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哪種情況下不具備法律效力
①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能作為證人的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內為證人,具體包括:
容1、年齡較小的嬰兒、幼兒等,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思,不能作為證人;
2、精神病人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不能作為證人;
3、間歇性精神病人、老年痴吊或者因疾病導致無法正確表達意思的人,在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期間,不能作為證人。
《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② 什麼情況證人證言無效
沒有無效的情況,只有不能作為單獨認定為事實的證據,具體如下:
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一、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
證人只要不對案件存在利害關系,對案件進行客觀的陳述,並且對方在法庭上沒有證據證明證言是假的,則證言具有法律效力,反之,對方有證據證明證言存在問題或證人與案件存在利害關系,則證人證言不具備法律效力。
二、對證人的要求
1.法律規定,如果證人是因生活壓力導致精神上出現問題的人,年齡太小,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人,不能正確表達或陳述案發當時情況的人,智力有問題的人,這些人無法成為證人提供證言,因為其精神狀態或者思想方式對於案發時發生的情況可能會造成分不清是非的情況,其證言不具備真實可靠性。
2.法律規定,證人不限制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個人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民族等,只要證人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並且知道案件的具體情況,能夠清楚明白的向法官和其他人表達出來,那麼其證言是有效的。
3.為確定證人提供證言的真實性,一般情況下需要在法庭上當事人會對證人提供證言進行反駁或質詢,所有證人需要出庭,不過如若遇到極其特殊的情況。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四條 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