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研究
⑴ 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三種:
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⑵ 法律責任的法理學
法律責任是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法律義務履行的保障機制和法律義務違反的矯正機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法律責任問題是法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切實的關繫到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 責任是具體的,而法理學是抽象的,這就使得從法理學的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是法學領域中所有問題的研究基礎,因此,從法理學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十分必要。本文從法律責任的概念談起,按照從本質到形式,從一般到個別的整體脈絡,對法律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法律責任是因特殊法律事實所引起的特殊義務。對於法律責任產生的合理性根據,從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價值論意義上概括為基於理性約定、意志自由基礎上的行為選擇自由;從經濟學意義上,概括為一種社會契約即社會成員共同選擇的博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分析已有且比較流行的學說基礎上以辯證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把法律責任放到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中,提出法律責任的價值本位為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力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論述法律責任的功能和構成要素。法律責任的目的是通過法律責任的功能來實現的,法律責任的功能主要包括:預防功能、救濟功能和懲罰功能。界定了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指在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第四部分歸納出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法律責任區別與道德責任的主要之點就在於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是由國家特設並授權的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因此,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另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律責任作不同的分類,實踐中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是將法律責任分為違憲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等。文章最後在上述構建的法律責任法理學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現階段法律責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結合法律責任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提出了完善我國法律責任體系的幾點建議。
⑶ 法律責任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同,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民事主體平等與否可分為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又分為違約之債、侵權之債。
⑷ 《環境法律責任研究》讀後感
[《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懷著敬畏而好奇的心情,讀完了丹寧勛爵的這本《法律的界碑》,《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敬畏是因為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影過最偉大的法律改革家」,丹寧勛爵的這本書的確成為了英國法律史上的一塊界碑;而好奇又是因為對於英國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我一直好奇是怎麼樣的法律讓這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法制國家。終於,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我所想要的。在《法律的界碑》中,丹寧勛爵用了許多典型事例來論述不同的罪行,然後再加以點評,表達自身的思想。有趣的是,他所列舉的每一個案例都會詳細介紹主人公的生平以及家庭背景,讓我們更了解案例。在那麼多的案例與那睿智的觀點面前,明顯的,彈丸之地的大不列顛會成為人類社會自由與法治的發源地不是沒有理由的。歷史上,值得我們敬佩的正義的法官不勝枚舉,特別是英國,更是數不勝數。可是,在被正義掩蓋的事實下,我們也發現到,傑出的法官其實純屬極個別,同時存在著平庸、畏懼權力淫威乃至專橫跋扈、濫用權力的法官。比如1670年威廉.佩恩、威廉.米德案中的審判官,在陪審團堅持對兩被告作出無罪裁決之後,這位法官不惜以凍、餓等生理折磨的方法來逼迫陪審員改變裁決;在陪審團第五次裁決被告人無罪後,他竟然在惱羞成怒之下將全部陪審員投入監獄。值得指出的是,在當時的英格蘭,法官採取此類行為是為法律所允許的。其實,這個案件也不禁令我心生疑惑,這些極個別的英雄為何能免遭曇花一現的命運,不僅沒有被當時的普遍性的黑暗所吞噬,相反他所蒂造的傳統竟然一躍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在一個等待著新思想,新觀念的時代中,在一個渴望著改革與驟變的國家中,必須有那麼一些人站出來,為改革獻身,為推新努力。丹寧勛爵就是那個時代里的那麼一根「脊樑骨」。在某種意義上,文明確實是由「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們創造的,芸芸眾生永遠只是充當著墊底的角色。但是,埋頭細想,就會發現,其實支撐「脊樑骨」的骨架也同樣重要。「脊樑骨」其實也是脆弱的,而只有當有了骨架,才能撐起一副身軀。就如一種新思想的提出,也需要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後才會成為主流。所以,這個時候,群眾就扮演著骨架的角色。的確,那些正直的法官在學法律的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但是,相對而言,我更敬重如威廉.佩恩、威廉.米德案和1752年歐文案中那些固守良知、堅守職責的普通陪審員。在我看來,他們才真正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他們才是為民族生存而撐起身軀的骨架。在我看來,如果說那些偉大的法官是司法天空中閃爍的星星的話,那麼,這些普通民眾就是鑲嵌星星的整片天空。沒有後者撐起的這方天空,星星註定無處棲身,殞落塵間化為頑石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讀後感《《法律的界碑》讀後感》。有了提出新思想的人,有了支持改革的群眾,就必須還要有以身試法者。在《法律的界碑》中,我認為最勇敢且無所畏懼的試法者就是休拉蒂默和尼古拉斯里德利,被牛津用紀念碑懷念著的兩位偉大的殉道者。在他們那個宗教的時代,每個人都堅信著變體論,即在基督獻身後端上聖餐台的餅和酒是耶穌的肉和血。但是受過良好教育且有著新思想的他們並不贊成變體論,認為聖餐台上的餅和酒並不是耶穌的肉和血,它們還是它們自身。這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極大的討論。在死刑與接受之間,他們毅然選擇放棄生命。他們寧願被熊熊烈火燒為灰燼,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堅持。正是因為有他們這些堅持真理的獻身者,才會有今天法治大國的存在。在他們離開人世後的今天,變體論早已被否定,他們的獻身也得到了回報。如果說改革者是「脊樑骨」,支持者是「撐起身軀的骨架」,那麼為革命獻身,讓群眾認識錯誤,追求真理的他們,便是連接脊樑骨與骨頭的關節,推動著思想的拓展與延伸。從這本書中不難讀出,持有跨時代觀點的丹寧勛爵主張「平衡論」,他認為英國的憲法的特徵就在於:自由和責任是平衡的,權利和義務是平衡的,既不能濫用權利和自由,也不能不承擔義務和責任。而且他認為法官的責任在於使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天平平衡,使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天平平衡。像是在沃爾特雷利夫審判案中,雷利夫因為反對詹姆斯斯圖亞特而遭到別人告發他有叛國罪,因找不到有力證據定雷利夫的罪,斯圖亞特用各種酷刑來逼供,讓雷利夫受盡了皮肉之苦。但在當時,用各種手段來獲取供詞都是合法的。在雷利夫案50年後這種現象才得以改變,法律才規定供詞必須是自願說出,否則無效。丹寧勛爵對此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罪犯在犯罪後但沒被定罪前,仍享有最起碼的自由權利以及人身權。所以,他堅持的是普通法,堅持自由和責任是一致的,權利與義務也是一致的。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不僅收獲了新思想,還學會了深層思考。正是制度在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選擇,不同的制度造就不同的民族。良好的法律制度賦予普通公民以抗拒邪惡、追求正義的膽識和信心,使懦夫變成勇士,孕育出一個優秀、勇敢、理性而充滿活力的民族,從而使社會發展呈現良性運行的態勢。而惡劣的法律制度則汲幹人們的正義感和抗爭意識,使勇士變成懦夫,往往分娩出一個奴性十足、戰戰兢兢、人人只知明哲保身的自私而懦弱的民族,從而最終使社會發展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自由和法治會萌發於哪類社會,我們一目瞭然。也正是基於此,那個偉大帝國在今日的衰落,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敬重和景仰。掩卷抒懷,獲益良多。〔《法律的界碑》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⑸ 論法律責任的本質
從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的實施,都是由統治階級掌握和參與的,當然法律就反回映他們的答意志,維護他們的利益。
法本質的特徵:
1、正式性.即官方性、國家性;
2、階級性:法律是一國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具備統一性和權威性;有時法也反映出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也具有中立性和公共性;
3、社會性:也叫法的物質制約性:這個是法本質最根本的特性,法是由一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應為立法者不可能決定法律怎樣產生,法律是由客觀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並非人主觀所能決定的。
⑹ 如何研究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與審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可供參考文獻 1 。閻達五、閻金鎔《改革中的會計審計論文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張建軍《審計概念體系研究》,1997年。 3。毛岩亮《民間審計責任研究》,1999年。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李若山、周勤業《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
5.文光偉《注冊會計師都法律責任》,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
6.閻金鎔《審計理論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 7.閻至剛《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讀本》,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李君《論審計的獨立性》,度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9.謝榮、李樹華、王建春《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戰略),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10.陳漢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難則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
1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與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王立彥、崔謹、徐惠玲《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理論、規范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劉力雲《審計風險與控制稠;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年。
14.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周志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中國海峽兩岸案例比較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17.阿爾文·A·阿倫斯等著,張龍平等譯《審計與保證服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王德升《關於審計「期望差距」的幾個問題》,注冊會計師通訊,1997;年第(6)』期。
19.胡繼榮《論審計期望差距的構成要素》,審計研究,2000年第(1)期。
20.黎仁華《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研究》,財經科學1:2001年第(2)期。
21.陳宋生《淺論受託經濟責任及其產生》,江西審計與財務,2001年第(9)期。
22.陳水利《重塑注會形象重建會計信用4—從銀廣夏事件談起》,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
23.溫天理《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透視銀廣夏》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1年第(11)期。 、 24.劉振華《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隊財會月刊,2001年第(6)『期。
⑺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論文 參考文獻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可供參考文獻 1 。閻達五、閻金鎔《改革中的會計審計論文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張建軍《審計概念體系研究》,1997年。 3。毛岩亮《民間審計責任研究》,1999年。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李若山、周勤業《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
5.文光偉《注冊會計師都法律責任》,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
6.閻金鎔《審計理論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 7.閻至剛《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讀本》,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李君《論審計的獨立性》,度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9.謝榮、李樹華、王建春《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戰略),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10.陳漢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難則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
1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與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王立彥、崔謹、徐惠玲《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理論、規范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劉力雲《審計風險與控制稠;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年。
14.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周志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中國海峽兩岸案例比較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17.阿爾文·A·阿倫斯等著,張龍平等譯《審計與保證服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王德升《關於審計「期望差距」的幾個問題》,注冊會計師通訊,1997;年第(6)』期。
19.胡繼榮《論審計期望差距的構成要素》,審計研究,2000年第(1)期。
20.黎仁華《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研究》,財經科學1:2001年第(2)期。
21.陳宋生《淺論受託經濟責任及其產生》,江西審計與財務,2001年第(9)期。
22.陳水利《重塑注會形象重建會計信用4—從銀廣夏事件談起》,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
23.溫天理《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透視銀廣夏》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1年第(11)期。 、 24.劉振華《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隊財會月刊,2001年第(6)『期。 還有很多!!!
⑻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⑼ 誰對成果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
署名的相關 通常情況下,學術成果的真實作者是搭車署名者的弟子、部下,或是在學術界尚無名氣的新人;而搭車署名者大多是有名的教授、博導,或是掌有提拔和利益分配實權的單位領導,當然,還有一些可能是真實作者的老鄉、朋友等關系密切的人。對於真實作者來說,署上搭車者的名,意味著論文更容易發表,意味著更能討得導師、領導的歡心,在將來的資源分配上占據更有利位置,至少,可以送老鄉、朋友一個人情。而其付出的,不過在論文上多一個名字而已———成本與收益有著巨大差距,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搭車署名者來說,也是一本萬利的事———無須自己千辛萬苦做研究,憑空就多出一篇論文,多出一項學術成果,名氣又進一步擴大,且又是真實作者的「心甘情願」,他人無從知曉,無從指責。盡管可能要付出對真實作者的關照或某種利益交換,但比起收獲來說,實在不算什麼。 然而,搭車署名帶來的是學術上的虛假繁榮,使學術成果不能真正反映學者自身的水平,使學術評價紊亂。它鼓勵了學術上的投機取巧、不勞而獲,使真正潛心研究的學者不能獲得公平的待遇。筆者認為,搭車署名是一種學術上的行賄行為,是一種以論文作為行賄手段的「雅賄」。 對此,僅僅從道義上譴責是不夠的。所以,要讓搭車署名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如《規范》中所說的「學術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還學術研究一片純凈的天空。
⑽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研究
我建議你可以去網校找找看~
網校各種資料都很齊全~
其實你還可以到網校社區發求助帖~
相信也會有很多老師和學員幫助你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