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林森浩法律知識

林森浩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4-08-12 16:05:20

『壹』 如何看待高學歷的人犯罪

高學歷犯罪者們頻頻進入公眾的視野:

林森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在中山醫院見習期間,牽涉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黃洋被投毒死亡案。2013年4月,警方初步認定同寢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被刑事拘留。2014年2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林森浩死刑。

朱海洋,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博士生,在同學印象里,朱海洋「是一個正常、陽光的人。2009年因求愛不成把女同學殺害,2010年4月19日被當地法院法官裁定一級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張克強,研究生學歷,廣州華美集團總裁、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人物,自2006年起,他帶領7個本科生的高智商犯罪團伙,巧妙地將價值44多億的國有資產轉移。雲南省公安廳經1年多的偵查,8名被告人被推上被告席。

肖明輝,一個「想幹事、能幹事」的高學歷年輕幹部,一名海南十大傑出青年等諸多榮譽的獲得者,在工程招投標項目獨攬大權後,難以抵擋金錢誘惑,總造價達5億元的安置房項目最終使他走向腐敗墮落的前沿。

高學歷犯罪者屢屢出現,造成的影響不是普通犯罪者所能比擬的。高學歷者,往往都具備過人的能力、技術、心理素質甚至是智商。很多高學歷者甚至成了電子信息時代高科技犯罪的主要角色。透過種種案例,我們不難看出,「高學歷犯罪」者文化層次高,其犯罪手段復雜多樣,利用掌握的知識鑽法律空子,社會危害性更大。

其次就是,作為高學歷者,在社會上往往都是受人尊敬,被視為榜樣的人物,他們的犯罪行為同樣更加受人關注,而他們的罪惡也會更加動搖社會的正確價值取向。

精英們緣何沾染上罪惡

作為各行業各領域的精英人才,他們本應該是利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做好事,然而卻走上犯罪道路,值得引起人們的深思:高學歷是否和高素質稱正比?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高學歷的人走上不歸之路?

社會學家王開玉認為,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問題學生」日漸增多。當他們走進大學或走向社會後,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便會顯現出來。高追求,愛攀比是高學歷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自我疏導,另找出路,往往就起了犯罪動機。

不可否認我們的社會存在著這些問題:貧富差距懸殊,有些時候「拼爹」甚於拼才,部分民眾存在仇富心理。在部分地方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教育者又疏於對他們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在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後發現自己仍然比不過一些本身就家庭條件優越的人,自然會導致心態失衡,因此就導致了他們鋌而走險,無視法律地去謀求利益。

高學歷犯罪歸根結底是無視法律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道德與法律的約束是維持國家和社會健康運行的基礎。歐洲之所以從荒蠻到發達,在經濟積累的同時也是遵循著道德與法律的約束。

無論任何人,即使是高學歷者,走上犯罪道路,除了喪失基本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懂法律、無視法律、不敬畏法律。基層教育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這些包含法律的課程,由於不是考試科目而被一再壓縮。高等教育中的普法教育完全不受重視,甚至成為了主修科目之餘的「休閑」課程。

高校應真正把這門課落到實處

高學歷本應具備更高的修養,包括法律修養,但是現在的學歷教育主要是知識的教育,很少有人格、法律、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加上一些求學者也主要是以學歷做敲門磚,急功近利,所以根本談不上提高修養。這樣教導出來的學生,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貳』 思考「復旦投毒案」,討論什麼是法治思維如何維護法律的權威

林森浩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單純簡單的環境,是一個年青人嚮往的地方,是一個基至有點聖潔的象牙塔,在這樣的學校,他必須像機器一樣精準,不能犯任何錯誤,在他經歷過的幾百場考試中,任何一個大的失誤就會直接導致被淘汰,以致於他也沒有學會犯了錯誤該怎樣正確的面對錯誤和解決錯誤,也會因為他會用對自已那種幾乎嚴苛的標准衡量別人,其結果是難以理解和諒解別人,與人交往產生困難,正如一個在無菌室中培養出來的物種,沒有任何疾病抵抗力一樣。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心理也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有豐富的潛意識,這是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惡的根源,人們的理智會把惡的或是荒唐的的潛意識壓制下去,但荒誕不經的歪理邪念也會在環境的誘導下變成行動,
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林森浩自已也弄不明白當時怎麼會突然會冒出如此愚蠢的念頭,而這個念頭卻輕易地變成了行動,加上自已沒有及時糾錯,結果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兩年對他來說是痛苦的煎熬,
他的思想也在這種煎熬中成熟,由一個文弱的書生,變成了一個敢於擔當的男子漢,他最終選擇了以生命承擔錯誤。

從整個案件來看,林森浩似乎沒有很強的動機要致黃洋於死地,黃洋死了他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相反後果非常可怕,這看起來不像是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案,而更像是一個失控的鬧劇。一邊是名校高材生,前途一片光明,一邊是黑暗的地獄,相信稍有智商的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林事後沒有毀滅證據的行為,這個案子毀滅證據太容易了,從中毒到懷疑到嫌疑人,有1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只要反復清洗一下飲水機,相信沒人會搞清楚真相,(黃洋喝完有毒的水後,感覺水味道不好,怕其它同學喝,自已還洗了一下飲水機)。而不加掩飾的拎著這么一大袋黃色的東西進進出出,難道他不知道學校到處都有監控錄像,在學校這個人口稠密的地方,難道不怕有人事後會想起點什麼。他一直在用這個有毒化學品做實驗,還寫了好幾篇了論文,卻用這個毒死自已的室友,做為一個高智商的人,難道不會想到事發後警方會很快找到他,他不加思索的把一整袋亞硝基二甲胺全部拿走,難道不會想到學校實驗室會追查這種物品的去向(他認為不需要這么多,並把剩下的帶同袋子都扔掉了)。
林很坦然,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的很清楚,不像隱瞞了什麼,說他在做大鼠實驗的時侯,有幾只老鼠死了(但大部分老鼠都活蹦亂跳,沒有中毒),他沒有必要說這個;林對黃洋做B超,說肝臟沒有問題,然後又覺得自已多嘴,他也沒有必要說這個;還有他說聽見黃洋喝了有毒的水,自已裝睡,這些話他不說,沒人會知道,一說出來,就把自已完全鎖定了。黃洋到死也不知道是自已的室友放的毒,他喝了毒水之後立即就感覺惡心,如果兩個人真有很大的矛盾,他難道不會懷疑到林森浩。
可見林還是很坦白的,態度也是很誠懇的。林不同意律師為自已做無罪辯護(後面的換律師風波和無罪辯護是監獄外面的人所為,在關押期間,林森浩和律師及父親是隔離的),整個過程中,林的心態很坦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相信他應該沒有說謊,同樣的,他說自已在愚人節只是想愚弄黃洋一下(戲弄、整或玩一下的意思,後來稱之為惡作劇),這個應該也是真的。

林黃兩人的關系並沒有發展到非取他人性命不可的程度(最終也沒有給出一個讓人心服的動機,一個成年人怎麼可能因為瑣事而動殺機,兩人沒有名利之爭,沒有公開的矛盾,沒有吵過嘴打過架,那些說兩人不合的所謂人知情人真的是重重地踩了林森浩一腳,一個人一生能真正合的來的人屈指可數,如果因為不合就動殺機,那要殺多少人?有人說是妒嫉,黃洋是特困生,讀大學全靠自已掙錢,在這個金錢社會,實在沒有可以讓人妒嫉的地方;也有人說黃洋能力高,遭人妒嫉,其實黃洋考大學考了兩年,而林卻一直成績良好;
也有人認為是看不慣黃洋,但是沒有人會因為看不慣別人就要置人於死地的),林應該是沒想到到這種化學葯品毒性如此大,超出了他的估計,他用這種化學品做實驗,那個是用於老鼠,跟人的反映是不同的,黃洋的死超出了他的預料。年青人,都會做一些荒唐的事情,事後很多人都會後悔的,應該結合這個人的平時表現共同推定,如果真是心理狹隘,遇事非要置人於死地的人,則另當別論。

律師辯護說黃洋死亡是個人疾病,其實只是使事情更糟,更不會得到原諒,法官見了林父,如果林父仍做無罪辯護,可能對林也是不利的。因為黃洋喝完有毒的水後,立刻就有反映,雖然住院是幾天以後的事情,但明顯感覺身體不適。按照律師的辯護,也有可能是黃洋肝功能並不是很好,這個毒物誘發了肝臟的惡化。化驗黃洋的尿液,那已是很多天以後的事情,在這些天里,人體早就把毒物排出體外了,所以尿液化驗是不可靠的,同樣原因屍檢也不一定可靠,其它物證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是林的口供和在校期間發表的論文,還有自已的上網記錄完全把自已鎖定了,說林是受到逼供,那更是無稽之談,律師不應從證據鏈上找問題,試圖以疑罪從無做無罪辯護,這被認為是鑽法律的空子,導致公眾反感,那實在是回天乏力,如果真無罪釋放,法院還怎麼向社會交待,怎樣向死者家屬交待。既然林森浩坦白了自已做案的過程,法院也採信了,那麼也應該相信他並沒有真心加害黃洋的供述。林森浩的口供和上網記錄是最有力的有罪證據,其它物證都不是很有力,說明林森浩選擇了坦然面對,
他並沒有為自已的生命做太多的辯解和努力,既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應該也沒什麼需要刻意隱瞞的了,他的口供應該是可以相信的。

以命抵命這個說法不符合法律原則,如果只是過失致人死亡,判決要輕地多,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很復雜的,很多情況下,是環境和人共同導致的結果,這個案子中,環境因素就包括黃洋所說的要過愚人節了,我們要整誰一下(愚人節是4月1日,與黃洋中毒的時間完全一致),學校在有毒物管理上存在問題,試想如果是學校的錢,能這樣隨便帶走嗎?有毒物的毒性反映,超出林的估計,醫院沒有及時按中毒治療,黃洋的身體因素,病情發展因素等(開始不是太嚴重,行動自如,後來惡化),我們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的蝴蝶效應,在某些情況下,只要輕微的舉動,就會導致嚴重後果,這是兩個家庭的不幸。在環境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很多人都難逃一劫,命運弄人啊,這兩個年青人都著實讓人同情和惋惜。

公眾不會原諒的一點,就是林沒有及時站出來承認錯誤,以致延誤了搶救時間,這個其實是林內心膽怯的表現,同時也是心存僥幸。這可以從幾點解釋,一是他可能認為劑量不是很大,過段時間就好了,如果好了,就什麼事兒都沒有了(黃洋只喝了一口水,毒物是投到飲水機的,水有很大的稀釋作用)。N亞硝基二甲胺是一種工業原料,其殘留物在我們的環境甚至日用品及食物中廣泛存在,是一種有毒性的化學品,但並非毒葯,(媒體反復以復旦投毒案為標題,也對本案產生了誤導),亞硝基二甲胺多次使用後才會導致肝損傷,所以林認為不致於會死亡,否則他也不會心存僥幸了(他認為黃洋只是會難受一下,後來住院了,林森浩感覺問題嚴重了);二是他也很害怕承擔後果,因為這個後果是一個學生無法想像的,即使不判死罪,他以前的努力也都付之東流了,有哪個醫院會接受一個投毒犯當醫生,三是林為黃洋做了B超,黃洋當時的情況並非嚴重中毒症狀,只是被醫院診斷為腸胃疾病,腸胃病顯然不是很嚴重的病,只是後來病情惡化了,這個可能也超出了林的估計,四是這事實在太荒唐,是典型的愚蠢加荒誕不經的奇葩行為,害怕惹人恥笑也是有的。當然他這種僥幸心理造成的後果很嚴重,這是不能寬恕的,知識分子很容易犯優柔寡斷的錯誤,性格也偏軟弱,古人雲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些原因延誤了寶貴的時間。在黃洋中毒的那些日子裡,林森浩每天都在上網查亞硝基二甲胺的資料,可見他內心也在做激烈地斗爭,可惜他最終沒有勇氣站出來面對。
從心理學來講,很多人在這個時侯都會選擇拖延,希望事態會轉好,或者沒有人發現,然後什麼事兒都沒有了,在這個時侯,有勇氣主動扭轉事態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會選擇被動地等待。如果他能及時站出來向警方坦白,本案可能連故意傷害罪都夠不上,那也就是幾年的刑期。

亞硝基二甲胺並沒有被列為一種毒葯,不太適合投毒,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很多化學品包括很多醫葯都有一定的毒性,超過一定劑量都會導致中毒,但我們不能隨便跟投毒聯系在一起,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沒有人敢當醫生了。為什麼說這種物質不太適合投毒,是因為它不是那種毒性特別強的毒葯,需要比較多的劑量才能起作用,這種物質味道很重,令人惡心,經口後很小的量就會被發現,所於法庭認為林將十倍致死劑量的亞硝基二甲胺投入飲水機槽,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但是黃洋肯定不會全喝下去,他最多隻能喝一口,除非按著他的頭。但話又說回來,網路中關於這種物質的毒性是反復提到的,林用這種物質投入飲用水,的確也是太過份了。

從他的同學和老師的請願來看,林平時表現不像一個窮凶極惡的罪犯,畢竟只是一個學生,害怕承擔後果而做錯事,也是很多人會犯的錯誤,很多人都有作弊的經歷。當時如果有人及時規勸和引導就好了。
法院的判決也有合理的一面,如果是交通肇事逃逸,導致受害人沒有及時救治而死亡,則按故意殺人處置(但一般不會判死刑),所以敢於擔當是很重要的。

人生不易啊,關鍵時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會結果自已和他人的性命。如果他能及時站出來承認,或者說明有可能是這個化學品導致的也行啊,那樣後果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林森浩一直跟這種有毒品打交道,難道不知道其毒性,怎麼可能用這個開玩笑,這是毒葯啊,可見他一定是內心陰險,想置人於死地。其實人的心靈和智力是有限的,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能很正確的理解和控制環境和事物,我們所處的環境其實充滿了危險。事實往往是恰恰相反,正因為他經常跟這種有毒品打交道,反而會習以為常,對其危害的警惕性下降,用它來玩是有可能的,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舉幾個例子,某省電力局每年都要電死幾個人,其中有個案子很離奇,跟電打了很多年交道的一個職工,在工作過程中,竟然莫名其妙地用手指觸碰了一下高壓電,結果人瞬間變成灰了,周圍的同事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平常人不能理解,但電工們卻能理解,很多電工都有想摸一下電的沖動,
可能是出於好奇,想看看結果究竟會怎樣,也可能是掉以輕心,認為不會有大的事情,最多冒幾個火花,人的好奇心,經常會驅使人們干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後來,這個省的電力局強化安全責任和安全意識,進行系統化的強化灌輸和多人反復檢查和監控作業過程,結果事故明顯減少。有兩個好夥伴,關系一直很好,有個夥伴家裡請了木匠,其中一個居然用木匠的電動釘槍對著另一個夥伴,手裡還比劃著打槍的動作,結果釘子突然射出,射入了小夥伴的心臟。某連環殺人犯,經常在外面做案,其情婦明知他手很黑,卻跟他關系很好,平常人很難理解,一個女孩子跟一個手上粘滿鮮血的慣犯睡覺會是什麼感覺;某馴養老虎若干年的馴養員被老虎咬死,某遊客潛水員在水裡喂鰻魚被魚咬掉大姆指,某人口裡叼著食物在家喂狗,被狗咬掉嘴唇......,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人的一生會經歷多少極品,荒誕的事情啊。

林森浩不像一個陰險毒辣,十惡不赦的罪犯,更像一個在蒙昧浪漫的年齡做了一件「愚蠢」的錯事的年青人,由於沒有能力和勇氣及時扭轉事態發展而導致一連串悲劇,他最後追悔不已,反復強調自已並沒有真的想害死黃洋,並選擇了用自已年青的生命承擔後果,還希望捐獻器官,願世人給予寬容理解之心,願死者安息!

『叄』 林森浩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沒有了生命,也就沒有了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講述這個道理——哪怕是一隻爬行的螞蟻,哪怕是一朵盛開的鮮花,我們(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都無權剝奪他們的生命。

林森浩的辯護律師斯偉江說,林所反映出的「性格太直、情智太低、處世不成熟」等等,歸於一句話就是「缺乏人文滋養」,當時那個26歲的年輕人讀過的人文書籍僅僅只有《紅樓夢》、《圍城》和《論語》三本。

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作為家長,第一步就是言傳身教,只要你每天回家放下手機、游戲,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一兩個小時,長期堅持,就能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孩子在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中,可以內化為氣質修養,豐盈心靈,潤澤生命。

(3)林森浩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林森浩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也是復旦大學學生投毒案的投毒者。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將其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槽。

4月1日早上,黃洋起床後接水喝,飲用後便出現干嘔現象,最後因身體不適入院,並於16日下午經搶救無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林森浩。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林森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宣判後,林森浩提出上訴。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並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將罪犯林森浩執行死刑。

『肆』 從法律角度看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的教專育,但很多屬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伍』 結合人倫道德和法律知識談談對林森浩的看法

自私自利

熱點內容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
動遷具結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21:57:01 瀏覽:688
勞動合同法中中午休息時間算不算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6 21:55:54 瀏覽:177
201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計劃 發布:2024-12-26 21:54:44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