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電車難題中的法律知識

電車難題中的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3-07-28 07:29:06

㈠ 火車壓到五個人,如果改道,只壓到一個人,怎麼選擇,我記得反映了一個哲學問題,是什麼

解讀哈佛--行為選擇的道德困境
--解讀哈佛桑德爾教授公開課之一

火車疾馳,司機在駕駛室里悠閑地喝著咖啡,一抬眼,猛然看見五個人正在前方鐵軌上幹活,按警鈴,沒響,拉手剎,失靈,眼看就要撞上這五個人,突然發現不遠處鐵軌有個分岔,岔道上站著一個人。是轉向岔道,撞死一個人,還是繼續開下去,撞死五個人?如果你是火車司機,會怎樣選擇?

這是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自己的公開課「正義應該怎樣做?」中,開篇設想的場景。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J.Sandel)是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公眾知識分子之一,他致力於「公民教育」,深信任何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都需要積極參與和善於思考的公民精神。桑德爾教授認為所謂的政治哲學,就是詮釋人類各種行為的道德基礎,就是不停地追問我們行為選擇的背後,為什麼要這樣做?道德依據是什麼?

對桑德爾教授提出的這個場景,大多數人都會輕松地做出選擇:轉向岔道,撞死一個人。如果無法避免亡人的悲劇,只能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進行抉擇,那為了五個人能活下來,犧牲一個人是值得的。其背後的道德依據是:做法是否正確,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取決於我們選擇這種行為的結果。犧牲一條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結果是合算的,是道德的,那轉向岔道的行為選擇就是正確的。這種只關注結果的道德原則,姑且稱之為結果主義,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就是在結果主義的土壤上開出的花朵。

讓我們再設想第二個場景:火車失控向前疾馳,警鈴不響,剎車失靈,前方沒有岔道,火車向鐵軌上幹活的五個人撞去,此刻,你正在鐵軌旁,身邊還站著個大胖子,把胖子推到在鐵軌上,碩大的身軀可以停住這列火車,但胖子會命喪黃泉。推,還是不推,你又會怎樣選擇?

如果按照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應該把胖子推到鐵軌上,同樣是犧牲一條生命,拯救五條生命,結果是道德的,選擇推胖子的行為也應該無可厚非,是正確的。我們在第一個場景中就是這樣選擇,這樣做的。然而,面對後一個場景,我們大多數人會對胖子「下不了手」,在前面是正確的做法,放在後面就感覺不對勁了,問題出在那?

在後一個場景中,我們不僅關注了行為結果,也關注了行為本身,關注了行為的過程。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是:什麼是應該做的正確行為,與行為結果無關,只與行為本身或行為過程有關。關注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姑稱之為「過程主義」,它宣稱:如果行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無論結果好壞,都是不道德的。我們不能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濫殺無辜,我們之所以對胖子「難以下手」,是因為胖子是「無辜」的。

二個場景,同樣是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選擇,結果一樣,過程不同,行為選擇就有了變化。我們發現:行為結果有道德,行為過程也有道德,而且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並不依附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而存在,二者是分離的。也就是說,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不能凌駕於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之上,我們不能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對少數人的利益,胡作非為。因為,「胡作非為」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們之所以對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為我們不認可「一個換五個」的結果,而是不能認同這樣「換」的方式。

換一個事例,就會更能清楚地認識這樣的區別。

一個醫生要照顧六個車禍病人,五個病情中等,一個危重,如果醫生把一天的時間,照顧五個病情中等的病人,就能救活這五個人,但那個病情危重的會死去;用一天時間照顧病情危重的病人,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另外五個人會因病情加重而死去。如果你是醫生,你會如何選擇?

放棄一個病情危重的生命,去拯救那五個生命,大概是多數人的選擇。這里,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幫助我們做出了抉擇。

如果這個醫生,面對著五個車禍後的病人,每個病人都有一個身體器官損傷,需要立即移植,否則就會死亡,但找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這時,隔壁病房來了個體檢的健康小夥子,正躺在床上休息,為了拯救五個生命,醫生能不能從這個小夥子的身上,取出需要移植的五個器官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過程主義的道德原則告訴我們,我們殺害一條無辜的生命,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無論為此拯救了多少條生命,事情的道德與否和結果無關,只在行為本身。

由此看來,人類行為選擇是否正確,既要看行為選擇的結果,也要看行為過程的本身。只看結果,不講過程,可以成為「不擇手段」幌子;只講過程,不講結果,也可能會「好心辦壞事」。當我們為了增進大多數人的所謂「社會福利」,而犧牲少部分人的所謂「個人利益」時,是不是可以「不擇手段」地進行「強制」呢?結果主義與過程主義,在什麼情況下,誰更優先?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道德困境。

當我們用政治哲學的眼光審視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時,會讓平常熟悉的行為變得陌生,會讓「想當然」」和「理所當然」離我們遠去,這不是政治哲學提供了新的信息,而是它在引導我們用新的視角或方式,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政治哲學會讓我們疏遠過去的慣例、約定的習俗、固有的觀念和習慣的判斷,一旦熟悉的事情變的陌生,它就永遠地和以前不一樣了。然而,我們又不能不面對這樣的境地,因為我們就生活在行為選擇的答案中,這此答案就是我們的生活。

㈡ 電車難題有正義的解決方式嗎如果有是基於怎樣的正義

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平常的詞彙,正義是一種象徵和理想。正義,同公平、公正、公道、合理等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在倫理學意義上,正義要求人們各得其所,滿足其合理的、公正的需要和要求;在政治、經濟上,正義指一種與社會發展的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證人們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的制度,它的實現與否取決於社會制度的正義。從法律角度上講,正義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法律正義,既正義的法制和合法性。法律正義是一種通過創制和執行法律來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及其行為而形成的理想關系。法律正義提高了法律的實效,即適用法律一律平等。
法律對正義的實現作用,總體上體現為:
第一,分配權利以確立正義。這是法在實現分配正義方面的作用。包括把指導分配的正義的原則法律化、制度化、並且具體化為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實現對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進行權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在這種權利義務的分配中,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帶有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在一個民主政體的國家中,關於基本權利的分配即分配正義原則的執行通常是由人民選舉的立法機關進行的,因為基本權利和義務涉及到人民的財產、人身自由和人格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所以,國家權力在何種情況下才能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課以何種義務和責任的問題,成為分配正義的核心問題。當分配正義原則被一個社會成員違反的時候,校正的或訴訟的正義就開始起作用。這就會引起懲罰與補償的問題。
第二,懲罰罪惡以伸張正義。這是法律實現正義的一個方面。以刑罰為代表的法律上的懲罰之基本目的不外乎報應與預防兩方面。報應,也就是通過懲罰罪惡表達正義觀念、恢復社會心理秩序。犯罪,一般來說不僅是違反法律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且也是違反正義觀念的邪惡行為。因此,出於正義的要求,對邪惡行為要作出否定評價,對於善意行為應該給予褒揚。這是基於道義要求所產生的正義觀念的應有內涵。在關於懲罰的理論中,包含三個基本問題,即懲罰的理由、懲罰的對象以及什麼是適當的懲罰。這些問題都表明懲罰具有伸張正義的作用。
第三,補償損失以恢復正義。如果說懲罰罪惡是基於道義的正義要求,那麼補償損失則是功利的正義要求。法律在平均正義方面除了對罪惡予以懲罰外,還在、侵權方面表現為試圖補償受害者的損失。這種補償通常只以損失大小為標准,而不考慮或過多考慮侵害者有無過錯、其錯誤程度與賠償額有無必然聯系、賠償費是否由其本人支付(如行政賠償由國家支付)。以賠償為主的補償性責任主要是恢復分配正義。
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法是體現和實現統治階級正義觀的重要手段。統治階級的正義觀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之後,就具有了一種道德上的權威性,使法能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貫徹執行。統治階級的正義觀是一定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法的內容中的重要組成因素。法是上層建築中法律制度的范疇,它不僅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正義觀,而且與統治階級的正義觀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具體來說,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1)正義是實在法的基本原則和依據,它表現為以正義的要求作為其追求目標,並將其確定為一套可操作的行為准則,給人們提供行為模式和標准;(2)法律通過和平和公正解決沖突的規定和程序來保障正義原則的實現。正義對法律進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的最高目的、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任何實在法律制度都或多或少、至少統治者在口頭上承認正義為其目標。不管統治者願意不願意,正義作為社會價值,始終是衡量法律良惡的標准。另一方面,法律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它的實現離不開規范,尤其離不開具有強制力的規范——法律。

㈢ 第35期《法治的細節·難題》

跟著羅翔老師學點法律,看看你這張三老六到底犯了多少事。這是《法治的細節》第一篇分享。

電車難題

一個瘋子將五人綁在一條火車軌道上,將另一人綁在另一條火車軌道上,這時有一輛火車撞向五人,而你手邊有一個拉桿,拉動拉桿可以使火車改變軌道,撞向一人,你是否會拉動拉桿?

如果是我,我不會拉拉桿,因為如果我拉拉桿,這一個人是因為我而死;如果我沒有拉拉桿,這五人是因為那個瘋子而死。

電車難題爭議的點在於是否可以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從而保全大部分人的利益?

作者認為:「人不能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的純粹工具,無論為了保障何種社會利益,無辜個體的生命都不能被剝奪。 」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在涉及生命的利益權衡中,生命永遠是最先考慮的,而且,生命不分高低貴賤,不分多與寡。

死刑應該被廢除嗎?

在《消失的13級台階》中,我認為死刑應該被廢除,因為誰也無法保證沒有冤假錯案發生。為了給可能存在的受冤者留下最後一道保障,應該廢除死刑。

羅翔老師也認為冤假錯案不可避免,但是為了取得對犯人的懲罰和誤判之間的平衡,合理的誤判率是可以接受的。

羅翔老師,你對死刑的支持與你「人不能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的純粹工具」相違背啊。

你認為死刑的誤判可以接受,不就支持可以犧牲小部分人利益,從而保全大部分人利益嗎?而你前面認為任何無辜個體的生命都不應該被剝奪。

家屬出售去世家人的屍體是否構成犯罪?

我支持家屬可以自由出售去世家人的屍體,理由有:

一,法不禁止即可為

既然法律沒有規定家屬不能出售去世家人的屍體,那作為家屬就應該有權決定如何處理去世家人的屍體,比如選擇土葬,水葬,或者火葬,只不過出售屍體不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而已。

二、從捐獻類推

民法典》中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

法律規定家屬可以決定是否捐獻屍體,捐獻和出售的區別不在於家屬是否獲利,而在於獲取的利益不同,前者是道義上的滿足,後者是金錢上的滿足。

三、屍體的用途

如果屍體的買方是為了器官移植,救自己的親人,其實這和捐獻屍體沒有多大區別;如果屍體的買方是為了侮辱屍體,按法律規定,當然可以定買方侮辱屍體罪。但兇手用剪刀殺人,我們不能懲罰賣剪刀的商家的罪一樣,不能因為買方的行為而懲罰賣方。

我認為出售去世家人屍體不違法,但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出售屍體畢竟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不應該被提倡。

最後

看這種專業書籍,還是不要太快,跑馬觀花,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思考自己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是否一致。

推薦

每周都要讀書啊

2022.5.21

㈣ 無「標」變有「標」自動駕駛標准法規走出重要一步

法律法規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盼望著,盼望著,2020終於如約而至。在新的一年裡,車市寒冬是否能迎來破冰之旅,尚未可知。但自動駕駛打破僵局似乎已有景星慶雲之兆,何為?

圖片來源:北京市交通委員官網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國家已經在積極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了。據悉中汽中心正積極推進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標准體系的研究工作,計劃到2020年,制定30項以上智能網聯汽車重點標准,初步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准體系;到2025年,制定100項以上智能網聯汽車標准,系統形成能夠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准體系。

今年7月,工信部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制修訂計劃,相關標准化技術組織已完成了《道路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術語及定義》、《道路車輛盲區監測(BSD)系統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乘用車車道保持輔助(LKA)系統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3項汽車行業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現在只待進一步結合社會各界意見,做最終的發布。

法律體系仍需長期探索

自動駕駛商業化背後的挑戰,除了標準的缺乏,無疑還有法律。傳統的法律體制並未窺見自動駕駛的到來,尤其當自動駕駛涉及生命事故,「到底責任在誰」成為世紀難題。另外關於自動駕駛的安全監管、隱私保護、侵權責任、倫理准則等方面亦尚未有明確法律來約束。隨著自動駕駛的加速到來,如何完善自動駕駛法律法規顯然已成為2020亟需解決的難題。

當前,中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權責任法有關交通事故責任的規定,都是以人類駕駛員的駕駛行為、駕駛過錯為中心構建的,而自動駕駛的到來勢必會引發一系列新問題。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的自動駕駛法律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其一,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責任劃分,也即究竟由誰承擔責任的問題。就目前自動駕駛尚處於L2-L3階段而言,基本上還是會沿用傳統民法的責任分配規則,因在此階段,駕駛員仍要承擔緊急情況下的人工接管等一系列義務,所以一般情況下還是駕駛員承擔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只有在自動駕駛汽車存在產品缺陷,駕駛人盡到注意義務的情況下,才應當由自動駕駛機動車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

但對於L4-L5階段的完全自動駕駛,情況就比較復雜。盡管從表面上看,駕駛員已經失去了汽車控制權,發生事故時或許不應歸因於駕駛員。但由於作為自動駕駛汽車決策核心的演算法並不是完全可以預測和解釋的,如何證明演算法和損害的因果關系,如何科學合理解釋免責事由,還有待探討。

其二,自動駕駛汽車的隱私保護,即如何保護用戶隱私。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僅車輛運行和周邊情況數據會被收集,車內與使用者相關的其他信息也將會被保留下來。屆時,這些大量數據的所有權到底應該在誰手裡,是整車企業?政府主管機構?還是網路安全機構?亦或是車輛的擁有者?數據將被保存多久、如何使用、被誰使用?誰來保障這些數據的安全?亦是制定相關標准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其三,自動駕駛汽車的道路交通行駛規范,即對於當前道路交通規則的挑戰與應對問題。自動駕駛汽車發生闖紅燈等違章行為該處罰誰?造成交通肇事罪時誰擔刑責?諸如此類的問題也都需要一並納入標准。

此外,「電車難題」也是自動駕駛汽車在倫理道德上難以逾越的一道坎。何為「電車難題」?即假設有五個人被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在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你有兩個選擇:不拉桿,五人死於你手下;拉桿,一個無辜的人將死亡。你會怎麼做?如果將電車換為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又該如何抉擇?

諸如此類問題還有很多,故而,有關中國自動駕駛標准法規的修訂亦須集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社會論理學家等多方之力。前路道阻且艱,仍需長期探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