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i有沒有法律效力
㈠ 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一般限於憲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103]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104]更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都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其中(2)和(3)又稱為義務性規范。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法律後果分為兩種: 一個是肯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要求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積極的結果,包括國家承認行為合法、有效、應予保護甚至獎勵。 另一個是否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規定而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消極的結果,包括國家不承認行為合法、行為無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是生活於一定物質條件的人們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准來評價人們的言行、並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理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時,對我們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與道德相同之處是:第一,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第二,它們的內容是互相滲透的。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規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國憲法第24條、第46條、第51條等條款中,就明確規定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內容的「五愛」以及社會公德的要求。在憲法的其他條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規定或隱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上並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經濟基礎基本不變而經濟體制有了變化、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憲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規正在進行大量的立、改、廢,道德也發生了變化。第四,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追求的都是社會秩序安定,人際關系和諧,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政策有黨的政策、國家政策之分,有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別。黨的政策是執政黨在政治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決策。這里主要講黨的政策與法律的區別:第一,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黨的政策是黨的意志的體現。雖然我們黨沒有自己任何的私利,黨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黨的政策在沒有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屬性。第二,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規范的明確性,政策則比較原則,常常只規定行為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第三,實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和自覺執行,但在執行中遇到障礙時,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違犯政策則由黨的紀律來處理。第四,穩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較高的穩定性,黨的總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鄧小平同志講得很清楚,他說:「究竟什麼是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等內外政策,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會改變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6頁)但具體政策,就必須隨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隨時加以調整。在這一點上,同時體現了政策與法律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 現代國家,沒有法律不行,沒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國,黨的領導是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頁)現在,我國正在穩步推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因此,處理好黨的政策與法律的關系就顯得特別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實施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黨的領導作用實現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實施政策,以指導國家的活動;而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執行各項法律,以實現國家職能。所以,制定和實施法律就必須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這也是在國家活動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體現。我們現在制定的法
律,都體現著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其他有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或者說是經過法定程序把黨的政策條文化、具體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實施相互促進。政策上升為法律之後,就能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為指導,就能從政策對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中獲得力量,從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擁護。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大力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9頁)的指示,逐步改變了過去主要靠政策辦事的作法;確定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提出了「黨領導國家事務的基本方式是: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把重大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黨中央和全國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認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所以,黨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黨領導國家事務的活動,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也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否則,就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也難以切實推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㈡ 中標通知書和授標意向書主要差別
根據《招標投標法》規定:
「第四十五條 中標人確定後,招標人應當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並同時將中標結果通知所有未中標的投標人。
中標通知書對招標人和中標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標通知書發出後,招標人改變中標結果的,或者中標人放棄中標項目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
中標通知書具備法律效力。
相關法規未對授標意向書進行規定,授標意向書無法律效力。
㈢ 外貿合同中意向書(LOI)的格式
LOI 采購意向書格式
LETTER OF INTENT (LOI)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 hereby that we are ready willing and able under the act of perjury to purchase the following commodity as specified below and that funding is available.
PRODUCT:
SPECIFICATIONS:
QUANTITY:
DESTINATION PORT:
DELIVERY TERMS:
SIZE OF SHIPMENT:
PACKING:
DISCHARGE RATE IN PORT DESTINATION:
TERMS OF PAYMENT:
PERFORMANCE BOND:
BANK COORDINATES:
TARGET PRICE:
COMPANY DETAILS
㈣ Contract,LOA和LOI三者具體的區別在哪裡
三者區別:Contract是合同,LOA是承諾書,LOI 是意向書。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第三編規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承諾書要求:
1、保證所提供的所有替換材料真實、完整、准確。
2、本機構保證其所從事的各項業務經批准更換後,均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
3、確保按照批準的業務范圍合法、公平、公正地從事認證業務;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認證機構管理辦法》。
4、確保誠信執業,提供優質、專業的認證服務,確保每一項認證活動始終遵循客觀獨立、公開、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5、確保認證的產品、服務內容客觀公正,無虛假材料。
6、保證不從事不合格或不能在約定期限內完成的認證活動,不為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認證服務。
㈤ 在LOI上面蓋公章有法律效應嗎
有公章還是有一定效力的,具體情況要分析一下是否有取得獎金的法律依據,是否明確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