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① 關於法律的比喻句
西方法律思想起源於何時,並無定論,但是,西方法律理論以柏拉圖的著作為起點,則是沒有太多爭議的事。在柏拉圖的著作中,學科的劃分並不存在,也就是說, 他的著作本身並不是某門學科的專門論著,其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教 育思想和法律思想溶為一體,這是閱讀柏拉圖的困難之一。再者,就文體的華麗而言,柏拉圖在哲學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常常分不清他通過哪個人物和哪種方式在表達他的看法,哪是在嬉戲玩笑和哪是在一本正經,這是閱讀柏拉圖的又一困難 .他批評說「比喻是油滑的」,而他自己卻又從一個比喻滑進另外一個比喻;他說 ,「除了靠舉例,闡述任何重大的思想都是困難的」,因為在夢中時,我們知道一切 ,而醒來時,我們又一無所知了。因為這個緣故,要解釋清楚柏拉圖的理論並非容 易,這里,就關於法律的三個比喻,我們來看看柏拉圖的法律圖畫。
一、古各斯的寶石戒指
呂底亞人古各斯的祖先原本是一個牧養人。一天暴風雨和地震後,地殼裂開一道深淵。他在深淵里見到一匹空心的銅馬,馬身上有小窗戶。馬身體里有一具屍體,屍體手指上有一隻金戒指。他取下金戒指出深淵。他戴著金戒指去開會,當戒指上的寶石轉向自己時,別人看不見他,認為他已經走了,當寶石翻轉過去時,他又出現了,別人又看得見他。反復幾次之後,他知道自己有了隱身的本領。利用這個本領,他當上了國王的使臣,後勾引王後,同謀殺掉國王奪取王位。假定有二枚這樣的戒指,讓 正義之人和不正義之人各戴一枚,那麼結果將會如何?
從這個比喻出發,柏拉圖分析了什麼是正義。在提出他自己的觀點之前,柏拉圖介紹和批駁了三種不同的正義觀。第一種正義觀是將正義定義為「欠債還債」,正義就是給每個人的適如其份的報答,或者說,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 .」 第二種正義理論講,「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 強者便是有權的政 府,國家的統治者用強權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制定為法律,讓人民去遵守。遵守政府法律的百姓就是正義的,不遵守政府法律的百姓就有違法之罪,有不正義之名。第三 種正義指「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 , 「最好」是指幹了壞事不受罰, 「最壞」是指受了罪而無法報復。正義的起源是對利和害的一種功利計算。按照通常情況,人們在彼此交往中既嘗過干不正義之事所得的甜頭,也嘗過遭受不正義的苦頭。二種味道都嘗過之後,人們覺得應該約定既不能得到不正義的之惠,也不能吃不正義之虧,於是就有了法律,稱守約會踐約為合法和為正義。正義之人並不是心甘情願 從善,而是沒有本事作惡,因為「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人都是在法律的強迫之 下走到正義之路上來的。這里,柏拉圖就格勞孔之口,舉出標題上的比喻,他說如果有二枚古各斯的戒指,一枚戴在正義之人手上,一枚戴在不正義之人手上,結果其實 都是「兩個人的行為就會一模一樣」 ,盜竊財物,穿門越戶,調戲婦女,殺人劫獄 .結論是,一個人只要能幹壞事,他總會去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