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規定海事責任

法律規定海事責任

發布時間: 2024-10-22 08:23:18

❶ 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中的法律沖突現狀是怎樣的

為鼓勵海運事業的發展,基本上各國法律都確立了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但是在具體的內容上各國法律規定卻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關於享有責任限制權利的條件。有的國內法或國際公約規定,如果經證明,引起賠償請求的損失是由於責任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造成的,那麼責任人無權依照規定限制賠償責任。有的國內法或國際公約則規定,必須證明所發生的事故,不是因為公司的主要負責人的「實際過失或蓄意」所造成的,才能享有賠償責任區限制。2)關於責任限制金額。《康索拉度海法》規定船舶共有人的責任僅以其所認股份為限度;法國《海事條例》採用委付制;德國《漢撒敕令》採用執行制;英國《喬治法案》採用船價制度;英國《商船法》採用金額制;美國則並用船價制、執行制、金額制。但是即使採用同一種制度,各國也有不同解釋,例如,美國采船價制,是以發生海難事故後的船舶剩餘價值為限,而同樣採用船價制的英國,卻以登記時的船舶價值為限。美國與英國因對船價制的不同解釋而產生的法律沖突,在TheTitanic案中得以充分體現。因此,關於依據何國法律享有責任限制權利,依據何國法律確定責任限制金額,依據何國法律估算賠償等關於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法律適用問題都突現了出來。海事賠償責任限製程序是獨立於海事賠償訴訟之外的一個特殊的法定程序。所以確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管轄權基礎及其法律適用與確立海事賠償訴訟的管轄權基礎及其法律適用有可能是相異的。如:結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1條和《海商法》第6條的規定,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可能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被告住所地或船籍港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關於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管轄權,根據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102條規定:「當事人在起訴前申請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的,事故發生地、合同履行地或者船舶扣押地海事法院有管轄權。」為了避免賠償訴訟與責任限制訴訟分別由兩個法院管轄的情況發生,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109條規定:「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以後,當事人就有關海事糾紛應當向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的法院提起訴訟。」與此相同的規定還可見於《1977年統一船舶碰撞中有關民事管轄權、法律適用、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方面若干規則的公約》第2條(5)款。採用依法限制當事人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消除管轄權沖突的作用,並不能完全消除管轄權沖突,況且「限制當事人」的做法是國內法或少數國家參加的國際公約的規定,並不是各國的一致做法,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中的法律沖突。應該認為,與其這樣,不如完善一套法律適用的規則,使之不管受哪個法院管轄,都能適用相同的法律,得出相同的判決結果。

❷ 海事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海事局用什麼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是指1998年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的基礎上合並組建而成的交通部直屬機構。實行垂直管理體制。其主要職能是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負責行使國家水上安全監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執法,並履行交通部安全生產等管理職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二、相關法律法規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第一條 為加強海上交通管理,保障船舶、設施和人命財產的安全,維護國家權益,特製定本法。第二條 本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水域航行、停泊和作業的一切船舶、設施和人員以及船舶、設施的所有人、經營人。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是對沿海水域的交通安全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主管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第七條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授權,負責本行政區毗鄰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對海洋漁業實施監督管理。海事管理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對海上交通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船舶、設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水域內發生的海上交通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第一條為了規范國際海上運輸活動,保護公平競爭,維護國際海上運輸市場秩序,保障國際海上運輸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經敬廳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
前款所稱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包括本條例分別規定的國際船舶亮乎隱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等業務。
第三條從事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以及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經營,公平競爭。
第四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對國際海上運輸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並對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實施有關的監督管理。
綜上所述,我國海事局主要涉及到我國海域的管轄,以及進出口的船舶等!行事必有法可依,隨著想配套的法律日益完善,相信海事局在處理各種緊急事務、糾紛矛盾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處理的結果也更加公平公正,讓大家都能信服。對此還有疑問可以在頃改線咨詢律師

❸ 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規定

法律分析:有以下情形的從輕或者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二)受他人脅迫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三)配合海事管理機構查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得到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海事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規定》第八條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從輕或者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海事管理機構查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得到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從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范圍內給予較輕的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最低限以下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有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中國籍船舶和船員在境外已經受到處罰的,不得重復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規定(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海上海事行政管理,維護海上交通秩序,防止船舶污染水域,根據《海上交通安全法》、《海洋環境保護法》、《行政處罰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發生的,或者在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外但屬於中國籍的海船發生的違反海事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海事行政處罰,適用本規定。
中國籍船員在中國管轄沿海水域及相關陸域外違反海事行政管理秩序,並且按照中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應當處以行政處罰的行為實施海事行政處罰,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當遵循合法、公開、公正,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海事行政處罰,由海事管理機構依法實施。第二章海事行政處罰的適用第五條海事管理機構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第六條對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同一當事人,應當分別處以海事行政處罰,合並執行。
對有共同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應當分別處以海事行政處罰。第七條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當與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適應。第八條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從輕或者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海事管理機構查處海事行政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得到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從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范圍內給予較輕的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所稱依法減輕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最低限以下給予海事行政處罰。
有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中國籍船舶和船員在境外已經受到處罰的,不得重復給予海事行政處罰。第九條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處以海事行政處罰:
(一)造成較為嚴重後果或者情節惡劣;
(二)一年內因同一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受過海事行政處罰;
(三)脅迫、誘騙他人實施海事行政違法行為;
(四)偽造、隱匿、銷毀海事行政違法行為證據;
(五)拒絕接受或者阻撓海事管理機構實施監督管理;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從重處以海事行政處罰的其他情形。
本條第一款所稱從重給予海事行政處罰,是指在法定的海事行政處罰種類、幅度范圍內給予較重的海事行政處罰。
本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的一年內是指自該違法行為發生日之前12個月內。第十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海事行政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海事行政處罰。
當事人未按照海事管理機構規定的期限和要求改正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屬於新的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第三章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和行政處罰第一節違反安全營運管理秩序第十一條違反船舶安全營運管理秩序,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經營人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規定取得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從事航行或者其他有關活動;
(二)隱瞞事實真相或者提供虛假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
(三)偽造、變造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審核的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
(四)轉讓、買賣、租借、冒用安全營運與防污染管理體系審核的符合證明或者臨時符合證明。第十二條違反船舶安全營運管理秩序,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經營人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對船長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給予扣留船員適任證書6個月至24個月直至吊銷船員適任證書的處罰:
(一)未按規定取得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從事航行或者其他有關活動;
(二)隱瞞事實真相或者提供虛假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三)偽造、變造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四)轉讓、買賣、租借、冒用船舶安全管理證書或者臨時船舶安全管理證書。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規定具體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為規范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行為,保障和監督海事行政管理,維護內河水上交通秩序,防治船舶污染水域,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對境內發生的違反內河海事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遵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中「船舶、浮動設施經營人」包括船舶、浮動設施的管理人。


第四條 「適任證書或其他適任證件」包括船員適任證書、培訓合格證、船員服務簿及其他適任證件;「船舶登記證書」包括船舶國籍證書和船舶所有權、抵押權、光船租賃登記證書。


第五條 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包括:違反安全管理秩序、檢驗管理秩序、登記管理秩序、船員管理秩序、航行、停泊和作業管理秩序、危險貨物載運安全監督管理秩序、通航安全保障管理秩序、船舶、浮動設施遇險救助管理秩序、內河交通事故調查處理秩序、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監督管理秩序的行為。


第六條 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遵循合法、公開、公正以及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第七條 本規定由海事管理機構依法實施。


第二章 內河海事行政處罰的適用


第八條 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時,應責令當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海事行政違法行為。


第九條 對有2個或以上海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同一當事人,應分別給予處罰,合並執行;對有共同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應分別給予處罰。


第十條 實施海事行政處罰,應與違法行為的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相適應。


第十一條 當事人有從輕或減輕處罰情形的,應依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執行;輕微且未造成後果的行為,不予處罰。


第十二條 當事人有從重處罰情形的,應根據法律規定從重處罰。


第十三條 對當事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多次罰款的處罰;未按要求改正違法行為的,視為新違法行為。


第三章 內河海事行政違法行為和行政處罰


第一節 違反船舶、浮動設施所有人、經營人安全管理秩序


第十四條...


(5)法律規定海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規定是為規范內河海事行政處罰行為,保障和監督海事行政管理,維護內河水上交通秩序,防治船舶污染水域,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定。於2004年11月5日經第24次交通部部務會議通過,,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關於民法典的會議 發布:2024-10-22 10:50:35 瀏覽:636
杭州租房條例2017 發布:2024-10-22 10:50:25 瀏覽:328
買房網簽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0-22 10:26:46 瀏覽:353
2020法律碩士非法學考點 發布:2024-10-22 10:25:19 瀏覽:928
2016法院招考 發布:2024-10-22 10:16:47 瀏覽:233
強法治對照檢查材料個人 發布:2024-10-22 10:15:56 瀏覽:912
民法通則第八條 發布:2024-10-22 09:51:22 瀏覽:420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定農民工工資 發布:2024-10-22 09:19:33 瀏覽:445
在新修訂的條例中 發布:2024-10-22 08:42:29 瀏覽:757
電動汽車政策法規 發布:2024-10-22 08:37:20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