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 2023-05-28 11:24:54

法律責任和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禪行的一種。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伍搏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賀橘嘩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② 刑事違法的法律責任

法律主觀:

法人犯罪有什麼法律責任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人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是國家專門機關(司法機關或有關的執法機關)的職責。依照法律責任的性質與程度,可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法人犯罪的法律責任是指法人實施犯罪行為後,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包括在承擔刑事責任的條件下還需承擔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法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刑法的主要內容,刑事責任在其中起著溝通犯罪與刑罰並使這些內容構成刑法體系的重要作用。刑事責任是一種特定的法律責任,是依照國家刑事前辯法律的規定,對犯罪行為和影響犯罪社會危害性程度的事實,行為人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強制其接受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也是行為人應當承擔、國家司法機關強制其接受的刑事法律制裁的標准。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讀者到網進行法律咨詢,網專業的律師團隊會及時為你解答疑惑,讓你能夠及時維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客觀: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數迅。依照中國刑法的規定,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中國理論界對於刑事責任的界定,觀點不一。影響較大的是否定評價說,即認為,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慧畢缺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刑事責任為法律責任所包含。刑事責任是指具有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危害社會的行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所負的責任是法律明確有規定的,這也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責任還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這是你的行為觸犯了民法或者行政法的規定所應該擔負的責任。一般來說,刑事責任的處罰度明顯高與民事和行政責任。

③ 刑事責任怎麼劃分

一、刑事責任怎麼劃分
刑法對刑事責任如何劃分,具體如下所述:
一般說來,影響和決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程度的,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知識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腦功能正常與否的狀況。前者主要受到人幼年向成年成長的年齡因素的制約。後者則受到人是否患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種類、程度和特點的影響。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喪失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根據人的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狀況等因素,我國刑法中的刑事責任能力程度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凡年滿18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與知識發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實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行為,其辨認和控制能力完全具備,因而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應當依法負全部的刑事責任,不能因其責任能力因素而不負刑事責任或者減輕刑事責任。
2、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
簡稱完全無責任能力或無責任能力,指行為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兩類:一類是不滿14周歲的人;一類是行為時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該規定,確認精神障礙者為無責任能力人,有兩個標准:一是他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處於精神病狀態。或者說,從醫學上看,行為人是基於精神病理的作用而實施特定危害社會行為的精神病人。這一標准即醫學標准,也稱生物學標准。這里的精神病,應作廣義理解,不僅包括精神分裂症、癲癇病等,也包括痴呆症、夜遊症、病理性醉酒等,但不包括神經官能症、人格障礙、性變態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功能障礙一般都不會因精神障礙而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只有精神病人才有可能成為刑法典第18條規定的無責任能力人;至於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則不屬於刑法典第18條所稱之「精神病人」。二是由於精神病理的作用使他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這一標准即心理學標准,也稱法學標准。只有將前後兩個標准結合起來,才能認定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精神障礙人屬於無責任能力人。
3、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
也稱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指行為人僅限於對刑法所明文規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未明確限定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我國刑法中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即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這類人僅對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4、減輕刑事責任能力
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又稱限制刑事責任能力、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部分刑事責任能力,其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中間狀態,指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衫薯洞,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或降低的情況。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有四種: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2)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3)又聾又啞的人;
(4)盲人。根據刑法的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枯或者減輕處罰。
二、刑事責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包括辨認行為能力和控制行為能力。其中,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作用、後果的分辨認識能力。也就是行為人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刑法所禁止手做、譴責和制裁。例如,一個人在實施殺人行為時,能不能認識到殺人為刑法所禁止,如果有肯定的認識,就具備了認識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決定自己是否以行為觸犯刑法的能力。例如,能否選擇自己實施或不實施殺人行為,有這樣的選擇自由,就具備了控制能力。
三、刑事責任是什麼意思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刑事責任怎麼劃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

④ 什麼是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

側重點不同:行政責任重在處罰性的,民事責任重在補償性,而刑事責任重在懲罰性。2.處罰不同:行政、民事責任的前提是有損害發生,而刑事責任不論傷害與否,均承擔懲罰性責任。行政責任主要是財產和行為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而刑事責任主要是剝奪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3.處罰種類不同: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有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包括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以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如何區分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
民事責任:就是民事法律責任,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根據民法所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或者基於法律特別規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
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責任是指因為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履行和承擔的義務。
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⑤ 刑事責任是什麼

刑事責任的具體意思如下:
1、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2、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
3、棚游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有義務接受司法機關的審訊和刑罰處罰。中國刑法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4、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刑事責任的包括如下:
1、主刑:管制、拘役、尺和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陵族死刑;
2、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⑥ 刑事責任是指什麼

刑事責任是指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刑事責任因犯罪行為而產生;
2、刑事責任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做出並強制犯罪者承擔;
3、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人自己承擔;
4、刑事責任是刑事法律規定的一種應當承受的負擔。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這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道德責任的根本區別。
刑事責任最低判多久
刑事責任最低判一個月,具體規定如下:
1、刑事處罰中,需要服刑而期限最少的處罰措施是拘役,拘役最短的期限是一個月,最長為六個月。拘役,是剝奪犯罪人短期人身自由,就近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在刑罰體系中,拘役是一種介於管制與有期徒刑之間的一種主刑;
2、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相關法律規定的刑罰有主刑和附加型兩類:
(1)主刑:
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年;
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1年;
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20年。
無期徒刑;
死刑。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2)附加刑有以下三種:
罰金;
剝奪政治權利;
沒收財產。
多少歲承擔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年齡具體如下:
1、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另外,18周歲以下統稱為:減輕刑事責任年齡。在這個年齡段犯罪的都應當視情節從輕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⑦ 刑事責任和犯罪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刑事責任和犯罪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犯罪是指刑法規定的具有社會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事處罰性的行為。刑事責任與刑罰是兩個不同的概巧薯衫念。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刑事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是一種刑事法意義上的負擔,刑罰則是一種強制方法。
2,刑事責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規定的懲罰或單純的否定性法律評價為內容,刑罰則是以剝奪犯罪人一定的法益為內容。
3,刑事責任隨實施犯罪而產生,刑罰則隨法院的有罪判決生效而出現。但二者具有密切的關系它表現在:刑事責任的存在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事責任的大小決定刑罰的輕重;刑事責任主要通過刑罰而實現。

交通事孝腔故的刑事責任和犯罪的刑事責任有區別嗎?求法律高手回答

只要提到刑事責任這四個字就說明觸犯了刑法,是犯罪行為!與普通的刑事犯罪在法理和性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同樣要由法院進行刑事裁決。如果被判處有期徒刑等刑罰,會與普通刑事犯罪的罪犯一樣入獄服刑。但服刑後多少有點區別,在監獄管理政策上,手納交通事故犯罪大多屬於非主觀犯罪、非暴力犯罪、非慣性犯罪,在服刑期間的處遇等級會稍高於普通刑事犯罪的罪犯

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違約責任產生於合同成立之後,而締約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締結過程中,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因自己的過失而致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應對信賴其合同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賠償基於此項信賴而發生的損害。締約過失責任既不同於違約責任,也有別於侵權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
違約,違反反合同並不一定會引起民事責任的承擔。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違約當事人才承擔違約責任。

行政處罰刑事責任之間有什麼區別

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刑事責任要比行政責任更嚴重,而且行政責任嚴重的可能轉換為包含刑事責任

未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和無罪有什麼區別

負刑事責任有年齡規,構罪不追究,無罪是沒有犯罪或不構成
刑法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 、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採用四要件理論,必須滿足四個方面才能認定犯罪,因此未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也可以說無罪;而採用違法責任兩層次犯罪構成,未滿14周歲表明其行為依然構成犯罪,只是不承擔責任。

犯罪准備負什麼刑事責任

你說的應該是犯罪預備吧?在刑法上沒有犯罪准備只有犯罪預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什麼刑事責任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句話的意思是,醉的人犯罪不能免除刑事責任,一樣會承擔刑事責任。至於要承擔什麼刑事責任,還要看犯什麼罪。
相關法律規定:
《刑法》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 *** 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信息社會責任和信息意識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當今的中學生生在新社會,長在蜜罐里,他們的生活是一帆風順,幸福的生活讓他們不必去思考,父母和學校早已給他們奉上滿滿的愛。過多的驕縱與寵溺致使少數學生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染上了拉幫結派的社會惡習。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社會責任感的存在。我們的學生在對自己的人生、自己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還認識不夠,以至個人主義膨脹、利己主義增強、享樂主義流行。因此,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不容忽視!

一、 中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原因

  1. 自身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夠。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百般疼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使得他們缺乏基本生存技能,不能承擔起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講回報。

  2. 2.家長和學校教育不夠。有些家長對子女往往重視物質的滿足,而忽視精神上的教育,導致孩子感淡薄甚至缺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只追求升學率而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3. 3.社會大環境對中學生責任感的形成的影響。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等的影響,學生心靈里形成了只關心自己、追求個人私利,只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的思想。

  4. 二、以學校為根基,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5. 我們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要從自己的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周圍的事做起。要使學生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培養他們戰勝困難,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

  6. 1.在豐富的校內活班級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可以組織文化藝術、社團活動、科技體育、團隊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承擔各種責任重鍛煉自己。寓教育於活動之中,體驗民族精神,愛心世界,團結和諧,用這些多彩的活動形式來促進校園文明建設,使我們的學生文明修養、道德素質得以全面的提高,並樹立個人與集體榮辱共存的責任感。教師必須做好語氣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並懂得挖掘個學科的德育潛力,例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講人文環境的變更與歷史自然結合,培養學生關注現實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生物課利用自然和諧相處,引導學生高度的責任感,愛護大自然。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轉換,體驗到管理者的艱辛,從而產生對管理者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內心道德情感碰撞,確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

  7. 2.在學校和家庭互助教育中建立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感。家庭教育首先要與學校保持聯系,「家校」雙管齊下是培養孩子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方式。通過辦家長學校、開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明確自己的責任。在家庭生活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平等的一分子,分享家庭的快樂的同時也分擔家庭的憂愁,讓他明白家庭對他的愛,對家庭的感恩之心,更好的挑起家庭之責,學校可以通過感恩教育唇舌活動,培養學生體驗親情,建立責任感。

  8. 3.通過豐富的校外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有意義的社區活動或公益活動,關注社會。例如:去市養老院、孤兒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去做、去看、去想,愛的種子由此萌發;學校還可提倡學生捐出自己一日的零花錢來自助那些貧困山區的學生;在學雷鋒紀念日或其他節日,組織一些同學主動去社區義務勞動,奉獻愛心。在活動中中讓學生逐漸樹立起人生價值觀和為社會做貢獻的精神。

  9. 通過上述活動,使整個學校在「德育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整個的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根據這一理論,我們更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大舞台,扮演多種社會角色,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得到體驗、錘煉、打造,從而學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樂於奉獻愛心。

  10. 三、幫助未成年人堅定社會責任感的信念,塑造優良品格

  11. 在評價中強化責任信念,塑造責任品格。如學校每月進行星級評定,期末學生素質報告單中,把責任感作為一欄列入,通過自評、互評、家長評、老師評等形式,肯定個體的閃光點,進一步塑造學生責任品格。開展一系列的「什麼是成才,成怎樣的才」、「我為﹡﹡添光彩」等活動。教育學生努力刻苦,磨練意志,樹立遠大理想。此外,榜樣是青少年模仿的對象,運用榜樣的示範作用是增強學生責任感的速效捷徑。在班級教育中經常注意發揮三種榜樣的示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其一教師本身的示範作用;其二是學生群體中先進分子的輻射作用;三是是古今中外偉人的楷模作用。適當的學習國內外先進的事跡先進的人或者當地的勞動楷模,都可以鞏固責任感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12. 總之,國家需要人才,而責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礎,學校和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將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在中學生教育教學中,教會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從而使學生確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古訓:「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語用於現代教育也不乏其積極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了個人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與國家的責任。那麼對於我們教者,學生是未來的接班人,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傳授犯罪方法罪和教唆犯罪的區別

兩者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第一,傳授犯罪方法罪是獨立的罪名,具有獨立的法定刑,其罪名和法定刑並不依傳授的是何種犯罪的方法而改變;教唆犯罪不是獨立的罪名,也不具有獨立的法定刑,其罪名和法定刑依教唆他人實施的犯罪罪名和法定刑而確定。
第二,兩者侵犯的犯罪客體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有自己固定的客體即社會治安管理秩序,它不以其所傳授的犯罪所侵害客體為轉移;而教唆犯罪並無固定的客體,其實際侵犯的直接客體應依照教唆他人實施的犯罪而確定,也即取決於被教唆犯罪的性質。
第三,犯罪對象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中的對象並不要求必須是達到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而教唆犯罪中的對象必須是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教唆人與被教唆人不構成共同犯罪,那就如同利用精神病人為工具、利用他人的合法行為、利用他人的過失行為等實施犯罪一樣,構成間接實行犯,而不是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第四,兩者行為內容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在行為方式上雖然沒有大的區別,但在行為內容上,前者僅是向他人教授犯罪的方法,並不要求必須使他人產生實施具體犯罪的意圖;而後者則是要通過教唆使他人產生犯罪意圖。
第五,犯罪主體上要求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的主體必須是已滿16周歲的人;而教唆犯罪的主體則因其教唆他人實施的犯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即教唆他人犯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的,教唆人的年齡可以是已滿14周歲的人,教唆他人犯除此之外的其他犯罪的,教唆人的年齡必須是已滿16周歲的人。
第六,兩者的主觀方面不相同。傳授犯罪方法罪在主觀上只能是直接故意,且行為人的目的是希望他人學會自己傳授的犯罪方法,至於他人是否利用學會的犯罪方法去實行具體犯罪,則不是確定本罪罪過形式關注的基點;而教唆犯罪在主觀上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即希望或放任被教唆人接受自己的教唆去實施犯罪。
第七,兩者構成的罪數形態不同。在傳授犯罪方法罪中,行為人向同一對象或不同對象傳授了數種犯罪的方法,通常也只能構成一罪;而教唆犯罪中,行為人向同一對象教唆了數個不同的犯罪行為,則構成數個犯罪,應實行數罪並罰。
第八,兩者在客觀方面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在客觀方面必須具有把犯罪方法傳授他人的行為,即表現為向他人傳授犯罪的手段、方法、技能和具體經驗等;而教唆犯罪的客觀方而則要求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即表現為蠱惑他人產生犯罪意圖的行為。
第九,兩者的行為時間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的行為,實質在於把犯罪的方法教給他人;教唆犯罪的行為,實質在於引起他人犯罪的決定。前者可以在他人產生犯意之後實施,後者必須是在他人產生犯意之前實施。
第十,兩者外在表現形式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和教唆行為都可以表現為用人體動作進行,但傳授犯罪方法可以通過現場直接實施犯罪來進行,而教唆行為不能通過直接實施某種犯罪行為來進行。
第十一,兩者的犯罪既遂標准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是屬於行為犯,即行為人只要實施了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就構成犯罪既遂,按照通說,沒有犯罪未遂的形態;而教唆犯是結果犯,除了被教唆的沒有犯被唆的罪即教唆犯因為是結果犯,所以在犯罪停止形態上有既遂與未遂之分。已經實現教唆結果的,就是教唆犯的既遂,而沒有達到教唆結果的,就是教唆犯的未遂。
第十二,兩者定罪處罰不同。傳授犯罪方法罪是刑法分則規定的獨立的罪名,其直接依照法律規定的三個量刑幅度,依照犯罪情節輕重定罪處罰,不受所傳授犯罪方法之罪的法定刑的限制。教唆犯是共同犯罪人按分工標准劃分的一種,其定罪量刑的根據是受共同犯罪的性質制約的,因此,教唆犯罪不是獨立的犯罪,是共同犯罪,應按教唆犯教唆的罪名定性,並按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量刑。從司法實踐來看,教唆犯多數是主犯,少數是從犯,應當分別按昭刑法有關主犯、從犯的原則進行處罰,並結合與實行行為相關的教唆犯所處的犯罪形態等決定處罰,並應受所教唆之罪的刑法分則規定的法定刑的限制。

熱點內容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