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A. 全球最小的國家
西蘭不算的話 不知道我找的這個算不算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且世界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
馬爾他騎士團國就是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
全稱:耶路撒冷、羅德島及馬爾他聖諾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國
(Sor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Giovanni di Ger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
信條格言:守衛信仰,幫助苦難
Tuitio Fidei et Obsequium Pauperum
(拉丁文: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poor)
國歌:Ave Crux Alba
(拉丁文:Hail, thou White Cross)
官方語言:義大利語
首都:馬爾他宮(羅馬孔多迪大街68號)
面積:約12000平方米
元首:大教主 安卓貝爾帝
成員:常住人口100人不到,全部約8000~12000位騎士和女爵
貨幣:思古銅
建國時間:約1050年
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若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國,較為人熟悉的名字是馬爾他騎士團國,它是受國際法所接受的主權獨立天主教修道會,並於1994年8月24日成為聯合國的長期觀察員國,但其主權地位受到少數學者的爭論。馬爾他騎士團是中古世紀醫院騎士團的主要傳承者,而現在則是以一宗教慈善醫療組織在運作。
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若望獨立軍事醫院騎士團國是正式全名,但較常稱為馬爾他騎士團國,中國官方譯為馬爾他軍事主權教團國。馬爾他騎士團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修道院及分會,但也有部份與騎士團本身無任何關系,包括一些使用馬爾他騎士團當組織名的詐騙集團。
憲法:馬爾他騎士團為一宗教及慈善性質且受國際法承認之主權實體(Sovereign Entity),該組織被賦予發行自己的護照、郵票、公共建築及司法獨立等權利。憲法由騎士團憲章及騎士法規所組成,現行憲法是1997年修改版。
國家政要:
國家元首:
大教主(The Prince and Grand Master)由國務委員會選舉出,終身職。大教主必需奉獻自己投入組織事務,並且是全體成員對宗教虔誠信仰的表率,與政務會議同為行政中樞。大教長的行政許可權並不包括公布騎士團憲章、政府令、醫療事務及向教宗報告騎士需求、選舉政務議員、締結國際條約及召開大議會。與騎士團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均承認大教長為騎士團最高領袖,其頭銜是由宗座所贈與的,且羅馬天主教會賦予其樞機主教地位。
首長:
事務大臣(The Grand Commander)職責為傳播信念、監督管理各教區之騎士與女爵及向教宗報告騎士團事務,同時也管理總部馬爾他宮周圍之禮拜堂和朝聖事務,也簽署公文和大教長之無法律效力文件。
外務大臣(The Grand Chancellor)職掌內政及外交,負責對外一切事務及他國或第三團體與政府溝通的中間人。
醫務大臣(The Grand Hospitaller)職掌衛生、社會、人道援助及國際合作事務,是各地修道院、國際分會及其他組織負責人道援助的最高指揮官,並確保天主教受到尊重。
財務大臣(The Receiver of the Common Treasure)職掌財政與預算事務,負責組織與各地分會合作之開銷並監督審計部。財務大臣需向審計部和大教長做經濟、財政和預算報告,並將訊息傳給政務會議,同時也監督組織財產收納、宴請支出及捐獻收入,大教長的禮物也由財務大臣管理,另外騎士團之郵政、居住、科技事務、馬爾他宮和其他財產建築也由財務大臣督導。
行政機關:
國務委員會(Council Complete of State)主要是選舉大教主或大教主代理人,根據憲章第二十三條表示,選舉系不記名投票,獲過半票數者即當選。擁有投票權的成員為大教主代理人或過渡期大教主、政務議員、主教、修道院長、法警及兩名代表小型修道院的騎士和十五名國際分會的代表。
大議會(General Chapter)主要是每五年召開選舉政務議員、政策委員及審計員,負責修改及討論憲章及法規和一些重要性議題如宗教地位、人道醫療計畫及對外關系事務。大議會系由各修道院正副院長及各國際分會代表組成。
政務議會(Sovereign Council)是騎士團的行政中樞,由大教長、事務大臣、外務大臣、醫務大臣及財務大臣和由大議會選出之五名成員共十人組成。政務會議由大教長召開,每年最少六次或有特別要求亦需開會。
政策委員會(Government Council)只是政務議會的建議委員會,提供政治、宗教、醫療合作及外交事務的方案,主席亦為大教長,每年最少召開兩次會議。委員會由六個經大議會於不同地域選出的騎士組成。
審計部(Board of Auditors)負責監督及查核組織收入、支出及財產,由部長、四名常任委員及兩名非常委員組成,由大議會選出合法且富有專業經濟及財政背景的騎士組成。審計部同時也是財務大臣的建議委員會。
宣傳部(Communications Board)監督組織內部及外部之傳播活動,並協助外務大臣之發展宣傳事務,由部長及六名由組織選出在傳播、管理、公共關系和媒體事務等領域有專業能力的委員。
立法機關:
法務辦公室(The Office of Advocate General)是根據法規成立的合法協調機關,由獨立且熟悉組織事務的專業法學家及學者組織,成員為法務長和兩名辦事員,三者均由大教長指派並經政務議會同意任命,每三年選舉一次。每當組織碰到特別復雜法律事務或必要案件時均需向該辦公室尋求協助。
司法機關:
司法委員會(Juridical Council)負責提供大教長有關司法方面之專業知識,也是政務會議的司法諮詢機構。由正副主席、秘書長和四名委員組成,其成員均由政務會議向大教長推薦任命,被推薦的騎士在憲章、國際法及教規方面都有專業學問。
獨立法院(Magistral Courts)由院長、法官及陪審團所組成,其人選由大教長指派且經政務議會同意任命,審判常規依照教廷之規定,若國際法及憲章未提及之要求,獨立法院通常也是國際糾紛的仲裁機關。
這個是聯合國承認的,擁有觀察員席位的成員
B. 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及特點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法律淵源流長,獨具特色,在唐代時還形成了特有的中華法系。中國的法律文化跨出國界,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眾多國家。許多國家,比如日本、越南等等,都受中華法系的影響頗遠。
歐美的法律文化最早產生於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法律之中,古羅馬法律體現著當時歐洲立法的最高水平,《十二銅表法》更是影響深遠。羅馬還產生了大量的法學專家,這些法學專家的著作後來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而具有了法律效力。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9世紀開始,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時期。直到13世紀,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人們又開始關注起來了羅馬法,史稱羅馬法復興。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歐美社會出現了兩大法系,一大法系是法典法系,又稱為羅馬法系、大陸法系,主要以法國、德國為主,分為法國支系和德國支系;另一大法系是以英國和美國為主,稱為普通法系,普通法系國家裡,法院的判例具有法律效力。而奉行大陸法系的國家裡,其法典的最早淵源都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法律。
由於中國文化的起源遠早於歐洲,在中國率先進入文明社會時,其主要的生產工具是青銅器,這種生產工具的性能要低於鐵器,從而導致了生產效率的相對落後和生產力的相對不發達,於是在由原始氏族向階級社會過渡完成以後,中國社會依然保留了氏族公社時期的某些痕跡,比如說,家庭制度和宗法制度.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宗族家長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結構.
而西方國家在形成文明社會時,鐵器技術早已由東方傳入了西方,於是西方國家在一開始進入了階級社會時,其主要的生產工具就是鐵器了,由於鐵器的相對先進性,使得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迅速瓦解,形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家庭成為了社會的細胞,成為了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同時,鐵器技術導致的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也使得社會分化出商業,並逐漸形成了發達的商業經濟.這與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的現象有很大的區別.
經濟基礎上的差異,必然要通過上層建築體現出來.而法律是上層建築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於宗族家長制的原因,中國的法律重視整體利益,重視家族利益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國家利益,重視刑法而輕視民商事法律,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法律是融合了倫理在裡面,所謂"以禮入法,禮法合一"。在周朝時,周公旦編寫了《周禮》,當時周禮既是一部指導社會成員行為的道德規范,也是一部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規范。
春秋戰國時期,禮法制度受到了破壞,法家的地位上升,以商鞅\申不害等一批人為代表的法家人士被統治階級所重用。法家思想也成為了秦代的主流思想,秦律深深地體現了這種法家思想,如實行嚴刑峻法,"什伍連坐"等等.
秦朝的迅速滅亡,讓漢朝的統治者從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中反思.他們發現,秦律中有很多規定並不適合中國社會的實情,比如說"二男必須分戶"的規定,其目的是強行推行小家庭制,但卻與中國現實的家族宗法的現狀相矛盾。於是漢朝廢除了秦律中的很多規定,開始了我國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法律開始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來制定,體現著越來越強的儒法合一的趨勢.
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道德對法律的影響一直非常深,宗法制度對法律的影響一直非常深.所以西方某些學者稱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倫理法"。
由於宗法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國古代社會更講究家族利益,以及由家族利益延伸而出的國家利益,所以個人利益相對不受重視,法律重視義務而輕視權利,即所謂的"義務重心".
而再看西方的法律,由於西方國家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確立了相對發達的商業經濟,同時還確立了現代家庭制的雛形,沒有宗族家長制,故西方法律在古羅馬時期就體現了權利與義務並重的特點,以及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特點。羅馬法共分十三編,其中大部分篇幅是調整民事關系的,包括親屬編,債權編,家長制編,等等.這與中國古代的法典"重刑輕民"體現出鮮明的對比。同時,在古羅馬時期,就確立了彈劾制的訴訟模式,首次對程序法作出了規定.歐洲近代的法律,特別是法典法系的國家,受羅馬法的影響頗深,也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特點.
最後要說的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其實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價值觀上的差異.所以我們在移植外國的法律加強我們自己的法制建設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這種差異,一定要注意所移植的法律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是否在中國行得通,是否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我們只能借鑒當代法制先進國家的立法經驗,而絕不能照搬照抄他們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