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論經濟法律責任

論經濟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57:56

經濟法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論述

這是依據追究來責任的源目的所作的分類。補償性責任是指以法律上的功利性為基礎的通過當事人要求或者國家強制力保證要求主體承擔彌補或賠償的責任方式,而懲罰性責任是指以法律上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國家強制力對責任主體實施懲罰的責任方式。這個在各個部門法傷可以廣泛使用,如民法上的損害賠償、稅法上的滯納金一般被看作補償性責任;而金錢罰等無論其側重物質還是精神,往往看作是懲罰性責任方式,補償性和懲罰性的分類,在經濟法上同樣也適用,而且由於經濟法自身的特質,其更傾向於懲罰性責任的運用。

㈡ 試論述經濟關系與經濟法律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應當與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有所區別。
首先內,經濟法律關容系是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後所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經濟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利益關系。前者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後者屬於經濟基礎的范疇。
其次,經濟法律關系要靠法律來保障,經濟關系靠客觀經濟規律來支配。
最後,經濟法律關系的存在以經濟法的存在為前提;經濟關系的存在,不以法的存在為前提,它是客觀存在的。

㈢ 論經濟法的實施

自己從中歸納總結一下吧。我國現行經濟法沒有獨立的法律實施機制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忽視了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法之本位,即蘊含於法的基本出發點、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中的精神或理念。私法奉行個人本位,公法奉行國家本位,社會法所奉行的則是個人社會化、行政社會化和法律社會化過程中由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演化而來的社會本位。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觀集中體現在:1.崇尚社會公共利益。一個國家內的利益體系由既彼此沖突又相互依存的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所構成,其中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寓於社會公共利益之中,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應是大多數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和不同集團利益的協調化。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則既可能吻合也可能不一致。經濟法把社會公共利益(該利益體系中的各種利益形式)都納入經濟法的利益結構,而社會公共利益則被置於其中的最高地位。例如,反壟斷法就是通過限制占市場優勢地位的企業的利益來實現以公平競爭秩序為內容的社會公共利益;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法就是要實現以經濟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為內容的社會公共利益。2.追求社會公平。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平,既包括基本利益層次上無差別意義的公平,又包括非基本利益層次上有判別意義的公平。這兩個層次的公平都受到經濟法的重視。例如,競爭法通過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保障實力不同的競爭都有公平的競爭權;產業政策法通過有選擇性的限制、扶持、鼓勵等措施,來保障強質產業和弱質產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都有公平的發展機會;消費者權益保障法通過偏重保護消費者,來保障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公平交易。由於現行經濟法的實施機制沒有重視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所以也就與民法、行政法產生了混同,致使其沒有獨立的實施機制。其二,忽視了經濟法保護的權利與民法、行政法保護的權利的區別。由於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所以經濟法主要保護社會權利,而民法主要保護個體的權利,行政法則主要保護國家的權力。

(二)我國現行經濟法法律實施機制的完善與創新

1.實行獨立的經濟訴訟的必要性。經濟法作為實體法多年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但對作為其實施支撐的程序法則重視不夠,所以本人認為作為經濟法實施機制的完善和創新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完善它的救濟機制---實現經濟訴訟。"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真正的權利"。經濟法律、法規有權利義務而無訴權,判斷傾向於行政而不是司法,導致了行政與司法的混同現象,使法律判斷偏離了司法軌道。盡管經濟生活中離不開行政管理,並可能引發行政糾紛,最後導入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程序,但行政訴訟爭執的焦點不是經濟利益關系,而是行政管理關系;同時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是極受限制的,無法涵蓋經濟糾紛的全部內容;另外,由於經濟糾紛案件的被告人多非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顯然處理經濟糾紛案件是不能完全適用行政訴訟程序的。我國《民事訴訟法》中也極少有反映經濟法特殊性的程序法規范,造成一直以來經濟糾紛案件在本質上是民事糾紛案件的錯覺。另外,經濟審判庭的職能事實上與民事審判庭的職能也別無二致。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訴權理論的不發達或者根本就沒有被重視。經濟訴訟,是一種復合型訴訟,獨具特色。由於經濟關系的日益復雜化,經濟沖突越來越趨於綜合性,同一經濟沖突往往兼具民事、行政及刑事諸方面的不同性質。要對這種沖突按照人們主觀劃定的框框逐一分解,然後依不同程序加以解決,不僅成本甚高,而且幾乎沒有可能和必要。如果在單一的經濟訴訟程序中,同時從民事、刑事和行政三方面解決經濟沖突中的有關問題,作出三種不同制裁和處理,可以保證糾紛解決的徹底性和有效性。

2.實行經濟訴訟應注意的問題。在經濟訴訟中,一要擴大原告的范圍,不僅受害人有權起訴,而且其他一切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組織和個人也享有起訴權,經濟訴訟帶有公眾之訟的特性。二是要把被告的范圍也擴大,包括一切對社會經濟整體、全面及長遠利益構成威脅或造成損害的組織和個人。它不同於行政訴訟只將被告嚴格限定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三是案件性質多樣化。既有自訴案件,即受害人向法院提起的經濟案件,也有公訴案件,即監督檢查部門依職權向法院提起的經濟案件,還有共同訴訟案件,即公訴人和自訴人共同參加的訴訟,多個自訴人或多個公訴人共同提起的訴訟。四是調解原則的適度適用。這一原則一般僅適用於請求損害賠償的自訴案件。由於公訴案件直接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所以不能適用調解原則。五是舉證責任應主要由被告承擔。原告只需列舉發生經濟沖突的現象,法院即可立案並責成被告舉證。若被告舉不出反證,則可判定被告行為違法,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因為作為一般公民個人自身能力有限,要求其舉出被告違法的充分證據顯然不切實際,否則就會使許多案件因缺乏證據不能成訴,從而導致經濟基訴權的落空。六是對勝訴原告實行獎勵,尤其是對其中勝訴的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個人原告給予重獎,以資鼓勵其檢舉揭發控告經濟違法行為,從而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原則落到實處。

㈣ 經濟法律通論分析:

答案分析
條款中符合規定的是:
(1)第1條公司由三方組建。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數為2個以上50個以下。
(2)第5條公司設立董事會,董事長負責董事會的工作。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一般須設董事會,只是在股東人數少、規模小的情況下,可不設董事會,只設一名執行董事。但這僅是例外,並不排除在股東人數少、規模小設董事會的情況。
其餘的條款均不符合法律規定:
(1)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組建以生產經營為主的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50萬元人民幣,而第2條約定30萬元人民幣則不符合規定;
(2)第3條約定以專利權及專有技術等折價出資的金額超過了公司法規定的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20%,不符合規定;
(3)根據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是依出資人比例享有利潤分配和承擔風險的,因此,第4條約定的利潤分配方案不符合規定;
(4)根據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董事長或執行董事,而不是經理。因此,第6條約定經理作為法定代表人不符合規定;
(5)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在公司存續期間,出資不得抽回出資,如確須抽回投資,須按轉讓投資的方式進行。因此,第7條的約定是不符合規定的。

㈤ 論經濟法的政策性

答案要點: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其中國家對於經濟運行的態度及決策非常重要。
2、現回代經濟法的核答心正在逐漸向宏觀調控轉變,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增長是經濟法調整的目標。
3、國家干預經濟的形式多以經濟政策的方式。一方面具有靈活性,另一方面具有專業適應性。
4、國家在宏觀調控及其他方面的經濟政策往往表現為經濟法方面的法律規范,這主要是通過法的形成過程完成的。
總之:經濟法與經濟政策密不可分,但同時經濟政策要真正起到調控經濟的作用,需要經歷一個轉化為經濟法的過程。

㈥ 簡述學習經濟法律關系意義 和 試論經濟權利與經濟權力的關系

簡述學習經濟來法律關系意義
:(1)對主體合自法的權益予以確認;(2)監督主體切實履行義務;(3)對不履行義務者實施各種強制措施

試論經濟權利與經濟權力的關系
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向國家社會的發展中伴隨著社會權力向國家權力的演變。但是,在國家權力取代社會權力而對社會發展起主導性作用的同時,社會權力又有很大保留。作為社會權力中的社會經濟權力在法律層面上就獨立於國家權力而存在。社會經濟權力存在的基礎是社會公共利益的獨立性及其與國家利益不同質性。國家在保護階級利益的同時,維護確認了部分社會利益,在此基礎上才形成了社會經濟權利。

㈦ 法律事實與經濟法律的關系論述一下

法律事實與經濟法律的關系如下所述:
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回起法律關系產生、變答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如結婚產生夫妻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結婚即為法律事實;死亡引起婚姻法律關系的消亡、繼承法律關系的產生,死亡。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調節或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的規定在經濟法主體之間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構成。具有強烈的國家思想性 經濟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之一,它是由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㈧ 討論法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建議你看一本法理學的書 上面有你認真找就找得到 我給你到網上找復制一大堆可能用處也不大 法律與經濟發展 第一,政府的立法必須要兼具防制性與促進性的雙重功能。我們一方面要運用法律以保障人民的權益,而另一方面也要用以增進公共福利。因此,法律應該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工具。法律必須能領導活動的進展,而絕不能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 我們應該可以用日本的經驗來證明: 經濟法規應配合社會經濟結構的進步與變動而隨時修正。例如,日本的造船工作,雖具相當規模,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幾乎已為盟軍完全摧毀,且其設備與技術亦已遠落在美國之後。故在戰爭甫經結束的一段期間,造船業的恢復甚至顯得並無多大希望。但經頒布法律,對自己電動焊接機械及其他造船機械免除進口關稅,並自美國引進新技術之後,造船業開導突飛猛進。經過十年多後,日本在世界造船業中已居於領導地位。日本法律允許關稅稅則隨時修訂,以配合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戰後經濟能有非常的快速進步,法律的高度配合與適應是相當重要的原因,而間接的也是日本人對於立法特別重視的結果。在日本,國會參眾兩院及內閣固均設有法制局,各部會也都有立法顧問人員,專門擔任法律的修訂工作。即使從事經濟活動的民間機構,也相當重視立法,且經濟提出修訂法律的建議,也因此,日本的法律才能適當的靈活運用,隨時適應實際需要。 同樣,在於其他若干國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將法律繼續不斷修正的事例,例如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便都設有立法資料室。國會圖書館藏有極豐富的參考資料,也對立法工作頗有貢獻。 然而,台灣現行政政府機構中,卻並未設立類似的法律研究單位,因此,我們便不能經常進行法律的研審與修訂工作,結果遂使立法趕不上時代的進步。 誠然,要使立法隨時趕上時代,並不簡單。主要的必須一般民眾能了解有這種改變的需要,才有成功的希望。舉例而言,在制定與執行有關空氣污染與水污染的法律時,這種法律能規定到如何程度或能發生如何的效果,就要視一般公眾對於國民健康與經濟福利所了解的程度來決定。因此,如何以普遍的教育來激起廣大民眾的新觀念,將是法律修訂能獲致成功的先決條件。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謹慎的計劃並加以有效的倡導。 第二,法律修訂的方向必須以孫中山先生首創的三民主義為基礎。根據國父學說,為經濟發展所作的一切努力,均須以實現民生主義為目標。經由投資得利潤固然是合法的,成功的企業家的財富累積,也因此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過度的財富集中與不正當的企業競爭,仍將破壞社會秩序,而應該嚴格制止。政府已採行累進課稅的所得制度,以期達成公平分配財富與所得的效果,但也仍須制定類似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案,以防止獨占行為。 第三,法律的修訂工作應遵守下述幾點原則: (1)所有法律的制定須充分顧到當前的時勢、國情以及經濟發展程度,俾其規定能切實配合實際需要。事實上,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不同的法律。雖然這時陳舊的立法會阻礙經濟發展,但是將已開發國家的法律,不加適當修改,逕行移植於開發中國家也會顯得荒謬而不切實際。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已開發國家的若干成就,有時可以很快的採行開發中國家,但有些成就卻不是短期所能獲得的。因此,盲目接受整套新的立法,並不能發揮充分的效果,並可能會弊多於利。(2)法律規定必須要能適切的解決現實的問題,陳義過高,不切實際,勢將毫無意義。當然,法律的規定也不能自相矛盾,或與事務的常理相違,為使法律規定便於實施而無困難,於制定法律時,自必須對有關事務作充分了解。 (3)法條的形式,在質與量上應盡可能予以簡化。現行經濟法規頗為繁雜,且有重復矛盾情事,修訂法律時,立法者必須謹慎刪除為繁雜,且有重復矛盾情事,修訂法律時,立法者必須謹慎刪除無法再適用、重復與矛盾的規定,俾新頒法律能夠因簡化與法典化,可以隨時適用,發揮其效能。 (4)在研訂法律時又必須同時考慮到執行法律所需要的人力與物力。換言之,在頒布法律時,應對各有關機關的設備能力預作適當的考臣,以確保日後執行不會發生困難。關於食物與葯品管理的立法案,可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一年半,經合會因經行政院指定研討本案,即曾廣泛征詢與管制葯品、食物、飼料、農化品、獸醫用葯等業務有關機關之意見。經合會同時也建議台灣省政府設立一個專案研究小組和一個管理食物和葯品的機關。而且除了必要的設備與人員外,省政府也必須能提供充足的預算以供運用。因為,如果沒有適當的財力,此項對公眾健康有重大利益,且為保護大眾消費者利益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勢必不能順利實行。 最後,經濟立法一定會涉及許多非經濟部主管的業務。因此,修訂經濟法規時,經濟部必須與各有關機關保持密切合作。例如,關於免稅事項,須征詢財政部意見。修正有關國民健康與公共衛生的法律,必須與內政部共同合作。事實上,我們在進行法律修正工作之前,必須征詢所有有關機關的意見,並適當的考慮其所提建議。此外,為避免意見相互沖突以阻礙法律修正工作的進行,須先審慎的研訂修訂的原則,並明確的闡釋其意義。如此,則即使整個修訂工作不能不分成若干階段完成,也仍能確保政府政策前後一貫。 在立法過程中有關政策的訂定,則須經由行政院詳細討論,俾能符基本政策,而不致受到任何機構本位主義的影響。 現在可以下一結論,即法律規定乃直接的影響於人民的權益與活動,因此必須根據社會發展隨時修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經濟情況的隨時變動,也必須有新的法律以適應社會的變遷。所以,我們所需要的立法,是富於機動性的法律,作為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的動力。 本委員會的工作計劃將暫以兩年為期。為了能在此短期間完成較重要的法律修訂工作,必須就預期立法院能於1966年完成立法程序的法律修訂案,訂定工作的進度表。希望本會的工作進度能配合立法院一年兩次的會期,使本會在每六個月期間內所研擬的修正草案能適時呈報行政院通過後提出,由立法院於次一會期內完成立法。倘能如此,則本會將可達成一項極有價值的目標———助於兩年內為台灣經濟立法的現代化奠定繼續發展的基礎。 作者:李國鼎 時間:2007-11-22 9:46:00 來源:論文天下論文網

熱點內容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關於加班費 發布:2024-11-15 01:14:59 瀏覽:190
模里西斯婚姻法 發布:2024-11-15 01:12:57 瀏覽:631
勞動法是否允許兼職 發布:2024-11-15 01:04:59 瀏覽:960
行政訴訟法的起訴期限 發布:2024-11-15 00:17:40 瀏覽:760
勞動法知識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1-15 00:12:02 瀏覽:198
勞動法關於員工偷竊的處罰 發布:2024-11-15 00:08:03 瀏覽:892
學習新民法典 發布:2024-11-14 23:23:10 瀏覽:821
公司法的結構圖 發布:2024-11-14 23:22:58 瀏覽:906
醫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么 發布:2024-11-14 23:05:45 瀏覽:123
楊新海法治在線 發布:2024-11-14 22:56:58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