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網路團購中法律責任問題的分析

網路團購中法律責任問題的分析

發布時間: 2024-04-01 20:09:23

㈠ 如果在網路團購中受到欺騙該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哪幾條來據理力爭

你好:

我是貴州法律達人團王致富法律資格

消費者不論是在團購中還是一般網購中、或是一般直接面對面交易中,只要受到欺騙,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將適用得多一點的規定給你摘錄於下,希望能幫到你:

第十三條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

消費者應當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第十九條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第二十條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租賃他人櫃台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第二十三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按照國家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包修、包換、包退或者其他責任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或者約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第二十五條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第三十四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五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第三十九條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一)商品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商品標準的;

(四)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五)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六)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

(七)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

第四十一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經營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第四十四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履行。

第四十五條對國家規定或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包修、包換、包退的商品,經營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

對包修、包換、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以郵購方式提供商品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貨款;並應當承擔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四十八條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

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第五十條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生產、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

(七)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八)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㈡ 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剛上小學二年級的男童,在某購物網站以他父親李某的身份證號碼注冊了客戶信息,並且訂購了一台價值1000元的小型列印機。但是當該網站將貨物送到李某家中時,曾經學過一些法律知識的李某卻以「其子未滿10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由,拒絕接收列印機並拒付貨款。由此交易雙方產生了糾紛。
李某主張,電子商務合同訂立在虛擬的世界,但卻是在現實社會中得以履行,應該也能夠受現行法律的調控。而依我國現行《民法通則》第12條第2款和第55條的規定,一個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應該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其子剛剛上小學二年級,未滿10周歲,不能獨立訂立貨物買賣合同,所以該列印機的網上購銷合同無效;其父母作為其法定代理人有權拒付貨款。
對此,網站主張:由於該男童是使用其父親李某的身份證登錄注冊客戶信息的,從網站所掌握的信息來看,與其達成列印機網路購銷合同的當事人是一個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正常人,而並不是此男童。由於網站是不可能審查身份證來源的,也就是說網站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注意義務,不應當就合同的無效承擔民事責任。
問題:當事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
電子合同是否有效?
案例二:
海南經天公司1998年投資180萬元完成開發並出版發行的《中國大法規資料庫》,被海口網威公司2000年將其解密後,復制到其經營的《司法在線》網站上。經天公司將該侵權的網上法規資料庫下載,經過公證後將其作為證據,向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
問題:海口網威公司是否侵犯了海南經天公司的著作權?為什麼?
案例三:
趙某是國內著名拍賣網站的注冊用戶。1999年10月1日晚上,他在瀏覽網頁時發現一網站正在舉辦「海星電腦專場拍賣會」,於是在閱讀了拍賣公告後就參與了競拍。經過一番競價,趙某以最高價競得3台電腦,並且該網站公布的拍賣結果中確認拍賣成交。過了國慶假期,趙某匯款1萬余元打算取得拍來的3台電腦,但是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趙某稱當時他在這家網站的「買家須知」中看到拍賣周期是10月1日至10月5日,但是在10月8日他再次上網時,發現該網站仍在進行海星電腦專場拍賣會,而且截至日期改為了10月10,他已經拍賣成交的3台電腦正在以他的拍價為底價繼續拍賣,10月9日公布了第二次拍賣結果。對該著名拍賣網站出爾反爾的做法,趙某當即提出抗議,認為網站違約,必須承擔責任。於是趙某把這家網站的主辦者北京某電子技術公司和某國際拍賣公司等多家單位告上法庭,要求給付他拍得的3台電腦費用,賠償電腦貶值損失1萬余元,並承擔訴訟費用。
問題:趙某拍得的3台電腦是否有效?為什麼?

㈢ 團購不允許退款違法嗎

團購不允許退款不違法,只要對方在團購說明頁面說清楚了這點那麼接受並下單了,這個條件就可以成立。
法律分析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根據最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故意拖延退款,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且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賣家可以找買家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平台介入,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四十八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商品標準的;(四)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五)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六)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七)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經營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㈣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網路環境中的地位及侵權責任

網路環境對版權保護提出的最大挑戰,莫過於侵權者的匿名性、侵權行為的低成本性、侵權材料傳播的廣泛性與迅捷性。網路服務提供商是網路信息傳輸中樞,是網路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本文借鑒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以網路服務提供商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對如何正確界定網路服務提供商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責任如何認定、是否應當對網路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及限制是否有例外等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也是研究互聯網上的版權侵權責任不可迴避的一個全局性問題。

[關鍵詞]網路服務提供商 法律地位 版權侵權 歸責原則 責任限制

一、 ISP及ISP版權侵權責任概述

(一)網路服務提供商ISP

網路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因在於它能為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較以往任何方式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務。網路上的信息浩如煙海,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花樣翻新,但是,在所有這些復雜現象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簡單的事實,即網路上的信息傳播無非是從信息提供者到信息接收者的過程,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就是網路服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簡寫),通過它們數以萬計的用戶得以「網上沖浪」。筆者認為對ISP應從狹義上去理解,僅指為網上信息交流提供各種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不包括直接作為信息交流的一方當事人ICP(內容服務提供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本文主要討論為信息傳播提供中介服務的ISP的民事責任,對於ICP的版權侵權責任可直接適用版權法及相關民法理論。

據此,ISP應當具有如下基本特徵[1]:

1、它是信息交流的支撐主體,為信息交流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離開它的參與,網上信息交流無法實現。

2、它本身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而是為信息交流主體提供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

3、由於服務的中介性,在信息交流過程中,ISP處於中立的地位,對信息的發送、傳輸的信息內容、信息的接收者等並不具有組織、篩選和決定作用,只根據交流主體即用戶的要求,提供傳輸通道、信息存儲和交流的空間與技術支持服務、認證服務和支付服務。

4、ISP的服務是通過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實現的,這種技術化的自動過程對任何信息交流一律平等適用,不是因人因事而異的。

從功能上看,作為ISP的主體可分為以下5種,當然,實際生活中,某一具體主體可能有雙重或多重功能,但我們在具體分析某種主體行為的責任時,只能根據其在具體的服務或行為中充當的角色而不能根據其名稱來界定。

1、物理網路運營者NP(Network Provider)它們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物理基礎——網路,多是各國的電信企業。這些電信企業往往也利用自己的主幹電信網直接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或將自己的電信線路出租給他人用以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

2、接入服務者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它們通過租用電信企業的公用通信線路(公用網)或自己鋪設的專用線路(專用網)為其范圍內的用戶提供接入服務,它與NP一道為用戶進入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提供傳輸通道。

3、Web伺服器、虛擬主機提供者、電子公告板(BBS)、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網路會議室經營者。它們是為用戶在Internet上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空間場所服務的人,用戶可以在這些空間上通過上、下載信息從而實現信息交流的目的。

4、技術支持服務者IPP(Internet Presence Provider)。它們是隨著接入Internet的用戶數量激增和電子交易發展而產生的,專門為用戶(多為企業)提供鏈接、信息搜索工具、主頁設計與維護、網站寄存與管理、BBS自動生成等技術服務的新興中介者,它為用戶信息交流提供更高的訪問速度、全面的管理與監測服務、更高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高的安全性、更及時的升級與更新,特別是更加低的和可控制的成本[2]。

5、認證服務者和支付中介服務者等輔助服務者。它們為在網上參與網路交易的各方的各種認證要求提供數字證書,使得交易與支付各方在開放、虛擬的網路環境中能夠據此識別確認其他各方的身份。

(二)、ISP版權侵權責任

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體,其上可能發生多種侵權行為,包括侵犯他人版權,如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擅自修改他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網頁著作權、以播放、表演、復制等方式擅自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以及鏈接的侵權。任何侵權行為均涉及直接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內容提供者(包括ICP或提供侵權信息的電子商家、企業、個人等)和為侵權信息傳播提供媒介服務的ISP。現實中,由於網路具有虛擬性、技術性、交互性、全球性、即時性、數字化、無國界性以及復雜性等特徵,權利人往往難以找到直接的侵權行為人(例如不知是誰把軟體作品擅自上載到某個電子公告板上供公眾下載),於是就把矛頭指向了ISP,使ISP不斷被牽扯進糾紛當中,成為侵權訴訟的被告。這種現象發生的背後自有緣故:一是沒人為互聯網付錢,但是用戶為ISP的中介服務付錢;二是沒人管理互聯網,但是ISP可以管理自己的網路系統;三是ISP通常比提供侵權材料的單個用戶更有經濟實力,更有能力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四是當直接侵權的用戶在別的國家時,ISP卻始終在本國司法管轄范圍內,權利人當然選擇在本國提起訴訟。在美國,《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以下簡稱DMCA)對ISP在版權侵權中的民事責任確立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法律制度的原則和規則。但我國現行法律尚未對ISP版權侵權責任做出專門規定,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院解釋)作了部分規定,且比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如何從法律上正確界定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地位與責任,使ISP風險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不僅直接關繫到ISP和用戶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繫到社會公共秩序及網路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 ISP在版權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

(一)ISP對信息流的控制

一般地,信息在網路中流通可分以下幾個流程:信息源、信息公布、信息傳遞、信息儲存、信息刪除。

對於僅僅為信息的傳播提供設備支持的ISP,其根本不參加信息的具體製作、發布、傳遞、儲存、刪除等流程,此時,ISP對信息無法進行控制,我們總不至於因為網路中有侵權行為而把網線拔掉,從根本上不讓侵權信息傳播,這樣做無異於因噎而食[3]。對於其他ISP,其對信息也不具有選擇、確認作用,更不能選擇信息的接受者,對信息源的內容也不能進行直接的干預。這種不直接干預分為不能幹預和不必要干預。但是,ISP卻主導著信息公布、傳遞、儲存、刪除等各項流程,其對信息的不直接干預並不等於不加以控制。就目前網路的現狀來看,ISP對信息流可以進行間接控制,其形式主要有以下2類[4]:

1、協議控制

用戶要向ISP申請注冊成為會員時,大多會被要求閱讀一份協議或聲明,上有關於注冊會員的權利、應當遵守的義務以及相關的責任。這類協議往往都有不得利用各種方式在網上發布虛假或侵權信息的聲明。被侵權人發現侵權信息時,有權要求ISP對相關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ISP不得以該協議來對抗被侵權人的請求。

2、許可權控制

許可權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ISP對信息的控制。指ISP可以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刪除(如有用戶在BBS上發表了侵權權作品,ISP可以應相關當事人要求進行刪除、限制等等控制。也就是說,雖然ISP事先對信息源不能進行控制,但事後卻可能對其加以審查和刪除,可以行使事後監督的權利。以BBS服務為例。BBS對於任何一個注冊用戶上傳到特寫欄目的「帖子」都將自動加以發布。雖然BBS的經營者可以設置過濾軟體對信息內容進行掃描和過濾,但這畢竟只是計算機自動進行的過程,其中並沒有人的參與。該「帖子」在BBS中自動發布之後,任何登錄至該BBS的用戶都可以自由地瀏覽、下載和轉發。如果「帖子」含有侵權內容,則侵權後果在信息自動被發布後即可發生。但是,BBS的經營者可以對所有被自動發布的信息加以事後的閱讀和審查,如果發現內容不當,即可予以刪除,甚至暫時停止BBS系統服務,以阻止其他用戶看到和傳播該信息。又如ISP在提供鏈接服務時,用戶可以通過鏈接,接收更多的信息,但ISP對所鏈接的內容並不能事先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所鏈接的某一網站或某一網頁含有侵權內容,可以採取技術措施暫時停止該鏈接,以阻止侵權信息傳播。

二是ISP對訪問者許可權的控制。指ISP對訪問者在網路上活動能力的限制。如在一般的BBS上,「遊客」只能瀏覽網頁而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不能看到網站內一部分信息等等,而注冊用戶不僅可以瀏覽網頁,而且還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看到專門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信息,還可以定期收到網站發來的電子郵件信息等等。

(二)ISP在侵權行為中法律地位的特殊性

ISP在侵權行為中的法律地位,目前並未達成共識,主要有是提供線路服務的傳統電信從業者還是作為媒介服務的傳播媒體從業者之爭。前者是基於強調ISP提供服務具有「公共通道」性質,後者則強調ISP傳播功能。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根據ISP對信息流的控制,ISP對用戶利用網路瀏覽、下載或上載信息起著重要作用,這是由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的。其中,客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在客觀上所起的作用;主觀方面是指ISP對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否有過錯。如上所述,從技術角度看,任何在網路中發生的侵權行為都離不開ISP,一般情況下,僅為信息傳播提供接入服務的ISP,對信息源和信息傳播無法進行控制,僅僅是信息傳輸的通道而已,事先審查義務在技術上無法行使,事後監督能力也是有限的,其法律地位如同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僅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對侵權損害後果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其他ISP對信息流有一定的間接的控制能力,但也必須藉助技術手段。因此,ISP只能在技術上可行和經濟上合理的限度內承擔監控義務,違反該義務,除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外,還要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時,ISP的法律地位既不同於傳統的電信從業者,也不同於報紙、電視電台,也有別於書店、報刊亭和圖書館,屬於一種新型媒體,在他人的侵權行為中處於中介者和間接侵權人的地位。

三、 ISP版權侵權責任形式

依國外一般侵權理論,ISP承擔版權侵權責任的形式可能有直接責任(direct liability)、替代責任(vicarious liability)和輔助責任(contributory liability)[5]。

直接責任,指只要ISP所傳輸的信息帶有侵權性內容,ISP就應該承擔責任。有人認為,理論上一般不承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分類法[6]。但筆者認為,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予以區分更有助於分清責任。在網路環境下,ISP為了履行其信息傳輸中介職責,可能會涉及對他人作品的使用,而構成直接侵權。這種使用主要出現在ISP承擔傳輸通道、系統緩存、根據用戶的要求在其系統或網路中存儲信息及提供信息搜索工具等四種功能的情形下。根據上述對ISP法律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ISP對信息源不能進行直接控制,對其直接侵權責任應當給予豁免或適當的限制(下文再詳細分析)。

替代責任,指當自然人或法人對於直接侵權人的行為有權利與能力加以監督與管理,並且這種權利與能力對版權材料的使用有明顯直接的經濟聯系,即使事實上不知道侵權行為正在發生,那麼監督人被視為對版權侵權承擔替代責任[7]。亦即,構成版權侵權替代責任應符合兩個條件[8]:一是被告有權利及能力去控制侵權人的行為;二是被告直接因侵權行為獲得了行為人的財產利益。目前國外特別是美國,法院更多地認為由於ISP更類似於房主而不是音樂廳老闆,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如美國的RTC v. Netcom案[9]、Marobie FL案[10],就表明了這一態度。

輔助責任,類似於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的共同侵權責任。此種侵權責任形式對發展網路服務業較為有利,積極為美國法官所推崇,也為我國立法所確認。如美國的Sega案[11],美國法官認為,對ISP適用直接侵權責任將使每個ISP承擔不合理的法律責任,然而如果他們對使用者的侵權行為知曉且參與其中,就適用輔助性侵權責任。

根據承擔責任的方式,ISP應承擔的版權侵權責任形式主要有二種:停止侵害、賠償損失。首先,當受害人發現侵權行為時,如果侵權行為狀態還在繼續,那麼受害人有權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停止侵害適用於各種正在進行的侵權行為,不管ISP是否有過錯,甚至ISP還沒有意識到侵權信息的存在,權利人均可以先行向ISP發出通知,要求ISP採取措施阻止侵權行為蔓延,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其次,賠償損失是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對ISP同樣適用。通常情況下,作為中介服務的ISP主觀上並沒有侵害權利人的惡意,客觀上也沒有實施積極的侵權行為,造成權利人損害的主要原因在於侵權信息的製造者。因此,ISP無需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也無需承擔賠禮道歉責任。

四、 ISP版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及責任構成

(一)歸責原則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將侵害人的主觀狀態與侵權的民事責任相關聯,這幾乎是我國大多數侵權法理論及教科書的基本點與出發點。據說這是在吸收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經典民法的基礎上產生的。而細看這幾部外國法典的相關條文,卻均是把主觀要件僅僅與賠償責任相關聯,不涉及其他民事責任[12]。

筆者認為,主觀過錯只是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中的侵權責任應做限制解釋,即僅指對侵權損害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無需以行為人主觀狀態為要件,如「停止侵害」責任。因此,通常所說的歸責原則,是指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准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13],包括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14]。

(二)ISP過錯責任

在網路版權侵權行為中,對ISP適用何種歸責原則體現著ISP責任制度的價值取向和對網路正義、公平、自由、安全等方面理性化的追求 [15]。對共同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無疑議。對直接侵權責任,在早期的一些判例中,對ISP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如美國早在其1995年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通稱的「白皮書」)[16]中,認為ISP的系統或網路中的基於其履行中介服務所必需的自動、暫時性復制與傳輸,屬於版權法上的復制,ISP應對此負嚴格責任。德國法院早期的判決也認為ISP有義務確保任何侵權行為不會在他的伺服器中發生,ISP應對在其存儲系統中存放的任何非法內容承擔責任[18]。但在其後不久的一些案件的審判中,法官的判決與上述立場相佐。法官認為,如果ISP在他人的侵權行為過程中的作用不過是建立和運行一種維持網路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系統的話,那麼,讓無數這樣的ISP陷入責任之中就是不明智的,畢竟,讓整個Internet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負責並不能有效地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18]。通過不斷的司法實踐,DMCA和2000年通過的《歐盟電子商務指令》均規定對ISP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情形下,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對ISP也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最高院解釋第4條規定,ISP是否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取決於其是否在知悉的情況下即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的情況下參與、教唆或幫助用戶實施了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適用的也是過錯責任原則。而且,對ISP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也不符合網路實際。首先,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不僅沒有法律依據,相反卻脫離了ISP的監控能力,會損害網路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其次,令ISP承擔無過錯責任,意味著對ISP課以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因監控網路所增加的運營成本最終也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損害廣大上網用戶的利益。第三,ISP還可能為了不惹麻煩,只為「靠得住」的用戶提供服務,另外一些人則被人為地排除在網路空間之外,享受不到信息社會的好處。第四,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以犧牲權利人利益為代價,而是從網路特性出發更好地實現權利人的利益與信息傳播者、使用者利益在網路空間的平衡。從無過錯責任向過錯責任的轉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趨勢,已有越來越多的早期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的國家轉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三)ISP責任構成

根據過錯責任原則,ISP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不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者缺一不可。對ISP而言,難點是如何認定其是否具有過錯。過錯是指加害人主觀上的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在實施某種行為時,心理上有沒有達到其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19]。認定ISP的過錯應採取合理的、謹慎的人的行為標准[20],即把行為人的行為與一個虛擬的標準的合理人的行為進行比較,進而認為行為人有無過失。確定這一標准能夠督促ISP努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先進合理的技術盡量地避免對他人造成損害[21],也有利於維護網路空間各種利益的平衡與各類行為主體的和諧共處。

實踐中用戶要證明ISP是否存在過錯是非常困難的,而ISP確又可能通過監視網路中信息內容發現並制止侵權活動。因此,在早期的網路侵權訴訟中,一些法院認為只要ISP提供的服務客觀上成為侵權行為的工具,就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具有主觀過錯。如在美國第一個有關ISP版權侵權責任案[22]中,被告Frena公司經營一個BBS,一個用戶上傳了170張高清晰度的《花花公子》雜志享有版權的照片。雖然Frena公司發現後立即刪除了它們,但法院仍然判決被告行為構成侵權。過錯推定實際上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因為過錯推定是以確定過錯為目的,在責任的構成要件上,與過錯責任原則一樣,均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最終依據[23]。但過錯推定這種做法,正如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樣會極大地影響網路服務業的發展,也是極不公平的。因此,過錯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難以為外人所知曉,法律必須確立一系列從外部的行為和相關事實與情況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的基本規則,而不能簡單適用過錯推定。

五、 ISP版權侵權責任認定的基本規則及責任限制

如上所述,ISP對網路中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負有合理注意義務,問題是如何認定ISP是否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這是實踐中確認ISP是否具有過錯,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關鍵。DMCA和以及我國最高院解釋正是在如何判定ISP是否具有過錯這一關鍵問題上,確立或澄清了一系列基本規則,從過錯的認定上,對ISP責任做出必要的適當的限制,也就是說,對ISP不課以過高過重的義務,實際上也是限制了ISP在提供服務時應負的法定義務。

(一)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相反在提供服務時卻負有保持中立地位的義務

前文已述,在早期的網路侵權糾紛中,部分法院以「過錯推定」的方法認定ISP具有過錯,而採用這種方式的前提就是認定ISP 「合理注意義務」應當包括監視網路活動、積極發現並制止用戶利用網路服務進行的侵權行為。鑒於此,DMCA第512條(m)款明確規定:ISP沒有監視網路、尋找侵權活動的義務。《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第15條[24]也宣布:成員國不得規定ISP負有監視其傳輸或存儲的信息的義務,以及積極發現相關侵權事實的義務。正如王遷博士所說,這意味著如果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並不能推定其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而具有過失;即使ISP主動採取監控措施,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其本應能夠發現侵權信息,也不能因其確實沒有發現侵權信息而認定其具有過失[25]。

最高院解釋沒有明確ISP不負有監控網路的義務,從相關判例來看,我國法院也不認為ISP負有這樣的義務。在「博庫股份有限公司訴北京訊能網路有限公司、湯姆有限公司侵犯作品專有使用權糾紛案」中,北京二中院指出:「如果要求設鏈者設置鏈接時,必須對鏈接來的內容承擔事先審查的義務,無疑會使鏈接的功能受到阻礙,這對於促進互聯網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設鏈者事先不知道鏈接來的作品存在權利上的瑕疵而予以鏈接,其主觀上就沒有侵權的故意,當然無需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只能由登載作品的網站承擔。」顯然,法院認定ISP並沒有審查被鏈接的信息是否含有侵權內容的 「合理注意義務」。在「《大學生》雜志社訴李翔、北京京訊公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網路用戶李翔將《大學生》雜志中的文章上傳到「首都在線」的個人主頁中。北京二中院認為「根據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僅提供網路技術和設施的網路服務提供商,一般不應對網路使用者的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這同樣說明ISP沒有監視網路使用者行為的義務。因此,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

當然,ISP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並不意味著ISP對網路侵權活動聽之任之,ISP仍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DMCA規定[26]:即使ISP並不實際知曉侵權行為,只要其知道能夠明顯推出侵權行為的事實或情況而不採取相應措施,就應當為損害後果承擔責任。美國國會將這條規則解釋為「紅旗標准」[27],意思是如果侵權行為非常明顯,像一面紅旗在ISP面前公然地飄揚,以至於一個合理的人都能夠意識到侵權行為的存在,則即使受害人沒有就侵權的事實通知ISP,ISP也可能因過失沒有發現和制止侵權行為而承擔責任。

(二)ISP在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范圍內負有阻止侵權信息繼續傳播,防止危害結果擴大的義務

如前所述,實踐中應排除替代責任的適用,ISP承擔責任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ISP是否要為其本身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存儲和傳播的侵權內容承擔直接侵權責任;二是ISP是否要為他人藉助其計算機系統或網路實施的侵權行為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1、ISP直接責任

DMCA對ISP在履行傳輸通道、系統緩存、存儲功能以及在通過提供諸如超級鏈接、網上索引、搜索引擎等信息搜索工具將用戶引向或鏈接到載有侵權信息的網址的行為時的侵權責任做出了限制性規定[28],認為ISP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如實際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侵權行為的發生、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在收到侵權告知後,立即清除該信息或阻止對該信息的訪問,不承擔直接侵權責任。

ISP直接侵權責任,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具體規定,立法應當借鑒DMCA的相關規定,正確認定ISP直接侵權責任,保護ISP和著作權人雙方的利益。

(1)由於ISP除可採取自動化的技術過濾等預防性措施外,不負有對其系統或網路中傳輸、存儲或緩存信息的監控義務,只要不知曉或沒有合理的理由知曉侵權行為,以及知曉後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就沒有主觀過錯,對其系統或網路中技術化的自動傳輸、存儲或緩存的侵權信息不負侵權責任。具體而言,ISP享受責任限制必須符合下列條件:①ISP應遵守信息提供者有關獲取(或訪問)信息的措施,不得更改上述措施;②信息在ISP系統或網路存儲或緩存的時間不得超過合理長的期限;③ISP應遵循業界有關信息刷新的規則;④ISP沒有直接從侵權行為中得到經濟利益;④ISP在收到侵權告知後或得知侵權信息被從源頭移除後或被法律要求移除後,立即採取封鎖網路上某個特定站點或特定用戶賬號(提供侵權材料的人)的方法,或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來達到停止侵權內容傳播的目的。

(2)ISP在享受責任限制的同時,還有例外情形,如:①ISP自己決定把某些材料存儲在其伺服器的高速緩沖存儲器中供用戶訪問,則不管其是否知曉這些材料是否包含侵權內容,都不適用責任限制。②ISP已經知曉某一用戶反復進行某一侵權活動,盡管其可能並不具體知曉每一次侵權行為的發生,仍然有義務以停用其賬號、刪除被緩存信息的方式制止或阻止侵權活動。如果ISP怠於履行這一義務,就可能因具有主觀過錯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在美國著名的Napster案[29]中,法院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一個原因正是在於其明知有用戶反復地進行上傳和下載MP3文件的行為,卻沒有封鎖這些用戶的賬號。在另一起針對接入服務商的訴訟案[30]中,美國法院認定接入服務商只要在知曉侵權行為之後封鎖了侵權者的賬號,就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我國最高院解釋沒有澄清的問題,應當通過以後的立法予以補充。③ISP不得干預權利人採取的聲明、標識等保護其作品的技術措施,否則也可能因主觀過錯而承擔侵權責任。最高院解釋第7條對此有規定。當然這些技術措施應當符合ISP與權利人通過公開、公平、自願協商達成的共識,並且不會實質性地增加ISP運營成本或網路負擔。這一條件有助於鼓勵ISP與權利人協商並採取技術手段防止侵權行為發生。

2、ISP共同責任

我國最高院解釋第4條對網路服務提供商共同侵權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筆者認為,該規定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1)規定所稱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解釋為提供中介服務的ISP。(2)根據該規定,在何種情況下ISP可以被認為「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而承擔責任並不清楚。因此這種認定完全取決於法律為ISP設定的義務,而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承認ISP沒有主動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ISP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對其網路系統中他人傳輸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進行不間斷地監控,ISP提供服務又是通過自動過程進行的,故ISP只有在知曉或應當知曉侵權行為發生,且技術可能、經濟許可的情

法律咨詢一下我團購買房的退款問題

根據你提供的信息,試著分析一下你的問題:

  1. 你和網路營銷商簽署了退款協議,網路營銷商就應該按照退款協議的約定退款給你。這里的退款協議法律上就是合同,應當按照合同(退款協議)的約定履行退款事項。退款必然會涉及退款的數額、時間、方式等問題,這要看退款協議對這些問題有沒有約定。不知道你說的「他們承諾30日內完成退款,原卡原退」是否白紙黑字寫在了退款協議上,如果退款協議上明確寫了,網路營銷商就應該按照退款協議的規定去辦。參見《合同法》第六十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退款協議上沒有寫這些內容,是營銷商的工作人員口頭保證的,你得提供相關證據。如果拿不出證據的話,就不能說營銷商沒有按時退款什麼的。如果你在交涉的過程中有錄音,錄音內容能體現出他們承諾過「30日內完成退款,原卡原退」的話,錄音也可以作為證據。

  2. 如果退款協議白紙黑字寫明「他們承諾30日內完成退款,原卡原退」的話,退款協議上又有你的銀行卡信息,問題就簡單些。營銷商提供的銀行退款憑據上不是你的銀行卡信息,換句話說他們提供不出往你的銀行卡退款的證據,你就可以說他們沒有按照退款協議的約定履行退款義務,違反了退款協議的約定,也就是違約。至於是他們工作人員失誤把銀行卡號弄錯還是他們根本就沒給你退款拿別人的退款信息糊弄你,就不用管了,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你誰都不用找,就找網路營銷商,就咬定他們違反退款協議沒有給你退款,他們要否認,就讓他們拿出往你的賬號退款的銀行憑據來。

  3. 如果退款協議上沒寫明「30日內完成退款,原卡原退」、你也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他們有這個承諾的話,就去交涉,交涉中看能否套出話來讓他們承認做過這樣的承諾,並進行錄音,作為證據。

  4. 還是假設你有證據證明營銷商承諾過「30日內完成退款,原卡原退」,他們提供不出往你的銀行卡賬戶上退款的證據,他們已經違約了。現在你可以要求:a退還原款項b支付30日期滿後到現在為止的相當於銀行同期存款的利息c支付你進行交涉的所支出的通訊費(話費)、交通費、誤工費(只算你為此耽誤的工作日),如果最後打官司的話(這事打110或者12315的話,不是不管用,用處不大他們管不了,不過可以嚇唬他們。你們之間的糾紛是圍繞退款協議這個合同的履行發生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還可以要求對方支付訴訟費、律師費。

  5. 建議你還是先再去交涉一下,態度強硬點,有理有節,誰也別找就去找網路營銷商,咬定他沒給你退。注意把你參團交團購費的收據、轉賬憑證(如果沒有,去銀行列印記錄)、退款協議等證據保管好,真打官司的話這些是關鍵證據。交涉時注意收集進一步的證據。別信口頭的,留存書面的,書面的要有對方的公章。如果還是沒法解決的話,去法院起訴吧。起訴法院是對方所在地(或者退款協議簽訂地)的基層法院,對方所在地要看他的工商登記信息或者營業執照上的住址。起訴的話,建議咨詢一下你們當地的律師(看律師證,別被騙了)。

    還有問題可以私信。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在學校內發起團購活動是否違反法律

不違法
[編輯本段]一、什麼是團購
團購國際通稱B2T(Business To Team),是繼B2B,B2C,C2C後的又一電子商務模式. 即為一個團隊向商家采購,
團購B2T,本來是「團體采購」的定義,而今,網路的普及讓團購成為了很多中國人參與的消費革命。網路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所謂網路團購,就是互不認識的消費者,藉助互聯網的「網聚人的力量」來聚集資金,加大與商家的談判能力,以求得最優的價格。盡管網路團購的出現只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卻已經成為在網民中流行的一種新消費方式。據了解,目前網路團購的主力軍是年齡25歲到35歲的年輕群體,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十分普遍。
團購的商品價格更為優惠,盡管團購還不是主流的消費模式,但它所具有的爆炸力已逐漸顯露出來。業內人士表示,網路團購改變了傳統消費的游戲規則。團購最核心的優勢體現在商品價格更為優惠上。根據團購的人數和訂購產品的數量,消費者一般能得到從5%到40%不等的優惠幅度。據介紹,目前網路團購形式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自發行為的團購;第二種是職業團購行為,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不同類型的團購性質的公司、網站和個人;第三種就是銷售商自己組織的團購。而三種形式的共同點就是參與者能夠在保證正品的情況下拿到比市場價格低的產品。怎樣才能使網路團購的商品最劃算?網路團購經驗豐富的趙小姐認為,參加團購前要先做好市場調查,並且要了解自己要買的商品的價格、品牌以及性能,只有心中有數了,才不會被網上的所謂「團購優惠」弄糊塗。
中國最早出現團購是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而集合所有子公司進行采購。而發展到目前「個人層面」,得歸功於互聯網,由業內有影響的個人或專業的團購服務公司(團購網站)進行召集,將有意向購買同一產品的消費者組織起來,大量向廠家或總代進行購買行為,從而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獲得產品超低價格和服務保障;也可自發組織團購,由消費者自行組織,將自發團購產品信息在網站上發布。網路團購目前已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型城市流行起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中國網眾正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結合中國電子商務的實際所搭建網路團購平台,為廣大商家和業主提供最專業的團購服務。
現在,在團購網站和團購帖子的「省錢才是硬道理」的號召之下,小到圖書、軟體、玩具、家電、數碼、手機、電腦等小商品,大到家居、建材、房產等價格不很透明的商品,都有消費者因網路聚集成團購買。不僅如此,網路團購也擴展到健康體檢、保險、旅遊、教育培訓以及各類美容、健身、休閑等服務類領域。
[編輯本段]二、團購的好處

砍價的本事來源於生活的積累。砍價時要充分利用經驗、膽識和精確的計算。如果你不具有這方面的才能,建議你參加團購集采,時下這種消費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注意不要參加個體行為組織的團購,這種個體行為的團購貨源與售後的服務無法保障。目前各大城市都有專業的團購組織,屬於公司行為,他們的團購價格一般比個體購買的價格低很多,而且他們與商家的合作有合同和法律的約束,一般貨源與售後可以得到保障。
團購的好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團購價格低於產品市場最低零售價,二是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團購能夠帶來上述好處的原因:一是參加團購能夠有效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在保證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獲得合理的低價格。團購實質相當於批發,團購價格相當於產品在團購數量時的批發價格。通過網路團購,可以將被動的分散購買變成主動的大宗購買,所以購買同樣質量的產品,能夠享受更低的價格和更優質的服務。二是能夠徹底轉變傳統消費行為中,因市場不透明和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消費者弱勢地位。通過參加團購更多地了解產品的規格、性能、合理價格區間,並參考團購組織者和其他購買者對產品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購買和服務過程中占據主動地位,真正買到質量好、服務好、價格合理、稱心如意的產品,達到省時、省心、省力、省錢的目的。
[編輯本段]三、團購的風險
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網路團購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規則來約束它,因此,詐騙案也屢見不鮮。對此,網路團購作為一種消費方式,消費者在選擇網路團購以博取價格優惠的同時,更應該全面考慮,對於交易要小心謹慎。
網路團購目前存在著一些陷阱。例如:建材、傢具等行業的產品價格缺乏透明度,有的商家暗地裡拉高標價再打折,這樣消費者就很被動。現在有的網路團購很多是由隱藏在背後的商家發起的,這樣的團購其實就是促銷。
此外,網路團購還存在售後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消費者在參與網路團購,尤其是購買一些大件商品時,一定要咨詢律師或其他相關人士,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消費者還要關注商家的專業水平、售後服務等信息。參加團購時,避免將錢款交付給代購者。
網路團購畢竟只是出於某一特定目的而臨時組織的鬆散團體。現實中,團購者交易成功後就分散了,售後一旦出現糾紛,往往難以再組織起來,這給消費者日後的維權行動帶來困難。因此,網路團購的參與者還應該想辦法簽訂團購協議來規避各種風險。
為了確保購物安全,消費者在選擇團購博取優惠價格的同時,對團購平台的選擇也應該謹慎小心。選擇專業、信譽高的平台發起團購,或參加團購,即可以提高網購安全系數,團購產品的質量及售後服務也能有所保障。
[編輯本段]四、團購產品特點
1、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
2、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3、一般都曾經多次獲得各類獎項。
4、屬於行業龍頭或業內領先者。
5、服務體系完善,售後服務好。
6、產品質量穩定,經得起時間檢驗。
7、能提供完整的企業和產品信息,包括執照、准產證、合格證、檢驗報告、獲獎證明等。
[編輯本段]五、適合團購的人群
1、買東西不會選擇、總是留下遺憾的朋友。
2、擔心個體消費,在售後得不到應有保障的朋友。
3、擔心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的朋友。
4、准備、馬上或已經開始裝修的工薪階層,錢少的朋友。
5、不了解市場價格,不懂得選材,或不喜歡逛市場的朋友。
6、不大會砍價、不喜歡砍價、不屑於砍價的朋友。
7、對自己和親人的健康有強烈責任心,必須購買符合環保標准產品的朋友。
8、在校大學生,經濟實力不強,想買質優價廉而且有服務保障的商品。
[編輯本段]六、團購的流程
團購分開團和跟團兩種,開團者稱為團長,是組織團購的一方,跟團者稱為團員,是參加團購的一方。除團長和團員以外,還有提供商品的一方,稱為商家。
首先是團長開團:
1.團長找到開團的商品,確定團購要求人數、商品品牌、型號及商品團購的價格等。
2.召集團員。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尋找,也可以找周圍的親戚朋友等。為了更好地確定團員人數,有些團長會向團員要求訂金。
3.團員人數達到團購要求的人數後,團長就會組織向商家進行統一購買。團購結束;如果團員未達到團購要求,則開團失敗。
對團員來說,團員不需要和商家接觸,不需要討價還價等:
1.團員看到了團長的帖子,或者被周圍開團的親戚朋友說動,覺得對開團的商品很感興趣,參與團購。
2.團員人數達到團購要求的人數後,向團長付款,領商品、索要相關票據、質保書等,團購結束;如果團員未達到團購要求,則跟團失敗。

㈦ 美團"零元餐"惹官司的法律關系

關於這個案件,個人認為:再次起訴後,法院應支持原告主張,判令「美團」支付500份團購套餐的消費券。
本案涉及的法律關系:消費者在團購網購買團購商品或服務,會產生兩個法律關系,即團購網站與商家的委託合同法律關系,消費者與商家的買賣合同關系。在這起0元團購糾紛中,消費者在美團網上瀏覽到商家信息,就有理由相信美團網得到了商家的授權。商家在美團網的促銷信息系要約行為,而消費者購買是承諾行為,購買成功後買賣合同成立並生效。消費者可要求網站和商家共同承擔賠償損失責任。
網民們的觀點:「不排除是商業炒作。」一名從事多年團購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團購網競爭激烈,為了吸引眼球,各網站會策劃出不少事件增加曝光率和點擊率。「之前這種操作失誤的事情很多,大多數團購網堅決不認賬。遇到較真的,他們也會認賬,但賠付的那些錢比起花錢做廣告來更實惠。」
法院方面的意見:「此案的焦點在於,公平原則與誠信原則的沖突。」該案主審法官表示,公平原則與誠信原則都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原則,但在本案中,這兩個原則有沖突,需要有所取捨。「按照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價格應該在價值周圍浮動,以低於價值過多的價格購買物品,就是明顯的不公平。與此相對應的是誠信,買賣雙方一旦形成約定,就要履行,以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一方毀約,就違背了誠信原則。消費過程中出現了誠信與公平的沖突,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值得法院思考,更值得社會思考。」
個人認為:該案件中,應優先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既然「美團」在其客戶端上推送出了0元團購,消費者參與團購、下單、完成團購,即與美團之間形成了合同關系,美團即應履行其合同義務。美團以工作人員操作失誤這樣的理由抗辯顯然並不能使其免責。試想一下如果該案依據公平原則判決,支持美團方的抗辯。那麼判決可能會起到錯誤的示範作用,今後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電商平台為了博眼球、增加點擊率紛紛推出0元、1元商品或服務,待消費者購買後,電商方面再以操作失誤將訂單下架,不履行合同義務,如此一來,消費者權益將無從保障!

熱點內容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 發布:2025-01-07 19:12:29 瀏覽:74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 發布:2025-01-07 18:36:01 瀏覽:812
韓國領養法規 發布:2025-01-07 18:07:44 瀏覽:122
阜陽中級人民法院段書記 發布:2025-01-07 18:02:35 瀏覽:109
淘寶的確認收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7 16:49:09 瀏覽:80
婚姻法離婚吧現在改為什麼 發布:2025-01-07 16:44:24 瀏覽:179
衡陽法學會 發布:2025-01-07 14:48:33 瀏覽:862
教育儲蓄管理辦法屬於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07 14:21:23 瀏覽:933
中華民族共和國行政法 發布:2025-01-07 14:03:34 瀏覽:363
什麼法律援助事項不查經濟 發布:2025-01-07 13:08:23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