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法律規定產生法律責任的情形
『壹』 引起法律責任的情形
一、引起法律責任的條件(一)違法行為1.違法行為的含義和構成
違法行為,簡稱違法,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個人或者組織違反法律規定,不履行法定義務,侵犯他人權利,造成社會危害的行為。
違法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違法,是指一切違法,包括一般違法和犯罪;狹義的違法,僅指一般違法,不包括犯罪。一般違法,指的是違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為。犯罪是嚴重違法,它是指觸犯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違法有其構成要件,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為違法行為,或者屬哪一種違法行為,都是根據其構成要件來分析的。違法構成要件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而主觀因素又包含主體和主觀方面兩個要件,客觀因素也包含兩個要件,即客觀方面和客體。因此,違法構成有違法的主體,違法的主觀方面,違法的客體,違法的客觀方面等四個要件。
(1)違法的主體。指實施違法行為的人,必須是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任何人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構成違法,法律對違法的主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就自然人而言,只有達到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人,才能成為違法主體,並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其承擔違法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2)違法的主觀方面。是指違法主體實施違法行為時具有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狀態,即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或者罪過。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故意和過失是構成違法所必備的要件之一。如果某種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危害社會的後果,但在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狀態,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就不能認為是違法。
(3)違法的客體。是指由法律所保護並為違法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比如,所有權關系、人身權關系等。只有侵害了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違法,如果一種社會關系不在法律保護的范圍,對這種關系的侵害可能是違反道德、紀律的行為,但不會是違法行為。
(4)違法的客觀方面。指的是實施違法行為以及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這一要件強調的內容包括:第一,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和違法的行為性,即行為無論是作為或不作為,它必須是違背了法律的規定,不違背法律規定即不能認定為違法行為;同時,違法的行為性所說明的在於,違法的不是思想,必須是意志的外在表現,即主體的作為或不作為。第二,有危害社會的結果。第三,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違法構成的四個要件,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認定任何行為是否違法,都必須全面考察,缺少任何一個要件,都不能構成違法。2.違法行為的種類違法行為的前提是法律的規定,因此,根據法律的分類來劃分違法的種類是一種很自然的劃分方法,由此有違反憲法的行為、違反行政法的行為、違反民法的行為、違反刑法的行為、違反訴訟法的行為、違反經濟法的行為、違反社會法的行為,以及違反環境資源法的行為等等。違法行為還可以從主體角度劃分,分為自然人的違法行為和法人的違法行為。但在法學上通常根據違法行為所觸犯的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將其分為刑事違法、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和違憲行為等四類。
(1)刑事違法。也稱犯罪,是指觸犯刑事法律規范,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刑事違法的社會危害性最大,是最嚴重的一種違法行為。
(2)民事違法。是指違反民事法律規范,依法應當追究民事責任的行為。民事違法是一般違法,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違約行為,即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約定,不履行民事義務;另一種是侵權行為,即非法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而使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損害的行為。
(3)行政違法。是指觸犯行政法律規范,依法應當追究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也屬一般違法,它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關於行政機關內部管理法規,這通常引起行政處分;另一種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如違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法規,這種行為通常引起行政處罰。
(4)違憲行為。從廣義上說,一切違法行為必然違反憲法,都是違憲行為;狹義的違憲行為僅指違反憲法應受到違憲制裁的行為。狹義的違憲行為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抽象行為違憲,一種是具體行為違憲。抽象行為違憲,指國家機關超越憲法規定的職權制定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內容與憲法的原則和內容相抵觸。具體行為違憲,指國家機關主要領導人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的行為與憲法的原則和內容相抵觸。
(二)法律規定的其他事實
在引起法律責任的條件中,除了違法行為以外,還有法律規定的其他事實。這些事實有一些是行為,但本身是無過錯的行為,故不是違法行為,如前面在分析嚴格責任原則時提到的一些行為,還有一些是與一定行為相關的事實狀態,比如反壟斷法中所確定的企業對市場佔有量,這不是一種完全意義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與行為相關的狀態,當企業正常經營在市場中擴張到一定的量,則構成引起責任的事實,這時構成壟斷的企業就被要求分設成不同的企業。
『貳』 民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
法律主觀:
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設立使公司獲得獨立性,加快了兩權分離,調動了管理階層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一、法定代表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一)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1、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應由公司對外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之法律規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屬履行職務的行為,由此而產生的相關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法定代表人從事越權行為,而該行為符合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即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與之交易的對方是代表公司的行為,則公司應就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向第三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因法定代表人故意或過失而給公司造成損失的,需對公司予以賠償。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之法律規定,如果公司的損失是由於法定代表人違反法律、法規等或公司章程的規定而造成的,即使法定代表人是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在公司對外承擔相關責任後,公司也有權就相關損失要求法定代表人予以賠償。(二)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行政責任《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2、向登記機攔配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3、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4、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5、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6、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根據上述法律規定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定代表人可能會就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三)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在我國《刑法》規定的某些罪名中,除了對單位進行處罰外,還可能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例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偷稅罪、侵犯著作權罪、非法經營罪等。二、法人代表和法定代表人的區別是什麼法人代表:也可稱為法人培橡的授權代表,這個代表可以是甲、也可以是乙,他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法人的授權,這個授權可以一事一授權,也可以是一攬子事項的授權。法定代表人:必須是法人組織的負責人,能夠代表法人行使職權。《民法通則》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范圍(一)法定代表人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如公司為董事長或執行董事或經理((公司法)第13條),而證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為總經理((證券法》第107條)。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為廠長或經理。(二)法定代表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有企業所在地正式戶口或臨時戶口;3、具有管理企業的能力和有關的專業知識;4、從事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5、產生的程序符合國家法律和企業章程的規定;6、符合其他有關規定的文件。
法律簡中指客觀:
《民法典》
第五百一十八條
債權人為二人以上,部分或者全部債權人均可以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為連帶債權;
債務人為二人以上,債權人可以請求部分或者全部債務人履行全部債務的,為連帶債務。
連帶債權或者連帶債務,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叄』 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打架斗毆在我國是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打架又該負什麼責,就其性質而言,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攜慎磨。那麼打人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我為您總結了相關知識,供您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法律責任分類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辯斗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孝納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打人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應當依據具體情節區分是治安案件還是刑事案件,然後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或者刑法定罪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聚眾斗毆罪】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四)持械聚眾斗毆的。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肆』 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的種類
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的種類
1違法設定許可的 法律責任
2、越權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
3、違反法定許可內容的法律責任
4、違反法定許可程序的法律責任
5、實施許可、監督濫用職權的法律責任
有權必有責 違法必追究 ——違反行政許可法的法律責任。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行政許可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違反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許可的,則分別構成實體上和程序上的違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許可申請人和被許可人在違反行政許可法及有關法律規定時應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七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申請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的;
(三)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未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的;
(四)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的;
(五)未依法說明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的;
(六)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
第七十三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四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或者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二)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不予行政許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三)依法應當根據招標、拍賣結果或者考試成績擇優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未經招標、拍賣或者考試,或者不根據招標、拍賣結果或者考試成績擇優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伍』 對於校園傷害事件,我國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免責事由有哪些
簡單嫌橘的,人身侵權,要求侵權方承擔侵權責任
復雜的,看場地管理者或者經營者是否有盡到安基殲全管理義務,看適用的是過錯還是無過錯
免責事由針對不同的侵權類型有不搏者沖同,一般是根據過錯來的
『陸』 法律責任產生的原因不包括
法律分析: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1)違法行為,如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力、知識產權、政治權利或精神權利的行為。 (2)違約行為,即違反合同約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 (3)法律規定,這是指無過錯責任或叫嚴格責任,即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柒』 法律責任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是由一定條件引起的,其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就是指構成法律責任所必備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可以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行為、心理狀態、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一)主體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二)行為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四)損害事實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捌』 法律責任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法的價值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沖突的解決需要一種利益衡量和價值衡量。如何衡量呢?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1)價值位階(價值排序原則);(2)個案平衡原則;(3)比例原則。
『玖』 沒有違反法律義務,而僅僅依照法律規定也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最好是法條的規定
沒有義務哪來的責任,法律尺陪義務是第一性義務,法律責任是第二性義務,只有違反蘆迅第一性義務才會有第二性義務的產生!!因此,不存在這樣的法條!除非其責任陵嘩蠢就是義務本身,但那不是責任,而是義務!!
『拾』 承擔違反勞動法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承擔違反勞動法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違反《勞動法》可能導致的責任形式主要有三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用人單位有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一、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二、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責任形式有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和罰款。三、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解除勞動合同未依法進行經濟補償。四、勞動安全設施或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勞動防護用品。五、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六、強令勞動者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七、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工商部門予以吊銷營業執照。八、違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保護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以及民事賠償責任。九、以暴力、毆打、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侮辱、體罰、非法搜查拘禁勞動者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罰款、拘留,情節嚴重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十、由於過錯行為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十一、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責任形式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要承擔民事賠償。十二、招用尚未解除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對原單位造成損失的。十三、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限期繳納及滯納金處罰。
勞動者有哪些法律責任?
勞動者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一是勞動者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又與其他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對原用人單位所受的經濟損失負賠償責任;二是勞動者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或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應當對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繼續履行,賠償違約金、雙倍返還定金,賠償對方因你違約造成的損失。如果因你違約造成人身損害,還要承擔賠償責任。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民事責任的概念】民事責任是指是民事主體違反了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民事義務包括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
,也包括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民事責任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的內容構成,包括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侵權責任。
【民事責任承擔的方式】《民法通則》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6)修理、重作、更換;
(7)賠償損失;
(8)支付違約金;
(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予以罰款、拘留。
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有哪幾種方式
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後,另一方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或者合同約定責任的具體方式。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繼續履行。一方當事人在拒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的情況下,按照另一方當事人的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義務即為繼續履行。繼續履行合同應符合以下條件:(一)當事人必須有違約行為。當事人有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行為,如拒付貨款、遲延履行、質量不符合約定等。沒有違約行為的,不存在繼續履行合同。(二)必須是非違約方提出繼續履行合同的要求。非違約方認為繼續履行合同更有利於保護其利益,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但不是所有合同都要繼續履行,只要非違約方不要求繼續履行,債務人也不必繼續履行。(三)繼續履行不違背合同的性質和法律。對於基於人身依賴關系或者信任對方特殊技能、業務水平而產生的合同,如委託合同、服務合同、某些承攬合同,要求債務人繼續履行等於對債務人實施人身強制,與合同的性質相違背。(四)違約方能夠繼續履行合同。如果違約方確實無履行能力,強迫其繼續履行合同也是做不到的。
繼續履行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只有繼續履行,才能使債權人獲得原合同規定的標的,實現合同的目的;並能防止違約人通過違約獲得不正當利益;同時繼續履行使債權人不必承擔對違約損失的舉證責任。因此,當事人一方不履行貨幣債務或者履行貨幣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有權要求繼續履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貨幣債務或者履行非貨幣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繼續履行。當然,非違約方要求對方繼續履行的,應當提出一個履行期限,即寬限期,要求違約方在該期限內履行。在該寬限期過後債務人仍不履行的,非違約方可以解除合同,也可以通過仲裁或者訴訟方式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2.支付違約金。3.賠償損失。4.履行定金罰則。5.其他補救措施。除了上述前四種方式以外,當事人還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性質採用其他的補救措施。如履行合同的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受害人可以根據標的物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選擇要求修理、更換、重作、減價或者退貨的補救措施。質量不符合約定造成損失的,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此外,還可以採用解除合同,中止履行的補救措施。
簡述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類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違約方應承擔的責任有哪幾種
1.違約金
2.定金
3.賠償損失
4.繼續履行
5.採取補救措施
承擔教育法律責任有哪幾種主要方式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檔案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裝置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裝置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的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哪幾種?
違約責任的形式,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對此,民法通則第111條和合同法第107條做了明文規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據此,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當然,除此之外,違約責任還有其他形式,如違約金和定金責任。
合同法第七章 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
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
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
報酬。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
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
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
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
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
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
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
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
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
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
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
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
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
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
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
,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
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一百一十七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
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
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
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
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一百二十
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
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
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