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廁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廁

發布時間: 2023-02-14 21:53:15

A.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B. 學前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學校教育活動是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侵權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這種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根據《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四項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採取的舉證方法是「誰主張誰舉證」,也就是如果學生或家長要告學校或老師,就得拿出證據。
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財產損害、人身損害等一般侵權行為。
2.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行為人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
那在校園傷害事故中,如果家長能證明傷害是由學校導致的,但是學校不能證明傷害不是自己的導致的,就假定傷害就是學校導致的,由學校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這個原則主要用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的傷害事故,也就是10歲以下的未成年學生。是作為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3.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情況下,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人,不論其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4.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過錯,但如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無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C.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D. 教育機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1、過錯推定原則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確立了對象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學生校園傷害事故案件的過錯推定原則,加重校方的舉證責任,有利於促使校方更好的履行教育、保護和管理職責,切實維護無民事行為能力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切身利益。

2、過錯責任原則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 當承擔責任。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對象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校園傷害事故中的過錯責任原則,並強調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過錯要件為「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即要求受到校園傷害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舉證證明學校未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未充分履行其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具體來說,需要就學 校疏於教育、疏於管理、疏於保護、疏於控制監督四個方面提出證據,加以證明。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的人身損害和第三人責任引發的學生人身損害,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確定校園傷害事故學校民事責任最主要的歸責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是由中小學與未成年學生之間存在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所決定的。中小學校不是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不承擔監護責任。未成年學生在學校受到的人身傷害屬一般侵權行為,承擔該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必須是責任主體有過錯,即只有在學校有過錯的情況下才須負責任,過錯越大所負責任越大,若學校無過錯則無須承擔任何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零一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E.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有損害事實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
2.損害行為必須違法
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3.行為人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F.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四條: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中,最常考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因為校園傷害事故主要是過錯責任原則。其他三類原則考的較少。
一、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同時,以過錯作為行為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學校是有了過錯才需要承擔責任,沒有過錯不需要承擔責任。並且,過錯主要指的是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在學校負有管理職責的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內發生的傷害事故。在這里,受害者主要針對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能力人,也就是8歲以上的學生。另外,這里採取的舉證方法是「誰主張誰舉證」,即受害方舉證,也就是如果學生或家長要告學校或老師,就需要拿出證據。
例:學校在舉辦運動會期間,由於使用了不符合安全規范的塑膠跑道,14歲的學生張三跌倒骨折。這個案例中學校存在過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賠償責任。
二、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也稱過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應推定被告有過錯並應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過錯推定原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8歲以下的未成年學生。這條歸責原則主要是為了保護8歲以下的未成年學生而提出的,是作為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考察形式一般為單選題的形式進行。並且,這條歸責原則採取的是「誰被告誰舉證」的形式,即加害人舉證。
例:小華的媽媽發現7歲的小華從幼兒園回來後身上有多處傷痕,認為小華收到老師虐待。這個案例中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幼兒園老師需要證明自己行為並無過錯。
三、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在造成損害時均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原則,在考慮受害人的損害、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判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公平責任原則是基於不適用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的案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結果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分擔責任,分擔多少由法官決定。公平責任原則常常發生在見義勇為、體育活動受傷的案例之中。
例:籃球比賽中小明被小李不小心撞傷,手臂骨折被送往醫院。這個案例中由於籃球比賽本身就具有風險性,當事人雙方沒有明顯過錯方,適用於公平責任原則,由雙方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四、無過錯責任原則
也稱為無過失責任,是指當損害發生後,當事人無過錯也要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侵權責任法》規定了多種須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其中與學校教育最相關的是用人單位的無過錯責任。當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時,因方法不當造成的損害是由用人單位即學校承擔責任。
例:某校車司機,在搭載學生上學途中,學生下車上廁所,之後,該校車司機沒有清點人數就將校車開走,導致學生小明沒有坐上校車回校。家長將校車司機和學校告上法院。這個案例中學校應該負賠償責任,當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時,因方法不當造成的損害是由用人單位即學校承擔全責,但是學校可以事後向該校車司機進行追償。

G.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1、有損害事實;2、有損害行為;3、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有損害事實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池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十六條 學校建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適應教育教學需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選址要求和建設標准,確保學生和教職工安全。
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可分為什麼
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可分為: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H. 教育法規的歸責要件有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
(一)有損害事實
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池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違法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法行為造成了實際的損害,如體罰學生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另一種是違法行為雖未實際造成損害,但已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有關部門明知學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險,卻拒不撥款維修。
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表現為物質性的後果和非物質性的後果。物質性的後果具體、有形、能夠計量。如挪用學校建設經費,其數額可以計算。非物質性的後果抽象、無形、難以計量。如教師侮辱學生,造成學生精神上、心理上長期的傷害,則無法計量。
(二)有違法行為
即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行為違法也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這個條件也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只有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才是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考試作弊,毆打、侮辱教師,侵佔學校財產;也可以是消極不作為,如不及時維修危房、拖欠教師的工資等。另一方面,違法行為必須是一種行為。人的行為雖然受思想支配,但是如果思想不表現為行為,則並不構成違法。內在的思想,只有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時,才可能構成違法。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不承認思想違法。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例如,招生辦公室主任收受賄賂後,有意招收分數低的學生,不招收分數高的學生,致使分數高的學生落榜。
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例如,教師在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後,學生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該教師的行為即有過失的因素。
(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即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熱點內容
采礦權司法拍賣 發布:2025-01-14 02:10:24 瀏覽:637
合同法分類 發布:2025-01-14 01:13:24 瀏覽:533
理財代持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01:09:07 瀏覽:12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
法院馨華園 發布:2025-01-13 23:31:48 瀏覽:389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13 23:06:30 瀏覽:247
計件工資勞動法最新 發布:2025-01-13 22:57:56 瀏覽:945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發布:2025-01-13 21:59:53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