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在美國會因為低齡不用負法律責任嗎

在美國會因為低齡不用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時間: 2024-07-15 16:53:34

❶ 美國惡意補足年齡規定

惡意補足年齡

1997年10月1日中國新刑法典開始實施,其中刑法典第17條對中國自然人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直接關繫到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負、怎樣負刑事責任的問題,意義重大。就對法定年齡與辨認控制能力的規定而言,刑法對犯罪主體的質的要求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成年人明顯具有這種能力(某些精神病人除外),反之,幼年人明顯沒有這種能力,因此,幼年人不可能成為犯罪主體。問題是出於從幼年向成年過渡時期的人,其辨認控制能力難以具體認定。英美普通法對於10歲以上不滿14歲的人制定了特殊規則,這些人因為年齡小,原則上無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但是,惡意補足年齡,如果他們知道是惡行而實施時,則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就是惡意補足年齡。本文擬對刑責年齡的分類、世界各國的刑事責任年齡進行介紹,並對我國刑事年齡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以求得立法司法實踐的平衡,既保護好未成年人,又使社會安全受到保障。惡意補足年齡這種做法既說明對主體質的要求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也說明幼年向成年過渡時期的人的辨認能力難以認定。[1]「惡意補足年齡」不但可以使刑法典第17條的法條表達清楚、人格化,而且有利於指導司法實踐。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和法律依據

刑事責任是我國刑法中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僅在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就有14個條文22處提到了「刑事責任」,在附屬刑法條款中,刑事責任這一術語則更為常見,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刑法中有關犯罪和刑罰的規定都是圍繞「是否追究刑事責任」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責任」而展開的。因此,刑事責任應當被視為刑法中的一個基本范疇。[2]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
刑法責任是犯罪人因刑事法律的規定而應當為其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所承受的,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以刑事處罰、非處罰的處理或單純宣告有罪的方式對其行為進行否定評價的負擔。
(二)刑事責任主要特徵
1.刑事責任是刑事法律規定的一種應當承受的負擔。「責任」一詞有兩種含義:積極意義上的責任是指分內應做的事;消極意義上的責任則是指由於沒做好或沒做到分內的事因而應負擔的過失。而刑法中的行為規定是指行為人應履行義務范圍內的,所以說刑事責任屬於消極意義上的一種責任,本身具有某種負擔之意。刑法條文在使用「刑事責任」一詞時,也主要是同「負」、「不負」連用的。如《刑法》第17條第1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刑事責任因犯罪行為而產生。即是說,犯罪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刑事責任產生的原因,沒有犯罪行為就不存在刑事責任問題。具體而言,犯罪行為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單位,出於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實施的侵犯刑法所保護的射虎關系並為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因此,對不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
3.事責任以刑事處罰、非刑事處罰方法的處理或單位否定性法律評價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三)刑事責任在刑法中的地位
從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刑事責任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也應當承認,刑事責任的重要地位在我國刑法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或者說,刑事責任目前在刑法的實際地位與其重要意義還不相稱。在針對未成年范圍范疇而言,筆者認為雖然刑法第17條第1款中明文規定,但甚至在司法解釋中都沒有出現將之細節化到不足16周歲的公民在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行為能力時的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這是刑法理論的一個盲區,忽略了未成年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的成熟度問題。就刑事立法方面來看,刑事責任是衡量對行為是否規定為犯罪和如何配置犯罪的依據。就司法方面來看,刑事責任是審判機關決定是否適用刑罰和如何適用刑法的標准。總之,對犯罪人是否判處刑罰以及判處什麼刑罰,一般來說都取決於人的刑事責任。但刑事法律的規定才是形式的前提和保障。就刑事責任根據學說而言,筆者想綜述前蘇聯學者E.C.烏捷夫斯基所倡導的罪過說[1]和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提出的哲學和法學根據說[2]。這兩種學說分別強調了刑事責任的基礎是行為實施危害行為過程中存在的一種心理態度,以及刑事責任的根據是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可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概括:「如果不說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的議論道德和法的問題」。[3]
二.我國現行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及根據

(一)我國現行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犯罪應負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成為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
(二)我國刑法確定刑事責任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的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我國現行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參考了國外立法例,同時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又具有我國自己的特點:凡屬於該責任年齡時期不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一律不追究或不應當一並追究刑事責任。有些案件可以作為情節考慮。[4]

上文中提到「有些案件可以作為情節考慮」是具有科學依據和現實依據的。因為就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犯罪的現狀及特徵來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世界各國均形或不應當一並追究刑事責任。有些案件可以作為情節考慮。

上文中提到「有些案件可以作為情節考慮」是具有科學依據和現實依據的。因為就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犯罪的現狀及特徵來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世界各國均形成了犯罪低齡化的趨勢。我國目前已滿14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約有1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0%。未成年犯罪人佔全國青少年犯罪人總數的比例,從全國公安機關的統計看:1982年為29.8%,1983年為26%,但絕對數上升12.6%,1984年為32.3%,1985年為43.4%,1986年為30.8%;從全國人民法院的統計看:1984年為11%,1985年為13%,1986年為16%。[5]加上犯罪黑數,實際上還要高於這個數字。這種總的上升趨勢固然與我國近年來人口結構中未成年人的比率增加有關,但也足以說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相當的比重和嚴重性。
而未成年人觸犯刑律的特徵更揭示了這類犯罪的嚴重性和危害性:(1)暴力成份明顯 ,少年犯罪中暴力傾向日益明顯是當前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一個特徵。據塗敏霞的《第四屆亞洲青少年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表明,青少年犯罪中暴力型犯罪案件在1991年末僅占總數的7.8%,1995年底猛升到21.95%,1996年更達到36.2%。而從犯罪類型來看,在近十年中,青少年殺人罪犯一直佔全部殺人案犯的50%左右,強奸案犯佔55%以上,傷害案犯佔67%。其中以搶劫案為例,50年代青少年搶劫犯罪佔1.25%,80年代時佔5.88%,而目前已飆升到25%左右。究其原因,根本上來說是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暴力成分主要體現在犯罪的手段上,而能夠作為犯罪手段的根本要素不外乎體力和智力,體力在犯罪中的外化表現主要就是暴力。青少年在犯罪中之所以傾向於使用暴力,正是因為他們在生理的發展水平上已接近成人,基本上已處於一生當中顛峰狀態,而智力的發育相對於體力來講,相對要落後不少。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的體力比智力有著明顯的優勢,因而體力自然是他們作為犯罪手段的首選。此外,暴力犯罪還有行為模式簡單,耗時少,易操作,突發性強的特點,這與青少年分析、思維水平不成熟,易沖動的心理特點是分不開的。(2)案情簡單,激情犯罪多。青少年犯罪在事先往往沒有明顯的動機和明確的作案目標,沒有細致周密的謀劃部署,通常只是因為某些偶發事件而突然起意,在直接慾望的支配下發生的犯罪佔多數。據有關部門統計,在青少年犯罪中具有突發性質的案件約佔57%。從青少年的犯罪中基本上能夠看出其原始動機,如為滿足自己支配欲而發生的傷害、兇殺案件;為滿足佔有欲而發生的搶劫、盜竊案件;為滿足性慾而發生的性犯罪等。犯罪動機的產生根源於心理的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機制不成熟,經濟、社會地位較低,往往不能夠理智控制自己的心理或通過多種正當途徑去滿足自己的慾望,犯罪便成為其實現心理平衡、滿足慾望的途徑。犯罪源於不良的動機,不良的動機根源於不健康的心理,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不穩定,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3)團伙犯罪現象突出。據某市對30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調查統計表明,結伙犯罪有21件,佔70%,從14歲到17歲,結伙作案比例與年齡增長成反比,其中14歲的少年作案結伙率為100%。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對於青少年而言,由於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二是青少年渴望被同齡人關注的心理在獨生子女的家庭里,在學習壓力巨大的學校里都無法得以完全的滿足,於是他們不得不轉向社會。(4)在發展趨勢上,青少年犯罪呈現「低齡化」、「女性化」、「惡性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勢頭。
綜上所述,在未成年人觸犯刑律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愈發嚴重的形勢下,立法者有義務為此擔憂並做出法規上的完善。而在司法實踐當中,特別是法官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定罪量刑時,除了考慮一般的治安或行政處罰,也應該考慮到刑事處罰。

三.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和影響因素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簡言之,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一)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
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包括辨認行為能力和控制行為能力。其中,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作用、後果的分辨認識能力。也就是行為人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刑法所禁止、譴責和制裁。例如,一個人在實施殺人行為時,能不能認識到殺人為刑法所禁止,如果有肯定的認識,就具備了認識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決定自己是否以行為觸犯刑法的能力。例如,能否選擇自己實施或不實施殺人行為,有這樣的選擇自由,就具備了控制能力。

能力中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一方面,辨認能力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有認識,才談得上憑借這種認識能力而自覺有效地選擇和決定自己是否實施觸犯刑法的行為的控制能力。只要確認某人沒有辨認能力,他便不具備控制能力,從而不存在刑事責任能力。控制能力的具備是以辨認能力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不具備辨認能力的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幼年人和患嚴重精神病的人,自然也就沒有刑法意義上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責任能力的關鍵。在具備辨認能力的基礎上,還需要有控制能力才能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只要確認了控制能力就一定具備辨認能力。人雖然有辨認能力,但也可能不具有控制能力而並無刑事責任能力。由此可見,僅有辨認能力而沒有控制能力,就沒有了選擇和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就不成其為刑事責任能力;控制能力的存在又須以具備辨認能力為前提,因而不可能存在僅有控制能力而沒有辨認能力的情況。總之,刑事責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必須齊備,缺一不可。
(二)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
一般說來,影響和決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程度的,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知識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腦功能正常與否的狀況。前者主要受到人幼年向成年成長的年齡因素的制約。後者則受到人是否患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種類、程度和特點的影響。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喪失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也會有一定的影響。[6]
就對法定年齡與辨認控制能力的規定而言,刑法對犯罪主體的質的要求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成年人明顯具有這種能力(某些精神病人除外),反之,幼年人明顯沒有這種能力,因此,幼年人沒有任何罪過,不可能成為犯罪主體。問題是出於從幼年向成年過渡時期的人,其辨認控制能力難以具體認定。英美普通法對於10歲以上不滿14歲的人制定了特殊規則,這些人因為年齡小,原則上無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但是,惡意補足年齡,即如果他們知道是惡行而實施時,則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法定年齡與辨認能力對犯罪成立與否的重要影響

國外刑法理論歷來認為,辨認控制能力的有無既要由精神病專家進行心理的、醫學的鑒定,同時要由法官進行法律的、規范的判斷。但這二者做出的判斷有時一致,有時並不一致。所以在司法實踐上很難鑒定未成年行為人是否具備必要的辨認控制能力。因此,不可能從刑罰適應能力方面來解決上述問題,只能用以下方式尋找答案。[7]
(一)承認辨認控制能力本身影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這種方式肯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立法者當然也會肯定他們對一般犯罪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因為一般犯罪的性質與危害明顯重於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那麼,立法者為什麼規定他們只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承擔行政法律責任,而不對一般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呢?因為行為人的辨認與控制能力本身能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當行為人的辨認與控制能力本身能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當行為人的辨認控制能力較低時,其實施的危害行為不能達到犯罪的程度,因而不能承擔刑事責任;但其行為達到了一般違法的程度,因而應承擔一般法律責任
(二)刑事政策上的理由
刑法規定的後果主要是刑罰,刑罰雖然具有積極功能,「但是,刑罰是給予拘束自由這樣的重大痛苦的措施,其本身並非理想的而是不得已的社會統治手段。」「即使行為侵害或威脅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須直接動用刑法。可能的話,採取其他的社會統治手段才是理想的。」[8]危害程度較輕的行為不作為犯罪處理,是控制刑法的出發范圍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對適用刑罰導致消極作用過於明顯與重大的情況不適用刑罰,也不失為良策。在筆者看來,刑罰的消極作用適用於青少年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大。

綜上所述,辨認控制能力之所以能成為犯罪主體的要件、犯罪構成的要件,除了現行刑法理論所說的兩點理由之外,關鍵還在於辨認控制能力本身影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以及刑事政策上的理由。
由於法定年齡與辨認控制能力對犯罪的成立與否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慎重認定。在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上,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所謂辨認控制能力,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對一般行為的辨認控制能力,而是指對自己所實施的刑法禁止的特定行為的辨認控制能力。例如,一個12歲的人殺人後將屍體予以隱藏並且撒謊說自己沒有殺人的,證明他知道殺人是惡行,這種惡意便補充了年齡的不足,因而追究刑事責任。英美普通法的這種做法既說明對主體的質的要求是具有辨認控制能力,也說明處於從幼年向成年過度時期的人的辨認控制能力難以認定。大陸法系國家不採取上述辦法。而是通過直接規定年齡的方法來解決。因為一方面,現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能使司法機關很簡單地測量過渡時期的人的辨認控制能力,僅憑科學技術測定一個過渡時期的人有無辨認控制能力進而認定其是否符合犯罪主體的質的要求,並不現實;採用惡意補足年齡的方法,則會導致認定上的隨意性,從而有損法的安定性,與法制理念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人的辨認指控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隨著身心發育、接受教育和參加社會實踐逐漸增長的,因此,人的辨認指控能力受到年齡的制約,只有達到一定年齡的人,才會具有辨認指控能力。所以,刑法採用通過規定年齡來確定過渡時期的人是否具有辨認指控能力的方法。即凡是達到法定年齡的人,只要沒有精神病,就認為具有辨認指控能力;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不管實際能力如何,也認為沒有辨認指控能力。這可謂法律上的擬制。法律的擬制總是蘊涵著平衡,或者說,法律的擬制無害與任何人。所以,通過年齡來認定辨認指控能力,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但也不可否認,在某些情況下,擬制歪曲真實。如13少年大學生,在刑法上也被擬制為沒有辨認指控能力的人;反之,已滿15的人,即使其辨認指控能力實際上低於13周歲的人,也被刑法擬制為具有相對辨認指控能力的人。這確實非常僵硬,但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因為如果不這樣規定,就沒有可操作的具體標准。在此意義上說,通過年齡來規定辨認指控能力又是一種不得已的方法。

結論
刑法用以預防犯罪的基本手段是刑罰,而刑罰適用的前提是犯罪人對其所實施的犯罪負有刑事責任。「一個人在法律上是否應因他所實施的某種行為而在法律上承擔受懲罰的義務之問題,引出了是否符合承擔刑事責任之所有各種要求之十分一般性的問題,並因而將包容是否所實施的那種行為,無論伴隨它的是什麼精神因素,都應受到法律懲罰的問題。」[10]因此,合理地解決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是理性地運用刑法同犯罪做斗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已經看到,什麼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即犯罪對社會的危害。這是一條顯而易見的真理,但是有人仍然認為犯罪時所懷有的意圖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看來他們錯了。因為,這種標尺所依據的只是對客觀對象的一時印象和頭腦中的事先意念,而這些東西隨著思想、慾望和環境的迅速發展,在大家和每個人身上都各不相同。就未成年人觸犯刑律來說,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就其心理因素的可能不夠成熟而忽略了真正的因素:犯罪的實質。心理因素即罪孽的輕重取決於叵測的內心墮落的程度,除了藉助啟迪之外,凡胎俗眼是不可能了解它的,因而,怎麼能以此作為懲罰犯罪的依據呢?[11]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司法心理學與刑法理論還沒有展開對部分辨認控制能力的研究,但司法實踐中存在部分辨認控制能的情況則是不容否認的。對這種情況進行調查、討論、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涉及具體的行為人究竟對某些犯罪應否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不滿14周歲以及不滿16周歲的人處於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年代,因為他們實施了越軌行為便科處刑罰,會導致他們在封閉的監獄里度過相當長時期,不僅喪失各種正常教育的機會,而且會導致人格異常,就業機會減少,從而對他們的未來生活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可以說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救助未成年人的。特別是在罪刑法定的當代法制社會,未成年人在法定年齡與辨認控制能力都被硬性的規劃了成熟度的界限。「惡意補足年齡」只會是紙上談兵的理論,但是其中確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隨著社會發展,幼年到成年過渡的加速和提前,都需要法律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在這些調整中,筆者希望「看到惡意補足年齡」的輪廓會在明文規定的法條中顯現出應有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66頁至180頁
[2].齊文遠、周詳:《刑法、刑事責任、刑事政策研究——哲學、社會學、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193頁至213頁
[3]《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54頁。
[4].刑法學全書編委會:《刑法學全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1993年出版
[5]塗敏霞:《第四屆亞洲青少年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
[6].張智輝:《理性地對待犯罪》,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158頁至264頁
[7](英)克羅斯(Cross,L.),(英)瓊斯(Jones,F.):《英國刑法導論》,據英國巴特奧爾茲公司1980年英文版譯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8][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I》,有斐閣1972年出版,第44頁、第47頁
[10]武天成:《青少年犯罪原因之探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11](意)貝卡利亞:《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82頁至84頁

❷ 美國有死刑嗎

美國是各州各法,現在有12個州完全廢除死刑,38個州保留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州中,有的州一直將死刑備而不用,長期沒有執行死刑,而且絕大多數州都規定只有嚴重謀殺罪(通常是一級謀殺罪)才可以判處死刑。

廢除死刑的這12個州是:
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緬因州、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愛荷華州、西弗吉尼亞州、麻省州、羅得島州、佛蒙特州。

保留死刑的州有以下
AlabamaAL亞拉巴馬
ArizonaAZ亞利桑那
ArkansasAR阿肯色
CaliforniaCA加利福尼亞
ColoradoCO科羅拉多
ConnecticutCT康涅狄格
DelawareDE特拉華
DistrictofcolumbiaDC哥倫比亞特區
FloridaFL佛羅里達
GeorgiaGA喬治亞
IdahoID愛達荷
IllinoisIL伊利諾斯
IndianaIN印第安納
KansasKS堪薩斯
KentuckyKY肯塔基
LouisianaLA路易斯安那
MarylandMD馬里蘭
MississippiMS密西西比
MissouriMO密蘇里
MontanaMT蒙大拿
NebraskaNE內布拉斯加
NevadaNV內華達
NewHampshireNH新罕布希爾
NewJeresyNJ新澤西
NewMexicoNM新墨西哥
NewYorkNY紐約
NorthCarolinaNC北卡羅來納
OhioOH俄亥俄
OklahomaOK俄克拉何馬
OregonOR俄勒岡
PennsylvaniaPA賓夕法尼亞
SouthCarolinaSC南卡羅來納
SouthDakotaSD南達科他
TennesseeTN田納西
TexasTX得克薩斯
UtahUT猶他
VirginiaVA弗吉尼亞
WashingtonWA華盛頓
WyomingWY懷俄明

❸ 不滿14歲的孩子殺人,要不要判刑

不滿14歲的孩子殺人,要不要判刑?「要不要」涉及到社會評價的問題,「能不能」涉及的是法律規定問題。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構成犯罪主體,哪怕是幹了天大的錯事,法院都不能判他有罪。今天主要給大家聊一下「要不要判刑?」的問題,換個說法就是多大的孩子犯罪後需要判刑?

結束語:

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目前仍爭論不休。任何一條法律的實施與修改,都有其利與弊,究竟孰重孰輕?朋友們對此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熱點內容
什麼辦法治療打呼嚕 發布:2024-12-28 10:26:34 瀏覽:799
法院審判被告 發布:2024-12-28 10:12:35 瀏覽:884
哪個軟體能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4-12-28 10:10:26 瀏覽:740
律師紀律 發布:2024-12-28 10:08:56 瀏覽:81
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 發布:2024-12-28 10:01:39 瀏覽:682
香港律師發型 發布:2024-12-28 09:54:23 瀏覽:269
楊爍律師 發布:2024-12-28 09:52:56 瀏覽:170
獲嘉博苑律師 發布:2024-12-28 09:38:16 瀏覽:640
行政法林鴻潮88表格 發布:2024-12-28 09:35:59 瀏覽:65
民法典的活動主題 發布:2024-12-28 09:31:09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