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監督的法律效力是等同的對嗎
㈠ 行政監督與行政法制監督(監督行政)有什麼不同
行政監督與監督行政的區別:
1、性質不同。行政監督是行政權的一種形式,又稱行政監督檢查;監督行政是對行政的監督。行政監督檢查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職能所實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並能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監督行政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社會性,有的具有法律意義,有的不具有嚴格的法律意義。
2、監督的主體不一樣。行政監督是對政府和行政人員進行監督;監督行政是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工作人員員是否遵守法律進行監督。行政監督檢查的主體只能是行政主體,而監督行政的主體主要是行政主體以外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
3、監督的對象和客體不同。行政監督檢查的對象是行政相對人,其客體是行政相對人的守法行為和執行行政決定、命令情況等。而監督行政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其客體是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所實施的行為。
4、監督內容不同。行政法制監督,是指享有監督權的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專門行政機關以及一般公民依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使職權和與行使職權有關的行為實施的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群眾組織、民主黨派、公民等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工作人員員遵守法律,執行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的活動。
(1)各種監督的法律效力是等同的對嗎擴展閱讀:
監督是即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監視、督促和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行政監督可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通常由:
1、以行政監督的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可以分為一般監督與特別監督。
2、以行政監督的內容為標准,可以分為公安、工商、海關、資源、環境保護、審計等行政監督。
3、以其實施的時期為標准,可以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
4、以其主體的任務為標准,可分為依職權的監督與依授權的行政監督。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監督
㈡ 人大的監督和政協的監督有什麼區別
一、人大監督
1、人大監督的定義: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權(簡稱人大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職權,是人民的神聖權利。人大監督制度,是作為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人大監督的性質: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
二、政協監督
1、政協監督的定義:
政協的監督是指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愛國人士,就國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務提建議、意見和批評,其中主要是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監督。
2、政協監督的性質:
政協的監督屬於民主監督。
(1)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不僅是我國政治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而是一種以體現中國政治民主和協商合作精神的政治性監督。
(3)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是依照政協章程開展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主監督。
(4)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和我國其他各種監督一樣,都可以發揮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作用。
總之,人大監督屬於權力監督,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政協監督屬於民主監督,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
㈢ 地方規章與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嗎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意思是同等的法律效果、作用。
地方性法規高於地方政府規章,而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不可以說地方性法規高於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這是因為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立法的而地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所以地方性法規就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具有法律效力,是因為省級政府與中央部委是平級的,所以是同等法律效力。
《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爛茄笑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3)各種監督的法律效力是等同的對嗎擴展閱讀:
一般法與特納茄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
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飢含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
㈣ 法律監督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法律監督的主體大致分為三種: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企業等。
主體制力
可概括為三類: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這種監督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具有法律強制力,在一國的法律監督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社會組織:包括各政黨、社會團體、群眾組織和企業、事業單位。
這種監督不同於國家機關的監督,它不以國家名義進行,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有組織性、廣泛的代表性,因而是監督體系中的重要力量。
公民:按照人民主權原則,每個公民是政治權利的主體和國家的主人,因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監督主體。這種監督廣泛、直接而具體,起作用不可忽視,是法律監督體系的基礎。客體:對於法律監督客體的范圍,法學界有兩種理解。所有人: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監督的客體包括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
㈤ 什麼監督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直接監督是指監督主體的監督行為能直接產生法律效力。包括行政監察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上級公安機關等監督行為。人大執法監督、各級行政監督、政協監督、紀檢監督、司法監督,均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五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一)提出再審檢察建議;(二)提請抗訴或者提請其他監督;(三)提出抗訴;(四)提出檢察建議;(五)終結審查;(六)不支持監督申請;(七)復查維持。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受理的案件,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應當將案件辦理結果告知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
第五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並作出決定,但調卷、鑒定、評估、審計、專家咨詢等期間不計入審查期限。對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案件和對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件的審查期限,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㈥ 人大的職權可以說成有民主監督嗎
人大監督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強制性監督
人大監督與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各種形式的監督,在對象、內容、范圍、程度等方面是不同的,因而在法律地位和效力上是有區別的。
一是人大監督不同於黨組織的紀檢監督。黨的紀檢部門根據黨章規定,監督、查處的是違反黨紀的黨組織或黨員,它對黨員的最高處分是開除黨籍。至於違反政紀國法的,根據情況分別由行政監察部門、司法部門或人大及其常委會實施監督。不能用黨紀處理代替人大監督。
二是人大監督不同於政府的行政監察。行政監察和人大監督有某種交叉的情況,這是因為行政監察對象中國務院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命的,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及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由縣級以上地方人大選舉或常委會決定任命的,這些人執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行為,既要接受行政監察機關的檢查、監督,也要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檢查、監督。但人大監督同政府監督在監督對象、監督內容、監督程序、監督依據、監督處理許可權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比如,在處理許可權方面,政府監察機構根據檢查、調查結果可以作出監察決定或提出監察決議,但涉及人事處理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人事處理許可權和處理程序的規定辦理。其中屬於罷免、撤銷由人大或人大常委會選舉或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則屬於人大或人大常委會的職權。
三是人大監督不同於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主要是對法院、公安機關以及監獄、看守所、勞改勞教部門的活動進行監督;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也主要限於違犯刑法的案件。
四是人大監督不同於政協的民主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也包括對憲法、法律實施情況及國家大政方針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但這種民主監督,不具有國家權力的性質,沒有法律效力,它主要是通過提批評建議的形式發揮監督作用。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則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對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
五是人大監督不同於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媒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各級管理者的一種間接檢查、監控和督促,是社會監督、群眾監督的媒體形式。它一般不像人大監督那樣將批評意見直接反映給「一府兩院」或有關部門,而是通過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公布於眾,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壓力,促使被監督對象及主管部門積極迅速解決問題。輿論監督也不具有強制性,其監督的力度存在一定的局限。
㈦ 什麼是法律監督有哪幾種
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那麼你對法律監督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法律監督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法律監督的介紹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從法律的有關規定看,人民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在內容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對法律執行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國家公務員職務活動中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立案、偵查和公訴,對法律遵守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嚴重違反法律以至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追訴,對法律適用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三大訴訟活動中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以及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進行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專門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檢察院專門行使,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專門職責。檢察機關如果放棄對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就是失職。因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主體都能進行的一般性監督。二是法律監督的手段是專門的。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別規定的。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以及對訴訟過程中違反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等,都是只有檢察機關才有權使用的監督手段。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法律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規定了一定的程序規則,這些程序規則可能因監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有立案偵查的程序,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有提起公訴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提起抗訴有提起抗訴的程序,糾正違法有糾正違法的程序。
程序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法律監督的效果在於啟動追訴程序或者救濟程序。對於嚴重違法構成犯罪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啟動追訴程序,提請有權審判的法院進行審判;對於構成違法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對行為人有管轄權的主體追究責任;對於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作出決定的機關啟動救濟程序以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後性的監督。只有當法律規定的屬於法律監督的情形出現以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行為。並且,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違法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
法律監督的意義
法律監督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重要手段,對健全國家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法律監督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需要。法律監督有利於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方略,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二)法律監督是制約權力濫用的基本手段。法律監督有利於促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正確行使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法律監督是完善國家法制的內在要求。法律監督有利於人民行使監督權,有利於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有利於促進法制逐步趨於完善。
法律監督的分類
基本分類
法律監督的分類,是指按照不同的標准,從不同角度對法律監督所作的基本分類,通常也稱為法律監督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1)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
(2)縱向監督和橫向監督。
(3)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
(4)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
(5)國家性的監督和非國家性的監督。
——沈宗靈主編:《法學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頁。
標准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律監督作不同的分類:
(1)根據法律監督的來源不同,可以把法律監督分為系統內的監督和系統外的監督。(也可稱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
(2)根據法律監督的階段不同,可以將法律監督分為事前監督、日常監督和事後監督。
(3)根據法律監督的主體不同,可以將法律監督分為國家法律監督和社會法律監督。
--孫國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437頁。
角度分類
對於法律監督可以按不同的標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各種分類,基本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1)根據監督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國家監督(又稱國家機關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類。
(2)根據監督主體和被監督的國家機關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的不同,可以分為縱向監督和橫向監督。
(3)根據監督主體和被監督的國家機關是否屬於同一系統,可以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
(4)根據監督實行時間的先後,可以分為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
(5)根據監督的性質和效力,可以分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和不具法律效力的監督。
(6)根據監督的內容可分為立法監督和法律實施的監督。
--李龍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