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民族政策法律知識
Ⅰ 黨的民族政策有哪些主要內容
法律分析: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政策;(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數民族上層愛國人士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10)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二條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第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執行。
Ⅱ 民族政策常識基本知識點
1. 九年級民族政策常識
九年級民族政策常識 1.初三政治關於民族政策常識的題
(1)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2)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 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3)民族平等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體現社會文明狀態的一重要標志,也體現了民主和人權的平等。
創建和諧社會,就要促進各族團結,保持民族差異性和民族平等,如此才能使民族團結與進步。
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2.民族政策常識
什麼是民族政策?
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洞此凱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 *** 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
(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數民族上層愛國人士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
(10)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3.九年級政治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
(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數民族上層愛國人士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
(IO)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4.初三下冊政治有關名族團結的知識點
1、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3、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妥善解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治的關系,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自 *** ,使少數民族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人。5、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穩定;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6、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堅持中國 *** 的領導,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地區的幹部群眾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各民族納喚之間團結互助,共同發展。7、國家對民族地區開展的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部大開發。
8、青少年怎樣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擁護和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做到「三個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與各民族同學和睦相處,相互幫助;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5.九年級政治、關於民族團結
1、① 我們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絕不做有損民族團結的事,自覺與分裂民族的言行作斗爭。
②維護民族團結,既是扒念國家的事,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這是「2010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思想品德」裡面的一道題目)2、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爭當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時刻准備著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熱愛偉大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熱愛偉大祖國,就要把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要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新疆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在新疆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生活在祖國六分之一土地上的新疆各族人民攜手並肩、團結奮斗,共同開發、保衛、建設著祖國西部邊陲這塊遼闊富饒的疆土,共同締造了新疆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各民族人民之間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和深厚情感。
我們要發揚這種可貴的優良傳統,堅決維護民族團結,捍衛祖國統一。維護祖國的統一和發展,這是公民的神聖責任和義務。
熱愛偉大祖國,就要同企圖分裂祖國的「 *** 」作堅決的斗爭。這是一切真誠的愛國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
Ⅲ 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自治條例(2005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結合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內傈僳族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自治縣內還居住著漢族、納西族、藏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民族。第三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行使縣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行使自治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駐保和鎮。第四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自治縣的遵守和執行,堅持把國家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自治縣的實際情況,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自治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自治縣實際情況的,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第五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含唯經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上級國家機關的領導和幫助下,逐步把自治縣建設成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第六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實現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逐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第七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重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對各族人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思想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以及民族政策教育,發揚愛祖國、愛人民、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改革妨礙民族興旺和人民致富的陳規陋習。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第八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城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選舉制度,強化社會監督。第九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第十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談爛培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制度的活動。
自治縣內的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取締邪教組織。第十一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護在外藏胞、華僑、歸僑、僑眷和台灣同胞在自治縣的合法權益。第十二條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國防教育,支持歷鉛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重視民兵和預備役建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增強軍政、軍民團結。第二章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第十三條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依照法律規定選舉產生。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傈僳族公民所佔比例應當與其人口比例大體相當,並且有傈僳族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Ⅳ 為了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國家有哪些政策法規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權利與義務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Ⅳ 少數民族政策
少數民族政策主要有:
1、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2、民族區域自治;
3、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4、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5、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6、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8、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在政治方面。民族鄉人民政府配備工作人員,應當盡量配備建鄉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員。在上級國家機關的幫助和指導下,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和使用。在經濟方面。民族鄉人民政府應該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鄉的具體情況和民族特點,因地制宜地積極推進經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財政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優待民族鄉的原則確定,其上一級人民政府在編制財政預算時,應當給民族鄉安排一定的機動財力。考研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報考地處二、三區招生單位,且畢業後在國務院公布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就業的少數民族普通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考生。工作單位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范圍,為原單位定向或委託培養的少數民族在職人員考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十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第二十一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Ⅵ 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有哪些內容
黨和國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
(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數民族上層愛國人士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
(IO)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我們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是什麼?
1、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歷史過程,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
2、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興旺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
3、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都對祖國的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應該一律平等,應該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國家的統一。
5、大力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也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各民族要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
6、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8、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還要注意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
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資產階級提出,曾在反對封建主義和民族壓迫的斗爭中起過進步作用。但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便成為欺騙和壓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被賦予了它真實的內容和科學的涵義,成為無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成為無產階級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的完全平等。
(3)幫助一切民族實現民族平等權利,對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權利給予特殊照顧。
(4)各民族都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民族團結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徵和核心內容之一。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們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我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2)維護、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中國政府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l)將民族團結的原則明確地寫入《共同綱領》、歷次《憲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團結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維護民族團結成為每一個人的法定義務。
(2)努力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隔閡。1951年,政務院發布《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揭、匾聯的指示》,消除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舊的痕跡。50年代,國家還組織慰問團、訪問團,並組織少數民族參觀團,增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3)通過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並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1952年和1956年,進行過兩次民族政策的大檢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國進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斷地增強了民族團結。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召開了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並逐步形成了層層召開、定期召開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國務院於1988年4月首次召開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人物和集體,總結推廣典型經驗。使民族團結正在成為一種社會輿論,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5)旗幟鮮明地進行反分裂斗爭,打擊了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團結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銳復雜的斗爭中提高了對分裂活動的識別力和抵制力。
(6)及時地、妥善地處理民族關系中發生的問題,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黨的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整個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民族工作的重點也隨之轉移,明確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經濟建設,二是加強團結。並採取相應措施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事業。
Ⅶ 關於少數民族的特殊照顧法律有哪些
1949年制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歷次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均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此外,國家還先後制定頒布了許多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具體法律、法規和一系列具體措施。主要有:
(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
我國各民族在飲食習慣上都有自己的特點,為保證少數民族特需食品的生產和供應,尤其對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信仰伊斯蘭教、食用清真食品的民族,給予了專門的照顧。
國家規定:在城市和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來往較多的交通要道、飯店、旅館、醫院及列車、客船、飛機等交通設施上,應設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對信仰伊斯蘭教公職人員較多的機關、學校、企事業,要求設立清真食堂或有清真伙食。在經營、銷售食品中,凡供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牛羊肉,應做到單宰、單儲、單運、單售,不得與其他肉食混雜,要註明「清真」字樣。供應糕點及其他食品也應照此辦理。
(二)尊重少數民族的服飾習慣
許多少數民族的穿著裝飾都有自己獨特的習慣和特殊要求,對於這方面的習俗,國家安排了少數民族特需用品的生產和供應,在許多地區設有「民族用品商店」或在一般商店內設立「民族用品專櫃」。
(三)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國家規定:各地人民政府應按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制定放假辦法、節日特殊食品供應等優待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七條規定:「不以春節為傳統節日的少數民族地區,春節是否升掛國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紀念日和主要傳統民族節日,可以升掛國旗」。
(四)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可以依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某些變通條例或補充的規定。」現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大都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的實際,制定了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變通條例或補充規定。此外,1951年最高人民法院還對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問題,做出了要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一是少數民族的婚齡可適當降低。對一些少數民族不與外族通婚等其他婚俗要給予尊重,並慎重對待;二是對某個同其他民族男女自願結婚的,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
(五)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
我國各民族有不同的喪葬習俗,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塔葬等葬法,有的一個民族就有多種葬法。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干涉。國家尊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土葬習俗,劃撥專用土地,建立公墓,還設立專門為這些民族服務的殯葬服務部門。國家還規定:絕不能強迫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實行火葬。
(六)防止大眾傳播媒介中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件發生
大眾傳媒中,有時會發生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現象。對此,國家予以高度重視。國家要求新聞、出版、文藝界和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認真學習和掌握國家的民族政策,正確對待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多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深人地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防止醜化、侮辱少數民族的作品出現。對有意歪曲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傷害少數民族感情,情節嚴重、造成惡劣後果的,要追究黨紀、政紀直至法律責任。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二百五十條規定: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Ⅷ 民族政策有哪些
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
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中國的民族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編輯本段]民族政策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Ⅸ 少數民族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二、民族區域自治;
三、發展咐段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叢簡明語言文字;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滲告習慣;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五十三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對本地方內各民族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教育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
第七十二條 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對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加強民族政策的教育,經常檢查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的遵守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