制責任能力人有以下四種:
第一: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第二:又聾又啞的人。
第三:盲人。
第四: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Ⅱ 法律對承擔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年齡規定是什麼
一、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17、18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三、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相對於行政主體來說的,不存在對年齡的規定問題。
對行政主體來說,其責任能力的確認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是被法律、法規授權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就行;而對行政相對人中的公民而言,法定責任能力的認定,必須是達到法定的年齡、具有正常的智力等,否則即使有行政違法行為存在也不能追究行政責任。
(2)法律責任年齡擴展閱讀
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主要區別
一、民事責任的性質主要為財產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二、行政責任本質上為一種政治責任。 其性質是行政違規或違反行政紀律,還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只能在行政上對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進行調查。
三、刑事責任指依法對刑事司法機關的刑事司法和刑事判決進行刑事評估和譴責。 這是一種犯罪行為。
Ⅲ 法律規定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回致人重答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負刑事責任。也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只對自己實施的這八種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不得突破這一界限。
Ⅳ 多少歲算承擔法律責任
1、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2、民事責任:沒有年齡限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3、行政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4)法律責任年齡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之一: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二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具體規定: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Ⅳ 法律責任年齡是什麼
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
Ⅵ 民事法律年齡與刑事法律年齡的區別是什麼
18歲是正式成年的年齡。但對於刑事和民事責任,並非18歲前完全不必負。
有關規定是: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注意: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
我國《民法》規定: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Ⅶ 我國法律規定,多少歲達到完全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起點
我國法律規定,16歲達到完全追究刑事責任的年齡起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內:刑事容責任年齡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法律責任年齡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的法律。
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Ⅷ 我國法律規定青少年到多大年齡應付法律責任
對於民事法律責任,沒有年齡限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對於行政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對於刑事責任:
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的規定,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一般地說,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責任能力。因此法律規定,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概不追究刑事責任;但必要時可依法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也可視需要對接近14周歲,如12~13周歲的人由政府收容教養。
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也稱相對無刑事責任階段。達到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為的能力,即對某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即「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
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1款的明文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進入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由於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體力和智力已有相當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識,是非觀念和法制觀念的增長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夠根據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因而他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我國刑法認定已滿16周歲的人可以構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為負擔刑事責任。
Ⅸ 2016年新刑法規定 多大歲數不承擔法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
依據《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9)法律責任年齡擴展閱讀:
具體規定: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