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弱勢群體的環境法律責任研究

弱勢群體的環境法律責任研究

發布時間: 2024-09-02 07:24:26

❶ 《熔爐法》是什麼

《熔爐法》是一部關於韓國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法律。
該法律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保障措施。《熔爐法》是為了防止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保護學生免受欺凌、暴力侵害,進而預防和消除這種行為的滋生,在有效避免造成更加惡劣的事件出現的基礎上推出的相關法律法規。這項法律的名稱來自熔爐所代表的高溫與融合的概念,象徵著通過法律的強制力,將社會中的不公與冷漠融化,為弱勢群體帶來正義和溫暖。
具體來說,《熔爐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韓國社會對待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態度。它明確了學校和社會在預防和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並強調了對受害者的保護措施。此外,該法律還詳細規定了相關的處罰措施和法律責任,以確保校園環境的和諧與安全。對於那些無視法律法規,對弱勢群體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的人,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通過這樣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進而減少社會對這一問題的負面影響。這部法律不僅對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也對個人的行為規范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它在引導人們認識到欺凌和暴力的危害的同時,也在提醒人們應尊重和關心他人,共同構建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通過熔爐的力量,熔去歧視和暴力的冰冷無情,帶來人性的溫暖與關愛。這對於提高整個社會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就是關於《熔爐法》的解答。

❷ 弱勢群體有哪些權利容易受到侵害

您好!隨著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分層的日益明顯以及不同利益集團的加劇,弱勢群體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眾所周知,我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體制正在進行著一場影響深遠的轉型中,不同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經濟實力、競爭力以及知識資源成為競爭的籌碼。對於不同的群體來說,由於佔有的社會資源以及競爭力的不同,總會有一部分人在社會競爭中被無情地淘汰,被迅速地邊緣化,無奈地處於弱勢的一方。弱勢群體的存在,是每一個社會的共相,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使得社會各階層或群體的利益能夠和諧而平衡地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業已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弱勢群體的概念。 弱勢群體是一個分析現代社會的經濟利益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不協調、不合理的概念,也是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社會政策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國際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研究界從是否喪失具有市場競爭的人力資本,是否難於融入所處地域社會的社會生活、難於與其他群體共享公平權利,是否遠離社會權力中心和社會對於社會群體的既定評價等角度來定義,形成一個基本的界定,即認為弱勢群體是由於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和貧困者。在有些國家弱勢群體還包括單身母親、吸毒者、酗酒者、少數民族等。國際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界比較一致的認識是,弱勢群體並未形成真正的群體,其內部沒有組織化,它是同類處於不利地位的社會成員的集合。i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於「弱勢群體」沒有統一的認識,主要有「社會弱者」、「社會弱勢群體」或「脆弱群體」等稱法。對於究竟什麼是弱勢群體這一一問題,比較有代表的觀點有地位論ii、構成論iii、能力論iv、特徵論v、成因論vi五種觀點,從一定角度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描述。但要全面地概括弱勢群體的內涵,應該注意:首先,弱勢群體畢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某些方面處於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其次,僅僅從經濟上界定是不完整的,弱勢群體之所以弱,更多地表現在他們發展機會上的劣勢。弱勢群體的范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形成和演變軌跡是社會在一定的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我國弱勢群體的基本特徵。 弱勢群體是指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弱勢群體應該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弱勢群體的成因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既可能是客觀的或自然的,如社會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徵上的健康狀況低下,先天或後天殘疾等;也有可能是主觀的或人為的,如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對城市農民工的社會歧視。第二,貧困性是弱勢群體在經濟利益上所面臨的共同困境。「弱勢群體」這個概念雖然不能完全與「貧困人口」這個概念畫等號,但至少是高度重疊的。第三,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他們也往往處於弱勢的地位。這主要是表現在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較低;他們掌握的資源很少,盡管可能人數眾多,但他們的聲音很微弱,他們對利益的表達很難在社會中發表出來,在涉及他們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眾媒體來為他們說話。 三、弱勢群體的種類。 弱勢群體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新時期的社會弱勢群體正在在結構上發生著重要變化,他們對社會保障有著急切的和有差異的需求。這個群體一般由以下幾部分人構成: 1、城鄉貧困人口 。貧困人口是構成社會弱勢群體的主體組成部分,它一般因收入極低或無收入來源造成,包括傳統的城鎮「三無」人員、鄉村「五保戶」以及人均收入低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或鄉村貧困線的貧困人口。這些人口由於缺乏收入來源,其生活往往處於極端貧困狀態,通常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相應的救助才能維持最低或最起碼的生活。 貧困人口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不僅僅是基於最低營養標準的最低生活保障,還有疾病醫療、子女教育及住房等方面的救助需求,他們需要一個相對綜合的社會保障機制。 2、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失業、下崗人員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常情形下的失業人員並不一定構成弱勢群體,為其提供失業保險的目的主要不是將其作為弱勢群體來保障,而是為了促進其盡快恢復就業(許多國家的失業保險向就業保障轉化表明了這種政策取向)。但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已經出現的大量失業、下崗職工卻因年齡相對偏大、知識技能相對較低、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就業競爭能力弱等原因,不僅整體上處於就業競爭的不利地位,而且事實上處於社會生活的不利地位,他們中的許多人客觀上淪為社會弱勢群體。而下崗職工中的困難戶雖然缺乏精確的統計,但相當一部分陷入生活困境難以自撥則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失業、下崗人員,並非完全是由個人的原因造成的,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援助才能維持最低或基本生活。 3、殘疾人。殘疾人是指因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導致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並全部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等。 殘疾人作為一個群體,對社會保障有著較健康人更多、更迫切的需求,但不同的殘疾人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亦有著差異,如社會救助、就業保障、康復治療、特殊教育等等。 4、天災人禍中的困難者 。中國是一個多災國家,每年不同程度地遭遇各種自然災害襲擊者達2億多人次,還有數以百萬計的意外事故受害者。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遭遇不同災難事件的人中,約有20%左右的受災居民抵禦災害的能力很弱,如果沒有國家和社會的援助,貧者會因災愈貧,即使所謂小康或中產階層人士也可能難以很快擺脫困境。 5、農民工。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是中國傳統戶籍制度下的一種特殊身份標識,是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和傳統戶籍制度嚴重沖突所產生的客觀結果。農民工的農村戶口阻礙著其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和工業勞動者群體,並被面向擁有城鎮居民的相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等)所排斥;同時亦形成了與傳統的、真正的農民群體日益加深的隔閡;這種被排斥、被隔閡的狀態決定了農民工作為一個整體事實上處於弱勢地位。農民工不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略的龐大社會群體,而且因缺乏相應的保障更易遭遇各種意外風險以及陷入生活困境等。近幾年不斷增長的農民工工傷事件(許多甚至是惡性事件)以及許多農民工處於孤立無援或生活貧困的境地,反映了農民工是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對社會保障有著多方面的客觀需求。 6、老齡與高齡人口 。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老齡化還同時伴隨著高齡化現象。在現實中,除鄉村老年人外,城市中的一部分老齡、高齡人口亦因養老金水平低或不能按照足額領取、子女不在身邊或身體疾病等原因而存在著生活困難,處於需要社會援助才能正常生活的狀態,這一部分困難者亦可以歸入到弱勢群體中。 四、我國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現狀 (一)我國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法律依據。 1、憲法依據。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保護弱勢群體的政策、原則和規范。主要包括: 第44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第45條:關於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 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它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第4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第49條: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2、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 我國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主要集中在立法上。人大一直將保護弱勢群體的立法放在重要地位。我國的立法機關制定了不少憲法性法律來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主要包括《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 為了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國務院先後制定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7年)、《關於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1998年)、《失業保險條例》(1998年)、《社會保障費征繳暫行條例》(1999年)等。除了國務院制定的的行政法規外,地方各級人大及常委會也制定了不少地方性法規來保護弱勢群體,如不少地方性法規規定設立無障礙通道等為殘疾人提供便利;有的還規定國家公職必須給殘疾人留有必要的比例。婦女的情況也是如此。憲法法律法規政策的廣泛規定為司法保護弱勢群體利益提供了依據。特別是中央政府已經將弱勢群體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這為我國盡快推行憲法司法適用制度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另外,與國際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還有一些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我國不存在某些國家存在的難以解決的根深蒂固的民族仇恨和宗教制約,政治局面穩定;與一些發展國家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穩步發展;我國是後發展國家,可以吸收借鑒別的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少走或不走彎路;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召喚著我國按照法治的一般規律行事。 (二)我國對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還存在著嚴重不足: 1、適用對象非常狹窄:不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實踐中,受以上立法保護的,都是城市的老年人、婦女、殘疾人、失業人員、退休人員,而對我國最需要保障的農村勞動者則幾乎沒有任何保障。我國憲法對農民這一弱勢者規定不足。 2、對權利的規定過於籠統,可操作性不強。法條用語多屬於原則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實體的權利沒有實現的程序等於一紙空文。因此,對任何問題的解決,立法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法的實施。 3、重視政策保護缺乏司憲保護 。 新中國成立以來,保護弱勢群體是我們的一項重要政策。多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1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我國缺乏憲法司法手段保護。現實中,弱勢群體權利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憲法救濟的情況並不少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公平競爭的法規和政策,也會有部分社會成員由於受其本身各類條件的限制,經常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比如有些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等,盡管有了專門保護這類人的權利的法規,但憑其本身的能力去實現其權利的手段卻不具備。因此,除了有法可依以外,對社會上處於不利競爭地位者的權利保護還需要有一套實現其權利的有效機制。我國沒有採用憲法司法手段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的原因復雜,既有文化觀念和物質條件的制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憲法法律確立的體制存在缺陷,由此導致弱勢群體的處於邊緣化的狀況。 五、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個如此龐大的弱勢群體的存在是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關注和解決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重大問題。關注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先,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需要。我們知道,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就在於以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為主的廣大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而目前我國弱勢群體的構成主要就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所以,如果弱勢群體得不到關注,如果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長期處於無助的窘境,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的提法就會受到質疑,就會直接關繫到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擁護,也就是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即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否和為什麼應該獲得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擁護和忠誠問題。而這又勢必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成功地得以構建。 其次,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黨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所包含的本質內涵之一就是社會公正,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具體到我國現階段,貧困就意味著剝奪了弱勢群體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這種被剝奪是一種隱性的但是又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實事。在當前,既要給強勢者提供施展創業才能的舞台,又要給弱勢者提供生存保障和發展的機會,使社會成員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又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強勢群體的利益,使社會財富向少數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讓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十幾億人口」,不是「惠及」少數人。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和生活,讓弱勢群體生活得更有保障和更好,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是現代文明社會進步的標志。 第三,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使整個社會充滿創造活力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單純是哪一個階層、哪一個群體、哪一個人的事,而是包括所有社會階層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這一偉大事業的實現有賴於激發社會各個階層的創造活力。弱勢群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當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員並不是不願工作或沒有工作技能,而是由於社會轉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造成的,是政策性的產物,例如國有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關注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可以激發他們充分發揮其才能和創造力,使這一龐大群體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使用,使他們有機地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這樣,整個社會的創造力才是平衡的,完整的,沒有缺陷的,整個社會也才會是真正有活力的社會。 第四,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穩定的社會,是有序的社會。我國目前正處於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快速轉型的關鍵臨界點,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這一社會轉型時期的特點使關注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更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目前我國的弱勢群體具有很強的同質性、集中性和群體性。這種特點一方面使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增強,另一方面他們的利益如果被忽視或者處置不當,就會使他們在表達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採用非理性的方式,從而可能帶來更多的社會動盪的因素,使整個社會轉型過程中所產生並逐漸積累起來的失序、沖突和矛盾通過非理性的方式劇烈地爆發。因此,弱勢群體問題必須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弱勢群體問題必須得以認真解決。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經濟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 六、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戰略舉措。 要有效地保護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問題,除了弱勢群體自身應該自立自強、社會應該給以他們廣泛支持外,政府應起主要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政策選擇與制定對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極為關鍵。而這種政策的選擇和制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保障政策,二是就業政策。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弱勢群體有諸如身體上的缺陷、能力上的競爭力弱等困難,即使是社會能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實際的競爭中也會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國家或政府對他們的照顧,他們很難走出「弱勢」狀態。這樣,由國家或政府來對他們提供特殊照顧就成為必需。這種照顧主要是通過社會的再分配來進行的。具體地說就是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國家立法,採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對基本生活發生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幫助,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是當今各國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主要做法之一。社會保障的重要原則就是公平,因而它要求將全體國民納入社會安全網之中,它應當在人口中有最廣泛的覆蓋面。經過二十幾年來的改革,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和進展,但是,我國的社會保障覆蓋率很低,目前各項社會保險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和城鎮區縣以上大集體企業中實行,還沒有覆蓋所有從業人員,更把廣大的農民排除在外。並且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的保障對象大部分是傳統的民政救濟對象,中央所關注的下崗失業人員還未全員納入。因而應該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以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的整合。 第二,發揮國家政策導向的作用,建立健全擴大就業再就業的政府主導機制。促進就業對於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扭轉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擴大消費需求和國內需求,提高我國經濟的宏觀經濟效率和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更重要的一面則是,通過就業促進政策,積極推動這類人員的就業或「再就業」,從而使他們獲得自尊、自立、自強,實現自我價值。無疑,在國家政策導向的作用下,積極推進就業和再就業應該是我國目前及今後長時期化解弱勢群體困難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我國基本國情而言,人口基數大,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為了充分容納就業人口,國家在發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應側重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鼓勵個人創業,發展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在促進就業的具體層面上,政府還需要發展公共性的服務事業,包括提供就業培訓、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各級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科學合理化,加快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即最大努力使所有勞動者通過就業工作獲得有保證的可持續的生活條件。 第三,完善弱勢群體的權利救濟機制,將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納入司法保護軌道。 目前,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違憲審查制度,因而,公民很難通過合法、有效的途徑獲得權利救濟。憲法規定的內容涉及的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影響,如果憲法不能進入司法程序,直接成為法院審理的依據,那麼一旦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害而沒有相關的部門來保障時,就必然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憲法規定的內容不能在司法領域得到貫徹實施,就不可能樹立憲法的權威,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行的司法制度,探尋建立普通法院司法審查機制的合法性與可能性,賦予普通法院以司法審查權,使得公民的憲法權利得到切實的保障。只有通過國家權力特別是司法權力的保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障。 總之,弱勢群體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消除不和諧現象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一個過程。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經濟建設的健康穩定持續協調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弱勢群體問題最終會弱化並被解決;同時,隨著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將會更加穩定健康,更加持續協調。 參考文獻: (1)薛曉明:《弱勢群體概念之辨析》,載《生產力研究》,2003年第6期。 (2)如李志勇在《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載《黨政幹部學刊》2001年第1期)一文中認為:「弱勢群體是指在權力和權利方面、發展的機遇方面、生活的物質條件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持地位論的觀點的人較多。 (3)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何平在2003年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說,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四種人:下崗職工;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 (4)如鄧志偉在《關注「弱勢群體」》一文中指出,弱勢群體指「創造財富、聚斂財富能力較弱、就業競爭力、基本生活能力較差的人群。」 (5)如陳成文在《社會弱者論》一書中指出,「社會弱者是一個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 (7)如李占華在《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憲政關懷》一文中認為「弱勢群體是指由於某些自然原因或社會原因而使得其權利處於不利地位的特殊群體。」謝謝閱讀!

❸ 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

一、我國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不知用途。要看所指的弱勢群體是誰,弱勢群體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其存在具有相對性。該問題很泛,很多的法律都有涉及弱勢群體保護的內容。
民法通則、合同法、未成年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勞動法、最高院、最高檢一大堆的司法解釋。
二、有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法規嗎?叫什麼名字
你好,你的問題回答如下:
第一:根據弱勢群體的分類不同,所對應的法律也不同。
第二:一般來講,弱勢群體可以分為:婦女兒童,殘疾人,勞動者(相對於企業)。
第三:保護婦女兒童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
第四:保護殘疾人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第五:保護勞動者的有《勞動法》和《勞動法實施條例》。
第六:有問題在留言。
三、為什麼要對弱勢群體實施法律援助
弱勢群體是相對於強勢群體而言的,它的存在是任何社會都具有的社會現象,當然對於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也是不可避免會出現的。近年來,我國群體性突發事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已成為影響治安秩序、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棘手問題。在這些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參與者多數是弱勢群體,而且往往是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少數人的無理要求相結合,多數人的過激行為與少數人的違法行為交織在一起,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全局性的不利影響。由於弱勢群體長期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其生存條件、所處環境與其它群體相比極易使其產生對現狀的不滿情緒,再加上其人權得不到的保障,又無有效的權利救濟措施,在得不到合理宣洩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犯罪現象。由此可見,能否解決好弱勢群體中的社會矛盾,關系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矛盾多發期,大量的矛盾糾紛都直接或間接由弱勢群體引發,因此,維護好弱勢群體的權益,事關國家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現狀和問題
(一)立法不夠完善
隨著1994年法律援助在中國得到開展並迅速發展,中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03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85號公布了《法律援助條例》。但是首先,《法律援助條例》效力層次不高。從《法律援助條例》的地位看,其畢竟屬於行政法規, 效力層次不夠, 立法層次不高。其次,《法律援助條例》對許多重要的內容未做規定, 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問題還有欠缺。而且其中困擾法律援助發展的機構、經費、人員和部門配合協作等問題並未以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確規定,極不利於法律援助制度作為一項專門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再次,法律援助范圍過窄。我國法律援助實行援助條件和經濟困難的雙重標准,也即除工傷和拖欠工資等實行綠色通道的案件外的當事人,必須同時符合《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援助條件和經濟困難標准才可以申請到法律援助。而經濟困難標准又是十分嚴格的,一般是參照法律援助實施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執行,這就將大部分的人群擋在了法律援助的大門之外。我國法律援助的援助條件從立法到實踐,呈現出由小逐漸擴大的趨勢,但對於離婚訴訟案件,偵查階段案件等卻未能夠涵蓋,從而將大量的弱勢群體法律援助案件排除了。
(二)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
所謂法律援助經費,是指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所支出的一切必要費用。[1]法律援助經費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隨著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法律援助經費逐年增加,有力地促進了法律援助的開展。但現實中,法律援助經費的不足也制約了法律援助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的援助經費是財政撥款為主,其他渠道為輔,並且財政撥款渠道不暢通,水平低下。據統計,我國國務院對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撥款每年為50萬元,經濟發達的上海市每年也僅僅有57.5萬元,有些比較貧困的省份尚沒有援助經費。這與我國每年至少需要3億元的法律援助費用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缺口。
(三)現有法律援助機構存在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編制不足、辦案流於形式等問題。
由於經費短缺和地方政府未給予充分重視等原因,基層法律援助機構在實際運行中存在人員不足、素質不高、辦案流於形式等現象。有的地方雖然掛牌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但實際上卻沒有人員編制和實際活動,有的雖然採取司法行政機關內調的人員形式配備,但這些人員大多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不能滿足法律援助機構大量繁雜的法律咨詢和訴訟服務的需要,人才缺口很大。
(四)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工作不到位,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制度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法律援助的存在。
雖然中央多次發文要求加大法律援助的宣傳和公眾法律教育的力度,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甚至搞得不錯,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就鹿城區而言,絕大多數的法律援助宣傳還停留在辦公室接待和應對檢查的層面,很多就只是在法制日等時候才發放《法律援助條例》和其他小冊子,數量有限,並且只局限在城鎮地區。而弱勢群體集中的廣大農村、邊遠山區、工礦區和民工居住的城郊卻很少涉及。宣傳工作與受眾脫節,致使這些真正最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往往沒有機會和途徑知曉法律援助制度,從而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通過法律援助制度得到維護。
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對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的立法。
一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備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援助法律體系的完善程度。縱觀世界上那些法律援助制度比較發達的國家, 都有健全的法律援助法律體系作保障, 不僅在其國家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中作出有關法律援助的原則性規定, 而且都制定有專門的法律援助法, 如英國有《法律援助法案》、加拿大有《法律援助法》、美國有《法律服務公司法》、韓國有《法律援助法》。[3]筆者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今中國,僅僅依靠《法律援助條例》來調整法律援助關系遠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弱勢群體的需要,亟需盡快制定一部統一完善的《法律援助法》。在該法中應對法律援助的性質和任務,指導原則、機構設置、經費來源、管理主體和管理模式、對象范圍、程序、協作配合機制和責任等等,作出明確而且具體的規定,操作性強且便於執行,同時出台相關的配套規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較完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援助法律體系。
(二)完善以政府財政為主導、多方籌措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
1、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是法律援助作為政府責任的具體體現。可以將法律援助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按一定標准(可按人均法律援助經費、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及辦案成本等標准進行測算)確定每年法律援助所需要的最低經費數額, 由同級財政按年度撥付, 並在此基礎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增加。從而使法律援助獲得穩定且可靠的經費來源。
2、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廣泛募集社會資金支持法律援助。鑒於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才剛剛起步,社會對其認識還不足,而法律援助的經費短缺問題又將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存在,因此為解決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還必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 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參與, 探索建立資金籌措的社會化、經常化機制, 充分利用社會財力, 發展法律援助事業。只要沒有政治背景, 不附加任何條件, 不是違法資金, 經批准後都可以利用。
(三)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公職律師隊伍,以緩解法律援助機構當前的人才瓶頸。
公職律師是專職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師,他們取得律師資格或律師執業證書,任職於政府並由政府支付薪水,主要辦理本機關法律事務,不得為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公職律師隊伍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法律援助機構人才法律素質低、人員不足的問題,還可以提高援助案件的辦案質量,同時還有效緩解了法律援助經費短缺的問題。
此外,在各地建立公職律師隊伍的基礎上,可以實行跨區域人才共享機制,可以建立較大區域的援助律師人才庫並聯網管理。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可以跨地區選派援助律師進行援助,以解決地區間法律援助人員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四)加大針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宣傳力度
首先,要繼續強化對弱勢群體的普法宣傳。要將《法律援助條例》、《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勞動法》等有關的弱勢群體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農民工的政策文件列為普法宣傳的重要內容,採用圖片展覽、新聞報道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宣傳。尤其是要深入農村開展法律宣傳,並將其作為構建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次,要加強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法律援助宣傳, 讓他們在充分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基礎上, 認同和支持法律援助制度。使其在法律援助經費撥付、工作開展、機構建立和人員編制、創造相關社會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改變法律援助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一家維持的局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一條 為了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條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一條 為了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五條 殘疾人職業教育除由殘疾人教育機構實施外,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納殘疾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❹ 論保護我國弱勢群體的幾點建議

論我國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

[摘要] 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對待社會弱勢群體也就成了任何社會都不能迴避的重大課題,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納入法律的視角,是法學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保護弱勢群體,首要的任務是將弱勢群體的人權實證化為法律權利。本文從弱勢群體的界定、弱勢群體的困境、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制度和對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建議等方面簡單論述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
[關鍵詞] 弱勢群體 ; 人權 ;法律保護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弱勢群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而非生理特徵和體能狀態來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個虛擬群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稱。
所謂「弱勢群體」至少有三層含義:1,他們的現實生活處在一種很不利的狀況之中,從更現實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其物質生活的貧困狀態。弱勢群體中的一些人,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2,他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國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地位、個人從社會中能夠得到的報酬,更多地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這樣的機制有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同時會對個人造成極大的壓力。而弱勢群體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造成這種劣勢地位有社會的原因,如社會的制度安排;也有個人的原因,如身體的原因、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等。3,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他們也處於弱勢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強勢群體雖然可以動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影響公共輿論,影響政治家的態度,甚至可以影響選舉過程,影響政府的決策。但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很少,盡管可能人數眾多,但他們的聲音很難在社會中表達出來。說句老實話,如果政府和媒體都不為他們說話,他們自己很難有效地表達和追求自己的利益。
弱勢群體分為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兩類。前者淪為弱勢群體,主要是在正常化的社會環境里產生的現象,是因為自然和個人因素造成的,其構成主要是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等。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對他們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滿足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後者則主要是社會制度變遷、社會結構轉型導致的,其構成主要是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對於這一類弱勢群體,社會支持則主要是增加個人權利、提高個人能力和改變社會環境。[1]
二、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成為相對強勢或弱勢的群體,他們的產生是與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和階層分化密切聯系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是發展的必然性代價。
(一)社會存在隸屬關系
並不單單身份關系存在隸屬關系,某些契約關系同樣可以產生隸屬關系。勞動關系即屬此例,雖然勞動者有出賣或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為了擺脫這種「悲苦」的境況,勞動者通常是成為一名被僱傭者,由此僱主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權,同時,也獲得了對勞動者的支配權,隸屬關系也就形成了。因此,在這隸屬關系中,受僱傭者就往往成為了弱勢群體,沒有太多的權利,生活也沒有什麼保障。
(二)不合理的社會結構
在斷裂的社會中,由於資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差別,城鄉之間難以融合、共存於同一系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兩個彼此分立的體系,甚至可以說它們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現階段城鄉二元對立就是這種斷裂的實在狀態。弱勢群體的存在是與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合理、不公平相聯系的。
「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是由一系列具體制度建立起來的,包括:糧食供應制度、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副食品與燃料供給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等,這十幾種制度性差異,使得不同身份的人在社會中享有的待遇截然不同。其中,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相對而言更為關鍵,它們將中國農民置於二等公民的境地。」[2]對農民利益的制度性安排的不公平,是造成農村社會弱勢群體長期不能擺脫貧困的重要社會原因。
(三)經濟力量的差距造成貧富差距的增大
在原始社會以後,貧富差距始終與人類相隨,在現代社會,隨著具有強大經濟力量的壟斷組織的出現,現實社會中與之相對應的其他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經濟的全球化,一方面把有些社會階層迅速拉入世界體系中;另一方面又把有些社會階層排斥在發達體系之外,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網路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正在迅速演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知識經濟的出現,則更加拉大了高知識階層與普通階層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差距。
(四)社會保障機制、社會救濟機制的缺失
在歐美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時間較長,在發展的早期社會問題就已經充分暴露,貧困人口大量涌現,失業問題、養老問題相當嚴重,並且引發了社會動盪。為此,西方國家不斷探索對策,從濟貧政策到社會保險機制,從俾斯麥到英國工黨、從美國羅斯福新政到瑞典的福利社會,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社會救濟福利制度。中國則由於工業化起步較晚,社會保障機制、社會救濟機制很不完善,不能完全覆蓋到各個角落,使得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於是弱勢群體大量產生。
三、弱勢群體的困境
(一)城市貧困人口就業層次低,最低生活保障難以實際享受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由於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的利益與改革的成本在社會各階層分攤不均,社會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差距大,從而使部分城市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有些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首先,大多數城市弱勢群體成員被排斥在正規就業部門之外,從事非正規就業。當前我國非正規就業形式尚不穩定和規范,普遍存在就業環境差、市場風險大、就業收益微薄、就業保障不力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致使城市弱勢群體雖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生活狀況都沒有隨經濟的發展而得到相應的改善,弱勢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其次,雖然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滿足城市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制度仍然存在著缺陷,我國城市貧困線定的偏低,不能滿足城市貧困家庭的需求,使得貧困家庭很難提高自助能力,加上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在實際執行時非常嚴格,條件很苛刻,因此保障范圍難以擴大到所有的救助對象。[3]
(二)農民及農民工的困境
在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下,受自然、歷史、技術、政策等原因的影響,農業已成為效益最低的弱勢產業,從而導致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積弱難返,農民工也是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束縛下形成的一種就業弱勢群體,屬於一種由經濟和社會雙重因素造就的社會邊緣群體。
1.我國每年都要出現數百萬的失地農民,由於很多失地農民缺乏必要的非農產業謀生的技能,加上征地補償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他們的生產、生活面臨著極大的困難。由於他們的經濟收入嚴重偏低,所以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極為低下,因而疾病的發生率較高,但大部分農民難以支付巨額的醫葯費,這嚴重影響著農村人口的健康。他們面臨的困境還有教育的問題,從現在情況看,在農村由於諸多原因,貧困農民及其子女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處於弱勢地位。
2.「農民工雖然脫離了傳統的土地保障的范圍,但是農村戶口的標識阻礙著其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城市社會對他們是經濟吸納,社會拒入。農民工從事的只能是技術要求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苦、報酬低廉的工作。還享受不到有城市居民身份的工人所能夠享受到的各種福利待遇,而且離開土地後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體系中總是處於不利的地位,存在巨大的事業風險。」[4]
總之,他們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各方面都得不到真正的保障。 (三)保護弱勢群體立法層次低
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立法主要由弱勢群體保護專門立法、涉及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法律條款以及其他相關行政規章等組成。目前,我國弱勢群體及與保護弱勢群體相關的專門立法尚未出現,例如農民工群體,這使得這些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會因為法律空白而無法得到有效維護,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群體最需要法律的保護,但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保障;法律援助的立法層次也不高,在我國法律援助最上位的法律規范是行政法規:《法律援助條例》。而在國外,人們對法律援助的重視已經提升到了以憲法規范來加以保障的高度,如義大利1949年憲法第24條規定:「貧困者有在任何法院起訴和答辯可能性,應由特別制度保障之。」
法治的內在品質要求對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視,予以平等對待,人權的基本價值就是要求對所有人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弱勢群體在社會關系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對於弱勢群體法律援助存在的困境,國家應該高度重視起來,建立、健全弱勢群體權益保護體制。
四、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制度
(一)弱勢群體的權利應得到保障
人權,即人的權利,是作為人享有或應當享有的權利。其目的是在於維護人類的尊嚴。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組成人類社會,依照他們的共同本性,人們彼此之間就應當是平等的、自由的,都應當享有生存的權利和過上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權利,無論是社會的強者還是社會的弱者都是人權的主體,都應當享有平等的人權。弱勢群體是社會上最脆弱、最容易被忽視、權利最易被踐踏的人群,只有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了現實的保護,才可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人權的普遍化。「作為人權發展形態的自由權、社會權、發展權,後一種人權形式都是在超越前一種形式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後一種形式都是對前一種形式的揚棄。在從自由權到社會權再到發展權的發展歷程中,體現在其中的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也從低級階段逐步走向高級階段。」[5]
由此可見,保護弱勢群體就是保護他們獲得充分、自由、安全、穩定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權利。當代人權的主要內容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即讓所有人都過上體面的生活,讓所有人對未來都抱有真實的期待是最低限度的人權標准。
(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無論通過何種力量,都離不開法制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機關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人權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目前我國各個部門法在其法律規范中都體現著保護弱勢群體的內容,例如憲法、婚姻法、教育法、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但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實踐性來說,對弱勢群體的立法保護離現實生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老百姓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體會到法律對弱勢群體實際保護的精神。雖然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由於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各種利害關系的制約,以及腐敗的蔓延使法治的平等精神在法律適用中大打折扣,直接的表現就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真正有效的保護。
1.加強立法,完善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更多的只是在政策層面上保護弱勢群體。而要真正的保護弱勢群體,首要的是「有法可依」,所以,加強立法,是保護弱勢群體的關鍵所在。
立憲保護弱勢群體,加強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雖然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3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並且憲法第二章具體規定了公民應該享有平等權、政治權和自由權,物質保障權、教育、科研、文化的權利等,對婦女、兒童和老人保護等基本權利。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新問題,即便在具體的法律操作中,許多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也得不到保障。
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本質是體現憲法的公平、平等原則。平等權是法制國家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從立法上看,法律給予每位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即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時,在法律面前,人的實際身份、地位、經濟狀況、勞動能力、健康情況是不被考慮在內的,是抽象的「人」,即憲法學上所稱的「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只是消極地保障人們有一個平等的起點,而忽視了站在起點上的各個人具有先天的和後天的差異的存在,弱勢群體的「弱勢」特質在「形式平等」條件下也被抽象的普遍人格所遮掩,他們在形式上獲得了和其他人同樣的平等權利。「社會弱勢群體往往因自身的「弱勢」特質而缺乏享有自由和權利的手段。純粹形式平等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現實上的不平等狀況,導致了一些人的基本權利流於形式,因為憲法是我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因此有必要將保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寫入憲法當中。」[6]
完善針對特定弱勢群體的專門保護法律。在完善現有的專門立法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他特定弱勢群體的專門保護的立法。同時,由於弱勢群體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對某一弱勢群體的保護,不是某一部法律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各部門法的綜合協調,甚至應當在條件成熟之際制定統一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法。
2.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護弱者,救濟窮人,從而維護弱者基本生存權的重要制度。然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對弱者保護的人權理念,致使我國弱勢群體中的農民、農民工等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這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的「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的內容是不相符的。一個健全的、覆蓋全社會的社保體系,是弱勢群體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出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已基本確立,但覆蓋面窄,層次單一,嚴重製約了其功能發揮。
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個部分。社會救濟主要是面向貧困者;社會保障主要是面向工薪勞動者;社會福利主要是面向全體公民;社會優撫主要是面向軍人。新中國自成立至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保障體系。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急需出台。
(1)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養老保險應以制度建構為重點,逐步實現普惠式的國民養老金與差別性的職業養老金制度,考慮到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可以採取靈活的多元制。盡快確立涵蓋所有非農產業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制度,重點建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重大疾病保障機制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制度。
(2)建立社會救濟制度。由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公民在遭受災害或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建立災民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濟、城鄉特困人員救濟等制度。
(3)建立社會互助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具體規定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建立起成員間的相互幫助的制度。加大社會救助的力度,為弱勢群體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廉價住房、低價醫療等全方位的社會救助。
3.加強司法,完善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
(1)弱勢群體的權益容易受到傷害,而「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所以,司法保護是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一道重要防線。現實中,弱勢群體權利受到侵害難以保護的情況並不鮮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公平競爭的法規和政策,也會有部分社會成員由於受其本身各類條件的限制,經常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比如有些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等,盡管有了專門保護這類人的權利的法規,但憑其本身的能力去實現其權利的手段卻不具備。因此,除了有法可依以外,對社會上處於不利競爭地位者的權利保護還需要有一套實現其權利的有效機制。」[7]這里的重要機制之一就是憲法司法機制。由於我國缺乏憲法司法保護機制,我國弱勢群體的權利救濟往往極其困難,有時弱勢群體的一項權利保護不足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它許多權利的實現。加強對我國的弱勢群體憲法司法保護。從我國目前侵害弱勢群體的案件來看,大多數涉及對公民的憲法權利的侵害。因此,憲法保護是對弱勢群體保護中最有利的方式之一,可以消除對弱勢群體的歧視,確保一個公平、公正的體制環境。
(2)在對弱勢群體提供司法保護方面,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訴訟成本過高的問題。當弱勢群體權益被侵犯時因沒有能力支付昂貴的訴訟成本而無法尋求司法的保護,如此,司法對弱者的保護只是一種可能性卻無法及時轉化為現實性。所以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就應該在簡化程序、便利訴訟和減少訴訟成本方面探索出路,使弱勢群體能夠消費得起法律這一生活必需品。為此,我國的民事簡易訴訟程序應該完善,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國外的「小額訴訟」和非訟司法程序的創設等有益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在完善司法救濟程序的同時還要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現今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一項司法制度。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雖已初具雛形,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需要完善的地方。
4.加強行政建設,完善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職能。
要切實轉變政府觀念,要完善並落實好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及法規,強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努力擴大就業,促進弱勢群體擺脫貧困;組織相關部門和學者加強對保護弱勢群體基本理論與政策化研究,探討解決方案,完善現有的政策體系;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侵害弱勢群體合法利益的行為要嚴肅查處;設立專門的救助機構,建立專門的救助基金,專款專用,嚴格管理等,建立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社會保障格局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建立起使勞動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難有所助,安居樂業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言以蔽之,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必須高度重視弱勢群體的現狀、特徵和法律保護問題,正確看待弱勢群體,充分認識保護弱勢群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借鑒國外弱勢群體保護的先進經驗,又要在我國自己的建設中摸索前進,切實保護好弱勢群體各方面的合法權利,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是憲法價值的應有之義。法價值的實現是以人為最終歸屬,只有在法的價值轉化為主體的現實滿足之後,法的價值才會能說真正實現。憲法自誕生以來,人們給它下了無數的定義,但其中有一點從來就是完全一致的,即憲法是人們自由的憲章,是人權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憲法的產生過程由一種理念升華為憲法規范的過程,是人權由應有權利轉化為法定權利的過程,人權孕育了憲法,憲法內容是以人權理念為核心來展開的,自然也就成為文明進步憲法所要實現的根本價值目標。「人權得到最切實的保障,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個根本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標志之一」。[8]這是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理論基礎,也是憲法保障人權終極價值的必然要求。
在人類的精神家園,總是彌漫著濃重的「類」的情懷,愛己之心,應當推及同類,這是人類特有的人文情懷,如果你關愛自己,那麼你不得不關愛整個人類,不得不關愛整個人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1]李彩虹.《法治社會下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保障分析》[J].理論月刊,2005,(1)
[2]張曉玲.《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78.
[3]易永生.《經濟論壇》[J].2007,(2):87-93
[4]萬鄂湘.《市場經濟與弱勢群體權利保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235
[5]牛犁耕.《論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N].河南大學學報,2005-2-23(1).
[6]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4.
[7]李林.《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68.
[8]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198.

熱點內容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
合肥高新技術法院 發布:2024-11-15 19:10:25 瀏覽: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費嗎 發布:2024-11-15 18:25:41 瀏覽:893
檢察院委託辯護人申請法律援助告知書 發布:2024-11-15 18:17:22 瀏覽: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5 18:09:31 瀏覽:311
山東司法大學 發布:2024-11-15 18:09:30 瀏覽:754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