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法律責任的因果聯系原則
『壹』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1)簡答法律責任的因果聯系原則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
『貳』 法律責任歸責的原則
法律主觀: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悶橘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客觀:
《中螞告團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友納
『叄』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法律主觀:
綜觀法律上有關因果關系的學說或理論,無論認為因果關系是構成要件之一,還是認為因果關系是歸責原則之一,還是認為因果關系在有些情況下只是確立了負責任的基礎,在有些情況下才成為確立責任的基本構成要件,他們都未強調過司法者的主觀因素在確定法律責任時的重要影響。本文將把司法者的主觀因素作為一重要因素來論述的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筆者的出發點是歸責,所謂,歸責,即法律責任的歸結!是指國家機關或其他社會組織根據法律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斷、認定、歸結和執行法律責任的活動。一般來講,法律責任的概念具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法律責任等同於法律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了法律上的義務而導致的法律上的不利後果,在歸責意義上,法律責任即指後者,而在此概念下的法律責任只能是(因果責任)我的出發點是歸責!即研究法律上因果關系的目的就在於確定法律責任的性質和范圍,負責對行為人應承擔的損害及其范圍進行定性和量化,因而可以說!行為人並非對其所導致的一切損害負責。以確定法律責任為尺度!在所有客觀存在著的引起損害的諸多原因中篩選出對確定法律責任有意義的原因,這個過程就是尋找法律上原因的過程,也是確定法律上因果關系的過程。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異中有同!法學作為具體部門科學離不開哲學的指導,所以,這種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也離不開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理論的指導。但,此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理論非彼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理論,彼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理論,是指哲學的傳統因果論,它認為,因果關系是指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和現象間的這樣一種關系,即前後相繼的兩個現象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由於這種必然的聯系!其中一個現象存在必定引起另一現象接著出現,而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現象就是結果。在這種因果觀的指導下,就易於把原因簡單地等同於某種類似於質點的單純事物,而沒有把它看作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而此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理論,是指新的因果結構論,這種因果結構論在批判地繼承傳統的唯物主義因果觀的基礎上!提出*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過程。結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應及其痕跡,並且,只有當因素參與相互作用過程,才能構成現實的原因!也便產生結果。也就是說,現實的原因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與因果關系的發生是同一過程,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便無法局限於襲野傳統意義上對。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理解!同時不能不研究一個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的過程,並且無法不將司法者的主觀滲透作為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來考察。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是指明確或蘊含地規定在法律當中!由司法者,廣義的司法者,即歸責的主體-根據該種規定!經過法律的價值評判和選擇。最終將案件定性定量的因果關亮禪鉛系,從概念也可以看出!這種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有如下特點,法律性,即判定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標准被法律予以明確或蘊含地規定,司法者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和法律價值進行敬好評判、選擇和定案。動態性!即它是一個尋找、篩選、定性的過程!這是與本文的特定視角,動態的觀察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相一致的,主觀滲透性。即它首先體現了立法者的主觀因素,因為其意志及價值取向被明確或蘊含地規定在法律之中,其次體現了司法者的主觀因素,因為是他在具體的執行,便不可避免地摻雜其認識+意志+價值取向等因素。 一、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因果關系的客觀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具有法律性,具體地說!國家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對不同情況下承擔法律責任的因果關系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並由立法者規定於法律之中。這種標准一旦確定!它的存在與否就不依人們,包括行為人,司法者和其他人主觀方面是否認識以及能否認識為轉移。另一方面!損害,危害一旦發生,即是客觀的!加害行為,危害行為與加害後果,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客觀的。以上兩方面正體現了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換言之,在法律上,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包含兩層意思。因果關系的法律標準是客觀的,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也是客觀的,實際上,這正是哲學上因果關系的客觀性的表現。可見,雖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具有主觀滲透性,但它並不否定因果關系的客觀性。 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之間的關系問題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具有動態性,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在運動當中,運動是絕對的,一個法律結果的產生。同樣是各種因素運動的結果,法律要實現其公正,公平的價值。就必須對各種復雜的法律現象盡可能精確,真實地分析,評價,從動態的角度分析,正是為了盡可能的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以便實現法律的目的。另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相互聯系之中,聯系是復雜的,因果關系屬於聯系的范疇,雖然一般情況下。因果關系可以是一因一果,但由於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往往會出現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情形%同時「由於聯系的復雜性」一果的原因往往是另一原因的結果「所以孤立的強調一方面」根本無法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一法律現象,也就無法真正實現法律的公正公平,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強調還致果之因素以動態,在動態中,看其相互之間之作用及其致果之作用。這里,法律上因果關系的因素包括自然事件,直接行為人的行為,他人行為,受害人自身行為等多種因素,具體哪些因素參與相互作用過程,需結合法律和具體案件確定,因為對於不同的法律責任。法律所要求的因果關系的聯系程度也不會完全相同,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特點正在於不是機械地尋求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而是找出相關因素,再現相互作用的過程,根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再確定法律責任的質與量的問題。而在以往大多數的因果關系理論中,因果關系及其他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只是一個固定量「只要確定了其存在,就實現了其對於確定法律責任的固定的價值!我們所說的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雖然脫不了法律責任構成要件理論的指導「但是卻試圖放大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之間的有機聯系!我們認為,這正是對法律責任構成要件的理論的彌補,所謂彌補。就不是要將責任構成要件理論取代,事實上也無法取代。因為法律責任構成要件是有著堅實的法律依據的。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也不會成為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之外的另一個要件,因為我們所說的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法律責任構成要件是研究角度不同的結果,是不同標准下的產物!從根本上說。我們再論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只是欲提供一個研究問題的新視角新角度,它是另一個角度下的產物。 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司法者的主觀因素之間的關系問題 該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具有主觀滲透性,它除了體現為立法者的主觀因素外,還體現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與司法者的主觀因素的關繫上。雖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具有法律性,其因果關系的法律標準是客觀的。但是,這種標准有時比較抽象,有時比較具體,有時比較明確,有時又比較含糊。然而,根據立法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這一總的原則,通過法律條文所體現的立法精神,研究法律中的有關規定之間的關系,總是能夠大致確定這種標準的。司法者就是在這種限制下具體地確定和執行之。同時,對於事實因果關系的認定,也是由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司法者來完成的。總的來說,確認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司法者積極地認識和評價的過程,是司法者對致害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和評價的統一。而如何認識和評價總是涉及到知、情、意的領域,總是表露出評價者的知識、態度、情感和意志。也就是說,司法者的品行素質、知識水平以及情感、意志等主觀因素必然會對法律責任質與量的認定產生影響。例如,相同案件在同一時期得到的判決結果不同,有時甚至差距很大,很顯然。原因在於主觀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這樣的案件比比皆是。因此,我們將司法者的主觀因素作為動態的法律因果關系的構成因素之一,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立法者的主觀因素。只不過這種主觀因素一旦被客觀地確定下來,其作用力的確定性便相對的穩定下來。而司法者的主觀因素則不然,其作用力的不確定性太大。因而對法律因果關系的意義更突出。為此,要維護司法公正,維護法律的尊嚴,就要對其作用力加以限制,使其效果相對穩定,這對法治具有重要意義,法治的本質就在於限制權力。權力在主觀支配下的劣控和失控即表現為司法者主觀因素的作用力的膨脹。因此,規制這種作用力應該成為法治的一個重要的具體任務。認識到這個問題是最關鍵的,其後便可以在各個方面,由外而內地落實和實現這種規制!如,可以引入判例制度「完善各部門法的程序制度,加大立法廣度和力度,人事制度上把好關,加強司法者隊伍建設。司法者自身自覺地提高修養和素質,正確理解法律,嚴格依法 辦事 ,解釋和適用法律時嚴格遵循一定原則和步驟,排除個人的需要、好惡、意向等主觀情感因素的影響,等等。可見,動態的研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清醒地認識法治,將司法者的認識因素作為其一構成因素,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肆』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伍』 因果關系原則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於那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1、因果關系原則當事人存在有違法行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違法的嚴重程度與在事故中的作用並不成「正比」,有些行為並不違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違法行為很嚴重,但在事故中並未起作用。行為與該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也沒有加重事故後果。同樣,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某些違法行為也不一定是導致事故的原因。要確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其行為必須與事故有因果關系。交通事故認定是技術認定,在確定行為與事故因果關系時,只需要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事實上屬於事故的原因即可。事實上原因的檢驗方法,可以借鑒侵權行為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採取必要條件規則。按照必要條件規則,凡構成後果發生之必要條件的情況,均為事實上的原因。其檢驗方法有:
(1)「如果沒有」檢驗法
如果沒有行為人的行為,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會發生,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沒有行為或事件的出現,就不會有損害事實的發生。行為或旦衡隱事件是交通事故發生的必要條件,凡屬於損害事實發生的必要條件的行為或事件均系事實因果關系中的原因。(2)剔除法如果將行為人的行為從交通事故事實中剔除出去,事故仍會按原來的因果序列和方式發生,則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的發生和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反之,則構成事實上原因。(3)代換法如果把行為人的行為換成一個無過錯的行為,或者把他的不作為換成一個適當的作為以後,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然會發生,則行為人原來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發生的原因;反之則構成事實上的原因。必要條件規則最顯著的缺點是「即使行為不發生,結果無論如何都會發生,那麼行為就不是結果的事實原因。」這源於由果追因的思維邏輯。
(4)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
在某些情況下,運用通常的規則無法證實事實因果關系,法律規定了特殊的認定規則,這里包括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該規則要求責任人舉證證明應當由其承擔責任的行為或事件不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如果不能舉證的,則認定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的規定也是採用了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認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模廳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除了能夠證明損害是由於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則就認為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侵權人或相關事件及行為的責任人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2、直接原因原則行為人的行為是實實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損害後果發生的因素,它就構成事實上原因,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作為技術認定,應載明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只是證據之一,在認定攔哪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從技術的角度出發,認定直接行為人的責任,而不須考慮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人的事故責任。
『陸』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6)簡答法律責任的因果聯系原則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柒』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法律分析】
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根據相關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三十三條 因不可歸責於質權人的事由可能使質押財產毀損或者價值明顯減少,足以危害質權人權利的,質權人有權請求出質人提供相應的擔保;出質人不提供的,質權人可以拍賣、變賣質押財產,並與出質人協議將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捌』 法律責任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這些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一、公平責任原則
1、一般情形。
2、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情形。
3、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情形。
4、無過錯的暫時喪失心智致人損害的情形。
5、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的情形。
6、當事人均無過錯的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情形。
7、為對方利益或共同利益而致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情形。
8、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損害而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情形。
二、典型的過錯責任形態:
1、網路侵權,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具體包括兩項規則:一是通知規則或提示規則,即「通知——刪除」責任,指在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網路
服務提供者以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二是知道規則,指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時,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指行為人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或先前行為等負有對他人的注意義務,因未盡到注意義務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場所」責任,指在賓
館、商場、銀行、車站等公共場所,因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發生致他人損害所承擔的責任。二是組織者責任,指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3、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損害的責任。
4、醫療損害責任,又稱為醫療事故責任、醫療侵權責任。醫療事故責任所涵蓋的范圍較為狹窄,引起此種責任的醫療活動只能是醫療事故。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應由用人單位即醫療機構承擔責任。在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的過錯都屬於醫療機構的過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玖』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
所謂歸責原則是指據以確定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行為人承擔的理由、標准或者說最終責任歸屬決定性的根本要素。而侵權的歸責原則,實際上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依據和標准,也是貫穿整個侵權行為法之中,對規范各個侵權法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時,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其包括以下內容: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依據,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構歸責;反對責任擅斷;反對有害追溯;同時,允許人民法院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准確認定和歸結行為人的法律責任。(2)因果關系原則,不僅包括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還包括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觀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內容包括: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關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3)責任與處罰相稱原則,其是法律公正精神在歸責原則上的體現。其內容是: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應當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4)責任自負原則,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既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又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