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律效力
Ⅰ 法律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生效的區別
我猜你的意思應該是「具有法律效力」和「生效」的區別。
「具有法專律效力」是指受法律約屬束,但不等於「生效」。這個區別在《合同法》上尤為明顯,合同法司法解釋就有「成立但不生效」的規定,一般限於
需要經過批準的合同或雙方約定有生效條件的合同。
「成立」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它不是「生效」。
「成立」的法律效力體現在: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合同約定內容,但任何一方不得要求另一方履行合同,因為合同還未生效。
Ⅱ 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那你這應該是屬於被敲詐勒索了啊,為什麼不報警?想這種情況如果屬實的話,當然不具有法律效力啊。
Ⅲ 函有法律效力嗎
律師函並不是真正有效,具體還要法院的認可,如果法院不認可,則是無效的律師函。版
律師函的權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進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對於訴訟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律師函必須要有律師簽章和蓋章,代表對此函負有法律責任,如無則為偽造。如受到威脅、恐嚇、損失等,可向公安機關報警,追究委託人以及律師的責任。
(3)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律師函的聯系方式包括發函律師的聯系方式及委託人的聯系方式。聯系方式一般包括律師事務所的名稱、發函律師的姓名、電話號碼、郵箱、傳真號碼、聯系地址和郵編等。這樣方便對方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我方取得聯系。
實務中也有隻寫發函律師聯系方式的,這樣對方就可以直接跟律師溝通,律師再把溝通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委託人,這樣律師的工作就有形化了。如果對方直接跟委託人聯系,律師還得從委託人那獲得信息,那就比較被動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律師函
Ⅳ 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具有復法律效力。
民間協議具制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為:協議雙方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且是在雙方都自願的前提下簽訂,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協議所具備的格式、內容、項目齊全,經雙方簽字確認,且雙方都沒有欺騙的行為,代理人代理手續合法。
《合同法》規定合同有效要件為: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4、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4)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協議的格式
1 、標題:雙方單位名稱事由,協議書三部分組成。
2 、正文:條款內容
協商目的
協商目的責任
協議的時間和期限
協商目的條款和酬金{價格明確總額大寫必須明確貨幣種類}
履行條款期限
違反條款的責任處理
落款{簽署}
簽署日期
Ⅳ 承諾具有法律效力嗎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54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所實施的合法行為。
56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它形式。法律規定使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其規定。
57條、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之日起具備法律效力,行為人除非依照法律規定或對方當事人同意,不得隨意變更或解除。
綜上所述,口頭承諾系公民、法人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所實施的合法行為的一種。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它形式。
因此,可以認定口頭承諾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自承諾開始,也就是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生效。承諾之人受承諾的約束,除非依照法律規定或對方當事人同意,口頭承諾之人不得對自己的承諾隨意變更或解除。
這亦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司法精神之體現。法律的淵源來自於一個國家的社會道德,我國自古就有「人無信而不立」。這亦體現了,社會道德與法律對於信守承諾的看重!
然而,客觀事實與你能夠證明的客觀事實未必一致!接受承諾一方,如果不能證明口頭承諾的客觀存在,恐怕維權方面講面臨巨大障礙。
所以,很多時候,無論是在實踐之中還是法律方面,都盡量主張將相關承諾落實與紙面上。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口頭承諾,只要在其行為實施之時,不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等符合無效或可撤銷、可變更的情形下
該民事法律行為依法成立,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口頭承諾)自成立之日具有法律約束力
Ⅵ 有沒有法律效力
如果協議書符合規范,那麼該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
協議書是在社會中合作雙回方或多方人答員,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經過多方多次協商討論,共同制定的合作方案。
同時協議書也是為了解決和防止多方的事後糾紛建立的一種法律保護,為了實現多方的合作利益和願望而達成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協議。
(6)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協議書的格式:
1 、標題:雙方單位名稱事由,協議書三部分組成。
2 、正文:條款內容
協商目的
協商目的責任
協議的時間和期限
協商目的條款和酬金{價格明確總額大寫必須明確貨幣種類}
履行條款期限
違反條款的責任處理
落款{簽署}
簽署日期。
協議書具有的法律效應:
訂立協議書,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制度上乃至法律上,把雙方協議所承擔的責任固定下來。作為一種能夠明確彼此權利與義務、具有約束力的憑證性文書,協議書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都具有制約性,它能監督雙方信守諾言、約束輕率反悔行為,它的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
口頭協議一律無效;書面協議有三種形式,即合同中的條款、獨立的協議書及信函、電報、傳真、電子郵件等其他書面形式。
Ⅶ 有法律效力嗎
這個欠條不規范,並且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打官司失去了勝訴權。按照現在的法律規定,民事案件訴訟時效是年,訴訟時效截止到2017年7月19日。
Ⅷ 發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票的主要作用及法律效力體現以下方面:
1、發票是記錄經營活動的一種原始證明。由於發票上載明的經濟事項較為完整,既有填制單位印章,又有經辦人簽章,還有監制機關、字軌號碼、發票代碼等,具有法律證明效力。它為工商部門檢查經濟合同,處理合同糾紛,法院裁定民事訴訟,消費者向銷貨方要求調換、退貨、修理商品,公安機關核發車船牌照,保險公司理賠等,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消費者個人養成主動索取發票的習慣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保障。
2、發票是加強財務會計管理,保護國家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發票是會計核算的原始憑證,正確地填制發票是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只有填制合法、真實的發票,會計核算資料才會真實可信,會計核算質量才有可靠的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才會准確、完整。
3、發票是稅務稽查的重要依據。發票一經開具,票面上便載明徵稅對象的名稱、數量、金額,為計稅基數提供了原始可靠的依據;發票還為計算應稅所得額、應稅財產提供必備資料。離開了發票,要准確計算應納稅額是不可能的,所以稅務稽查往往從發票檢查入手。
4、發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發票具有證明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又有合同的性質。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各類發票違法行為,不僅與偷稅騙稅有關,還與社會秩序的諸多方面,如投機倒把、貪污受賄、走私販私等案件關系甚大。發票這一道防線一松,將為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打開方便之門。所以,管好發票,不僅是稅務機關自身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
綜上所述,發票是有法律效力的。
Ⅸ 協議怎樣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來來說,合同只要體自現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約定事項不違反法律法規和行政強制性規定,不違反公序良俗,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依法成就的合同就產生法定約束力。
合同須具體要符合以下條件:
一、簽定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
二、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三、簽定的合同、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法律和行政強制性規定與反公序良俗。
四、合同或協議內容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
五、書面形式簽訂合同,一般包括一下條款: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2、標的:3、數量:4、質量:5、價款或者報酬:6、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7、違約責任:8、解決爭議的方法
Ⅹ 法律效益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1)時間效力不同:法律效益,指法律的實施是否給人們或社會帶來某種有效的利益和好處,是否滿足了人們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或目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
(2)層面不同:從宏觀層面看,法律效益包括法律的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內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指法律本身之外的社會各項收益與成本之比,具體包括法律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法律的內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運轉過程中的投入和產出的問題,具體包括立法效益、執法效益、司法效益、訴訟效益、守法效益等。
(10)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