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務員基本法律知識

公務員基本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3-09-03 07:10:54

1. 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匯總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公共基礎 法律知識 匯總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匯總

1. 我國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2. 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的批准行為。

3.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可以分為兩類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4. 在訴訟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5. 書寫公文中的成文日期應使用漢字。

6. 規定用於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布行政法規規章

7. 以上請示事項當否,請即批復。

8. 命令不屬於規定性文件,屬於規定性文件的有規定、條例、辦法。

9. 由機關領導對發文稿批註核准發出的意見並簽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動,是發文處理中的簽發。

10. 一切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

11. “靜者,動之靜也”的觀點是認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2. 運動的主體是物質

13.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14.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否定是辯證的否定。

15. “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這段話強調的是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6. 歷史唯物主義的任務在於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17. 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8. 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完成指導思想撥亂反正的標志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 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貢獻在於強調解放思想

20. 黨的十四大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進行了新的論述,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礎。

21. 我國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2.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生產力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3. 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一般不宜採取松的貨幣政策

24.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資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場所

25. 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企業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資產的全部法人財產權

26. 社會主義經濟在資源的配置方面,最為有效的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7. 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社會 保險 。

28.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

29. 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30. 我國政府職能的實施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

31. 國家公務員享有的權利提出申訴和控告

32. 公務員若對降職處理不服,申請復議或申訴必須在接到降職決定之日起30 日之內

33. 對公務員的物質獎勵不包括獎章,包括獎金、獎品、工資晉級

34. 按國家公務員領導職務序列,行政領導者可分為 10 個職務等次名稱和相對應的13 個級別。

35. 現代行政領導個體素質要求全面具備德、才、學、識、體。

36. 一般監督和專門監督構成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

37. 集體決策已成為科學決策理論中的一項基本原則。

38. 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解決的一般性問題的決策是程序性決策

39. 立法監督的最基本形式是聽取和審議政府 工作 報告

40. 情報信息系統是行政決策組織中的“神經系統”。

41. 現行行政決策體制通常由行政決策中樞系統、行政決策咨詢系統、行政決策審批控制系統和行政決策領導系統四部分構成。

42. 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

43. “公民”這一概念是法律概念

44.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的審理的主要監督方式是抗訴

45. 行政訴訟的原告和被告是恆定的

46. 行政監督的對象是行政相對方

47.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和刑罰的科學。

48. 經營權是經營者對其經營的財產的一種佔有、利用和收益的權利

49. 下列人員中不屬於第一順序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屬於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有配偶、父母、子女

50. 行為人沒有約定或法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所實施的行為是無因管理

51. 公文中的詞語應含義確切

52. 公文要選擇適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級行文

53. 若需向外國有關部門和人士對我國領導人任職、重大政治活動的祝賀表示答謝亦須選用公告。

54. 規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質

55.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56. 物質從一般反映特性到人類意識產生所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

57.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

58. 物質運動最高級的形式是社會運動

59. 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種觀點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60. 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哲學依據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61. 把“否定之否定”稱作“彷彿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是辯證法的觀點。

62.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真理觀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內容是否是客觀的

63.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4. 生產力諸因素中的主導因素是勞動者

65. 從個人和社會統一的觀點出發,人的自我價值在於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66. 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67. 建設有中國特社會主義理論的紅線是黨的思想路線

68.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不發達階段

69. 我國要建立的宏觀調控模式應該是: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模式

70.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71.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72. 現階段我國所有制結構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73. 我國政府職能的主要實施手段是依法行政

74.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是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者

75. 各級政府中設置的政策研究室是辦事機構

76. 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業務的部門即職能機關

77. 對公務員的精神獎勵不包括升職,包括嘉獎、記功、授予榮譽稱號等。

78. 國家公務員升職不包括晉升職稱

79. 公務員考核內容包括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重點考核工作實績

80. 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主體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兩個主體。

81.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職權和法定程序,將法律規范用於具體事件或案件的活動,稱為法的適用

8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大會議。

83. 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不包括市場監督

84.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行政機關不能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2. 省公務員考試專業課法律考哪些內容

卷一包含科目:

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卷二包含科目:

民法、民事訴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一、法學基礎理論

(一)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

(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論、基本內涵、基本要求

二、憲法學部分

(一)憲法學的基本理論

(二)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分類

(三)我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

(四)國家結構形式的概念及其分類

(五)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三、刑法部分

(一)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和效力范圍

(二)犯罪的概念及特徵

(三)犯罪構成的概念、特徵及要件

(四)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

(五)犯罪的預備、既遂、未遂及中止

(六)共同犯罪

(七)刑罰

(八)危害公共安全罪

(九)侵犯罪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十)侵犯財產罪

(十一)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

(十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十三)瀆職罪

四、民法部分

(一)民事法律知識中的基本概念

(二)民事行為能力

(三)公民住所和經常居住地的確定

(四)監護人的順序及監護人的職責

(五)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合夥

(七)法人

(八)代理

(九)知識產權的概念和特徵

(十)物權

(十一)相鄰關系的概念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十二)債權

(十三)人身權的特徵及種類

(十四)民事責敏攔任

(十五)訴訟時效

(十六)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五、商法部分

(一)商法基礎知識

(二)企業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律制度

(四)稅收法律制度

(五)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

(六)合同法律制度

(七)保險法律制度

(八)土地法律制度

六、行政法部分

(一)行政法概述

(二)行政法律關系主題

(三)行政行為

(四)抽象行政行為

(五)具體行政行為

(六)行政合同與行政指導

(七)行政程序

(八)行政違法與行政責任、行政賠償

(十)行政復議

(十一)行政監督

七、國家賠償法部分

(一)國家賠償概述

(二)國家賠償責任

(三)國家賠償的范圍

(四)國家賠償的方式

(五)其他規定

八、刑事訴訟法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概述

(二)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三)刑事訴訟中的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

(四)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五)管轄與迴避

(六)辯護與代理

(七)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

(八)附帶民事訴訟

(九)證據

(十)立案

(十一)偵查

(十二)公訴

(十三)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棗拿塵程序

(十四)死刑復核程序

(十五)審判監督程序

九、民事訴訟法部分

(一)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概念

(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三)訴訟與訴權

(四)民事訴訟法的效力

(五)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六)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轄

(七)審判組織

(八)訴訟參加人

(九)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

(十)對妨礙民事訴訟的的強制措施

(十一)訴訟費用

(十二)審判程序

(十三)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十、行政訴訟法部分

(一)行政訴訟的概念

(二)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三)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六)第一審、第二審程序

(七)審判監督程序

(八)行政訴訟的判決

(九)我國行政訴訟中審查具體行政行凳禪為合法性、合理性原則

法律專業知識歷年考試題型

一、單項選擇題

二、多項選擇題

三、判斷正誤

四、簡答題

五、論述題

六、案例分析題


以上內容參考: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辦公廳公務員考試專業考試范圍有關事項說明

3. 國家公務員考試法律知識主要包含哪些

  1. 法律內容一般包括五門常規的學科,即法理學、憲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根據具體的某一地方的考試,可能會增加相關考察知識點,但是以上五個學科的內容是常規考試內容學員必須學習,以下為學員簡單介紹這五個常規學科的主要內容。

  2. 法理學是學習法律的入門學科,主要考察學員對法律基礎概念的理解。在這一學科,需要學員掌握法的概念、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的作用、法的實施等基礎的概念理解。

  3. 憲法的學習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學員花時間進行精準性記憶。這一學科主要考察憲法法條規定的關鍵詞。主要內容包括憲法的概念、原則、特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選舉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國家機構的組成與設置、公民的權利義務、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等。其中公民的基本權利、中央國家機構的組成是本學科的重點考察內容。

  4. 民法,這一學科專業性較強,需要學員能夠理解基礎概念並且運用到具體題目中,並且規定比較細致。主要內容包括民法的概念、民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合同、侵權、監護、代理、繼承、民事訴訟訴訟等。這一學科看起來貼近生活,但是學習起來需要注重更加細致的法律規定的理解及運用。

  5. 行政法,這一學科的概念相對來說更加生僻和抽象,學員自學的話難度非常大。主要內容包括行政主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訴訟。這些內容基本上不會有大的變化,在理解上對於學員來說比較難。

  6. 刑法,重點考察學員的理解運用能力,在考題中經常會以小案例的形式出現。主要內容包括犯罪構成理論、刑罰理論、犯罪過程的形態、自首、緩刑、假釋等內容。在這一學科需要學員掌握基本概念後能夠應用於案例。

4. 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法律知識主要涉及哪些法律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涉及的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包括憲法、刑法、物權法、繼承法等。
其實在作答這些問題是,應用更多的是常識而不是法律條文,很少有人能完全懂這些法律。
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可以隨時追問我。

5.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部分會出現哪些法律題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法律常識常見考點:

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人身關系主要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財產關系主要包括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平等原則;自願原則;等價有償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遵守法律和國家政策,尊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

(三)民事法律的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要素構成,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即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和法人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國家是特殊的民事主體。

(四)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以下條件:

(1)行為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物權法

(一)物權及其種類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三大類。

(二)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1.動產交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不動產登記。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繼承法

法定繼承人的順序:

第一順序是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民事訴訟法

(一)管轄

民事訴訟管轄,是指確定不同級別人民法院之間和同級各個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

我國民事訴訟法結合我國審判實踐,規定了下列幾種管轄: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專屬管轄、協議管轄、指定管轄和移送管轄。

1.級別管轄 :

(1)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民事訴訟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案件: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有兩類:第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第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2.一般地域管轄及其例外:

(1)一般地域管轄

(2)特殊地域管轄

(3)專屬管轄

(4)共同管轄與選擇管轄

(二)訴訟參加人

訴訟參加人有: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第三人、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理人。

(三)保全與先予執行

1.保全保全分為:訴前保全,訴訟保全。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辦法。

2.先予執行

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追索勞動報酬的;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

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的;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當事人對保全或者先予執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經典例題

【例1】下列做法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是( )。

A.某公立大學以其教學大樓產權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

B.某鄉鎮企業以所屬土地所有權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

C.某農民以所屬宅基地的使用權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

D.某國有企業以所屬土地使用權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

【例2】甲向乙購買了一隻羊,錢已付,因天黑路滑,甲決定明天再來牽羊,乙將甲所買的羊與自己的羊一起拴在門口樹下,當晚雷雨交加,將甲所買的羊與乙的羊一起擊死,此事件中乙是否需要賠償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乙有過錯,乙應該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B.乙有小部分過錯,乙要承擔小部分賠償責任

C.乙有大部分過錯,乙要承擔大部分賠償責任

D.乙沒有任何過錯,乙不用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例3】甲乙丙三人合夥開一飯店,店名為「客來香」,依法登記。甲全權負責飯店對外事務。顧客丁來店中用餐時,被服務員戊不小心燙傷。丁欲向法院起訴,則( )。

A.被告應為「客來香」飯店

B.甲乙丙為共同被告,並註明「客來香」字型大小

C.被告應為甲

D.甲和戊為共同被告

1、【答案】D

【解析】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

下列財產不得抵押:

(一)土地所有權;

(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但法律規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三)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

A項的「教學大樓」屬於以公益為目的的學校,不得抵押;B項的「土地所有權」不得抵押;C項的「宅基地」不得抵押;D項的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正確。

2、【答案】A

【解析】根據《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本題中羊被擊死時還由乙佔有,故乙應該承擔標的滅失的風險,賠償甲的損失。故本題答案為A選項。

3、【答案】B

【解析】此題為司法考試相關題目。關於個人合夥的訴訟主體資格,規定在《民訴意見》第四十條中。本題是對該條文的考察。根據《民訴意見》第四十條的規定,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在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結合本題來看,本題應以甲乙丙三人為共同被告,並註明「客來香」字型大小,因此,B項正確,A、C、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應選擇B項。

6. 公考法律知識專題之行政與行政法訴訟(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是組織的一種職能或者功能。行政,就其最為廣泛的意義而言,是指組織的執行和管理職能。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體系。行政關系,是公共行政組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其他行政組織或者與行政組織所屬公職人員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一般將公共行政組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稱為外部行政關系,而將公共行政組織之間、行政組織與其所屬公職人員之間的關系,稱為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指導和規制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制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規范。

一、行政法治原則

1.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原則對政府行為的一個基本要求,即公共行政組織必須依照法定許可權、法定方式、法定程序來實施行政管理行為。依法行政原則也要求行政組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加強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則的制定,盡可能多地使行政行為受到規則的約束、減少行為的任意性。

2. 控制濫用自由裁量權。當代法治既允許行政自由裁量,也強調對自由裁量給予有效的控制。如立法的授權控制、行政程序規則的約束、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事後進行的合理性監督,等等。

3. 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是從正面對行政的要求,任何公共行政組織若違背這一要求,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即法律責任

4. 維護和促進人權。這要求:第一,無論是立法機關的立法還是行政立法,都應當充分考慮人的基本尊嚴、自由和權利;第二,行政機關在法律未作細致、明確規定,得享自由裁量權之時,亦應尊重、保障人的基本尊嚴、自由和權利。

二、行政公正原則

1. 實體公正。所謂實體公正,就是行政組織作出的行政決定,在內容上必須達到不徇私情、不存偏見、不武斷專橫。反而言之,即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合理考量相關因素,不考量不相關因素。

2. 程序公正。所謂程序公正,就是指行政組織在作出行政決定時,必須遵循形式上符合正義要求的程序。具體包括:自己不得決定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項;在對兩個以上行政相對人尤其是有著相互沖突之利害關系的行政相對人作出決定時,不得進行單方接觸;在作出對行政相對人不利的行政決定之前應聽取行政相對人的意見。為了保障行政程序的公正,行政程序法設置了以下制度:

(1)情報公開制度。它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行政法規、規章、行政政策、行政決定及行政機關據以作出相應決定的有關材料、行政統計資料、行政機關的有關工作制度、辦事規則及手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條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等等。

(2)告知制度。告知制度是一種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具體要求是:行政主族念清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事先告知該行為的內容,包括行為的時間、地點、主要過程,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相對人對該行為依法享有的權利等。告知制度通常只適用於具體行政行為,對於抽象行政行為則適用前述情報公開制度。

(3)聽取陳述和申辯。行政主體擬實施一定行政行為,在告知相對人後,相對人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違法、不當,根本不應實施該行為;也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雖應實施,但所持事實、法律根據不當;或者認為行政行為雖不存在瑕疵,但對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方法有所建議、要求。無論屬何種情況,行政主體都應認真地聽取相對人的意見,並加以認真的、充分的考慮,如其合理、適當,則應予以採納;如不合理、不適當,雖不應予以採納,但應向相對人予以解釋、說明。行政主體聽取相對人的陳述兆前和申辯一般應記錄在案,以作為行政復高雹議和司法審查的證據。

(4)職能分離制度。該制度要求將行政機關內部的某些相互聯系的職能加以分離,使之分屬於不同的機關或不同的工作人員掌管和行使。例如,法律在規定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時,將調查控告職能與作出處罰裁決的職能分離,負責調查違法行為事實和提起指控的機構或工作人員不能同時作出行政處罰裁決,職能分離制度最先源於英國的自然正義原則,該原則要求任何與爭議有利害關系的人不得參與爭議的裁決。

(5)不單方接觸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要求行政主體在處理某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利益沖突的當事人的行政事務或裁決他們之間的糾紛時,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聽取其陳述,接受和採納其證據等。不單方接觸主要適用於行政裁決行為。

(6)迴避制度。迴避制度包括三項內容:任職迴避、地區迴避、公務迴避。

(7)記錄和決定製度。記錄和決定製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其過程應有記錄,其最終形成的意見表示應有書面決定,並送達相對人,為相對人所受領。

(8)說明理由制度。說明理由制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涉及相對人權益的決定、裁決,特別是作出對相對人權益有不利影響的決定、裁決,必須在決定書、裁決書中說明其事實根據、法律根據或行政主體的政策考慮。除了具體行政行為以外,行政機關在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或發布其他規范性文件時,在可能的條件下,也應在有關政府公報中說明其事實和法律根據。

(9)時效制度。時效制度的基本內容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特別是涉及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法律、法規要對之確定明確的時間限制。如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法律法規要規定其申請的時限、審查的時限、決定的時限、送達的時限等;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時,法律法規要為其規定調查相對人(外部相對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內部相對人,即公務員)違法行為的時限、審查違法違紀事實、證據或聽證的時限、作出處罰、處分決定的時限、向相對人送達處罰、處分決定書的時限、執行的時限,等等。

(10)救濟制度。行政救濟包括聲明異議、行政復議(或稱「行政訴願」)、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以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即行政訴訟)等。聲明異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相應行為的行政主體提出異議,要求其重新審議和作出決定。行政復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上級主管部門(或行為機關所在的政府)申請復議,要求其對被申請的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並根據審查結果作出相應救濟的決定(如撤銷或變更相應行為,給予相對人以損害賠償等)。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是公務員對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決定或行政處分決定不服,向作出處理或處分決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核(行政復查是公務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的行政處分決定,向監察機關申訴,請求作出復查決定;行政復審是公務員不服監察機關的給予其行政處分的監察決定,向作出相應監察決定的監察機關申請復審),要求其重新審查,撤銷或改變原決定。司法審查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為其依法提供相應的救濟,如撤銷或改變被訴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重新作出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賠償相對人因被訴行政行為造成損失,等等。

一、行政行為的種類

1.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之分,在我國行政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根據當前的行政救濟機制,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而對抽象行政行為(包括國務院行政法規、部委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行政機關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相對人只能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復議或者訴訟過程中,要求復議機關或者法院判斷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抽象行政行為是否與上位階的法律規范相沖突、相抵觸,以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間接的監督。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條規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區分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標准有兩個:對象是否特定、是否可以反復適用。

在通常情況下,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行政確認等)所指向的對象,即行政相對人,都是明確的、特定的,抽象行政行為則是適用於不特定多數人的普遍性規則。而且,除了行政許可是對未來具有約束力的以外,具體行政行為一般都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適用一次。而抽象行政行為作為普遍性規則,就如同法律一樣,是對未來發生的事件不斷地反復適用的。

2. 作為行為和不作為行為

行政行為可以分為: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行政機關積極採取某種行動的行為,不作為是行政機關消極地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行為。

從行政機關行動的方式和內容上看,「不作為」可能包括兩種:(1)行政機關在形式上不採取任何行動,如不予理睬,既然在形式上不採取任何行動,也就無任何內容可言;(2)行政機關在形式上採取某種行動,如決定拒不頒發許可證,但是在內容上表現的是「行政機關不為某種行動」的意思表示,即向行政相對人表達「不為」的意思。

二、行政行為的成立行政行為之成立:行政行為具備外部可以認知的形態,並正式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因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而不同。

1. 抽象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簽署公布。

2. 作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1)最後決定正式作出,例如:《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聽證程序開始之前,行政機關往往告知行政相對方行政機關將要作出的決定,這種擬制的決定並非最後的。(2)行政決定告知行政相對人,通過送達的方式完成:當面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成立的時間以告知到達並為相對人受領的時間為准。

3. 不作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有法定期限的,期限屆滿即成立;無法定期限的,60日期滿即成立;緊急情況的,即時成立。

三、行政行為的效力

1. 公定力。行政行為一經成立,不管合法與否,若非無效行政行為,就產生一種拘束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的效力,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或有其他理由影響其效力之前,都推定其為合法有效。

2. 確定力。確定力指一個行政行為既經頒布之後產生了拘束力,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或有其他理由影響其效力之前,即享有存續效果。(1)形式確定力。超越期限未提起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救濟,其救濟途徑即為窮盡,行政行為即確定。又稱為不可爭力。也就是說,由行政行為所形成或變動的法律關系,從形式上得以確定。形式確定力只是從行政相對人方面來看,排除其獲得復議或訴訟的可能性,但是,從行政機關方面來看,並不妨礙其撤銷自己的行政行為,如果其認為的確違法而需要撤銷的話。形式確定力是對一般行政行為而言的,若是無效行政行為,不存在形式確定力。(2)實質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自成立開始,即具有不可變更力,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撤銷或者廢止。

實質確定力是從行政機關角度而言的,即行政機關撤銷或者廢止其行政行為是需要有條件的,而不是任意撤銷或者廢止。只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撤銷或者廢止行政行為,那麼,該行政行為就具有了實質確定力。

3. 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已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公開原則行政公開的具體要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行政決定公開。任何行政決定,只要涉及外部公共管理事項,無論是行政政策、行政立法、行政執法還是行政裁決、行政復議,最終的決定內容都應當以適當的形式公開。

2. 行政過程公開。除非法定事由之外,行政決定的過程一般也都需要公開。

3. 行政信息公開。上述行政決定、行政過程公開,在相當程度上也意味著,行政組織將行政決定這一信息以及與決定有關的其他信息,向行政相對人公開。

四、行政效率原則行政效率原則主要有下述要求:行政組織精簡,行政程序規則化、模式多樣化。

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公共行政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一般認為,在我國,行政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又稱為「被授權的組織」)。

1. 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指具有法人資格,能夠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權,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的行政單位。行政機關不同於行政機構,行政機構則是指行政機關內部的或者派出的、一般對外不能以自己名義發布決定和命令的單位,其行為的對外法律後果歸屬於其所屬的行政機關。

2.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授予行使行政權力的組織。其中,「法律」、「法規」都是在其最為嚴格的意義上運用的,即法律是指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大或其常委會、經濟特區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機關」同歸行政主體范疇,又經常並列使用,故也可以稱之為非行政機關的組織。

非行政機關的組織經法律、法規的特別授權,即可成為獨立實施公共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政主體。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不局限於非政府系列的組織,如上所述,還包括並非行政機關、但又屬於政府系列的行政機構。

行政行為行政行為概論行政行為是指具有公共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而作出的對外直接產生法律後果的行為。

7. 公務員法知識問答

編者的話: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幹部人事領域的法律,是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基本法律。它的制訂頒布,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是幹部人事管理科學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我國幹部人事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邁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填補了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空白,必將推動我國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為了幫助廣大公務員學習和貫徹公務員法的精神和要義,我們特設了學習公務員法問題解答專欄,對公務員法的主要內容以問答的形式進行解讀。

1、問: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有何重要意義?

答: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填補了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空白。公瞎御務員法是建國以來我國第一部幹部人事管理的綜合法律,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對於健全機關幹部人事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實現幹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具有里程碑意義。二是必將推動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發展。公務員法將十多年來形成的幹部人事管理的新成果,如競爭上崗、公開選拔、職位聘任以及領導幹部任職公示制、任職試用期制和引咎辭職制等,進行總結吸納,上升為法律,有利於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建設一支善於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三是必將促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公務員法頒布實施後,通過對包括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在內的廣大公務員的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考核,有利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有利於在新形勢下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改進管理幹部的方法,用法律保證黨的幹部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有利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加強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

2、問:如何理解公務員法的主要內容?與公務員暫行條例相比,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公務員法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公務員制度和公務員管理的總括性規定,包括公務員制度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公務員的范圍、條件、義務與權利,公務員的職務與級別,公務員管理機構以及違反公務員法的法磨鬧岩律責任等;二是關於公務員管理各個環節的基本管理制度的規定,包括公務員的錄用、考核、職務任免、職務升降、獎勵、處分、培訓、交流迴避、工資福利保險、退休、申訴控告、職位聘任等等。公務員法以暫行條例為基礎,保持了公務員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有一些新的發展和特點。

一、調整了公務員的范圍。1993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公務員僅限於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和各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是參照管理。公務員法擴大了公務員的范圍,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只要符合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這三個條件的工作人員,都將納入公務員范圍進行管理。這樣既符合我國幹部人事管理的現實情況,又有利於加強對機關幹部隊伍的統一領導和保持機關幹部隊伍的整體性,有利於幹部在不同機關之間進行交流。至於具體哪些人員是公務員,公務員法中未列舉的,將由公務員法的配套法規具體規定。

二、總結吸收了十餘年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成果,如競爭上崗、公開選拔、任前公示、任期制、任職試用期制、部分職位的聘任制以及人事爭議仲裁製度等,進一步完善發展了公務員制度,使公務員制度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三、按照黨的十六大關於完善幹部職務和職級相結合的制度的要求,改革完善現行的職務級別制度,使職務和級別的關系更加合理。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改變了單一化的職務設置,增設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職務,為公務員提供多樣化的職業發展階梯。同時,擴大級別的功能,規定公務員在同一職務上,可以按照國彎乎家規定晉升級別。使得級別成為除了職務晉升之外公務員職業發展的重要台階,級別與職務一樣都是確定公務員工資及其他待遇的依據,不升職務的公務員,也可以隨著職級的晉升而提高待遇。這樣有利於消除「官本位」思想,體現適當向基層傾斜的指導思想,有利於解決基層公務員職業發展空間狹孝職務晉升困難的突出問題。

3、問:如何理解公務員法中對公務員范圍的界定?列入我國公務員范圍的人員主要有哪些?

答:公務員法第二條規定,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這和暫行條例的規定有很大的區別。根據暫行條例的規定,我國公務員是指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一是指依法由選舉產生或由人大任命的各級政府組成人員;二是指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其他非由選舉產生的工作人員。和暫行條例相比,公務員法對公務員范圍的界定有很大的變化,即公務員不僅包括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而且包括各級黨委機關、社會團體使用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機關以及立法、審判、檢察機關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這樣公務員法調整的公務員范圍就明顯地超越了暫行條例的范圍。各級機關中的工勤人員不劃入公務員的范圍,這是由其工作性質決定的。

按公務員法的界定,列入我國公務員范圍的機關工作人員大致是:一、中國共產黨機關的工作人員。二、人大機關的工作人員。三、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四、政協機關的工作人員。七、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

4、問:公務員法何時開始施行?新法施行以後怎樣與原來規范此領域的法律文件相協調?

答:公務員法在第一百零七條中明確規定,公務員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而且同時規定,原來的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1957年10月23日批准、國務院1957年10月26日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1993年8月14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5、問:為什麼要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

&n

bsp;答:公務員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學化水平。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在政府機關實行公務員制度,以與企業、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區別,這就改變了以往無論什麼幹部,均按一個模式管理的辦法。因此,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分類管理制度的確立和形成。從公務員法關於公務員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公務員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既包括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還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官、檢察官,數量高達600多萬人。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公務員群體,採取一種模式來管理顯然是不合適的。再者,在公務員范圍擴大的情況下,不實行分類管理也不能適應公務員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時也與法制的現狀不符。警察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等法律都明確規定了某一類公務員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因此公務員法規定對公務員進行分類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適合我國公務員管理的現實需要和公務員制度未來的發展要求。

6、問:取得公務員身份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答:根據公務員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取得公務員身份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我國擔任公務員首先必須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即必須是我國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種政治權利,因此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不能擔任我國的公務員。

(2)年滿十八周歲。公民擔任公務員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必須達到一定的最低年齡。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年滿十八周歲就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人是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成年人,也就具備了成為公務員的年齡資格。

(3)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務員的工作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是依法行使職責,因此必須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

(4)具有良好的品行。公務員代表機關履行公職,行使的是公權力,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其所在機關,因此法律對擔任公務員的公民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5)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承擔公務員的職責要求公務員必須具有合適的身體條件,一般情況下要求公務員身體健康,具備從事公務活動的能力。有些公務員職位比如警察,法律規定了更高的身體要求,不具備法律規定的身體標准,是不能擔任相應職位的。

(6)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公務員擔任的職位不同,對其學歷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法律法規對不同職位的公務員規定了相應的學歷和能力要求,只有達到學歷和能力要求的公民才能擔任相應職位的公務員。

(7)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公務員法對公民擔任公務員作了一般性的規定,如果其他法律對相應公務員有專門的規定,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

7、問:公務員的義務與權利的涵義是什麼? 答:公務員的義務,就是國家法律對公務員對國家和社會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和限制,即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公務員所應該履行的某種責任,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公務員能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准確行使職權,忠實執行國家公務,不得濫用權力。其具體含義是:第一,國家運用法律形式強制性地規定公務員對國家和社會必須履行的義務,是為了保證公務員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第二,公務員義務的基本內容,就是公務員必須作出一定的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為,即具有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第三,這種義務是對公務員的約束,公務員作為行使國家公共權力,執行國家公務者,總是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對其權力如不加以義務約束,就有可能濫用權力;而且,法律還規定強制性條款,公務員如不履行義務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公務員的權利,是指國家法律對公務員可以享有某種利益或者可以作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換句話說,就是國家法律以賦予公務員權利的形式確認公務員能夠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並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其具體含義是:第一,國家給予公務員為達到某種要求而實現某種行為的合法手段與可能條件。第二,公務員是否運用這種合法手段與可能條件來實現某種行為,完全由公務員自己決定;但這種合法手段與可能條件受法律保護,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侵犯。也就是說,權利可以放棄,而實現權利的可能條件始終存在。公務員義務與權利的內容,是與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條件、歷史文化等緊密聯系的。國情不同的國家,對公務員權利義務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8、問:職位分類的涵義及特徵是什麼? 答:(1)職位的涵義。職位是指符合一定規格標準的公務人員所擔負的職務和責任的集合體,是指分配給一個經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公務員所承擔的職務與責任,它是職位分類結構的基本元素,是職位分類結構中的基矗從嚴格意義上講,職位應當具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職位是以「事」為中心確立的;二是職位的數量是有限的;三是職位可按不同的標准分類,並且可按照職責程度的不同,劃分為若乾等級;四是職位不隨人走,同一職位可以在不同時間由不同的人擔任。因此職位是上級組織分配給每個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位置。由於國家工作人員都要明確一定的工作位置,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都要履行必要的工作職責,都要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行使正常的職務權力,所以職位實際上是職務、責任和職權的結合體。 (2)職位分類。職位分類主要是對各種職位進行分類,劃分為若干種類和等級,以便對從事不同性質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管理,對同類同級的人員用統一的標准管理,以實現人事管理的科學化,做到「適才適所」,勞動報酬公平合理。通過職位分類,將機關的工作職位按業務性質、繁簡難易程度、責任輕重及所需資格條件進行分析評價和整理,並對各種職位制定「職位說明書」,表明各職位的名稱、編號、工作性質和內容、職責與權利范圍、同相關職位的關系、任職者應具備的資格、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升遷途徑、培訓方式等。 (3)職位分類的特徵。從職位分類的涵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職位分類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職位分類是以「事」為中心的分類,即「因事擇人」;第二,職位分類所依據的基本要素是職位的工作性質、難易程度、責任大小及所需資格條件;第三,職位分類並不是硬性規定何類職位應辦什麼事,而是對各個職位所乾的事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由此確定職位在職位分類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達到分類管理的目的;第四,職位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著職位工作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因工作人員的變動而變動;第五,職位分類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人事管理的一種科學方法。

9、問:我國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