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與法學智慧

法律知識與法學智慧

發布時間: 2023-04-27 10:08:52

Ⅰ 法律的知識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古希臘】柏拉圖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法】盧梭

一件事不能判兩次罪

緊急時無法律(緊急避險)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貝卡利亞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法諺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邊沁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官)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法諺

契約是當事人間的法律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為而獲益

法院不得對於未向其訴求的事項有所作為

當事人給法官事實,法官給當事人法律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英】培根《論司法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法律不強人所難

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羅馬法法諺

無犯意則無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國法諺(即不能對不具有犯意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如意外事件、精神錯亂、年幼無知等均不能歸責於行為人)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西方法諺程序先於權利。——英國法諺

法官不得因沒有法律拒絕裁判。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說,刑罰應該使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貝卡里亞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有佔有,是一種事實。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 ——馬克思

任何人在被證明有罪前,皆應被視為無辜。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in 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須根據法庭傳召出庭作證)

證明責任是訴訟的脊樑。

素樸的絕對的正義感,往往卻是證據法則最大的殺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 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麥克萊

呆板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馬斯·福勒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德國諺語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諺

法官乃會說話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愛德華·S·考文

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渦所侵蝕,並逐漸地潰滅。[意]貝卡里亞

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於界定公眾利益並致力於達到實體正義。 [美]諾內特 塞爾茲尼克

在我看來,失手殺人其罪尚小,混淆美醜、善惡、正義與不正義,欺世惑眾,其罪大矣。[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法]孟德斯鳩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

任何人不得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利

行使自己權利以不損害他人權利為限

不得推定任何人遺棄自己的財物。

契約勝法律。Th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overrides the law.

避免損害者較取得利益者為優先。

債務證書在債務人之手中時,推定該債務已清償。An evidence of debt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debor is presumed to be paid.

法理乃法律之精神。The reason of the law is the soul of the law.

人民之安寧乃最高之法律。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is the supreme law.

法是關於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於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法學階梯》

Ⅱ 關於法制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法制基礎知識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法制的基礎知識

1.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1)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出發,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必須保證人民有充分地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要有先進的經濟制度,而且必須有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本質和要求,沒有民主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2)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法的本質認識。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擴大”的論述,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路線,同時也就糾正了把社會主義法看成單純階級斗爭工具的錯誤認識。社會主義法既然是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它就應該是國家對政治、經濟、 文化 、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關系進行治理,調整的依據,是社會主義社會生活至高無上的權威。

(3)闡明了民主法制的辯證關系。

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說,民主必須有法制來體現和保障,搞人治,把民主的希望寄託在領導人的民主作風上,民主沒有保障,只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有真正的民主。同時法制也必須以民主作為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法律制度所體現的才能是人民的意志,才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法制。

(4)揭示了法制建設與現代化的內在關系。

鄧小平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法制是現代社會的標志之一,沒有民主和法制,經濟的騰飛,“四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根本任務。”(江澤民)

(5)全面闡述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個字,這既是 總結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 經驗 教訓得出的結論,也是鄧小平同志在此之前一系列講話中關於必須使法律完備,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法律,關於實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關於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等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

(6)指明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方式和步驟。

鄧小平指出,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發展的形式和發展道路,可以借鑒外國的經驗,但不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多黨競選、三權分立、兩院制。要走一條長期探索的路,從世界各國吸收進步因素,使我們的制度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2.什麼是法制?什麼是法治?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為什麼我國要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基本的治國方略?

法制是指一個國家有完備的法律和制度,並且這些法律制度被嚴格遵守和執行所形成的一種狀態。因此,有人說法制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總稱,只有這幾方面都做好了,才稱得上法制國家。不同的國家由於經濟基礎、階段結構、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的不同,法制的性質特徵有很大差異。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方略,它是相對人治而言的,現代法治意味著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律的統治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和控制,整個社會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

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方略,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法律領域的要求。這些要求是:第一,必須使法律、制度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要求和願望,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至高無上,因此必須使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通過法律的實施得到充分實現。第二,各級各類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要置於法律的嚴格控制之下,以防止作為人民公僕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使權力走向腐敗,使人民的公僕成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

我國將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和走過一段十分曲折的道路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實行的基本上是人治,靠的是黨和黨的領袖的崇高威信,經過“「」”的教訓,黨的領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開始看到,只靠領導人的威望是不行的,是很危險的。鄧小平同志從1978年以來就曾多次提到“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託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並不很健康。”“誇大一個人的作用,這樣是危險的,難以為繼。”後來又進一步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正是因為黨的領導層確立了這樣一種以法治國的認識,我國法制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法律的逐步完善,黨的十五大最終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

3.為什麼說堅持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障?

首先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是我國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法治決不是社會主義法治。

再次,黨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核心,黨對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地位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黨的正確領導不僅保證了我國法治建設政治方面的正確,同時也為法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在強調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領導的同時,必須強調改善黨的領導,黨組織應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在要求全國各級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全國人民遵守法律的同時,共產黨的各組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必須帶頭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同時應正確處理好黨的政策和法律的關系,黨的重要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據,應當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上升為法律。但決不能以政策代法,政策法律不分。

4.什麼是法?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法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它通過對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法在形式上具有規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徵。它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社會關系表現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實現的。法所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或事,而是一般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可以在其生效期間反復適用。這一特徵使它區別與適用法律中的非規范性的決定、命令。

(2)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它是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社會規范。社會上有多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如道德規范、宗教教規、社會組織的規章,紀律規范、各種禮儀、習慣等。法與這些規范最大的不同在於,法是國家制定、認可的行為規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它能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普遍適用,具有普遍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3)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和一切社會規范一樣,其貫徹實施都需要一定的社會強制力加以保證。但不同的社會規范保證其實施的強制力的性質、范圍、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法的實施靠的是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因為國家強制力的存在,而主動依據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國家強制力表現出一種潛在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只是在某些違法行為出現時,這種國家強制力才通過專門國家機關的強制 措施 體現出來。

(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法律是通過規定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不能有什麼樣的行為和必須作出某種行為這種規定權利、義務的方式,來確認、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以建立符合國家意志的社會秩序。

(5)法是有權立法的國家機關按嚴格的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才能表現出來,並取得普通約束效力的特殊行為規范。法律規范通過規范性文件的條文得到體現,但法律條文不等同於法律規范。一種法律規范可以通過一個法律條文來體現,也可能需要通過同一規范性文件的不同條文來體現,甚至可能體現在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條文之中。

5.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我國社會主義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可以從三個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1)社會主義法是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認可的,由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所以社會主義的國家意志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人民的意志。

(2)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所以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法從其階級本質看,應該是工人階級的國家,體現工人階級意志的法。但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決定了它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工人階級在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居於統治地位的國家,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的法應該是體現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

(3)社會主義法所體現的意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社會主義法制最深層次的本質所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內容、形式和它的發展變化。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內容,就取決於當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這樣一個客觀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國的法律制度應該與這樣一種物質生活條件相適應。

社會主義法具有如下特徵:

(1)階級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的領導,說明社會主義法在本質上具有工人階級的階級屬性,但同時社會主義法又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人民的概念十分廣泛,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勞動者,同時也包括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可見社會主義法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是階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2)科學性。法的科學性指法反映客觀規律的程度。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工人階級的階級性決定了它沒有剝削階級的局限性,有可能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使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具有科學性。但人們認識客觀規律還受多種條件的局限,所以社會主義並不必然具有科學性,如果工人階級政黨因受各種“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影響,在路線上犯錯誤,也可能使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喪失科學性。

(3)人民群眾自覺依法辦事的特性。由於社會主義法反映的是人民自己的意志和願望,依法辦事,是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所以廣大人民群眾能自覺遵守。當然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首先是公共意志的體現,當公共意志和個人意志、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社會上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依法辦事的情形,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還應具備強制性的一面,以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正常秩序的建立。所以有人把社會主義法的這一特性概括為自願性和強制性相統一的特性。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 方法 。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義也不盡相同,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①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屬於這一類。②特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意義上的法制與民主政治聯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辦事,以確立一種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國家。

中國古書上所說的“命有司,修法制"《禮記·月令篇》,其中的“法制”是指設范立制,使人們有所遵循的意思。古代法家著作中,也有“法制”一詞。《管子·法禁》上寫道:“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商君書·君臣》上寫道:“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韓非也有“明法制,去私恩”的說法。所有這些,雖然都把“法制”與依法治理聯系在一起,但還不是與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法制。中國古時的“法制”,說到底只是一種“王制”。同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第二種意義上的法制,與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法治”的內涵是一致的。如英國哲學家J.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政府論兩篇》)。美國政論家T.潘恩(1737~1809)也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常識》)。其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這種主張對於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確立和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起了很大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但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法制思想帶有明顯的法律至上的色彩,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實行法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它們總是把合法手段和非法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統治的(見資本主義法制)。

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但如果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法制的結果可能會出現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壓制民眾。

憲政是一種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的理念和政治實踐。法治是憲政的核心價值觀。反之,在法制下沒有可能實現憲政。法制與民主沒有直接聯系。但對法治的為尋求公正提供框架的概念的擴展則包含了在法理上承認基本人權的含義,這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而法制則與人權沒有關系。因此,在只有法制而沒有法治的國家,人權和民主都不能獲得保障。

法治與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不同,它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可能而且必須把社會主義民主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制與法律秩序關系極為密切。法律秩序是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它必須以實行法制為前提,而法律秩序的建立則是實行法制的重要體現。

亞里士多德法制的思想

一、法律正義論

(一)正義的內涵與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基礎,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一種美德。正義和不正義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能否服從紀律;二是指一個人所取得的東西是否他應當得到的。正義又可分為“普遍的正義”和“個別的正義”兩種。其中“個別的正義”又分兩種——“分配的正義”和“平均的正義”。“分配的正義”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這種正義是從人的不平等性出發的,而這種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變的。至於“平均的正義”就是指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正義是以人的等價性為依據,使相互利益等同。

(二)法律正義論的延伸:平等與中庸1.平等。一是數量平等,即各人所得到的事物在數量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二是比值平等,即根據各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誰具有比他人較為優越的政治品德,誰在城邦實現良善生活的過程中善德行為最多,誰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受更多的利益。2.中庸。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氏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對於社會而言也是如此,社會分為極富者(常逞強放肆以致犯罪)、極貧者(往往懶散無賴易犯小罪)和中產階級。唯有中產階級是貧富兩階級矛盾的“最好的中性的仲裁者”。因此,中產階級最適宜擔任統治者和立法者。

(三)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由正義延伸出法律。正義的原則寓於實體法之中。自由正義導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這成為國家制定實在法的依據。

二、法律的定義、作用、分類

(一)關於法律的定義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准,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義的體現,它對一切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變性,法律允許變革,當然這個變革需要慎重;(3)必須遵守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們的行為准則,人人都必須遵守它。

(二)關於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和目的全在於為了城邦的“善業”,為了“善德”,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進人類的道德。

(三)關於法律的分類1.自然法與制定法。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以正義為基礎的,是存在於社會的普遍原則,是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律;制定法即實在法,是由人制定的。自然法高於制定法;2.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實際上也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治理形式,規定統治者的人數及產生的辦法,規定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3.良法與惡法。凡是正宗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凡是在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4.成文法和習慣法。習慣法即希臘城邦中長期存在的習俗或稱禮儀。

三、法治主義理論

(一)法治的涵義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 教育 ;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四、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點第一,與柏拉圖一樣,均從倫理學入手來探討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由此開創了西方法哲學的理論傳統,並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第二,將法與政治合而為一進行研究,使法律社會學或者政治法律學的學科構造奠定了基本的原型;第三,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分析問題的立足點是考察現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即通過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所以有人稱,柏拉圖給予後人以更多的激情與理想,而亞氏則留下較成熟的體系與邏輯;[1]第四,推崇法治的精神,對於西方成熟的法治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Ⅲ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法律知識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法律知識: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
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4,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Ⅳ 法律知識大全資料

法律知識返此是社會生活中非常重檔纖要的一部分,涉及到每個人的權益和義務。以下是一些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和資料:

  • 法律門戶網站:例如中國人民法院網、中國法漏蠢迅院網、法制網等。這些網站提供法律法規、案例解析、法律咨詢等信息。

  • 法律書籍:可以購買一些法律書籍進行閱讀,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

  • 律師事務所:可以咨詢律師事務所,獲取專業的法律咨詢和建議。需要注意的是,咨詢律師需要繳納一定的咨詢費用。

  • 大學法學課程:可以通過大學法學課程了解一些基礎的法律知識。

  • 政府機構:例如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等機構,提供法律咨詢、申訴、投訴等服務。

  • 電視節目、廣播節目:例如《法治進行時》、《法律講堂》等,可以通過收聽或觀看這些節目了解法律知識。

Ⅳ 學習法律,該從何開始

學優秀何用,學而不按法律辦事,貪字作怪,執法時不會公正!

Ⅵ 怎樣才能學好法律呢領導知道我學法律的,今天突然問我個很重要的法律問題,我都啞口無言了,太失敗了!

. 「學好」法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見解。我的觀點是:
你現在學法律的直接目的是什麼?獲得文憑、證書、資格證,還是要運用於生活、工作中。不同目的側重點就不一樣。
記憶法律條文條是必不可少的戚稿一項環節,但並不是要求一字不落地全部背下來,要理解歸類,靈活掌握。至少做到遇上什麼樣的事情、案件,知道該屬於那一個范疇,大致有哪些法律法規適用,在你不是很熟練的情況下也能快速地查找到對應的正確條款。
「術有專攻」。法律所包含的內羨叢容太廣泛,非常優秀的法律工作者也還是會有他的弱項。你學習法律常會遇到哪一類型的事件或專門處理哪一方面案件,就應該給自己定一個大致的方向,抓住重點去關注、學習、研究。
法律也是在不停地變化、發展、完善,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舊的法律條被修改、新的法律條文被制定,因此你應該擁有一個好的學習工具和平台,能夠隨時了解到這些變化,盡快記憶、掌握。
實踐中的運用也是極為關鍵,只靠背書與做案例是無法達到精通的地步。實際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千差萬別,有些還是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定的,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
要想學好,必定要「用心」,「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有一個好老師能讓你盡快地入門,但要想「學好」,關鍵還是自己的努力。多記,多看,多問,多觀察,多研究,多討論,多實踐,當你把學習變成一種興趣,當你有遇到所有事情在腦海中都與「法」聯系一下的習慣時,學好法律就不再困難。
以上僅代表兄仔櫻我的個人觀點,如何學好法律,你可以多聽聽大家的意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最合適於你的方法。

Ⅶ 法律的足跡和法學的智慧 是門什麼課程

你好!
不知道你們安排的這個課時必修,限盯謹選,還是任選課。脊則模看名字像是法理方面櫻緩的。
打字不易,採納哦!

Ⅷ 大學生基本法律知識和常識

1. 【青少年法律常識作文】
最近校園暴力、違法的事件頻傳,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同學們忽視犯罪行為的嚴重性,或者對法律了解太少。

在日常生活中,你以為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其實已經觸犯了法律。雖然同學們還未成年,但是萬一不小心觸犯了法律,還是會受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懲罰』。

因此,為了防範於未然,同學們一定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以免不小心誤觸法律,遺憾終生。竊盜罪所謂竊盜罪,就是指『偷東西』。

在沒經過主人的同意下,隨便取走他人的財物,包括錢和物品。恐嚇取財罪就是用不當的手法,包括:恐嚇、威脅、暴力等,向別的同學借錢不還或強索金錢。

強盜罪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險性的東西,威脅同學,使他不敢反抗,然後強行奪取身上的財物。傷害罪因為打架造成別人身體上、健康上的傷害,依據受傷程度可細分為:『普通傷害罪』、『重傷罪』、『普通傷害罪之加重結果犯』。

施打、吸用 *** 品所謂的『 *** 品』就是指『毒品』,因為錯誤的使用 *** 品,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除了在醫院由醫生合法使用外,私下吸用 *** 品都是違法的行為。另外,雖然本身沒有吸毒,但若有販賣 *** 品,也是犯法的行為。

賭博罪同學們在學校玩耍時,不論是用金錢或是物品當籌碼,都不可以玩賭博性的玩具或游戲。除了不可以從事賭博性的行為外,也不可以提供別人從事賭博的工具或環境,否則就算你沒有玩,你還是犯了法。

毀壞公務罪不論在學校或是公共場合,只要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是給大家共同使用的東西,就是公共物品。同學應該小心使用並愛惜公務,不可以隨便破壞、毀損或丟掉公務。
2. 大學生法律小常識
大學生法律小常識一1.如果你在街頭看到有人兜售小國旗,你一定要知道這種小國旗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是不允許使用的。

如果你僅僅是想裝飾你的案頭或房間,那麼請你使用鮮花,而不要使用國旗。 2.如果你現在還很年輕,卻很關心年老後的退休金問題,那麼你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你的單位是否已依法參加了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將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3.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的家庭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採取了人工授精的方法生育了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當然就是合法的婚生子。

你必須充分保證他的一切權利得以實現,不能以任何借口剝奪之。 4.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司法人員,他張口就自吹自擂有通天的本領,並且步步緊逼向你要錢要物非要幫你辦什麼事不可,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是冒牌貨,你要當心了。

5.如果你下班回家發現被盜,你的第一個任務是馬上報案,然後等待公安人員勘查現場。你千萬不要急著去看家裡丟了什麼東西而貿然闖入,有時候破案的線索就在那些很容易被破壞的蛛絲馬跡中。

6.如果你接受了父母的大筆饋贈,最符合法律的做法是讓你的父母給你寫下字據。因為將來一旦有糾紛,法律可只認證據。

法律小常識二1.如果公安人員在執法活動中違反法定程序或者濫用職權、刑訊逼供、徇私舞弊,你可以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是公安機關的 *** 部門。 2.如果你要打官司,至少該了解以下幾種案件的收費情況。

離婚案件,每件10元至50元,涉及財產分割超過萬元的,超過部分按1%繳納。侵害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案,每件繳納50元到100元。

財產案件,以爭議金額的百分比繳納。千元以下,每件50元;千元至5萬元,按4%繳納;5萬元至10萬元,按3%繳納;百萬元以上,按0.5%繳納。

勞動爭議案,每件30元至50元。 3.如果你面臨著一場因你缺席而判決的對你不利的官司,那麼你可以提出證據證明法院傳喚方式不合法,即沒有用傳票,或者傳票沒有依法定方式送達給你,法院送達傳票必須有回證。

你以此為理由提出申訴,就可能贏得法院重審此案。 4.如果你是位女性,當你在公共場所受到騷擾時,你要義正詞嚴地大聲 *** 。

膽怯和忍氣吞聲只能引來更肆無忌憚的騷擾。法律小常識三這些招聘行為被禁止: 1.提供虛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無合法證件的人員; 3.向求職者收取招聘費用; 4.向被錄用人員收取保證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錄用人員的身份證等證件; 6.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7。
3. 青少年學習法律常識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案:解析: 第一,學習法律常識,是依法律己的需要。

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養成自覺守法的好習慣,就能夠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使自己健康地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學習法律常識,是依法辦事的需要。依法辦事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人們在法制社會里生活的必然要求。

第三,學習法律常識,是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青少年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逐漸樹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觀念,不斷提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才能確保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才能在法制社會里生存與發展。

第四,學習法律知識,是承擔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歷史重任的需要。廣大青少年只有從小學習法律知識,逐步提高法律素質,將來才能貫徹實施這一治國方略,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為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4.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哪些
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

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

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

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 *** 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 *** 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

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

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
5. 有哪些大學生必須了解的法律常識
1、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2、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

3、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

4、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
6. 收藏,大學生必須了解的法律常識有哪些
1、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2、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3、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

4、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
7. 大學生應知道的法律常識是什麼吧
法律常識是一些老百姓必知的,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是我們應該且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如今,法律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業、創業投資、鄰里關系等各個角落,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即通常所說的「懂法」,才能增強法律意識,守法用法,以法護身:不懂法,則法律意識淡薄,容易以身觸法,害己害人。正如一段普法三字經所言:「不懂法,害處大:如盲人,騎瞎馬:學法規,長知識;心明亮,走天下。」

為了幫助讀者輕松掌握日常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以法律的思維理智判斷世間的是非曲直,從而規范行為、明白生活、理智處世、合法 *** ,《法律常識全知道》匯總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2000個法律常識,通過案例、法律解析、法條鏈接3個板塊,對我們在婚姻家庭、遺產繼承、合同糾紛、物業糾紛、房屋買賣租賃、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賠償、消費理財、著作發明、刑事犯罪、訴訟程序等方面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答,使我們快速、便捷地找到法律上的解決辦法,自己就能輕松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法律問題,是個人、企業經營、家庭必備的法律工具書。

Ⅸ 如何成為一名律師.如何成為高收入的律師

首先,律師是一個職業。既然是職業,自然就不能迴避它首先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為此,律師也漸漸成了一些人渴望躋身其中挑戰一番的黃金行當,一種希望抓住機遇拼搏一回的好職業。

其次,律師是一個行業。作為行業,自然也會有其運行規則、規章制度、保障體系、管理模式、監督機制、辦事機構等。我國律師制度恢復重建20多年來,律師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管理模式越來越科學,管理制度越來越規范,管理體系越來越完善。「律師」也由一個空洞的名詞發展成了洋洋十萬大軍,律師的管理也已由一種自發的個人管理發展成了自覺的行業管理。

再次,律師是一個專業,無庸諱言,律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一個職業化色彩很濃的行業。專業,只有專業才是一個律師的基礎和源泉。從廣義上說,這個專業就是法律,也就是一個律師應具備的法律背景、法律知識、法律信仰、法律智慧;從狹義上講,所謂專業就是覆蓋在法律的天空下,不斷涌現的分門別類的需要律師提供服務的客體,於是就出現了刑事辯護、民事代理、經濟仲裁、投資談判、資本運營、房地產、知識產權等大大小小精而又細的專業分工。所以說,律師是靠專業吃飯的,是以專業取勝的。

最後,律師是一個產業。現在,中國律師行業發展到今天,從業人員已達12萬人,執業機構已有1萬余家,業務收費已超過80億元。在中國,律師成為了一個產業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們應該看到,這個產業的概念應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含義。經濟上,律師的產業化除了本身經濟發展指標,還應包括律師在市場經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及由此帶來的重要影響;政治上,則強調律師參政議政的前途和途徑,要求律師能早日有效地進入國家決策部門,參與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律師最終應該成為一項事業,一項值得奮斗終身的事業。

的確,律師不是一個最賺錢最瀟灑的職業,但卻是一個最能發揮你聰明才智,挖掘你的無形潛能的職業,是一個最具自律性的行業,是一個最富挑戰性的專業,是一個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是一項最有成就感最具有挑戰性的事業。

在了解「律師是什麼」之後我們就應該真正了解「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律師」的條件和前提了。結合有關的書,我提出六個前提條件和要求與大家共勉:要成為一名律師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律師,應具備一種能屈能伸的品格(道德標准)、一種能進能退的思維(思想標准)、一種能文能武的智慧(知識標准)、一種能內能外的協調(溝通標准)、一種能長能短的表達(口才標准)、一種能快能慢的敘述(寫作標准)。也就是說要敢於思考、善於溝通、勤於學習、精於研究、勇於創新、長於協調。要誠心立業,用心執業,規范從業。因為律師實際上應當上軍師、設計師、醫師、教師、協調員,是法律之師、文明之師、正義之師、律己之師,所以律師要當專家、出大家、成行家、敢當家,要有政治家的高瞻遠矚,要有戰略家的深謀遠慮、要有企業家的獨當一面。
律師這種職業,最能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最能挖掘你的潛能。它能給你充足的自由度、寬裕的發展空間,讓你盡顯個人魅力。做一名律師吧!它會使你的人生光彩生輝。

Ⅹ 法律思維問題

法律思維問題【1】

摘要本文從對法律思維特點的認識談起,分析了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倫理思維、經濟學思維等其他思維模式的異同,探索法律思維在實踐中所起的作用。

希望這些分析和認識能夠為以後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借鑒。

關鍵詞思維法律思維道德思維倫理思維經濟學思維

作者簡介:楊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在職碩士研究生。

一、思維與法律思維

思維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和認知活動,是主體對所獲信息的運算過程和處理機制。

馬克思曾說“思維是人類精神世界盛開的美麗花朵”。

就過程而言,思維包含有認知、思考、反應三步。

在思維這一概念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精神、意識等概念的演化而不斷發生著內涵與外延的改變。

學界也經常將思維納入哲學、法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領域加以探討,並按照各自的學術語境賦予其不同的意義。

在本文中,著重探討法律思維。

從廣義上來講,法律思維是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主體包括法律職業從業者,如法官、檢察官、執法人員、律師等,以及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運用法律時的思維,也應屬於法律思維范疇。

相對於一般思維,法律思維有著較強的專業性。

在學術領域,法學學者在學理上運用法律思維進行研究探討;在實踐領域,法律思維出現在司法的各個方面,貫穿於司法工作的始終。

作為一種相對專業化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是每個司法人員的必備能力。

以法官為例,作為典型的法律工作者,法官審理案件時,必須以法律思維作為基本思維方式,不能脫離合法性轉而追求政治、經濟效益或是單純的道德倫理價值。

法律是一種人為的技術理性,法官作為法律實踐領域的天平與核心,除了掌握嫻熟的法律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專業訓練,掌握一種與眾不同的法學智慧,並以法律思維的形式體現在實踐中。

對於法官而言,思維方式甚至比知識積累更為重要,因為唯有以法律思維模式為指引,才能正確認清事實,適用法律。

不僅是法官,無論是主動打擊犯罪的公檢人員,還是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律師,都應在法律思維的指引下開展工作。

熟練運用法律思維是法律從業人員的必備能力之一。

這一能力是在長期的專業訓練和實踐中不斷積累才得以養成的。

除了法律專業領域,法律思維也隨著法治進程的不斷加快而深入到了社會階層的其他方面。

只要有法律適用的地方,就有法律思維存在。

應當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思維往往是較為樸素的,嚴密的法律邏輯常會被普通思維、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等所左右。

相應的,法律思維也在影響著其他思維模式。

出於法律思維公正、嚴密、程序化等特性,法律思維也在道德、政治、經濟等其他領域發揮作用,為研究和實踐提供技術支持。

鄭成良教授曾提出,法律思維指的就是在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或稱為思考的方式。

二、法律思維的特點

從思維模式角度看,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

法律執業人員根據法律的特性對一般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而形成思維定式,受法律意識、法律方法和法律條文約束。

這種以法律邏輯為路徑、法律價值為導向的思維模式,是一種集規范性和價值追求於一身的思維方法,目的在於探求事件的法律意義,並作出符合法律規范的判斷和結論。

法律思維須在現行法律的司法環境中,通過推理、判斷、自由心證等法律方法作出判斷,得出結論,從而使得法律事件得到處理。

若將法律思維比作法律的靈魂,法律邏輯便是法律思維的骨骼。

相對於普通邏輯,法律邏輯強調“司法三段論”,即按照形式邏輯三段論的要求,將特定案件事實(小前提S)置於法律規范(大前提T)的要件之下,得出一定的結論(R)。

在司法三段論中,大前提(現行法律規范)最能體現法律思維的特徵:根據法律進行思維。

法律思維是以法律為基礎的思維模式。

這要求思維主體要“以法眼看天下”,即進行“合法性思考”。

合法性思考有如下兩個要求:

一是要以法律視角看待客觀現象,即發掘現象的法律意義。

從法律與社會關系出發,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現象,尋求客觀事實與法律規范的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客觀事實是指有法律意義、為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事實,亦即“案件事實”。

法律思維主體在這一階段的任務即是從大量的事實信息中甄選出符合法律規范要件的部分。

二是要按照法律規范對這一客觀事實進行定性歸類,即進行法律適用,並作出因果判斷。

“法學思考是以法律為起點的思考。法學家的思考始終不能完全游離於各個時代發生效力的實在法(國法)。”這一點是法律思維有別於其他思維方式的根本標志。

將法律適用於現象,兩者相結合,才能探究該現象的法律意義,從而得出方案,順利解決法律事件,實現法律的價值。

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法律規范可以是廣義上的法律(包括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也可以是狹義上的法律,甚至是習慣,在國外,還包括學說和判例。

當案件事實符合法律規范要件時,便發生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法律效果。

不過法律思維並不止於此,法律規范的抽象性要求法律思維確定具體判決結果,這便是法律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感知所做出的反應。

在法律事實的判定和法律適用中,法律思維反復滲透於兩者之間,不斷循環。

實在法也為法律思維製造了局限性。

“實在法為法學家提供了思考的起點和工作的平台,但同時也限制了法學家提問的立場和問題思考的范圍。”如何在規則與創造之間尋求和諧,是一個值得探討下去的問題。

在法律思維的過程中,合法性是第一要素。

對法律思維的界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合法性思考。

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合法性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合法,除了符合現行法律制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符合立法者及其所處社會的法理道德和制度環境。

廣義來說,法律思維的合法性要以權利義務關系為出發點,形式合理和程序公正為前提,認清法律事實,正確適用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的最大化和普遍性。

然而在現實實踐中,法律思維的合法性原則常常受到外來因素的挑戰。

首先是道德因素。

雖然有理論認為,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線,但在司法實踐中,限於法律的局限性和現象復雜多樣性,司法實踐中常常面對諸如“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情”或是“無法可依”等尷尬局面。

我國早年在判決中出現“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語句就是這一現象的體現。

在這里,當法律條文未及充分保護社會道德前,道德邏輯便直接超越了法律邏輯。

這一行為的出現帶有公眾色彩,是法律對公眾做出的妥協。

在我國“公義與輿論一直是中國司法過程中的衡評性調節標准,或者說按照實質正義的要求進行裁量的參照系。”然而為了符合公眾心目中的非理性正義,相對方的權利易遭忽視,這使得法律的原則和價值難以得到充分的體現。

誠如穆勒在《論自由》當中所言,多數人強迫少數人的服從,同樣是一種暴政。

關於大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問題【2】

摘要近來,大學生犯罪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什麼在受高等教育的人中會發生違法犯罪現象呢?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認真學法,缺乏法律意識,更談不上自覺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思維 法律意識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棟梁,肩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

大學生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21世紀的興衰。

歷史要求當代大學生不僅具備堪當重任的科學文化素質、文明道德素質和開拓創新的能力,而且應該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將會帶動全民族法律素質的提高,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進程。

法律思維是人們對社會客觀法律現象的主觀反映,它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和法制觀念等。

法律思維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其特殊性在於它是伴隨著國家和法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以社會客觀法律現象為其特定的反映客體的,而法律思維通常體現在人的法律意識中,並通過法律意識支配人們的行為。

法律思維是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核心,只有培養正確的法律意維,才能明辨是非,自覺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堅決糾正“我有自由權,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只有老實干工作就不會犯法”等錯誤思想。

大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好法律課程,還要積極參加法制宣傳,努力做學法、用法,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在大學校園里,法律思維空白,法律意識淡薄,甚至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

為什麼在受高等教育的人中會發生違法犯罪現象呢?就是因為這些人不認真學法,缺乏法律意識,更談不上自覺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教育層次高,不等於法律意識強,比如那些利用計算機犯罪的人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像葯家鑫還有馬加爵這樣的高等大學學生犯罪案件,足以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對法律意識培養的深深思考。

其實,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用法,大學生也不例外,比如在學校餐廳刷卡買飯,就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當前,不學法、不懂法,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例如,有些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研製新產品,但是因為不懂得知識產權法和合同法,結果使自己的科學技術成果被他人無償利用,作為技術成果所有人具有的署名權、技術轉讓權及相應的財產權利被他人侵犯。

所以大學生應具有較強的用法能力作為提高法律素質的體現,因此,大學生應重點培養以下能力:具有依法觀察問題、識別問題的能力,依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法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依法保護自己和其他各方面合法權益的能力,依法同各種危害社會的行為作斗爭的能力等。

大學生被人們譽為“天之驕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然而,卻少數大學生無視法律,最終墜入犯罪的深淵,令人扼腕嘆息。

盡管是少數大學生犯罪,但其發展趨勢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

大學生犯罪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犯罪原因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家庭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的不良影響,二是社會中高消費的渲染,使有些學生的拜金主義思想膨脹,金錢誘惑下,置法律於不顧,盜竊、搶劫、故意傷害等犯罪現象時有發生。

三是學校教育的缺陷,一些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內容的僵化,導致大學生突破道德的防線鋌而走險而走上犯罪歧途。

另外,舒適的大學生活不可避免的滋生了好逸惡勞、學習鬆弛等不良習慣,而一旦面對犯罪的誘因就容易以身試法。

因此,減少和遏制大學生犯罪,最根本的措施還在於防患於未然,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引導,消除其人格障礙,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

那麼,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呢?在學校方面,應開設與法律有關的公開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形成。

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法律思維納入素質培養的重要部分。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學法的興趣很重要,這就要求必須在“興趣”二字上做文章,提高課堂的生動性,可以強化案例教學,在課堂上引入一些實事案例。

課外學法也很重要,將法製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組織模擬法庭、參觀監獄等等。

學校方面可以採納以法制觀念來管理學校的方法,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管理學校,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相結合,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加清明。

其次,自身方面也很重要。

首先要積極學法、懂法、守法。

多看一些諸如《今日說法》、《中國法制》等法律節目及法制刊物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銳度。

對於大學生犯罪,在實踐生活中,司法機關把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看待,處理時側重於思想和人性化,以挽救為主,使他們能夠重新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努力培養法律思想,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可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可以為同學們在美好的大學時代完成學業、選擇職業與發展成長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緒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黃煥出,符惠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參考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關於法律思維【3】

摘要:法律思維是按照法律的邏輯(包括法律的規范、原則和精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具有了:以合法性為前提的規則性思維;以權利義務分析為線索的平等性思維;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以及程序性思維的特點。

法律思維方式在法治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法律思維特點現實意義

一、法律思維概念的辨析

法律思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一個法律概念,不同的學者對法律思維形成各自不同的認識。

諶洪果先生認為法律思維是指“生活於法律制度架構之下的人們對於法律的認識態度,以及從法律的立場出發,人們思考和認識社會的方式,還包括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這種觀點是從價值(認知態度)、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三個角度來研究法律思維問題的。

周曉春先生、賀衛方教授以及一些美國學者則從法律職業的角度揭示什麼是法律思維。

認為法律思維就是像律師或者法官那樣思考問題,是指運用法律基礎理論、專業術語、專業邏輯分析、判斷問題的認識過程。

把它視為是一種職業法律思維。

陳金釗教授認為法律思維主要包括:法律思維結構(主體藉助法律知識和觀念建構起來的概念框架)、法律思維方法(可分為站在立法者立場上的法律思維方法和站在司法者立場上的針對個案生成法律的思維方法)和法律思維程序(從法律出發,根據法律進行思維,最終達到維護法治的目的)。

這是對法律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著重。

林�教授在其《法律思維學導論》一書中,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

認為法律思維是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的統一,它是法律發展的一種影響因素,高水平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是法律體系功能有效實現的條件,即當代法律思想創立和發展的前提。

筆者認為按照思維的.對象和方式的不同,思維可以分為法律思維、政治思維、倫理思維、經濟思維等……而法律思維僅是諸多思維中的一種。

故認為鄭成良教授從思維方式的觀點來對法律思維的解釋更為合適,即所謂法律思維,就是按照法律的邏輯(包括法律的規范、原則和精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

在這一觀點中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法律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站在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的立場上來思考和評價周邊存在的一切人和事,且在行為處事中自覺不自覺的和法律相聯系。

其次法律思維是根據法律進行的思維,既包括按照現行法律規范的思維,也有關於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的思考。

再次法律思維不僅僅是從事法律實務者的專利,其思維主體多樣,但卻是以法官或律師的思維為典型代表的。

二、法律思維的特點

1、法律思維是以合法性為前提的一種規則性思維

合法性就是一切人都必須按照法律的指引來行動和思考,即裁決和結論要按法律的邏輯導出,政治、經濟、道德的原則不是思考的前提,在合法性允許的范圍內,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經濟、道德效果。

尤其在執法、司法過程中,要使裁判的結論與法律的內在邏輯相一致,不能脫離合法與非法這個前提去單純考慮利與弊、成本與收益、善與惡。

所以法律思維就是以法律規則為標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判斷。

因此法律規則及其邏輯是法律思維不可缺少的內容,要求思維者要注意法律規則的存在,要“事出有因”。

其特別強調嚴密性和周延性,十分注重分析問題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可靠性。

最能體現法律思維規則性的典型是三段論式的的法律推理。

強調三段論推理主要是為了保證能夠合乎情理的推出法律決定的結論,並且對決定理由進行說明和論證,從而使當事者和全社會看到結論是出自理性的,具有說服力。

2、法律思維以權利義務分析為線索,平等性思維

法律思維就是權利義務分析,法律問題就是權利義務問題,通過權利義務的分析對各種行為、利益、請求、期待做出合法性評價。

法律思維就表現為以權利和義務為線索的不斷追問:某主體是否有權利做出此種行為、享有此種利益和做出此種預期?與之相對的主體是否有義務如此行事或以此種方式滿足對方的請求和預期?在這里,只有權利和義務才是無條件的和絕對必需考慮的核心因素,而其他因素是否應當予以考慮,則是有條件的和相對的。

在以權利和義務分析為線索時要注意既不能把道德上的權利義務與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混為一談,也不能把法律上的不同權利和義務錯位分析。

法律思維強調平等性就是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作為一個統一標准,應當對一切人的相同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做出相同的反應。

3、法律思維以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

形式合理性,也就是規則合理性或制度合理性,它是一種普遍的合理性。

而實質合理性則只能表現為個案處理結果的合理性。

法律思維是藉助於形式合理性來追求實質合理性,也就是說:對於社會正義而言,普遍性規則的正義或制度正義是首要的和根本性的,離開了規則正義或制度正義,就不可能最大化地實現社會正義。

人治理論輕視形式合理性的價值,輕視普遍規則和制度在實現社會正義過程中的作用,相反,它把實現社會正義的希望寄在個人品質之上,試圖藉助於不受“游戲規則”約束的聖人智者來保證每一個案都能得到實質合理的處理,使社會正義依賴於偶然性因素。

法律思維藉助於規則化、形式化、客觀化的公共理性――法律――來處理涉法性社會事務,盡管有可能出現個案的實質不合理,但在實現社會正義的總體上,使個人感情因素受到限制,使理性得以最大彰顯。

4、法律思維也是一種程序性思維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法律思維不可或缺的特性。

法律對利益和行為的調整是在程序中實現的。

法律思維要求人們必須通過合法的程序來獲得個案處理的實體合法結果,因此,從法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應當強調程序合法的前提性地位,這意味著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和主張,即使符合實體合法的規定,也將被否決,從而不能引起預期的法律效果。

程序有自身的價值,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前提,要得出大家都一致認可的實體公正有時可能是很困難的,在此情況下,不如退而求其次,追求程序公正。

通過公正的程序,即使得出的結論未必公正,也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

但如果程序不公,即使得出了比較“公正”的結論,這一結論也會受到人們的質疑。

司法講究程序,是因為程序是對恣意的限制,是理性選擇的保證。

三、法律思維方式在法治背景下的現實意義

我國目前正逐步走入法治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觀念正日漸興起。

依法治國要求依據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要求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要求所有社會成員都要受法律的制約,包括對各種公權力形成有效的制約,任何人、任何組織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要求在法治的框架內建立合理的人際關系、個人權力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面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方方面面的矛盾,社會經濟發展時出現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及鑽法律漏洞的現象,沿著法治的軌道建立有序化的政治、社會機制,已成為當前社會最急迫的要求。

法治建設呼喚法律思維方式,盡管人們對法治的理解還不完全一致,但法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法律思維方式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得以凸顯。

法律思維對法治發展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從技術性的角度看,法律思維以觀念和方法形態為法治開辟道路,指明發展方向;從教育性的角度分析,人們通過學習了解法律思維方式,使其直接作用於人的理智和心靈,從而對法律生活發生重要影響。

法律思維方式對法治社會的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

1、關於法律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為社會提供法律知識和法律價值觀念

這些知識和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們的理性思維,使人們認可法律,認可法律的公正性和強制力,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思想深入人心。

2、當法律思維成為習慣性思維後,會引發人們對行為合法性的日常思考

法律規范作為法律思維方式的規定性預設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標准。

當法律思維成為思維定式,人們習慣性的依據法律進行思考,人們就會在日常生活或者社會活動中把是否符合法律規范作為衡量行為是否正確的尺度。

3、法律思維方式蘊含著法律知識、價值和方法等,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會發生很大影響

當法律知識、價值、方法形成一定的法治理念,並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人們看待事物、對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沿著法治的途徑前進。

參考文獻:

[1]鄭成良: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論綱,《法制日報》,2000-4-23。

[2]林�:《法律思維學導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3]陳金釗:法律思維及其對法治建設的意義[J].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4]房文翠:關於法律思維方式獨特性的內在觀察[J].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1期。

[5]王志:試論法律思維的特徵及其功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熱點內容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