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微信假新聞應負法律責任

微信假新聞應負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3-11-20 00:42:36

❶ 微信造謠法律責任

造謠屬於違法行為,應當依法追究責任。如果散布謠言,公安機關就會依據上述規定對行為人進行處罰,派出所會依據規定,用傳喚證對行為人進行傳喚、查證、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的,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❷ 微信使用中應該遵守哪些法律法規

各路謠言不要傳

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造謠或傳謠極易引發社會恐慌,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傳播謠言將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2違法有害信息不可發

微信平台由於用戶基礎大,傳播面廣,違法有害信息一旦傳播影響更為惡劣。我國各類法律法規,對禁止利用互聯網路製作、復制、查閱和傳播違法有害信息做出了一系列規定,廣大網民需要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不可「越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八條

製作、運輸、復制、出售、出租淫穢的書刊、圖片、影片、音像製品等淫穢物品或者利用計算機信息網路、電話以及其他通訊工具傳播淫穢信息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三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
以牟利為目的,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
穢物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
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三百六十四條第一款、第四款 傳播淫穢的書刊、影片、音像、圖片或者其他淫穢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向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淫穢物品的,從重處罰。

第三百六十六條 單位犯本節第三百六十三條、第三百六十四條、第三百六十五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3非法經營不可為

隨著微信的興起,各種類型的「微商」應運而生。「微商」因為商品渠道不正規、產品品控不嚴格屢遭詬病。更嚴重的是,某些特定商品需要銷售資質方可銷售,擅自利用微信平台銷售已涉嫌違法,嚴重者構成犯罪。

1、擅自發行、銷售彩票
違反國家規定,未經批准,擅自發行、銷售彩票,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經營罪。

2、銷售香煙

煙草作為特殊商品,必須持有煙草專賣許可證才能進行銷售,而且必須「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微商們千萬不要通過微信等互聯網形式銷售香煙,這是法律法規嚴厲禁止的。

3、代購醫療物品

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開辦第一類醫療器械經營的企業,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開辦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的企業,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批准,並發給《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根據該條例,未取得《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經營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的,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經營,沒收違法經營的產品和違法所得,並處罰款或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第二百二十五條【非法經營罪】違反國家規定,有下列非法經營行為之一,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的;
(二)買賣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非法經營證券、期貨、保險業務的,或者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
(四)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

今年2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違法犯罪「凈網2018」專項行動,本著對社會、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路社會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努力建設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平安網路,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同時,廣大網民應知法、懂法、守法,時刻謹記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並積極舉報違法犯罪線索。

❸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俗話說,三人成虎,網路力量的壯大也使輿論和謠言多了一個傳播渠道。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兩點責任。

  1. 民事責任

  • 【處罰】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2.行政責任

  • 【處罰】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 」,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❹ 網路造謠誹謗要負法律責任嗎

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都可以上網,而上網又並不是真實的信息,所以很多人覺得想講什麼都沒有關系,但是如果在網上造謠誹謗就是違法行為,網路造謠誹謗要負法律責任嗎,我整理了「網路造謠誹謗要負法律責任嗎」的內容為你答疑解惑。
網路造謠誹謗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網路誹謗行為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是多方面的,甚至是交叉的,具有多重性質的。
一、行政責任
對實施網路誹謗行為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製作、復制、發布、傳播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通知企業登記機關;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暫時關閉網站直至關閉網站」。全國人大《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六條規定,「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行為,......違反其配高嘩他法律、行政法規,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可見,行政法規及法律規范性文件對違反管理相關規定的處罰原則是清晰的,處罰標準是明確的。
二、治安責任
對網路誹謗責任主體的治安處罰,法律依據也是非常明確的。全國人大《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六條規定,「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行為,違反社會治安管理,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營業場所製作、下載、復制、查閱、發布、傳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禁止含有的內容的信息,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經營額1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經營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違法經營額不足1萬元的,並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門吊銷《網路文化經營許可證》。上網消費者有前款違法行為,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二條:「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第42條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可見,對於網路誹謗的違法行為,實施嚴格的治安處罰也是有法可依的。
三、刑事責任
實施網路誹謗,是一種損害公民人身權力的惡意犯罪,它給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後果是嚴重的,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也是較大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四條規定,「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一)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兩高解釋》第一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念派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培行該解釋第二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刑法》二百四十六條明確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此可見,對網路誹謗犯罪予以制裁的法律規定是明確而又具體的。
四、民事責任
對於網路誹謗行為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國家法律規定有著嚴格的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如剝奪其自由,剝奪其政治權利,剝奪其財產等。所以刑罰對被判刑人必然造成痛苦,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這是刑罰的屬性。正是這個屬性,使刑罰發揮懲罰、懲治和威懾的作用。同時,刑罰還包含有譴責的因素,它是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國家對於他幹了犯罪這種壞事的一種嚴厲譴責。由於刑罰譴責某種犯罪行為和實施這種行為的人,遂使人們意識到犯罪的事干不得,走犯罪的道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所以這種譴責又是一種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刑罰是懲罰和教育的辯證統一。懲罰和教育都是我國刑罰的內容屬性。單純的懲罰和脫離懲罰的單純的教育都不是刑罰。
國家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而懲罰和教育是達到刑罰目的的手段。
特殊預防就是預防犯罪分子本人再犯罪。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的判刑,除了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非殺不可的依法判處死刑外,對其他犯罪分子,主要是通過懲罰和教育,把他們改造成為去惡從善、悔罪自新、遵守法紀、自食其力的新人,化有害為無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我國對罪犯改造工作的實踐證明,多數犯罪分子通過懲罰和教育,是能夠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以及自己犯罪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一般預防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警戒社會上那些不穩定分子,即有可能犯罪的分子,防止他們以身試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意思。
對於你提出的「網路造謠誹謗要負法律責任嗎」問題,已經整理出來了,網路造謠誹謗要負法律責任,這些責任包括的種類還比較多,但是都是要看具體情況,這些責任包括:行政責任、治安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有問題歡迎咨詢律師

❺ 發布假新聞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一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這一規定為追究發布虛假新聞媒體法律責任提供了立法依據。

(一)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民事責任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想獲得信息就得交上網費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種特殊的消費品,而我們每個付費獲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費者。每個人獲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獲取新聞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實的事件經過。新聞和小說不同,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它也失去了消費的價值。媒體在網上發出虛假新聞的行為,雖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但是消費者在付費的情況下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消費目的,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其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為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根據這兩項的規定,發布虛假新聞的網路媒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侵害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適用民事的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了對於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項規定為大眾指明了維權道路,讓網路媒體有所忌憚。

(二)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行政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六條為虛假新聞的行政處罰提供了立法依據。但是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統媒體下虛假新聞的成因並不是一樣的,要想徹底整治網路環境下虛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就要根據網路環境的獨有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依此對媒體進行處罰。

處罰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同一而論。對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不僅要加大罰款力度,還要進行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暫停新聞更新。對於轉播虛假新聞的「跟風者」,應適當的罰款並通報批評,這樣不僅會縮小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減少媒體工作者工作上的過失。因為大眾的閱歷有限,所以前兩者很難實現群眾的舉報監督。而對於那些題目和內容不符的騙取點擊率的虛假新聞,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建立起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現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的互動平台上共有四個舉報項目:非法出版活動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信息舉報、侵權盜版舉報和廣電節目投訴。在這四個項目中,虛假新聞竟舉報無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搭建一個虛假新聞的舉報平台,並制定相應的舉報規則,群眾可以利用截圖等工具來獲取舉報的證據,當一條新聞舉報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對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給予行政處罰,而處罰的力度,應視情節的輕重而論。

❻ 如果轉發不實信息,會有什麼法律後果一微信友發來一新聞我當作政府會議新聞又轉發給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在中國,轉發不實信息可能會涉及到侵犯他人權益、擾亂社會秩序、傳播虛假信息等問題,從而導致一定的法律後果。具體的法律責任與情況有關
1. 違反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被警方升纖或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和處理,可能薯衡會面臨行政數笑做處罰或刑事責任。

2. 侵犯了他人的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可能會被對方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相應的損失。

3. 通過擾亂社會秩序、傳播虛假信息等行為,引起社會不良影響,可能會被追究相關的行政和刑事責任。

因此,建議在使用互聯網時,要加強自我約束,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和社會影響。同時,如果接到可疑的消息,應該先核實消息的真實性和來源再轉發。

❼ 在網上發虛假信息的貼子應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一、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將構成犯罪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9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 之一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將正式施行。根據這部新修訂的法律,今後在微信、微博發布假消息等等行為,最高可獲7年有期徒刑。

1、民事責任方面

網路謠言往往會侵犯自然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侵犯法人的名譽權。而這些侵權行為往往需要承擔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責任。相關法律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2、行政責任方面

若是散布的謠言擾亂了公共秩序或誹謗他人等情形,尚不構成犯罪。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的規定,如果故意利用網路造謠、傳謠擾亂公共秩序,或者公然侮辱、誹謗他人,尚不構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方面

據《刑法》規定,編造虛假的疫情、災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則會按照危害性的大小給予相應的刑罰。涉及網路謠言的刑事犯罪,可能觸犯的罪名有很多,實務多發的罪名主要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

(7)微信假新聞應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網路謠言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第一類是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國防利益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構成煽動分裂國家罪。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以造謠、誹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構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第二百四十九條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構成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第三百七十三條規定,煽動軍人逃離部隊,情節嚴重的,構成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

2、第二類是危害法律實施或破壞社會穩定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構成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3、第三類是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

4、此外,《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還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宗教政策、社會秩序、以及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