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是
Ⅰ 審計時未發現虛假會計資料,半年後發現問題,請問審計人員負什麼責任
一、審計人員如從事社會審計,且在審計中未能按《獨立審計准則》規定的程序實施審計,造成審計時未發現虛假會計資料,半年後發現問題,審計人員是應當承擔責任的。(當然,審計人員如果嚴格按《獨立審計准則》要求程序實施審計,應該不承擔責任)。具體所負責任如下:
(一)行政責任
1、《注冊會計師法》第39條第l款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關於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業務的禁止性規定時,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的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
《注冊會計師法》第39條第2款規定,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關於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業務的禁止性規定時,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2、《注冊會計師法》第40條規定,對未經批准承辦本法第M條規定的注冊會計師業務的單位,由省級以上財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3、《證券法》第182條規定,為股票的發行或者上市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和人員,違反本法第39條的規定買賣股票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獲得的股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所買賣的股票等值以下的罰款。
4、《證券法》第183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獲得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l倍以上5倍以下或者非法買賣的證券等值以下的罰款。
5、《證券法》第202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l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並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
6、《公司法》第219條第1款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
該條第2款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的報告的,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處以所得收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
(二)民事責任
1、《注冊會計師法》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2、《證券法》第202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三)刑事責任
1、《注冊會計師法》第39條第3款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刑法》第229條第l款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慮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該條第2款規定,前款規定的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前款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該條第3款規定,第1款規定的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3、《證券法》第183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法責任。
4、《證券法》第202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公司法》第219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審計機關的審計人員應負的責任
作為審計機關的審計人員,在審計時未發現虛假會計資料,半年後發現問題,這要認真分析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一是審計人員對應當發現的問題而未發現,存在違反審計職業道德和主觀上的故意。二是審計人員存在審計業務技能上的不足。三是未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准則》規定的程序實施審計(不熟悉、不了解准則,或了解而不執行)。審計機關對審計人員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審計准則的行為,應當按照相關規定追究其責任。
《審計法》第五十二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審計法實施條例》 第五十五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審計人員違法違紀取得的財物,依法予以追繳、沒收或者責令退賠。
Ⅱ 審計法律責任的基本簡介
責任一詞,在法律上有多種含義:一是職責,二是義務,三是因違法行為而承受的某種後果。 所謂法律責任即屬第三種含義的責任。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一般特徵是: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定義務的後果;法律責任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律責任具有強制性。法律責任一般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國家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一是違反審計法的法律責任;二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這兩類違法行為的主體主要是被審計單位以及直接責任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直接做出處理、處罰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提出予以行政處分的建議,對於構成犯罪的可以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Ⅲ 審計人員的審計責任包括
審計人員的審計責任包括出具真實的審計報告、維護審計報告使用人的合法權益和審計報告的編制符合有關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第十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設立派出機構。
派出機構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
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第十三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所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提供的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四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或者轉移、隱 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 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項;
(二)責令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
(三)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
(四)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五)其他處理措施。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前條規定的處理措施,並可以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七條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
審計機關依法責令被審計單位上繳應當上繳的款項,被審計單位拒不執行的,審計機關應當通報有關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扣繳或者採取其他處理措施,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第四十九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規定,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五十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Ⅳ 審計取證單簽字會承擔什麼責任
簽字就要對審計報告負責,如果後期被監管部門檢查出有虛假報告、或者沒有履行勤勉盡責義務等情況會根據情節嚴重給與處罰,還會連累所在會計師事務所,嚴重的吊銷職業資格甚至刑事責任。簽字權之所以十分重要,因為簽字背後代表的是承擔相應的責任與風險。
(一)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1.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常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往往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有關,因此,有關人員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前面已經講過,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類,對於違反審計法行為的(3)、(4)兩類的直接責任人的個人責任,《審計法》第46條第2款和第43條第2款做了明確的規定:被審計單位有前款所列行為,審計機關認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以上規定可見,違反審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主要是指被審計單位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審計機關只有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權,被審計單位或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才有做出行政處分的處理權;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表面上看是集體行為,實質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行為。因此,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審計法》第46條和47條規定: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第47條還規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上述規定可見,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包括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應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不涉及民事責任。
(二)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其審計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在審計實踐中,被審計單位或有關的責任人採取報復陷害手段打擊審計人員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採取殺害、傷害、誣陷等違法犯罪行為來達到逃避處罰或宣洩私憤的目的。《審計法》第40條規定:報復陷害審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由此可見,凡是對審計人員實施報復陷害行為的,都應受到法律的追究,即承受刑事上的或行政上的制裁。
(三)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人員是具體執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國家專門工作人員,應當有高度的責任感,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如果審計人員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規定,造成不良後果甚至危害社會的,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9條規定:審計人員濫用職權、銜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2、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15條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依法審計、忠於職審、堅持原則、客觀公正、廉潔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濫用職權、銜私舞弊、泄漏秘密、玩忽職守。並明確指出內部審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規定》第16條指出:對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其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或者提請有關部門處理。該條所指的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包括被審計單位、被審計單位的有關責任人,以及內部審計人員。只要上述人員違反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應由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如果超越了法定的職權范圍,可提請監察部門、司法部門依法進行處理。
3.社會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在審計發達的國家,社會審計人員不僅要對被審計單位履行義務,而且要對使用審計報告的第三者負有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產生主要源自注冊會計師的過失和欺詐行為。注冊會計師的過失,主要是未曾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過失按其程度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普通過失一般是指沒有嚴格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重大過失是指沒有保持職業上最起碼的認真與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根本沒有建循專業准則或專業准則的主要要求執業。注冊會計師的欺詐,是指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完全不顧客觀事實,而做出虛假的判斷和報告。與欺詐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推定欺詐(涉嫌欺詐),這是指注冊會計師雖然沒有故意欺騙或坑害他人的動機,卻存在極端或異常的過失。所以有人也把它稱為其他原因的過失。事實上重大過失和推定欺詐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很難界定。同樣,對過失程度的大小也沒有特別嚴格的界限,對審計實務中發生的過失往往很難界定。注冊會計師如果工作失誤,或有欺詐行為,將會給委託人或依賴審定會計資料的第三人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會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紊亂。為了有效地發揮注冊會計師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嚴格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保證審計質量的提高十分必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第一百七十二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
Ⅵ 如果審計人員違反法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如果審計人員違反法律規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
可以報警,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Ⅶ 審計員的責任
①審計員必須公正和誠實地履行職責並保守公司的有關秘密;
②審計員對因失職而使公司、股東或債權人蒙受損失,應承擔經濟賠償的責任。
法律構成
注冊會計師承擔審計責任必須符合以下法律構成要件,
第一,適格的行為主體,即承擔審計責任的主體,必須是參與審計活動的注冊會計師或有關組織和個人,凡參與審計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均可構成審計責任的主體,具體包括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及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與助理人員等。
注冊會計師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另外,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第二,行為主體存在過錯,即行為主體的存在過錯或舞弊行為;
第三,行為違法,即行為主體的過錯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或業務約定的規定;
第四,有損害事實,即對他方當事人已經造成了財產損失;
第五,因果關系,即行為主體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是確定對某一特定損害是否應由行為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關鍵要件。
權責界定
(1)領導和管理審計工作小組。擔任審計工作小組組長或主審,根據審計項目的需要,合理安排和調整小組人員的工作並進行督導和檢查,對因審計工作小組的不良表現而形成的審計風險承擔責任;
(2)負責編制項目的具體實施計劃。在被審計事項發生不可預見情境時,非重大審計事項及重要影響,得有權依據審計目標調整實施計劃;審計責任
(3)負責和指導審計實施前的調查並出具調查報告,依據調查報告編制審計方案並組織實施;
(4)有權依據審計項目的技術程度聘請或咨詢專門機構和熟練掌握一定技術領域知識的人員;
(5)負責審計證據的核查,保證審計證據的取得適當及合法,審計證據本身不存在瑕疵;
(6)負責審計工作底稿的審核,並對審計工作底稿的公正性、真實性承擔責任;
(7)組織審計組對審計報告的討論及負責審計報告的定稿,以其應有的注意力及勤勉謹慎保證所出具的審計組工作報告不存在事實和法律上的瑕疵,以其應有的專業判斷能力保證審計報告具有建設性;
(8)對申請復議的審計決定,非本案的審計員和利害關系人,得主持審計聽證會;
(9)得以組成審計委員會,就重大的審計事項進行審議和評核;
(10)依據其應有的職業判斷能力有權對審計項目的立項適時提出建議;
(11)根據審計項目的實際,有權自主決定審計工作小組應採取的工作方式和技術方法的運用,並對此形成的法律後果負主要責任;
(12)對所實施的審計項目的最終處理意見,依據審計項目的范圍及影響程度,非重大事項及影響,得以做出處理處罰決定。
助理審計員的權責界定
助理審計員在審計工作小組中輔佐審計員開展審計工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制度履行職責。
形成原因
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形成原因涉及諸多方面,但其主要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1.會計目標的多元化,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國家稅收征管等對會計信息的不同要求,使得會計處理不得不在這幾種要求之間予以平衡,從而增加了對會計信息解釋的可爭議性。由於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信息處理的復雜化以及不同階層理解沖突的增加,必然導致審計風險。
2.市場運行機制不合理,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首先,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畸形,國有股東缺位,或者一股獨大的現象比較普遍,「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嚴重。加之由被審計者委託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無疑會受到被審計者的影響,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遷就、默許被審計者造假,幾乎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其次,不具備條件的國企轉化上市及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同樣會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3.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增加了審計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決策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一項小小的錯誤會計信息,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資金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個億的錯誤流向。正是由於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日益突出,一產生不應出現的經濟後果性,或者鑒定會計信息與使用會計信息的雙方對這種經濟後果性產生不同看法時,必將帶來法律上的沖突。因此,會計信息經濟後果性的增大,也會引起相關的審計責任問題。
4.公眾期望過高,是注冊會計師遭遇審計訴訟的主要原因。
社會公眾對獨立審計作用的理解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行為結果及業界自身對審計業績看法之間存在著差異,即審計期望差異。由於受審計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加之現代審計是建立在對內部控制評價基礎上的制度基礎審計,注冊會計師不能指望通過審計查出企業所有的錯誤和舞弊。但社會公眾往往將審計意見視同對會計報表的擔保或保證。一旦發現自己因受不準確的會計信息誤導而利益受損時,往往就把注冊會計師推上被告席。
5.會計師事務所體制建設不完善,是注冊會計師被追究審計責任的「致命因素」。
(1)會計師事務所採用有限責任制的體制,導致了審計責任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幾十萬元的注冊資金承擔的卻是涉及幾個億、數十億數額的業務。在這種情況下,事務所的敗德成本很低,潛在收益卻很高。因此,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想方設法「壓縮」審計成本,無視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的建設;另一方面為了爭取客戶,往往不惜降低審計質量,甚至與被審計單位串通作弊,出具虛假報告。有限責任製成了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逃避民事賠償責任的「防火牆」。
(2)注冊會計師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沒有及時拓展專業知識,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難以適應業務的發展需要。另外,注冊會計師缺泛應有的職業謹慎和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不強,審計程序應付了事,甚至利用內幕消息謀取私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源於行業內部的原因,成為注冊會計師被追究審計責任的「致命因素 」。
6.注冊會計師相關法律條文的矛盾性,導致了審計責任的復雜化。
為了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國家先後出台的《刑法》、《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與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有關的規定。這一系列規定對維護市場運行秩序起著重要作用。但由於外部環境的改變,立法順序的先後不同,使得這些現行法律中,涉及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的條文存在不少矛盾之處。如專向性立法,它不象刑法那樣以犯罪的侵犯客體為線條進行分類規定,會導致追究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時尺度不一致,不平衡;強調實體法,輕視程序法帶來了會計師事務所賠償程序問題的矛盾;其他一些司法文件的解釋所帶來的會計師事務所賠償金問題等等。這些現象導致了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復雜化。
7.無差別的審計報告制度,是目前審計風險呈擴大化趨勢的主要原因。
無差別的審計報告制度,是指審計報告的行文格式與內容不區分審計目的(或者使用目的)的不同要求,千篇一律地使用統一的報告模式,並且在審計報告中不註明報告的使用目的的一項審計制度。這給委託者將審計報告用於非審計目的的用途提供了方便,也給注冊會計師增加了額外的風險。
審計准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明確審計目的,審計業務約定書對審計目的也有明確的約定,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目的計劃並實施審計工作,審計目的不同,實施審計程序的側重點也不同。審計報告用於約定的使用目的時是客觀、適當的,但如果用於非約定的目的時,就不一定顯得客觀和適當,這種風險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
與會計責任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責任,《會計法》規定: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是被審計單位會計責任。單位負責人是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單位依法行使職權,應當對本單位的會計行為負責,成為承擔會計責任的主體,這一責任不應由注冊會計師承擔,也不應轉嫁給注冊會計師。也就是說,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不能替代、減輕或免除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一個單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誤、舞弊或違法行為,單位負責人首先要承擔會計責任。
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為:
1.工作目標的一致性。
不論被審計單位,還是審計單位的工作都是經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中,都是以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為依據,向有關利益方面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維護利益各方合法權益。所以,工作目標是一致的。
2.客觀基礎的同一性。
不論被審計單位還是審計單位,都是根據同一個企業已經實現了的經濟活動履行各自的職能。就是說,兩者反映和監督的都是同一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所以,它們的客觀基礎是一致的。
Ⅷ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六章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legal liability) 廣義的審計法律責任,是指與審計有關的各種法律責任的總稱。審計責任原來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隨著國家法律環境的完備和審計業務的發展,逐漸得以法律化,即成為法律責任。 中國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與傳統的審計責任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審計法的規定,審計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審計監督活動中發生的有關法律責任。這里所指的審計法律責任,是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和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國家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一是違反審計法的法律責任;二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這兩類違法行為的主體主要是被審計單位以及直接責任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直接做出處理、處罰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提出予以行政處分的建議,對於構成犯罪的可以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①它是國家審計的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是在國家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與審計機關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密切相關的法律責任;②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相關當事人是法律責任的主體,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和國家審計人員;③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相應的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根據審計法的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1)被審計單位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2)被審計單位拒絕、阻礙審計檢查;(3)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4)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對於(1)和(2)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審計機關有權直接追究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1條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對於(3)和(4)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根據 《審計法》 第42條第1款、第43條第1款規定:"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雖然以上兩條規定沒有明確指出追究法律責任,但可以比照《審計法》第41條規定 辦理,審計機關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因為(3)、(4)兩種行為可以認定是拒絕、阻礙檢查的行為;同時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處罰,這兩種處罰是追究被審計單位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此外,還應對直接責任人追究行政責任以至刑事責任。
目前為止,中國法律未就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相關法律法規中能夠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中國1993年頒布的 《注冊會計師法》 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存在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亦即存在「過錯」的行為,才可以考慮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問題。因此,《注冊會計師法》對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明知」和「應知」的要求。如果會計師「明知」違法而為之,或者「應知」違法而為之,都屬於第42條規定的「違反本法規定」,從而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嚴格遵循審計准則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真實的審計報告,即使出具的審計意見與實際不符,也不影響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只有注冊會計師沒有遵循或沒有嚴格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未盡應有的職業謹慎或注意義務,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地出具了與實際不相符的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才對此承擔責任。「換言之,以是否嚴格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為判斷注冊會計師主觀有無過錯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法》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70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業務報告,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考慮將過錯原則寫進 《注冊會計師法》 ,這樣受害人向注冊會計師索賠必須證明後者主觀上有過錯。由此可見,中國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本人認為,在剛導入審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統一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等時機成熟,再修改法律,統一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畢竟在中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注冊會計師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中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Ⅸ 工程審計人員違法審計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審計法抄》第五十二條規定,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建設工程的審計人員如果存在違法行為,除需要根據《審計法》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外,涉及其他違法行為的,還需要根據相關法律進行處理。
Ⅹ 審計人員法律責任
審計人員法律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的含義 審計的法律責任是指審計人員因損害法律上的義務關系所產生的對於相關主體所應承擔的法定強制的不利後果,具體來說,就是指審計人員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委託人或第三方造成損害,而應按有關法律法規承擔的法律後果。
審計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並不是注冊會計師對所有行為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只有當一種行為滿足一定的條件或符合一定的標准時會計師才對其承擔責任,這就是審計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要求:即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主要指審計人員和機構。就獨立審計而言,法律責任的主體一般有兩類,即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
2、過錯:即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過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法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的承擔。
3、違法行為:即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從事了違反法律法規的
審計行為。
4、損害事實:即受到損失或傷害的事實,包括對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以外的利害關系人的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三方兼有的)損失和傷害,其中主要是指財產損害。
5、因果關系:即注冊會計師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是確定對某一特定損害注冊會計師或事務所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關鍵要件,也是區分會計責任與審訂責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