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分析復旦投毒案

法律知識分析復旦投毒案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01:52

㈠ 思考「復旦投毒案」,討論什麼是法治思維如何維護法律的權威

林森浩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單純簡單的環境,是一個年青人嚮往的地方,是一個基至有點聖潔的象牙塔,在這樣的學校,他必須像機器一樣精準,不能犯任何錯誤,在他經歷過的幾百場考試中,任何一個大的失誤就會直接導致被淘汰,以致於他也沒有學會犯了錯誤該怎樣正確的面對錯誤和解決錯誤,也會因為他會用對自已那種幾乎嚴苛的標准衡量別人,其結果是難以理解和諒解別人,與人交往產生困難,正如一個在無菌室中培養出來的物種,沒有任何疾病抵抗力一樣。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心理也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有豐富的潛意識,這是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惡的根源,人們的理智會把惡的或是荒唐的的潛意識壓制下去,但荒誕不經的歪理邪念也會在環境的誘導下變成行動,
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林森浩自已也弄不明白當時怎麼會突然會冒出如此愚蠢的念頭,而這個念頭卻輕易地變成了行動,加上自已沒有及時糾錯,結果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兩年對他來說是痛苦的煎熬,
他的思想也在這種煎熬中成熟,由一個文弱的書生,變成了一個敢於擔當的男子漢,他最終選擇了以生命承擔錯誤。

從整個案件來看,林森浩似乎沒有很強的動機要致黃洋於死地,黃洋死了他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相反後果非常可怕,這看起來不像是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案,而更像是一個失控的鬧劇。一邊是名校高材生,前途一片光明,一邊是黑暗的地獄,相信稍有智商的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林事後沒有毀滅證據的行為,這個案子毀滅證據太容易了,從中毒到懷疑到嫌疑人,有1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只要反復清洗一下飲水機,相信沒人會搞清楚真相,(黃洋喝完有毒的水後,感覺水味道不好,怕其它同學喝,自已還洗了一下飲水機)。而不加掩飾的拎著這么一大袋黃色的東西進進出出,難道他不知道學校到處都有監控錄像,在學校這個人口稠密的地方,難道不怕有人事後會想起點什麼。他一直在用這個有毒化學品做實驗,還寫了好幾篇了論文,卻用這個毒死自已的室友,做為一個高智商的人,難道不會想到事發後警方會很快找到他,他不加思索的把一整袋亞硝基二甲胺全部拿走,難道不會想到學校實驗室會追查這種物品的去向(他認為不需要這么多,並把剩下的帶同袋子都扔掉了)。
林很坦然,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的很清楚,不像隱瞞了什麼,說他在做大鼠實驗的時侯,有幾只老鼠死了(但大部分老鼠都活蹦亂跳,沒有中毒),他沒有必要說這個;林對黃洋做B超,說肝臟沒有問題,然後又覺得自已多嘴,他也沒有必要說這個;還有他說聽見黃洋喝了有毒的水,自已裝睡,這些話他不說,沒人會知道,一說出來,就把自已完全鎖定了。黃洋到死也不知道是自已的室友放的毒,他喝了毒水之後立即就感覺惡心,如果兩個人真有很大的矛盾,他難道不會懷疑到林森浩。
可見林還是很坦白的,態度也是很誠懇的。林不同意律師為自已做無罪辯護(後面的換律師風波和無罪辯護是監獄外面的人所為,在關押期間,林森浩和律師及父親是隔離的),整個過程中,林的心態很坦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相信他應該沒有說謊,同樣的,他說自已在愚人節只是想愚弄黃洋一下(戲弄、整或玩一下的意思,後來稱之為惡作劇),這個應該也是真的。

林黃兩人的關系並沒有發展到非取他人性命不可的程度(最終也沒有給出一個讓人心服的動機,一個成年人怎麼可能因為瑣事而動殺機,兩人沒有名利之爭,沒有公開的矛盾,沒有吵過嘴打過架,那些說兩人不合的所謂人知情人真的是重重地踩了林森浩一腳,一個人一生能真正合的來的人屈指可數,如果因為不合就動殺機,那要殺多少人?有人說是妒嫉,黃洋是特困生,讀大學全靠自已掙錢,在這個金錢社會,實在沒有可以讓人妒嫉的地方;也有人說黃洋能力高,遭人妒嫉,其實黃洋考大學考了兩年,而林卻一直成績良好;
也有人認為是看不慣黃洋,但是沒有人會因為看不慣別人就要置人於死地的),林應該是沒想到到這種化學葯品毒性如此大,超出了他的估計,他用這種化學品做實驗,那個是用於老鼠,跟人的反映是不同的,黃洋的死超出了他的預料。年青人,都會做一些荒唐的事情,事後很多人都會後悔的,應該結合這個人的平時表現共同推定,如果真是心理狹隘,遇事非要置人於死地的人,則另當別論。

律師辯護說黃洋死亡是個人疾病,其實只是使事情更糟,更不會得到原諒,法官見了林父,如果林父仍做無罪辯護,可能對林也是不利的。因為黃洋喝完有毒的水後,立刻就有反映,雖然住院是幾天以後的事情,但明顯感覺身體不適。按照律師的辯護,也有可能是黃洋肝功能並不是很好,這個毒物誘發了肝臟的惡化。化驗黃洋的尿液,那已是很多天以後的事情,在這些天里,人體早就把毒物排出體外了,所以尿液化驗是不可靠的,同樣原因屍檢也不一定可靠,其它物證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是林的口供和在校期間發表的論文,還有自已的上網記錄完全把自已鎖定了,說林是受到逼供,那更是無稽之談,律師不應從證據鏈上找問題,試圖以疑罪從無做無罪辯護,這被認為是鑽法律的空子,導致公眾反感,那實在是回天乏力,如果真無罪釋放,法院還怎麼向社會交待,怎樣向死者家屬交待。既然林森浩坦白了自已做案的過程,法院也採信了,那麼也應該相信他並沒有真心加害黃洋的供述。林森浩的口供和上網記錄是最有力的有罪證據,其它物證都不是很有力,說明林森浩選擇了坦然面對,
他並沒有為自已的生命做太多的辯解和努力,既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應該也沒什麼需要刻意隱瞞的了,他的口供應該是可以相信的。

以命抵命這個說法不符合法律原則,如果只是過失致人死亡,判決要輕地多,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很復雜的,很多情況下,是環境和人共同導致的結果,這個案子中,環境因素就包括黃洋所說的要過愚人節了,我們要整誰一下(愚人節是4月1日,與黃洋中毒的時間完全一致),學校在有毒物管理上存在問題,試想如果是學校的錢,能這樣隨便帶走嗎?有毒物的毒性反映,超出林的估計,醫院沒有及時按中毒治療,黃洋的身體因素,病情發展因素等(開始不是太嚴重,行動自如,後來惡化),我們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的蝴蝶效應,在某些情況下,只要輕微的舉動,就會導致嚴重後果,這是兩個家庭的不幸。在環境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很多人都難逃一劫,命運弄人啊,這兩個年青人都著實讓人同情和惋惜。

公眾不會原諒的一點,就是林沒有及時站出來承認錯誤,以致延誤了搶救時間,這個其實是林內心膽怯的表現,同時也是心存僥幸。這可以從幾點解釋,一是他可能認為劑量不是很大,過段時間就好了,如果好了,就什麼事兒都沒有了(黃洋只喝了一口水,毒物是投到飲水機的,水有很大的稀釋作用)。N亞硝基二甲胺是一種工業原料,其殘留物在我們的環境甚至日用品及食物中廣泛存在,是一種有毒性的化學品,但並非毒葯,(媒體反復以復旦投毒案為標題,也對本案產生了誤導),亞硝基二甲胺多次使用後才會導致肝損傷,所以林認為不致於會死亡,否則他也不會心存僥幸了(他認為黃洋只是會難受一下,後來住院了,林森浩感覺問題嚴重了);二是他也很害怕承擔後果,因為這個後果是一個學生無法想像的,即使不判死罪,他以前的努力也都付之東流了,有哪個醫院會接受一個投毒犯當醫生,三是林為黃洋做了B超,黃洋當時的情況並非嚴重中毒症狀,只是被醫院診斷為腸胃疾病,腸胃病顯然不是很嚴重的病,只是後來病情惡化了,這個可能也超出了林的估計,四是這事實在太荒唐,是典型的愚蠢加荒誕不經的奇葩行為,害怕惹人恥笑也是有的。當然他這種僥幸心理造成的後果很嚴重,這是不能寬恕的,知識分子很容易犯優柔寡斷的錯誤,性格也偏軟弱,古人雲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些原因延誤了寶貴的時間。在黃洋中毒的那些日子裡,林森浩每天都在上網查亞硝基二甲胺的資料,可見他內心也在做激烈地斗爭,可惜他最終沒有勇氣站出來面對。
從心理學來講,很多人在這個時侯都會選擇拖延,希望事態會轉好,或者沒有人發現,然後什麼事兒都沒有了,在這個時侯,有勇氣主動扭轉事態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會選擇被動地等待。如果他能及時站出來向警方坦白,本案可能連故意傷害罪都夠不上,那也就是幾年的刑期。

亞硝基二甲胺並沒有被列為一種毒葯,不太適合投毒,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很多化學品包括很多醫葯都有一定的毒性,超過一定劑量都會導致中毒,但我們不能隨便跟投毒聯系在一起,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沒有人敢當醫生了。為什麼說這種物質不太適合投毒,是因為它不是那種毒性特別強的毒葯,需要比較多的劑量才能起作用,這種物質味道很重,令人惡心,經口後很小的量就會被發現,所於法庭認為林將十倍致死劑量的亞硝基二甲胺投入飲水機槽,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是黃洋肯定不會全喝下去,他最多隻能喝一口,除非按著他的頭。但話又說回來,網路中關於這種物質的毒性是反復提到的,林用這種物質投入飲用水,的確也是太過份了。

從他的同學和老師的請願來看,林平時表現不像一個窮凶極惡的罪犯,畢竟只是一個學生,害怕承擔後果而做錯事,也是很多人會犯的錯誤,很多人都有作弊的經歷。當時如果有人及時規勸和引導就好了。
法院的判決也有合理的一面,如果是交通肇事逃逸,導致受害人沒有及時救治而死亡,則按故意殺人處置(但一般不會判死刑),所以敢於擔當是很重要的。

人生不易啊,關鍵時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會結果自已和他人的性命。如果他能及時站出來承認,或者說明有可能是這個化學品導致的也行啊,那樣後果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林森浩一直跟這種有毒品打交道,難道不知道其毒性,怎麼可能用這個開玩笑,這是毒葯啊,可見他一定是內心陰險,想置人於死地。其實人的心靈和智力是有限的,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能很正確的理解和控制環境和事物,我們所處的環境其實充滿了危險。事實往往是恰恰相反,正因為他經常跟這種有毒品打交道,反而會習以為常,對其危害的警惕性下降,用它來玩是有可能的,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舉幾個例子,某省電力局每年都要電死幾個人,其中有個案子很離奇,跟電打了很多年交道的一個職工,在工作過程中,竟然莫名其妙地用手指觸碰了一下高壓電,結果人瞬間變成灰了,周圍的同事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平常人不能理解,但電工們卻能理解,很多電工都有想摸一下電的沖動,
可能是出於好奇,想看看結果究竟會怎樣,也可能是掉以輕心,認為不會有大的事情,最多冒幾個火花,人的好奇心,經常會驅使人們干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後來,這個省的電力局強化安全責任和安全意識,進行系統化的強化灌輸和多人反復檢查和監控作業過程,結果事故明顯減少。有兩個好夥伴,關系一直很好,有個夥伴家裡請了木匠,其中一個居然用木匠的電動釘槍對著另一個夥伴,手裡還比劃著打槍的動作,結果釘子突然射出,射入了小夥伴的心臟。某連環殺人犯,經常在外面做案,其情婦明知他手很黑,卻跟他關系很好,平常人很難理解,一個女孩子跟一個手上粘滿鮮血的慣犯睡覺會是什麼感覺;某馴養老虎若干年的馴養員被老虎咬死,某遊客潛水員在水裡喂鰻魚被魚咬掉大姆指,某人口裡叼著食物在家喂狗,被狗咬掉嘴唇......,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人的一生會經歷多少極品,荒誕的事情啊。

林森浩不像一個陰險毒辣,十惡不赦的罪犯,更像一個在蒙昧浪漫的年齡做了一件「愚蠢」的錯事的年青人,由於沒有能力和勇氣及時扭轉事態發展而導致一連串悲劇,他最後追悔不已,反復強調自已並沒有真的想害死黃洋,並選擇了用自已年青的生命承擔後果,還希望捐獻器官,願世人給予寬容理解之心,願死者安息!

㈡ 復旦投毒案事件對我們有何啟示或警示,從法律和道德兩個角度

你好,這也算是先前的熱點事件了;
首先、說明當代教育體系的失敗,對於培養學內生處理生活中瑣事能容力缺失;
二,道德品質無從談起,缺乏愛心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法律底線幾經失守,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落後法制觀念淡薄;
四,當今社會國人整體的(包括各行各業各階層)道德品質處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最低點,這么一個社會環境中出現任何怪事都是正常的;
五,我們要好好反思,重塑民族的魂魄,在這個問題上要推行綜合治理而且是全方位的;

㈢ 復旦投毒案關於法律方面的反思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回的教育,答但很多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㈣ 案例分析復旦投毒案反應哪些心理問題

據復旦大學官方微博消息,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於月16日15點23分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15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通報稱,該校一醫科在讀研究生病重入院,警方介入後稱該生寢室飲水機檢出有毒化合物,並基本認定同寢室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林某現已被刑事拘留。

盡管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尚有待警方進一步調查,但某教授事後在實驗室門口貼出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十個大字,卻道出了人們對此次事件的惋惜與疑問。同為同齡室友,何以有如此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

據報道,受害學生黃洋在不久前的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名的好成績。據此,有人猜測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可能緣於由妒生恨。盡管「嫉妒」說只是坊間傳言,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著實應當引起大學和社會的關注反思。正如該校吳教授所言,「這是完全不應該發生的事情,醫學生應該是社會上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他認為,應該吸取教訓,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

其實,需要加強人文教育和心理疏導的何止醫學生。盡管大學生從年齡上已步入成年,但其心智發育未必有社會成年人的成熟與完善,拿著畢業證,穿著學士服走出校園,只是代表了大學學業的完成,在怎樣做人、如何處世的社會教育方面,未必達到了「畢業」的合格標准。只有高智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學生,充其量不過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為貽害社會的危險品。

中國疾控中心較早前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大學生中,有高達25.4%的人有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症狀和抑鬱情緒等心理障礙;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的調查也表明,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壓力山大」該如何排解,的確考驗著我們大學人文教育。

誠然,在當下全國的各大高校都有專門排遣學生心結的心理咨詢機構,但這種滯後和被動的疏導,其效果未必理想。學生不願主動登門,老師又懶於沉下心開導,往往導致大學心理調節機制形同虛設。倘若實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開放交流的情感釋放平台,或許會讓學生心理疏導更顯主動和有效。而營造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則更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導作用。正如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伊安·萊斯利所言:「大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觀,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樣進行引導。這樣即使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遭到挫敗也會在社會活動中找到平衡。」

從清華女生鉈中毒案件,到這起駭人聽聞的悲劇,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校園投毒案屢屢上演,人們急切呼喚:我們的校園心理「牧羊人」在哪裡?

㈤ 從法律角度看復旦大學投毒案

復旦投毒案給我們更多的是對大學教育的思索。剛進學校之時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內學生好孩子,為什麼進了復容旦就學會了浮誇,學會了傲慢和鄙視,學會了草菅人命。這些都是我們社會應該加以高度重視的。
堂堂的國內名校,到底學校在學生入學之後傳授給他們什麼了? 這是導致學生會投毒的根源所在。
從法律角度來看,復旦對生物化學危險品的管理存在很大漏洞,應該予以監督整頓,但教育部門卻對此遮遮掩掩,復旦媒體校友一味地欲蓋彌彰,將責任撇得一干二凈。這是復旦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更是媒體輿論包庇的悲哀。

㈥ 分析復旦大學投毒案的犯罪要件

犯罪構成要復件採取四要製件說
a.犯罪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復旦大學投毒案中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因生活瑣事在宿舍飲水機中放入劇毒毒葯,侵害了人的生命權。
b.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林森浩林森浩因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合、心存不滿。明知N-二甲基亞硝胺為劇毒物質,而投放在寢室飲水機內,導致在被害人飲下劇毒物住院搶救,醫院因不明病因而無法採取針對性措施,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c.犯罪主體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
d.主觀方面是林森浩作為醫學院研究生明知N-二甲基亞硝胺為劇毒物質,而投放在寢室飲水機內,導致在被害人飲下劇毒物住院搶救,醫院因不明病因而無法採取針對性措施,導致病情迅速惡化。說明林森浩有故意殺人的動機。

㈦ 從法律角度看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的教專育,但很多屬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㈧ 思修知識和法律知識來分析復旦投毒案

一審審理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時30分,「復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開開庭審理。
庭審中,檢方指控,被告人林森浩因瑣事與被害人黃洋不和,竟採用投毒方法故意殺害黃洋並致其死亡,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提請法院對林森浩依法予以嚴懲。
被告人林森浩辯稱,其只是出於「愚人節」作弄黃洋的動機而實施投毒,沒有殺害黃洋的故意。辯護人對起訴書指控不持異議,但提出林森浩系間接故意殺人,到案後能如實供述罪行,有認罪表現,建議對其依法從輕處罰。
2013年11月27日下午6時15分,該案庭審結束,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擇日對該案作出宣判。
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終審宣判
2014年2月25日,林森浩的二審代理律師唐志堅正式受林森浩委託向法院提起上訴。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審維持原判;二審法院沒有認可辯方提出的辯護意見,認為林森浩殺人手段殘忍,後果嚴重,雖然到案後能如實供述,但不能從輕處罰;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5]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林森浩的死刑判決將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㈨ 復旦大學投毒案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林某投毒涉及刑事、民事問題。具體而言,刑事涉及定罪:故意傷害還是故意殺人;量刑情節:是否構成自首、有無認罪、悔罪等。民事問題暨如何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林某父親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等問題。

㈩ 復旦投毒案體現了法律的什麼作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熱點內容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