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民事法律的規則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法官程序違法屬於審判階段程序性違法,一般的處理意見是發回重審,法官在法院內部接受處罰。一審法院程序違法法官可能會因為犯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而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執行職責,或者違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員收受賄賂,有前三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二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紀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違法審判責任:
(1)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
(3)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4)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5)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6)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7)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㈡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這些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一、公平責任原則
1、一般情形。
2、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情形。
3、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情形。
4、無過錯的暫時喪失心智致人損害的情形。
5、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的情形。
6、當事人均無過錯的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情形。
7、為對方利益或共同利益而致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情形。
8、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損害而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情形。
二、典型的過錯責任形態:
1、網路侵權,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具體包括兩項規則:一是通知規則或提示規則,即「通知——刪除」責任,指在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以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二是知道規則,指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時,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指行為人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或先前行為等負有對他人的注意義務,因未盡到注意義務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場所」責任,指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等公共場所,因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發生致他人損害所承擔的責任。二是組織者責任,指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3、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損害的責任。
4、醫療損害責任,又稱為醫療事故責任、醫療侵權責任。醫療事故責任所涵蓋的范圍較為狹窄,引起此種責任的醫療活動只能是醫療事故。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應由用人單位即醫療機構承擔責任。在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的過錯都屬於醫療機構的過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㈢ 法律責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法律責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 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牴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螺紋按用途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螺紋的用途和螺紋的牙型截面有密切的關系,
螺紋按其截面形狀分為三角形螺紋、矩形螺紋、梯形螺紋和鋸齒形螺紋等。其中三角形螺紋主要用於聯接,矩形、梯形和鋸齒形螺紋主要用於傳動。螺紋分布在母體外表面的叫外螺紋,在母體內表面的叫內螺紋。在圓柱母體上形成的螺紋叫圓柱螺紋,在圓錐母體上形成的螺紋叫圓錐螺紋。螺紋按螺旋線方向分為左旋的和右旋的兩種,一般用右旋螺紋。螺紋可分為單線的和多線的,聯接用的多為單線;用於傳動時要求進升快或效率高,採用雙線或多線,但一般不超過4線。
三角形螺紋主要用於聯接,矩形、梯形和鋸齒形螺紋主要用於傳動;按螺旋線方向分為左旋螺紋和右旋螺紋,一般用右旋螺紋;按螺旋線的數量分為單線螺紋、雙線螺紋及多線螺紋;聯接用的多為單線,傳動用的採用雙線或多線;按牙的大小分為粗牙螺紋和細牙螺紋等,按使用場合和功能不同,可分為緊固螺紋、管螺紋、傳動螺紋、專用螺紋等。
圓柱螺紋中﹐三角形螺紋自鎖效能好。它分粗牙和細牙兩種﹐一般聯接多用粗牙螺紋。細牙的螺距小,升角小,自鎖效能更好,常用於細小零件薄壁管中,有振動或變載荷的聯接以及微調裝置等。管螺紋用於管件緊密聯接。矩形螺紋效率高,但因不易磨製,且內外螺紋旋合定心較難,故常為梯形螺紋所代替。鋸齒形螺紋牙的工作邊接近矩形直邊,多用於承受單向軸向力。
圓錐螺紋的牙型為三角形,主要靠牙的變形來保證螺紋副的緊密性,多用於管件。
法律責任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1。審計法律責任 【與審計有關的各種法律責任的總稱。審計責任原來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隨著國家法律環境的完備和審計業務的發展...】
.
2。行政法律責任【指行政主體和行政人因違反行政法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它主要是行政違法引起的法律後果 】
3.醫療事故法律責任研究【在闡述現行法律法規關於醫療事故的一般定義及專業技術鑒定製度的基礎上著重剖析了關於法律責任和醫療事故法律責任的各種理論學說及法律規定】
4.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5.民事法律責任定義 【違反民事法律規范,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民事義務或因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類 1、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與侵權的】
6.稅收法律責任【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稅收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稅收法律責任依其性質和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經濟責任、行政責任】
7證券法律責任地影響到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由於證券法律責任制度與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維護證券...不把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多地歸結為證券法律責任制度】
屈光不正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屈光不正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近視眼:近視眼近視力正常而遠視力減退。在近視眼,光線成像於視網膜之前。主要原因是晶狀體和角膜屈光力過強,眼軸過長。如果兒童時期發生近視,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加重,直至成年。當生長發育停止時,眼軸已經變長。近視程度也減緩或停止。近視在成年早期白內障時也會有所發展,晶狀體增厚使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高度近視,即近視度數超過-6.00D的近視終生都可能會發展。高度近視易發生視網膜脫離。近視用凹鏡片或負鏡片矯正。遠視眼:遠視眼遠視力正常而近視力減退。在遠視眼,晶狀體屈光力弱,眼軸過短。多數兒童都有遠視(「生理性遠視」,因為遠視在兒童期是正常的),生長到青春期時遠視程度逐漸地減輕。隨年齡增長,眼的調節功能逐漸減弱,遠視引起「眼疲勞」徵象,視物不舒服,視力下降。遠視患者經常發生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遠視用凸鏡片或正鏡片矯正。老視:老視是年齡所致的正常生理過程。隨年齡增長,晶狀體彈性下降,調節功能減弱,看近時不能將光線成像在視網膜上。患者多因閱讀吃力發現老視。正視眼的老視一般出現在40歲左右,臨床表現為閱讀時視力下降,視物不適感。遠視眼者老視出現較早,40歲以前即開始;近視眼者出現較晚,40歲以後才出現。老視用凸鏡片矯正改善近視力。散光:正常角膜中央是球面的。角膜表面非球面(散光)時,光線在視網膜上形成兩條焦線。散光用非球面柱鏡矯正。無晶狀體眼:正常眼內晶狀體在位稱為有晶狀體眼。如果晶狀體被取出(白內障摘出術)則稱為無晶狀體眼。白內障摘出術後應補充屈光力的不足,盡量恢復手術眼的視力。發展中國家白內障術後最常使用白內障眼鏡(高度球面凸鏡片)矯正視力。接觸鏡和人工晶體植入也可以矯正無晶狀體眼。未矯正的無晶狀體眼視力通常在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的「盲」的范圍以內。以上是北京京通醫院的眼科專家為您介紹的「」的相關內容。
葡萄膜炎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病因分類
按病因可將其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起感染;後者包括特發性、自身免疫類、風溼性疾病、創傷性、偽裝綜合征等。
病理分類
可分為肉芽腫性和非肉芽腫性葡萄膜炎。以往認為肉芽腫性葡萄膜炎主要與病原體感染有關,而非肉芽腫性與過敏有關。實際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兩種型別的炎症,並且一些型別的葡萄膜炎,有時可表現為肉芽腫性,有時又可表現為非肉芽腫性炎症。
解剖分類
是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組(1979)制定的分類,並得到國際眼科學會的認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法。此法將葡萄膜炎分為前葡萄膜炎、中間葡萄膜、後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同時,還對病程
虹膜炎
進行了規定,小於3個月為急性,大於3個月為慢性。[2]
1、前部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包括虹膜炎、前部睫狀體炎,虹膜睫狀體炎三種。
2、中間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炎症累及睫狀體平坦部、周邊部視網膜、玻璃體基部。
3、後部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炎症累及玻璃體膜以後的脈絡膜、視網膜組織。
4、全葡萄膜炎(panuveitis)指前部、中間、後部葡萄膜炎的混合型。
病理分類
葡萄膜炎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外邪侵襲,或有內熱;多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肝為多氣多血之臟,肝主疏泄,肝開竅於目,肝經風熱或肝鬱化火,熱邪上擾,灼傷眼仁,或嗜好肥甘厚味,釀成脾胃溼熱,熱邪上蒸於目,薰灼瞳仁,或素體陰虛,病久傷陰,肝腎陰虧,虛火上炎,目睛受損,或由眼部鄰近組織病變波及眼內脈絡致使氣血瘀積。血迴圈障礙而致病。
葡萄膜炎的發病原因和機制相當復雜,涉及有外傷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1、感染性:由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等病源體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又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
(1)外因性原因: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①感染性:如細菌、真菌等經外傷或手術創口直接進入眼內,易引起化膿性炎症。②非感染性:如機械性、化學性和熱燒傷等均可引起葡萄膜炎,往往伴有眼部其他改變。
(2)繼發性原因:是其他疾病繼發引起的眼部葡萄膜炎症。①鄰近眼組織炎症的蔓延,如嚴重的角膜炎或鞏膜炎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②眼內毒素或 *** 物的反應,如失明萎縮變性的眼球、長期視網膜脫離、眼內反復陳舊性出血以及惡性腫瘤壞死都可引起葡萄膜炎。
(3)內因性原因:①感染性:病原體或其產物通過血行播散,從身體其他部位進入眼內,例如有明顯感染灶的轉移或發生於感染源已清楚的疾病過程中。如結核、梅毒、鉤端螺旋體病等細菌感染或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或弓形體病等原蟲感染,以及蛔蟲、囊蟲等寄生蟲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葡萄膜炎。②非感染性:很多內因性葡萄膜炎檢查不出病原體,往往有免疫異常表現。如晶體源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Fuchs虹膜異色性虹膜睫狀體炎、中間葡萄膜炎等,或伴有全身病如風溼病性關節炎的前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氏病、Behcet病、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結節病等。[3]
心力衰竭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為區分心力衰竭的型別,可根據不同的標准。將心力衰竭分為不同的型別,有助於更有針對性地採取治療措施。?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按起病發展速度區分,心力衰竭的型別為急性心力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腫及休克)和慢性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的部位區分,心力衰竭的型別為包括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病理變化為肺迴圈淤血、肺水腫和組織灌注不足。右心衰竭的病理變化為體靜脈迴流受阻,器官淤血。全心衰竭的病理變化為靜脈系統淤血和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同時表現出雙側心力衰竭的特點。 按心力衰竭時心排血量區分,可分為高心排血量型和低心排血量型。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休息時心排血量比平常大,但相較發生心力衰竭前的心排血量仍有減少。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由於心肌舒縮功能受損或心臟整合功能不全等引起心排血量減少。 按心力衰竭時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區分,可分為收縮性心衰、舒張性心衰以及混合性心衰。收縮功能障礙性心力衰竭的心臟收縮無力,心排血量減少。舒張功能障礙性心力衰竭的心室主動鬆弛功能下降和心室僵硬度增加,充盈不足,心排血量減少。混合性心力衰竭同時具有收縮和舒張功能不全。 按心力衰竭是否有臨床症狀區分,可分為亞臨床型心衰以及臨床型心衰。亞臨床型心力衰竭,又稱隱性或無症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已減退,血流動力學異常,但臨床上尚沒有表現。臨床型心力衰竭會有心力衰竭的症狀和體征出現。 以上內容就是對相關問題的介紹,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對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統計資料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統計資料按不同的分類規則可分為不同的型別,這里主要按三種分類規則分類。
(1)按照所採用的計量尺度不同,可以將統計資料分為分類資料、順序資料和數值型資料。分類資料是指只能歸於某一類別的非數字型資料,比如性別中的男女就是分類資料。順序資料是只能歸於某一有序類別的非數字型資料,比如產品的等級。數值型資料是按數字尺度測量的觀察值,它是自然或度量衡單位對事物進行測量的結果。
(2)按照統計資料的收集方法,可以將其分為觀測資料(observational data)和實驗資料(experimental data)。觀測資料是通過調查或觀測而收集到的資料,它是在沒有對事物進行人為控制的條件下得到的,有關社會經濟現象的統計資料幾乎都是觀測資料。在實驗中控制實驗物件而收集到的資料則稱為實驗資料。
(3)按照被描述的物件與時間的關系,可以將統計資料分為截面資料和時間序列資料。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時間點上收集到的資料稱為截面資料(cross-sectional data)。在不同時間上收集到的資料,稱為時間序列資料(time series data)。
角膜老年環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角膜老年環起病緩慢,亞急性經過, *** 症狀較輕,伴視力障礙。角膜侵潤灶呈白色或灰色,緻密,表面欠光澤,呈牙膏樣或苔垢樣外觀,潰瘍周圍有膠原溶解形成的淺溝,或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的免疫環……下面就請廈門眼科中心的專家針對於「角膜老年環症的型別」做一下介紹。 角膜老年環症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按解剖層次分深層、淺層。 (1)深層角膜老年環:炎症病變局限於基質的深部、後彈力層附近者。 (2)淺層角膜老年環:炎症病變局限於上皮層、前彈力層、基質的淺部。 從組織學上講,炎性病變主要在上皮,有時波及基質淺層。 按解剖部位分中央部、周邊部。 (1)中央部角膜老年環:炎症病變位於角膜光學區(中央區4毫米)者。多見於病毒性角膜老年環、匐行性角膜老年環、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 (2)周邊部角膜老年環:炎症病變位於角膜的邊緣部者。多見於急性卡他性角膜老年環、春季卡他性角膜老年環、泡性角膜老年環等。 按病理變化分急性、亞急性、慢性、化膿性、非化膿性、肉芽腫性。 (1)急性角膜老年環:起病急驟,症狀劇烈,可迅速形成角膜潰瘍或穿孔的角膜老年環性病變。如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匐行性角膜潰瘍、淋菌性角膜老年環等。 (2)慢性角膜老年環:起病隱蔽、症狀較輕、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很少引起角膜穿孔的角膜老年環性病變。如角膜實質炎、盤狀角膜老年環、黴菌性角膜老年環等。 (3)亞急性角膜老年環:發病過程介於急性和慢性之間的角膜老年環。 (4)化膿性角膜老年環:指凡引起角膜饋瘍伴有膿性分泌物的角膜老年環。 (5)非化膿性角膜老年環:指凡不引起角膜潰瘍或有潰瘍但無膿性分泌物的角膜老年環。
什麼是印象派?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
典型的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看了就知道是什麼樣的
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型別,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高校新增專業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其中,首都11所 「211工程」高校新增的16個專業,大都是能源類、奈米類、物聯網類和新媒體類。從新增專業大類上看,能源類專業成為新增專業之王,同時有六所學校開設相關新專業,其次是物聯網工程類和奈米材料與技術類。新增專業可分為三類:(1)最新:能源化學工程屬於一個全新的專業,之前只在化學工程與工藝這個專業里涵蓋過一點,主要關注怎麼利用能源、對大自然造成較少的傷害。都是偏向化石資源,主要是煤、油和天然氣。但能源化學工程在課程設定上則涉及以有效利用和低排放為目標,偏重於煤的利用和低碳經濟。雖然能源類的專業已經遍布了眾多理科院校,但能源化學工程和能源經濟作為兩個新興專業,仍是有著較好的前景。(2)較新:物聯網工程也已經在全國其餘的高校開設過,但據目前的資料看,並沒有相應的畢業生,因此,這個專業也屬於較新的專業。(3)不新:在這幾類專業中,奈米材料與技術這個專業並不是新鮮的專業,同類型的課程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設,畢業生也早已經在全國各個研究院所里工作。)
㈣ 民法典規定的民事主體怎麼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分析:《民法典》規民事主體包括了法人及自然人。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如果民事主體之間產生糾紛,侵權一方應按照民法總則中的相關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如果侵權方為多人,則根據相應規則分配責任大小。根據規定,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包括了道歉、賠償、返還財產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1、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2、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3、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㈤ 民事責任構成要件的民事責任各構成要件的理解
1、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 。
(1)在法國民法上,並不區分行為的客觀違法和主觀違法性,採用的是過錯原則,只要行為人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責任。從德國民法開始,區分了行為的違法性和主觀過錯,認為行為人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承擔民事責任。
(2)作為責任構成要件的行為違法性問題(加害行為)在現代民法上,學者認為,由於民法調整的私人利益關系,不應過分強調行為的客觀違法性,而主要應考察行為人是否具備主觀上的過錯,只要行為不當,就應承擔由於自己的過失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如公路養路人致人損害的案例。
(3)從加害行為角度來講,加害行為包括A、自己的加害行為與他人的加害行為;B、直接加害行為與間接加害行為;C、積極加害行為與消極加害行為(不作為的加害行為)。
2、 損害事實的存在『。
(1) 所謂損害,是指由一定行為或事件造成人身或財產上的不利益,即不良後果或不良狀態。從狹義上理解,僅指財產損失;從廣義上講,包括非財產的損害、消極的利益損失等。
(2)關於損害本質的學說
A、利益說。又稱差額說。認為損害是指財產或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狀態。即一方面,將損害等同於受害人對此損害的利益關系,即損害不等於不利益,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將損害轉化為可計算的利益;另一方面,認為在衡量損害時,應當以受害人的財產狀況為准確定其差額。
B、組織說。認為損害包括受害人財產上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它是行為人的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一種不利益狀態,要根據受害人受到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遭受侵害後,客觀上遭受的損失予以確定。最早由德國學者奧特曼(Oertmann)提出。
(3)損害的分類
A、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
B、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
C、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
D、純粹經濟損失。是指受害人因為他人的侵害行為而遭受的經濟上的損失,但是此種損害不是因為受害人所遭受的有形的人身損害或有形的財產損害而產生的經濟損失。例如,某人開車肇事,撞壞機器設備,導致工廠不能開工,工人失業;某人開車撞壞電線桿,導致大面積停電而引發的各種損失等。
對於純粹經濟損失,兩大法系都實行「排除規則」。其主要原因是:(A)契約、民事與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問題;(B)訴訟濫用的擔心;(C)法律確定性需要;(D)經濟利益和財產利益的區分(合同法是對期待利益的保護,民事行為法是對固有利益的保護);(E)被告行為的可責難性與其法律責任范圍的不成比例。
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民事法的判例擴大了保護范圍,出現了純粹經濟損失的一般過失民事法保護的發展趨勢。
對於純粹經濟損失,下列問題特別值得關註:
其一,是否以故意為必要.
其二,是一般規則還是例外規則.
其三,是作為損害的形式來確定,還是通過因果關系來確定。
(4)損害事實的構成要件
損害,要能夠成為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
A、損害的可補救性;
B、損害的確定性;
C、損害是侵害合法利益的結果
3、違法行為與違法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或原因的認定,實際上就是法官站在法律政策和法律價值取向的角度,對具體案件中行為人責任的范圍予以界定,主要有直接結果理論、可預見性理論和風險理論。
(1)直接結果理論。認為被告應為其對損害結果具有直接引發作用的民事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而不論對該損害結果的發生是否具有可預見性。
(2)可預見性理論。是為彌補直接結果理論僅能適用於故意民事的不足而提出的,認為在過失民事責任中,被告為其過失行為承擔責任的損害應該是其可以預見的;但對於應如何確定對損害的「可預見性」,學者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爭議。
(3)風險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各類工業災害、交通事故及其他高危事故民事案件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該理論認為,被告從事高危行業、所有或持有高危物件,即使社會處於可能受損的風險之中,一旦損害發生,則應認為損害行為的實施者或致害物件的權利人或持有本身即為損害結果的法律上的原因,被告即應對他引入社會的某種異常危險承擔責任。
責任成立因果關系討論的是民事責任的構成問題,責任范圍因果關系則屬於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問題。顯然,後者往往涉及法律上的價值判斷問題,並由此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因果關系理論:條件說、相當因果關系說、法規目的說。
(2)對因果關系性質的認識
在我國,曾經主張必然因果關系說其來源於前蘇聯民法,而蘇聯民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則來源於其刑法理論。對此,在把握因果關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應區分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在刑事責任的歸責中,為了防止刑事責任的擴大化,避免刑罰功能的濫用,應採用必然因果關系說。但在民事責任的歸責中,由於雙方地位的平等性,民事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時,似應偏重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采相當因果關系說更符合民法的公平價值。對此,在英國法上,法官通過判例確定了所謂的「蛋殼腦袋規則」,其含義是:民事行為人只要違反了對他人的通常注意義務,就必須承擔由受害人的個人體質易受損害的弱點(如心臟病、血液病)所帶來的危險。
B、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中下,為了正確地歸責和確定責任范圍,應區分不同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即應採取「有條件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具體要求是:(A)在判斷損害事實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必須查清案件的全部情況,並作為損害事實發生的全部條件。(B)在眾多條件中,確定其中的主要條件或原因,避免因果關系的鏈條拉得過長。如,司機甲因司機乙請假未上班,單位只好要甲替乙頂班,甲的未婚妻丙約甲在晚上見面,甲為趕赴約會,在送貨後超速行車,不慎撞傷路人,則乙不應對此負責。又如,僱主甲因違章作業造成僱工乙的傷害,並送往醫院治療,但由於醫院怠於履行職責,致病人死亡,此案中,醫院應負主要責任。
(3)因果關系的推定
所謂因果關系的推定,就是指在損害發生以後,數個行為人都有可能造成損害,但是不能確定誰是真正的行為人,或者因果關系難以確定時,法律從公平正義和保護受害人的角度出發,推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其特點在於:
A、其適用的前提是受害人就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舉證面臨障礙;
B、其適用的目的是保護受害人;
C、在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過程中,要由法官根據經驗法則進行推定;
D、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原則上應當由法律規定;
E、受害人並非完全不承擔對因果關系的任何舉證義務。
2、因果關系推定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1)產品責任;(2)環境民事責任;(3)醫療事故責任;(4)證券民事責任。
(4)不作為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問題
A、對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理論爭議
(A)否定說。否定說認為,當原告遭受第三人的不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的損害時,原告只能要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不得要求第三人以外的被告承擔民事責任,被告不對原告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因為被告安全注意義務違反的過失行為同原告的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被告與原告之間具有契約關系、且契約對安全注意義務予以了明確約定,則被告應承擔合同義務之違反的契約責任。
(B)肯定說。肯定說則認為,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不應當從「是否加害行為導致了損害的發生」這一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層面來理解,而是應當從「如果負有安全注意義務的人達到了應有的注意程度、實施了其應當實施的行為,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減輕損害後果」的角度來理解。如果經營者實施了其應當實施的作為行為,損害後果就不會發生或者可以減輕,則認為存在因果關系;否則,則不認為存在因果關系。
從根本上來說,對這種因果關系的認識必須著眼於不作為行為的社會價值以及不作為民事責任與作為民事責任的關聯性等方面的考察:
首先,就不作為行為的社會價值來看,正如社會行為論學者所指出的,不作為在物理意義上是「無」,但在社會意義上則仍然可以評價為「有」,因為不作為皆是以不履行特定的作為義務為前提的,對這一積極作為義務的違反仍然具有社會價值(否定的社會價值)。即:從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角度來看,作為是一種公然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不履行自己應當並且能夠履行的義務的不作為同樣是一種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兩者具有等價性,即在否定價值上是相同的;從行為所具有的違法性來看,作為與不作為具有共同的違法性本質,均表現於對一定社會關系的侵害,如權利或法益的侵害、危險等。
其次,就不作為民事責任與作為民事責任的關聯性來看,正如馮·巴爾教授所指出的:「這一兩分體系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歸責中的一些問題。概括地講,作為就是指民事行為人在受害人的法益上製造了危險;不作為則是未排除威脅到受害人的危險。精確一點就是:在作為行為中被主張權利者自己啟動了具有法律意義的因果鏈;而在不作為中則是未中斷這一因果鏈。」
(C)從因果關系所體現的社會公共政策要求來看,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都是將法律價值和法律政策作為考量因果關系的重要的因素,都會體現出民事行為法所承載的社會公共政策功能。就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不作為民事責任而言,由於賓館、酒店、歌舞廳、銀行、商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安全威脅,不法分子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給進入這些場所的消費者、潛在消費者或其他人的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損害,使得法律在採取嚴厲措施打擊、制裁不法分子的同時,也不得不出於對公共安全的考慮和消費者利益保護的要求而賦予經營者、組織者或其他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注意義務。當被告違反這一注意義務而造成消費者損害時,基於法律政策的要求而認定被告違反安全注意義務的消極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並責令被告對原告承擔過錯民事責任。
(D)就被告不作為與原告的損害發生的效果或原因力來看,根據刑法上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理論,一部分不作為有起果性,另一部分不作為具有防果破壞性。如果將上述理論運用於不作為民事責任,則可以認為:不作為的起果性可以適用於古典危險活動、一般危險活動(如公眾集會、舉辦露天歌舞晚會等)或現代工業活動中的某些危險活動(如道路交通、產品責任)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危險源的開啟或維持者負有採取合理措施防範損害發生的注意義務,未採取合理措施而導致損害發生的,則其消極的不作為具有起果性,即是引起損害結果的原因;而在經營者提供服務的設施設備或服務行為或過程本身有瑕疵而導致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時,或者是因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使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時,則其不作為具有防果性,即如果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則可以防止、制止損害結果的實際發生,但由於經營者並未採取積極的措施而使損害發生,因而其不作為與原告的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可見,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理論亦能為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認定提供依據。
B、不作為民事責任中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
其一,不作為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
其二,不作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履行這種作為義務的能力。
其三,就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具體判斷來看,應當採用「如果負有安全注意義務的人採取了特定的積極行為就能防止或制止損害後果的發生」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即以「若有A,則無B」作為因果關系的測試規則。即:如果經營者、組織者或其他人履行了他應當承擔的合理限度內的安全注意義務(若有A),則就可以避免或減輕受害人遭受的損害(則無B),此時即應認定被告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被告履行了對他人的安全注意義務,但仍然無法避免或減輕損害發生的,或者因客觀情況導致行為人沒有履行安全注意義的能力的,則應當否定被告不作為與原告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其四,就不作為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的舉證而言,由於被告的不作為通常並不是損害後果發生的真正原因,而損害後果之所以發生完全是由於其他原因如自然原因、受害人自己的過錯、甚至是第三人的不法加害行為造成;被告不履行安全注意義務只是加大了損害發生的蓋然性,或者說如果被告履行了必要的安全注意義務,則極有可能避免損害的發生。因此,受害人無須證明消極不作為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只需證明:被告對原告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被告有履行積極作為義務的能力;被告不履行該義務與損害之發生存在著高度的可能性即蓋然性,如果被告履行了自己的作為義務,損害就極有可能被避免。
4、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錯。
(1)過錯的理論
對於過錯,民法上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是主觀過錯說,二是客觀過錯說。事實上,民法上的過錯,首先應是指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即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但在推定過失狀態時,又是以是否盡一個通常人注意義務來作為客觀判斷標準的,這體現了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實施時的意識支配狀態。
(2)過錯的形態
A、故意。
B、過失。包括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
(3)不作為的過錯(不作為的民事責任問題)
㈥ 《民法典》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一、《 民法典 》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歸責原則是關於 侵權責任 「歸責」的基本規則,即行為人因為何種事由被要求承擔責任。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 過錯責任 、 過錯推定責任 、嚴格責任類型。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 過錯推定 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 侵權法 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民法典》採取了「一般條款 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 侵權行為 類型作出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歸責原則確定了不同的責任構成要件。例如,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三要件或者四要件,嚴格責任的構成要件不能按照一般的責任構成要件來確立。 歸責原則還確定了不同的減輕和免責事由。就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而言,其需要符合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如果不符合構成要件,就不構成侵權責任。如果具備了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如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行為、不可抗力、 正當防衛 、緊急避險等,既可能表明行為沒有過錯,也可能表明沒有因果關系,所以,也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不成立。因此,法律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都可以成為一般侵權責任中的免責事由。但是,在 特殊侵權 責任中,需要具備特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才能減輕或免除責任。 二、 過錯責任原則 的規定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為歸責的依據,並以過錯作為確立責任和責任范圍的基礎的歸責原則。 以下是幾種典型的過錯責任形態。 1. 網路侵權 ,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具體包括兩項規則:一是通知規則或提示規則,即「通知——刪除」責任,指在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以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二是知道規則,指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時,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指行為人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或先前行為等負有對他人的注意義務,因未盡到注意義務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場所」責任,指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等公共場所,因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發生致他人損害所承擔的責任。二是組織者責任,指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3.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損害的責任。 4. 醫療損害 責任,又稱為 醫療事故責任 、醫療侵權責任。醫療事故責任所涵蓋的范圍較為狹窄,引起此種責任的醫療活動只能是 醫療事故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應由用人單位即醫療機構承擔責任。在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的過錯都屬於醫療機構的過錯。 三、過錯推定的規定 過錯推定,也稱過失推定,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依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具有過錯,如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推定是根據法定的基礎事實,推定侵權人有過錯。過錯推定採取 舉證責任 倒置的證明方式,如果行為人未能有效證明其沒有過錯,則人民法院最終得以認定其具有過錯,並據此確立侵權責任。 過錯推定的典型形式是道路 交通事故責任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 交通事故 ,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 證據 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因此,機動車一方只有在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也就是說,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後,首先推定機動車一方有過錯,只要機動車一方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則其需要承擔全部責任。 四、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 的規定 嚴格責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害,不論該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如不存在法定的免責事由,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嚴格責任歸責的基礎在於風險活動,行為人的免責事由受到嚴格限制。 1.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具有缺陷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造成損害依法應承擔的 民事責任 。第一,擴大了損害的概念,從比較法上看,各國大多認為產品損害主要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損害。我國《民法典》將損害擴大到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第二,規定了召回制度,增加了召回義務。這實際上是在 食品安全法 的基礎上,將召回制度擴大適用,有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患於未然。第三,採用了多種責任形式。除規定損害賠償外,還規定了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責任形式。第四,規定了懲罰性賠償。 2. 環境污染 侵權,指因環境污染而發生的侵權責任。一是確立環境污染責任的 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典》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使得符合排污標准排污導致損害的受害人仍然可以獲得救濟。二是確立了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在總結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負擔,強化對受害人的救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三是確立了數個污染者致人損害的按份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指因高度危險作業或高度危險物導致他人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高度危險責任的歸責基礎是危險。《民法典》第1240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一是與《民法典》相比較,該條對高速運輸工具,改為「高速軌道運輸工具」,其主要指鐵路、地鐵、輕軌。二是增加了「地下挖掘活動」,這是考慮到地下施工事故頻發等,如地鐵的建造導致事故的發生。三是規定了減輕責任的事由。完全適用比較過失,即使一般過失也可以導致減輕責任,這是高度危險責任中的例外。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國鐵路等經營的特殊性,需要適當減輕其責任。 4.動物致人損害,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應由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等承擔侵權責任。 五、侵權責任的形態 侵權責任形態是指確定侵權責任在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形式。由於承擔侵權責任主體的復雜性,責任形態既有單獨責任,又有多數人責任。在多數人責任中,又包括 連帶責任 、 不真正連帶責任 、補充責任、按份責任等。 (一)連帶責任 所謂數人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是指數個侵權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以聚合的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人,依法應當向被侵權人 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的連帶責任是法定責任,不因加害人內部的約定而改變。加害人之間基於共同協議免除某個或某些行為人的責任,對受害人不產生效力,也不影響連帶責任的適用。 我國侵權法在數人侵權行為的規則上非常有中國特色。 首先,《民法典》從「共同」這兩個字上區分了共同侵權行為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 其次,關於共同危險行為。指數人實施的危險行為都有造成對他人的損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但不知數人中何人造成實際的損害。我國《民法典》修改了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抗辯事由方面,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為抗辯事由。 第三,我們吸取了歐洲私法一體化進程中取得的最新經驗,規定了累積的因果關系(也有學者譯為並存原因、原因力競合等)。這就在法律上規定了以累積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它是指數個行為人分別實施致害行為,各個行為均足以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 (二)按份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額對 債權人 承擔的賠償責任。在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外也可能承擔按份責任。規定了部分的因果關系,又稱共同的因果關系,指數人實施分別侵害他人的行為,主觀上並無意思聯絡,由加害人分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在不能夠確定實際加害人或加害人不能夠承擔全部責任的情況下,由補充責任人在一定范圍內對受害人直接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形態。補充責任的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充責任具有次位性。在補充責任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發生了分離,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還可能使行為人之外的人承擔責任,責任主體不一定是直接的行為人。補充責任是一種第二順序的責任。第二,補充責任具有從屬性。第三,補充責任大多是一種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四)相應的責任 所謂相應的責任,是指根據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擔的責任。我國規定了「相應」的責任。第一,相應責任一般是對外責任,即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第二,相應的責任也可能是對外應負的責任份額。第三,相應的責任常常是對補充責任的限定。 相應的補充責任,首先應當確定相應的份額,如果需補充范圍超過相應份額的,以相應份額為准;其次,如果需要補充范圍小於相應份額的,以實際需要補充的份額為准;再次,需要確定在補充責任的范圍內,應當承擔多大的相應責任。 (五)補償責任 所謂補償責任,通常是指在侵權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基於公平依法由其向受害人承擔的適當的補償責任。所謂公平責任,就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等因素,由雙方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補償責任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償責任主要是一種公平責任。第二,補償責任的責任范圍是有限制的。第三,補償責任主要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六)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基於不同的原因而依法對同一被侵權人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某一責任人在承擔責任之後,有權向終局責任人要求全部追償。 六、責任的承擔方式 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是指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具體方法。我國一共列舉了8種責任形式,但還沒包括 精神損害賠償 和懲罰性賠償兩種責任承擔方式。此處主要探討 死亡賠償金 和精神損害賠償。 (一)死亡賠償金 我國法律規定了在侵害生命權的情況下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嚴格地說,侵害生命的賠償並非賠償生命的價格,而是賠償因侵害生命權所引發的財產損害和 精神損害 。確立了同一案件適用同一 賠償標准 的原則。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內容:第一,必須適用於同一案件,即同一侵權行為而導致的損害結果。同一侵權行為可以是因過錯而實施的侵權行為,也可以是沒有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侵權行為。從實踐來看,同一案件主要是指適用嚴格責任的案件,如機動車事故責任案件、產品責任案件、工作物致害責任案件等。第二,必須是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例如,在同一交通事故中導致多人死亡,或者因同一礦難而導致多人死亡。在通常情況下,同一侵權行為導致多人死亡,引發眾多受害人的損害。正是因為人數眾多,採用同一標准賠償,既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負擔,又避免受害人之間相互攀比,而且,有利於提高 訴訟 效率。第三,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此處所說的「可以」並不是必須或應當,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有其優點,但實際情況中案情復雜,如果一概堅持同一標准,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二)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因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導致嚴重精神痛苦,受害人因此可以就其精神痛苦要求金錢上的賠償,以對受害人予以撫慰並制裁不法行為人。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相比有兩個變化:一是將精神損害賠償僅限於侵害人身權益,而不包括侵害財產權益;二是進一步限制了責任構成要件,要求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後果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所謂嚴重後果,是指超出常人可以承受的痛苦程度。 對於歸責情形要具體看情況來把握操作規則,其中我們需要正確的認定侵權行為的種類,包括對方侵權的構成要件,同時舉證一方也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侵權責任同時也包括過錯,無過錯和公平責任的原則。
㈦ 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有那些
一、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歷史演進及簡要評價
歸責原則是責令加害人承擔責任的依據。在民法史上,概括地說共出現過四種類型
的歸責原則。最早的是古羅馬法奉行的結果責任原則,即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就負賠
償責任。該歸責原則雖有利於對受害人的救濟,卻對加害人的要求過於嚴格,容易造成
人們在日常行為中的縮手縮腳。
植根於文藝復興與啟蒙思想承認人的個體主體性—平等、自由、人格尊嚴基礎上的法國民法典首次提出了過錯歸責原則。其哲學基礎是每個人都有行為自由,除了他應
為其自身的原因(過錯)承擔責任外不應再受到其它外在的限制。這一原則在當時與私
有權神聖不可侵犯、契約自由並稱為法律的三大基石。直到今天在民法領域仍有著重要
影響。其基本內涵是加害人有過錯則承擔責任,無過錯則不承擔責任。
過錯歸責原則從其出發點來說賦予民事主體以行為自由盡管有積極意義,但給受害
人實現損害賠償造成了一定困難。因為受害人如果要獲得損害賠償,必須證明加害人主
觀上有過錯,有時卻難以證明。所以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法律又在過錯原則的操作
手段上作了技術處理,即特定情況下讓加害人負舉證責任,證明其對損害的產生無過錯,
這就是過錯推定原則的初衷和來源。過錯推定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受害人的保護有積極
作用,但在特定情形下即使運用該原則仍達不到保護受害人的目的。如特定的工業污染,
要加害人舉證其無過錯非常容易。因為加害人很容易列舉大量事實如技術設備已採用了
最先進的,亦徵得了特定行政機關的許可和環保部門的同意等。在各方面都盡到了足夠
謹慎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再說該工廠有過錯。可是如果不讓該工廠承擔損失,該損失實
際上全部轉嫁給了受害人。這對無辜之受害人實在不公平。即使我們可以找到社會發展
有時必須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之理由,損害也不應只由受害人承受,而應由整個社會承擔。
在環境、產品質量問題等方面,由於涉及大量專業知識,要受害人證明加害人的主觀過
錯極其困難,需要的時間、資金等成本也很巨大。這樣,加害人和受害人在經濟地位、信
息和科技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事實上不平等的情形下,法律又設計了專門的無過錯歸
責原則來保護處於弱勢一方受害人的利益。
所謂無過錯原則,即只要加害人的行為或物體給他人造成了損害,就承擔損害賠償
責任,而無其它任何特殊免責事由。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當受害人對該損失存有故
意時,可免除加害人的責任,但這又是所有責任形態的一般免責事由。所以說,諸如不
可抗力、意外事故等都不是無過錯責任的免責事由。在這一點上,有些學術研究者和法
律實踐者是存有誤解的。無過錯原則非常嚴格,在英美法上相類似的責任形態稱作嚴格
責任。該責任形態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即法律保護社會上相對於大工業者、經營者
來說,在經濟、信息、科技力量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單純社會個體如消費者等,從而
加重加害人的責任。由於該歸責原則對加害人過於嚴格,必須有條件地予以適用。該條
件的設定取決於特定歷史條件下法律的價值判斷,只有法律明文的條件下才可以適用。無
過錯原則並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因為其明確的價值取向一開始就是在雙方當事人
事實地位不平等的情形下保護特定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加害人的責任。
社會上仍有些案例無論適用無過錯歸責還是過錯歸責都不能達到公平的結果。那就
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事實地位方面各種實力差別不大,加害人主觀無過失造成他人損失,
適用無過錯原則對加害人則過於苛刻。舉例說,一汽車駛過帶起的石子把行人打傷;到
朋友家做客,與朋友共坐一長凳,凳腿折而同時被摔傷。若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該司
機或受害人的朋友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且沒有任何免責事由。這對即使做到了足夠
謹慎也無法避免事故發生的司機或出於好意且做到日常生活之注意的朋友實在不公平。
那是否可以適用過錯責任(含過錯推定)原則呢?若適用該原則,受害人很難證明對方
有過錯,加害人卻相對容易證明自己無過錯。因為加害人可證明無論如何注意也避免不
了損害的發生如第一例,或者自己置於相同危險之下並無過錯害及他人如第二例。這樣,
無論是無過錯原則還是過錯原則都很難達到令雙方當事人滿意的公平結果。
無過錯原則對受害人保護有利,但對無辜之相對人(加害人)實在苛刻。過錯原則
增加了受害人的舉證困難,有時並且因此得不到損害救濟,後果更不公平。因為當受害
人的損害得不到賠償時,其實質是由受害人自己承擔了全部損失。我們可以認為加害人
沒有任何過錯或者過錯不能被證明而令其承擔責任不公平,但讓無論從那一個方面來說
都無任何過錯的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無論從法理還是從社會常情更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現象,法律又創設了公平責任原則,即由雙方當事人合理分擔損
失的原則。該原則包含了合乎法律宗旨和社會常情的最新理念。
二、現代意義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確立
通過對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歷史分析,我們發現以往的歸責原則種類繁多,功能和調整對象又各不相同。它們在各自發揮其制度設計的作用的同時,又都存在自身缺陷。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對民事責任目的或者功能的誤解。
以往我們提到民事責任首先想到的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保障手段。這種理解本
身並非不正確,但它側重的是對加害人的制裁。傳統民法基於過錯歸責原則令加害人承
擔的懲罰性損害賠償,目的就在於通過「使加害人不得利」的價值取向使其得到懲罰、制
裁。「如果法律允許某人從其不法行為中牟利,法律就是一紙空文」,就是該傳統觀點的
典型反映。民事責任的功能主要是制裁加害人嗎?主要是通過制裁加害人使其不再犯錯
誤、不再有過失嗎?不是的。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最後保障,其功能應
該放到民事活動整個環節中考慮。這樣,民事責任功能的出發點至少應和民事活動所欲實現的目的相一致。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其正當利益,基本利益形
式是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民事責任目的應是如何保障受害人的這些利益得到恢復和彌
補,而不是懲罰加害人。這一點恰恰與公法責任有很大的區別。公法責任旨在嚴懲對社
會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之人,體現懲罰性理所當然。私法責任主要調整當事人之間在
日常民事交往中因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經常產生的誤會和分歧以及在日常
生活中因人自身或者人之外的意外變故時常發生的爭議,因此如何平衡日常生活中這種
正常的利益失衡狀態才是民事歸責原則首要的考慮。
如果按照這種回歸本原意義下的民事責任目的考慮歸責問題,那麼填補損害才是最
主要的,主觀過錯與否將不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從過錯歸責、無過錯歸責到公
平責任反映出的從側重保護加害人、到絕對保護受害人再到合理分擔損失的制度價值取
向,也說明把歸責原則的功能定性為填補損害是符合責任制度發展趨勢的。何況,以當
事人的主觀過錯來考慮歸責問題並不是思考這一問題的必然思路,因為過錯與責任很難
說有必然的聯系。要說明這一點,必須從檢討過錯歸責原則開始。
過錯歸責原則的最大價值體現在尊重主體之人格,維護人類之尊嚴。它使民事主體
可以依其自身意志自由為民事行為,基於其自身的理性思考自由選擇、自由判斷其行為。
同時過錯歸責原則也要求行為主體對其行為後果負責。這是該原則對加害人行為高要求
的一面,即如果加害人造成的損害是因過錯引起,法律不但令其承擔全部損害賠償,必
要時還附以其它懲罰性的制裁手段。過錯歸責原則通過制裁過錯來保障實現人的基本價
值。人格尊嚴的承認和背後蘊含的對加害人行為的高度要求,是過錯歸責原則的最大特
征。對過錯歸責原則的這些積極價值,學者也都持肯定態度。「過失責任肯定人類自由,承認個人抉擇、區別善惡之能力。個人基於其自由意思決定,從事某種行為,造成損害,因其具有過失,法律予以制裁,使其負賠償責任,最可表現對人類尊嚴之尊重。』,「主張以過錯為根據的侵權行為法與人的尊嚴相聯系,看來並非武斷,它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實踐中,如果站在加害人的角度,令其對過失負責是自明之理;加害人如沒有過失則不必負賠償責任,也是自然地符合邏輯。過錯歸責原則操作上的困難和認識上的局限卻阻滯了現代民事責任制度的發展。操
作上的困難體現在實踐中主觀過錯很難認定,從而使受害人不能獲得賠償。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許多案件里,因為不可能認定侵權行為人的主觀責任(故意或過失),而主
觀責任是任何侵權行為請求權的要素,於是就不能有賠償。』,認識上的局限體現在過錯
歸責原則哲學基礎的歷史錯位。過錯責任從一開始就是站在獨立的個體角度來思考和認
識間題,這是與當時承認個體性的哲學基礎相吻合的。過錯原則的出發點是,人應是獨
立的自由的理性個體,可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理性選擇,當然亦應對其錯誤行為負責。其
歸宿點是,通過制裁該行為,以減少或避免之。但當我們轉換一個視角即從社會的角度
重新審視和觀察該歸責原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時,就會發現人犯錯誤原來是一種常態、不
可避免。
先來重新分析過錯歸責原則的出發點,人是否永遠能夠做出理性選擇,人的理性能
否阻止人不會犯錯誤。當從一個具體的案例如汽車司機把人撞傷,我們認為該司機有過
錯從而令其承擔責任時,理由似乎很充分。可是當從社會的角度來重新觀察汽車肇事時,
就會發現汽車肇事原來是社會常態。今天該司機可以說有過錯,但你能說全國各地乃至
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的類似事件,司機都有過錯嗎?今天該司機可以保證不犯錯誤,但
他能保證永遠不犯錯誤嗎?對於具體一個人來說,過錯或許有些偶然,但相對整個社會
來說,過錯卻是必然,因為人犯錯誤是一種客觀存在。「任何一個正常的人,每天都在犯
錯誤。從社會角度出發,讓有過失之人承擔責任似乎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大多數侵
權行為從道德角度講是無辜的。吻詹姆斯也指出:「招致侵權事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大
量的交通事故是工業化社會不可缺少的副產品,把這樣的責任歸咎於個人是毫無意義
的。」再從過錯歸責的歸宿點來說,其本意是通過懲罰有過錯之人以減少或避免過錯行
為的發生。但從法國民法典到今天為止的近兩個世紀里,人犯錯誤的行為一點也沒有得
到避免和減少。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人犯錯誤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根本就沒有必然的
直接聯系。「當一個小心的司機造成交通事故時,另一個醉酒的、大意的司機可能很幸運
地安全行駛到目的地。」「侵權行為人過錯的承擔程度與造成損害的程度無關,因此,與
民事責任也無任何關系。這並不是在為有過失之人尋找法理上的免責事由。過錯歸責原則的反面是無過錯便無責任,「意味著大多數事故受害者必須自己承擔它們的損失,而不問他們是否有過
錯。」即如果不讓造成他人損害的無過錯或不能證明其有過錯的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其實質便是有時讓無辜之受害人承擔了全部損害後果,這更不符合法律之本意與社會常
情。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談論要不要由加害人承擔責任,而是怎樣合理分擔受害人的損失。
民事法律責任之本意亦應是如何合理分配不幸損失,而不是如何企圖制裁和消滅侵權和
違約行為。從對過錯歸責原則的檢討中,也說明了對責任之本質重新理解的必要性,即
應回歸到對受害人補救的目的上來。現代意義的歸責原則應以填補受害人的損害為原則。
這也不是又回到結果責任上來了。因為在填補受害人的損害時必然要考慮諸多因素,
如加害人有無免責事由,受害人有無過錯等。如果要對我所理解的民事責任用簡短的術
語概括,可概述為「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
三、「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的具體理解
「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首先意味著以損害的發生作為責任的唯一構成要件。
加害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就應承擔責任,受害人只要無辜受損就應該得到填補。同時
該原則下加害人也有特定的免責事由存在,但他必須負舉證義務。免責事由的確定沒有
公式性的規則,只能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有以下幾點須強調指出:
1.為了保護在佔有信息、掌握科技、控制財力等方面處於事實地位不平等的弱者一
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指與廠礦企業相對應的單純的自然人(消費者個體)而言,法
律明確規定只要消費者個體受有損害,就應獲得賠償。此即傳統意義上大陸法系的無過
錯責任和英美法系的嚴格責任形態。該情形下,一般沒有免責事由。
2.一般情況下,加害人只要舉證不出免責事由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要根據侵
權或者違約的具體情形如有無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因果關系等因
素來確定加害人的具體賠償范圍。該歸責原則並沒有取消過錯、因果關系等要素的作用,
只是認為其作用不應體現在判斷責任的是否成立上,而應被用來判斷損害賠償范圍的大
小上。實踐中,如果加害人舉證不出免責事由,受害人對其損害無任何過錯,加害人就
應負全部賠償責任;受害人對其損害有過錯,可相應減少加害人的部分賠償責任。如果
加害人盡管舉證不出免責事由,但能證明其對加害無過錯如損害是因不可抗力引起,而
受害人亦無過錯的,由雙方當事人依具體情形分擔損失,受害人有過錯的,由受害人承
擔主要損失。至於損害賠償的具體范圍,主要應把過錯和因果關系結合起來考慮。筆者
以後對此會有專文論述。
3.在該歸責原則下,如果損害是因加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則不存在任
何免責事由。因為任何法律制度之本質都是保護善意之人,懲誡惡意之人。如果損害是
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該原因則是一切損害的免責事由。因為任何法律
制度都不保護惡意之人。
這一歸責原則使責任承擔(損害賠償)的價值取向完成了從「使加害人不得利」到
「使受害人無辜不受損」的轉變,使得加害人在通常情形下的責任承擔具有了嚴格性。在
這一歸責原則下,加害人想免除責任很困難,因為他要尋找一個令法官信服的免責事由
並不容易。但該原則的確立卻是符合社會常情、法律及社會發展趨勢的。
受害人受到損害理應獲得賠償,這是自明之理。如果加害人找不到免責事由而承擔
賠償責任,對其也沒什麼不公平。所以該歸責原則易於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何況從社會
實證考慮,在受害人提出的侵權或違約訴訟中,只要受害人不是故意受損,得不到保護
的案例很少。這是該原則符合社會常情之處。
該原則的確立又符合了法律發展趨勢。現代私法領域關於責任歸責,已有從淡化考
慮當事人的主觀因素轉向著重考慮損害事實因素的趨勢。「幾十年來,技術進步造成的危
險有必要免除侵權行為請求權的主觀要件。』,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合同法廣泛採用
嚴格責任制度就是明證。在侵權責任中,也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侵權賠償的根
據是補償,而不是過失。」
新歸責原則側重對受害人補償而非對加害人懲罰的價值取向,也促成了責任(損
害)向社會轉化和社會保障(保險)制度配合法律制度的良性互動。由於該原則使加害
人很難逃避賠償責任,他如果要減輕賠償責任的話,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投保的方式把
責任向社會轉化。正是法律責任制度才促成了保險制度的豐富和發展,沒有民事責任制
度諸如責任險、交通事故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根本不可能出現。同時也是法律制度保障著
保險制度實現其基本價值。反過來,又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出現使新的法律歸責原則有了
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如果嚴格貫徹新的歸責原則,當加害人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該
歸責原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當加害人就此相關項目投了保時,對受害人來說就加強
了保護祛碼。還有,該歸責原則本身由於加重了加害人的賠償責任,所以社會保障制度
的配合對加害人來說多了一條保護途徑,對受害人來說也增加了獲得完全賠償的可能。最
後但又是最重要的一點,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產生的新理念—風險不僅存在於人之外,人自身也存在風險,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轉嫁自己風險和承擔他人風險是現代社會
健康有益的機制。這種新理念促進了人們對新的歸責原則的理解和接受,因為在新的歸
責原則下,由於多數情態下民事責任關心的是對受害人的補償,而不再關心最後由誰實
際承擔賠償,最後即使由保險公司承擔了完全賠償,人們也不會對加害人逍遙法外有什
么憤憤不平。這樣被學者譽為「人類文化史上史無前例法律制度之創舉」的紐西蘭「意
外損害賠償法"(TheAeeidentCompensationAet.1972)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和不足
為奇了。依該法規定,「任何謀生者(Earner)因意外災害而遭受身體傷害,不論其發生
地點、時間及原因為何,及任何在紐西蘭因機動車車禍而受傷者,均得依法定程序向意
外事故補償委員會()請求支付一定金額。」
責任承擔向社會的轉化,或者說社會保障制度承擔了損害賠償責任,並不會出現有
些學者擔心的這會對「傳統侵權法予以致命打擊』,或者其「生存正受到威脅的現象。其
實,正是由於民事責任制度的存在,社會保障制度才得以豐富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
出現確實對傳統的民事責任制度產生了沖擊,但這恰恰是民事責任制度發生變革和進化
以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的契機。我們所提出的新的歸責原則,就順應了這一新的社會發展
趨勢。
社會保障制度是新的歸責原則得以實現其基本價值的後盾和基石;新的歸責原則又
是保險制度得以豐富和發展的推動力。這一價值就是該歸責原則的生命力和現代性之體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