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㈠ 根據法律的內容 、效力和制定程序,可以把法律分為( )
選A,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本法和普通法是按照法律的內容和效力的強弱所作的分類。根本法是由制憲會議或一般立法機關依特定程序或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
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與根本法相抵觸。普通法律指有立法權的機關依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它通常規定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的行為規則,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根本法。
(1)教會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擴展閱讀:
法律的其他分類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按照法創立和表現的形式所作的分類。成文法是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不成文法是指未經國家制定,但經國家認可和賦予法律效力的行為規則,如習慣法、判例、法理等。
2、實體法和程序法按照法律內容所作的分類。凡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本體的法律為實體法,如行政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凡規定實現實體法有關訴訟手續的法律為程序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前者居於主導地位,又稱主法;後者是為了保證實現實體法的。
3、特殊法和一般按照法律效力范圍所作的分類。從空間效力看,適用於特定地區的法律為特殊法,適用於全國的法律為一般法。從時間效力看,適用於非常時期的法律為特殊法,適用於平常時期的法律為一般法。
從對人的效力看,適用於特定公民的法律(如兵役法)為特殊法,適用於全國公民的法律為一般法。特殊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在於在特殊情況下一般可優先適用特殊法。
㈡ 法學導論的內容簡介
《法學導論》一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法律的基本理論的論述;第二部分是對國家法和私法的論述;第三部分是對部門法及法學基本方法的論述,包括商法、經濟法與勞動法、刑法、法院組織法、程序法、行政法、教會法、國際法等。
在第一部分中,拉德布魯赫對於法律的基本理論進行了論述。首先,他論述了法律、道德、習慣之間的關系。他說:「規定我們的意願和行為的倫理上的應然法則乃有3種:道德、習慣以及法律,它們相應提供了善良的、應有的、公正的行為標准。在歷史上,首先產生的是其中的習慣,然後才由習慣分離出法律,最後又出現道德。與此歷史的先後順序相對應,是一種對客觀實際愈來愈分明的背離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習慣與法律逐漸分離,並且不應該混為一談,他指出:「即使道德和習慣也是我們意願和行為的文化法則,如今也應該和法律區分開來。」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在於「道德法則適用於實際或意識上的具體化個人,而法律適用於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體的人類」。其次,拉德布魯赫在法治國家、文化國家、權力國家三個層面上闡述了法律的目的,並指出了自然法學派的弊端。他認為:「事實表明,除了通過列舉各種各樣的派別觀點來回答法律的目的這個問題以外,似乎別無可能,即使在同一時代、同一民族,就已反映出對這種目的及由此決定的對法律秩序構造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於是自然法思想就曾是一個錯誤而且是能夠想像到的最富有成果的錯誤。這是一部古老的『世界史心計』。」再次,他認為合法性也是一種公正。他說:「法律命令的效力僅源於法律設置意志的力量,故法律效力和道德約束之間通過法律秩序的道德目的而迂迴取得了關系,似乎就又無可挽救地脫離。於是,法律規則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規則,對他於是就只像是一項不具道德上拘束力的絕對命令。」「並非只有公正才是一種道德價值,合法性亦然,即使是就一項不公正的法律而言……強調公正對法律安全的無條件有限,摒棄制定法和立法的力量,會導致無政府主義的立場。」由此,他進一步論證並重申了法律安全的優先性:「公正是法律的重要使命,但首先是法律安全,即安寧。」
在第二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首先論述了國家法的起源和意義。他認為:「事實上,國家和國家法並不是兩類不同的事物,就像一種有機物與其有機體一樣,難以彼此分離……如同雅典娜帶上鎧甲逃避宙斯一樣,國家一開始就披著國家法這個甲胄從歷史生活的現實里探出頭來,以便給其他所有法律賦予生命。」憲法經歷了等級的、專制的、立憲的發展史。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差不多整個非德意志世界,不管是表現為共和國形態,還是以議會君主制形式出現,均為民主的統治,而幾乎只有在德意志才能繼續存在著具有君主立憲形式的極權國家的君主立憲原則。」
以國家法為基礎,拉德布魯赫引入了私法的概念。並對公法和私法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如果一項義務產生於一個命令,而這一命令又以另一命令為基礎,那麼正常情況下,這項義務就屬於公法,而私法義務正常情況下乃產生於義務人的自我服從。」在對權利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認為,與羅馬法的個人主義——利己特點相一致,「權利」這個概念構成了這個概念世界的核心。通過對法人、物法與債法、財產法、家庭法的介紹,拉德布魯赫總結道:「法律不是針對善,而是針對惡制定的。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考慮到人,立法者必須是悲觀者,而且一個現代立法者將很難做到恰如其分。」
在第三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非常重視商法的作用。在拉德布魯赫看來,商法「是基於個人主義的私法本質,為那些精於識別自己的利益並且毫無顧忌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極端自私和聰明的人而設計的。」商法的特徵即:「只要不與強制性法律相悖,商人就可以依據自身力量和需要,用約定的交易條款形式設定他的法律關系。如果這種交易條款已成為一般慣例,即使在個別法律條款中因缺乏對該條款明示合意而產生疑問,仍視其已得到默示承認。」商法相較於其他法律:「更能體現出法律與利益之間的較量以及利益對法律的影響,對此事實予以規范的有限力量和這一事實最終規范性——簡而言之,表現了經濟歷史觀對經濟與法律關系的解釋。」關於經濟法與勞動法的關系,拉德布魯赫認為:「如果說,經濟法是從國民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觀察經濟關系,勞動法則是針對經濟強者,以保護經濟弱者的角度考察經濟關系。前者多傾向於企業主的觀點,後者則側重於勞動者的利益。」
拉德布魯赫是以刑法的研究為基礎進行法哲學理論探討的,因此,關於刑法學的論述也較多。在他看來,刑法存在著不公:「自從社會劃分為階級以來,最好的刑法也不過是相對公正的刑法,刑法本身的公正與平等不可避免的正如阿納托里·弗蘭斯所描述的那樣:這種法律以庄嚴的平等性,既禁止富人也禁止窮人露宿橋下,行乞街頭及偷竊麵包,對這種平等性和刑法一針見血的批評莫過於:您使窮人有罪,您就給了他痛苦!」隨後,他對於當時的刑法改革涉及的四個方面:刑罰體系、量刑學說、保安措施以及根據刑法草案改變了的刑事法官地位進行了論述。最後,拉德布魯赫對罪犯的類型進行了劃分並主張分別採取不同的懲罰措施。他指出:「未來刑法就具體案件提供給法官的,不再只是一種或數種刑罰。而是可為之所支配的處治手段的大軍械庫。它將比今天的僵硬刑法富有彈性。」
在法院組織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根據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認為司法與行政分離、司法不依賴行政、法官的獨立性保障、明確規定管轄權、合議庭的不可變動性是司法的重要原則。他特別強調公眾對於法律信任的重要性,指出:「今天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司法不再信任,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不信任起源於一個極小,同時也是司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政治案件的刑公正、安全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因為司法依賴於民眾的信賴而生存。任何司法的公正性,在客觀上與可撤銷性方面的價值觀,絕不能與司法的信任相悖!」
在程序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提出了程序法的幾項原則:糾問(調查)原則、自由心證原則、控告原則、言辭審理和公開原則、處分原則,並提出進行程序法的改革。「賦予法官有利主持程序的更多可能性……與強化法官主動性相關的是,合議庭案件判決的准備,有時甚至判決本身,都歸由有裁判能力的獨任法官做出。已變得過於空洞,拘泥於形式的言辭性也要破除。最重要的是將會規定,在提起基層法院訴訟之前,有關案件必須首先經過在法院的勞工調解程序,或由司法行政所確認類似法律咨詢機構的調解機構予以處理。」同時,他又重申了法律安全的重要性:「法律安寧的建立比任何訴訟改革都更重要。」
拉德布魯赫還特別關注行政法的功能和方向。在闡述行政法的作用時,他分別從行政的概念、行政法的產生、行政司法管轄權、自治方面來說明。他指出:「行政實現的是公共利益。」「自治行政,行政訴訟的審判——也就是行政法,系19世紀的產物,與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是最具生命力的法律領域,可稱之為『擴大的國家活動的法律』。」「行政法是社會的法律,在將來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中,如我們所料,民法可能完全融合在行政法之中。」
在關於教會法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對教會法和國家法之間的關系、天主教會法、新教教會法、國家教會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㈢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阿奎那? 沒聽說過
㈣ 教會法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哪些特點
教會法中的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是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基督教精神基礎上的產物。
(1)確立了「一夫一妻」和「永不離異」的原則。
教會法允許以通姦,背教或嚴重的殘酷行為為理由的司法分居,但近代意義上的離婚則不允許。但是未實現的婚姻可以通過一方當事人成為神職人員得到解除,另外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由教皇解除。此外,特定情形下,一方當事人皈依基督教可以與仍為異教徒的配偶離婚。
婚姻不能解除,但如果屬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答蠢婚姻則可以宣布無效。同時,教會法對於應禁止的婚姻和宏舉晌撤銷婚姻的條件做了詳細規定,在應禁止的婚姻中規定了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定為七等親以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此後規定為四等親以內旁系血親。
(2)規定「雙方合意為建立婚姻關系的必備條件」。 結婚時要舉行宗教儀式。此外,還確定了除「同意」之外的其他決定婚姻有效的必要條件。
(3)關於婚姻障礙的規則。 12世紀和13世紀的教會法簡化和放鬆了早期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基礎的有關婚姻障礙的規則。
(4)關於婚姻中女性一方地位的規定。 教會法堅持在上帝面前婚姻雙方當事人平等的原則, 承認婚姻義務,忠實義務的相互性。 然而,在教會婚姻制度中,肯定了古代世俗法中夫妻蔽鋒不平等的原則,確認妻子處於丈夫的從屬地位,而且還規定了對婦女財產以及其一般民事權利的苛刻限制。
(5)採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只限於動產,不動產繼承仍由世俗法調整。由於教會的財產有相當部分來自教徒的贈與,特別是遺贈,因此教會更提倡遺囑繼承。關於遺囑形式,口頭遺囑是許可的,與書面遺囑一樣具有法律效力。
㈤ 教會法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哪些特點
教會法中的婚姻家庭與繼承製度是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在基督教精神基礎上的產物。
(1)確立了「一夫一妻」和「永不離異」的原則。
教會法允許以通姦,背教或嚴蔽鋒重的殘酷行為為理由的司法分居,但近代意義上的離婚則不允許。但是未答蠢實現的婚姻可以通過一方當事人成為神職人員得到解除,另外也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由教皇解除。此外,特定情形下,一方當事人皈依基督教可以與仍為異教徒的配偶離婚。
婚姻不能解除,但如果屬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則可以宣布無效。同時,教會法對於應禁止的婚姻和撤銷婚姻的條件做了詳細規定,在應禁止的婚姻中規定了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定為七等親以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此後規定為四等親以內旁系血親。
(2)規定「雙方合意為建立婚姻關系的必備條件」。
結婚時要舉行宗教儀式。此外,還確定了除「同意」之外的其他決定婚姻有效的必要條件。
(3)關於婚姻障礙的規則。
12世紀和13世紀的教會法簡化和放鬆了早期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基礎的有關婚姻障礙的規則。
(4)關於婚姻中女性一方地位的規定。
教會法堅持在上帝面前婚姻雙方當事人平等的原則,
承認婚姻義務,忠實義務的相互性。
然而,在教會婚姻制度中,肯定了古代世俗法中夫妻不平等的原則,確認妻子處於丈夫的從屬地位,而且還規定了對婦女財產以及其一般民事權利的苛刻限制。
(5)採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只限於動產,不動產繼承仍由世俗法調整。由於教會的財產有相當部分來自教徒的贈與,特別是遺贈,因此教會更提倡遺囑繼承。關於遺囑形式,口頭遺囑是許可的,與書面遺囑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宏舉晌。
㈥ 什麼是法學
什麼是法學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law,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望採納
1,什麼是法學?什麼是法理學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以法律現象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的總稱。
法理學的研究物件是法和全部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特別是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問題,具體包括法哲學、法社會學、法在運用中的理論問題。
什麼是政法學
政法類含法律、馬克思主義學、社會學、政治學、公安等五個門類。
(1)法律類下設:法學、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改造法、商法、刑事司法、法律、行政法、涉外經濟與法律、智慧財產權法、律師、涉外經濟法、經濟法律事務、行政法律事務、矯正教育、監所管理等專業。
(2)馬克思主義學類下設:科學社會主義運動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史與 *** 黨史等專業。
(3)社會學類下設: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城市管理、城市和社群管理、社群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人事管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社會工作與管理、家政學、人口社會學與人口工作、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等專業。
(4)政治學類下設: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政治經濟學、外交學、政治學、行政學、行政管理、民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辦公自動化、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鄉鎮建設與管理等專業。
(5)公安類下設:刑事科學技術、刑事偵察、國內安全保衛、技術偵查、經濟偵查、經濟犯罪偵察、預審、痕跡檢驗、檔案鑒定、法化學、法醫學、公安學、警察管理、治安管理、出入境管理、邊防公安、偵察、偵查、公安管理、公安保衛、警察指揮與戰術、交通工程管理、治安管理、偵查學、治安學、安全防範工程、消防工程、安全防範工程、核生化消防、禁毒學、警犬技術、警衛學、法醫等專業。
什麼是法學學科
本學科目前主要形成五個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行政法方向、經濟法方向、法學理論方向、刑法學方向。民商法方向主要研究民商法、國際私法等屬私法領域的基本理論問題和司法實踐,擬在債法的司法實踐和侵權行為法、婚姻法等領域有所突破。行政法方向主要研究憲法學、行政法學、國際公法等屬於公法領域的基本問題,擬在行政執法的理論和實踐等問題上有所突破。經濟法方向將立足於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法等屬中間法領域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本方向擬結合建築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圖在建築法領域形成特色。法學理論方向主要包括對法學基礎理論、法史學、法學教育等問題的科學研究。刑法學方向研究刑法的基本理論。
我朋友大學專業。是法學,什麼是法學
就是跟法律有關的知識唄····
什麼是法學院
1、什麼是法學?什麼是法理學?
答: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以法律現象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的總稱。法律意識、法律關系、法律行為(包括合法行為、違法行為)等法律現象,都是法學的研究物件。 法學是社會科學當中一門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科學,總是體現一定階級的世界觀及其政治的、經濟的實際利益的需要。法學的職能,指由法學的性質所決定的其本身發揮作用的能力。法學同任何社會科學一樣也具有理論認識職能和意識形態職能。 法理學是以全部法律,即把法律現象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產生、發展規律、本質和作用等基本問題。法理學為研究部門法學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另外法理學所闡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對部門法的研究也有指導意義。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它是基礎理論或者說是一門導論性或緒言性的學科。
2、法理學的研究內容?
答:法理學的研究物件是法和全部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特別是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問題,具體包括法哲學、法社會學、法在運用中的理論問題。
3、學習法理學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首先,學習法理學有助於樹立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在重大問題上劃清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剝削階級法學的原則界限,堅持法學研究和法制建設的正確方向,提高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法律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其次,學習法理學還可以為學習部門法學乃至整個法律科學奠定必要的專業理論基礎。再次,學習法理學有助於培養合格的法學人才和法律工作者,有助於提高從事法律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4、學習和研究法理學應用什麼樣的方法?
答:(1)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2)一般的科學方法,如社會調查的方法、歷史考察的方法、分析比交的方法等。(3)具體的科學方法,如生物學方法、心理學方法、物理學方法等。(4)法學特有的專門的研究方法,如法律解釋方法、立法技術、邏輯推理方法,法規匯編、法典編纂方法等。
5、什麼是個別性調整?什麼是規范性調整?它們各有何優缺點?
答:個別性調整:就是使用針對具體的人、具體的情況,為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規范性調整:是針對某一類社會生活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凡涉及這類情況或主體都得按此一般規則的行為方法和模式行為。
個別性調整的優點能夠考慮到個別情況的具體特點,針對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處理。
個別性調整的缺點是對每一個問題都要重新解決,缺乏統一的制度,不易保持社會的穩定性,統一性。
規范性調整的優點是它為某一類社會關系提供了行為模式,有利於形成穩定的程式。
規范性調整的缺點是無法充分考慮每一個具體主體或具體情況的特點,提出符合每一個具體主體或具體情況的處理方案。
6、簡述社會調整發展的一般規律?
答:(1)每一個社會都存在一定的社會調整,否則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後果。(2)社會調整的發展過程,一般是由自發到自覺,由個別到一般,由渾一到分化。(3)社會調整發展過程中,社會性的比重呈增長趨勢。
7、怎樣認識原始社會調整的特點?
(1)原始社會行為規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習慣。(2)原始社會的調整是出於社會條件的自發要求。(3)原始社會的調整形式往往混為一體。(4)原始社會的調整具有殘酷性和強制性。
8、怎樣認識法的產生的過程?
答:法的產生有以下幾點:(1)法的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社會分工、商品交換、私有制的出現是法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原始社會內部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2)法的產生的社會政治根源。階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以及國家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社會政治根源。法的產生與階級和階級矛盾的發展緊密相連,與國家的產生是同一個歷史過程。(3)法的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道德與宗教是法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原始社會的習慣往往與道德、迷信、祭祀、宗教分不開。(四)法的產生的標志。國家的最終形成標志著法的形成。只有當人們有了選擇行為的自由,出現了授權性規范,才意味著有了權利和義務的劃分,從而產生了法。
9、法學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答:首先,要有法律現象的材料的一定積累;其次,要有專門從事研究法律現象的法學家階層。
10、如何理解法的社會階級本質?
答:法體現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是統治階級個別成員利益的一種抽象;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11、如何理解法的本質的不同層次?
答:法的本質可分為三級不同層次。法的第一級本質,就是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第二級本質,就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確認人們某項行為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意志,不是隨意的。法的第三級本質,是人們的行為自由和責任,人們的直接社會權利和義務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特別是經濟關系的需要。
12、法的概念應當從哪些方面加以理解?
答:法的概念應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法這種規范總是與一定階級的意志、一定階級的價值觀分不開。(2)法這種規范總是與國家權力緊密聯絡的。(3)法這種規范總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確認、保護和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
13、如何看待法的定義?
答: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即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14、什麼是法的作用?什麼是法的職能?
答:法的作用(即法的規范作用)是指法通過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實現對人們行為的評價、指引、預測,實現對合法行為的保護和對非法行為的譴責、制裁、警戒和預防的作用。法的職能(或稱專門法律職能)是指法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都有確認、建立、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並運用法律手段保護這種社會關系的能力。
15、怎樣理解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的關系?
答:我們不應把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它們理解為法的兩種截然對立的本質,而應該把它們看做法的同一本質的兩個方面的表現。這對深刻認識法的本質,正確充分發揮法的作用和職能,實現法的歷史使命,有重大的意義。
16、什麼是法的價值?
答: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物件)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7、法的價值范圍有哪些內容?
答:法的價值范圍包含了:法所中介的價值、法的工具性價值(其中有確認性價值、分配性價值、衡量性價值、保護價值、認識性價值等)、法本身的價值、法律價值。
18、如何理解法本身的價值?
答:法本身的價值是指法這種調整社會性關的手段本身的特殊價值,這種意義上的法本身的價值是指法所作為法所固有的,滿足主體法律需要的價值。主要表現為(1)法有協調對立雙方使之共處、達到統一的價值。(2)法有使社會生活穩定,在穩定中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穩定的價值。(3)有使國家權利的運用合理化、經常化、系統化、公開化的價值。
19、法與利益之間的關系如何?
答:(1)利益決定著法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利益的分化導致法的產生。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決定著法的存在和本質。利益的發展、變化決定著法的發展、變化。(2)法對利益的形成、實現和發展有能動的反作用。法能促進一定的利益的形成和發展,法也可以阻礙一定利益的形成和發展。法是協調和實現利益的有效手段。
20、法與自由、秩序、正義、效益的關系各如何?
答:法是能把階級社會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自由與紀律有機結合起來,反對任性和專橫、從社會生活中排除單純的偶然性和任意性的有效手段。法律秩序一是協調各種矛盾,使之服從於總體目的;二是它能在保持社會穩定的條件下實現改革,有預見地、自覺地推動社會的發展。正義、公正、公道、公平等詞雖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但這種理想狀態到底是什麼,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肯定的是,正義、公正這些觀念始終是一定生產方式的觀念形態。法與效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法與其所確認、分配、保護和促進實現的社會效益的關生活費。法在協調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關系中的作用,首先應明確法所確認、體現和保證的自由、秩序、正義、效益,不是截然對立的,它們往往是並存的,是我們對同一種社會狀態從不同方面觀察的表現。其次是在具體的情況下,自由、秩序、正義和效益之間會出現矛盾。
21、什麼是法制?法的歷史型別和法系?
答:法制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一詞在中國的法學著作中有不同的含義。法的歷史型別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其體現的階級意志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法系是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法系這一術語,是19世紀以來隨著比較法學的興起而提出來的,後來在西方法學中被廣泛採用。
22、怎樣認識法的歷史型別的變更的原因?
答:法的歷史型別的變更,就是人類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四種不同型別的法,即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隨著社會發展的程序後者取代前者,依次變革的現象。法的歷史型別的變更是通過人們有意識地進行革命,才能實現的,社會革命是廢除舊法,實現法的歷史型別變更的動力。當然,法的發展也不全是通過法的歷史型別變更的形式表現出來。
23、為什麼不同歷史型別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絡性?
答:在不同歷史型別的法之間,由於它所反映的階級意志不同,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但是,法律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現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法律制度的相對獨立性既表現在法律制度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法律制度與政治、道德、宗教等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相互作用上,也表現在法律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型別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絡性、繼承性,新的型別的法律制度在取代舊的型別的法律制度時,可以批判地吸收舊法中適合新的社會形態需要的某些因素上。所以不同歷史型別的法存在著歷史聯絡性。
24、什麼是法律移植?
答: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25、前資本主義法律制度有哪些特徵?
答:前資本主義法律制度,即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法律制度。它的特徵是:1、奴隸製法的特點:嚴格保護奴隸主的所有制,用極其嚴厲和殘暴的手段保護奴隸主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公開確認自由民內部的不平等;保留原始公社的殘余。2、封建製法的特點:嚴格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所有權;維護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確保封建等級特權;嚴刑峻法,殘酷鎮壓農民的反抗;宗教的戒律和教會法(在西毆)起過很大的作用。
什麼是大法學
法律通常是指國家機關制定或者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社會規范)的綜總和。
廣義上的法律(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規章和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還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狹義上的法律,僅指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程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總稱。包括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制定)、普通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
廣義上的法律與狹義上法律的主要區別是:
①制定的機關不同。狹義的法律,制定機關僅僅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廣義的法律,制定機關除了最高權力機關外,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地級市(一般為設區的市)以上的人大和 *** ,民族自治機關,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和 *** 等。
②法律效力不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二位的是法律,然後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排在最後的是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沖突,否則無效。
③內容不同。狹義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當中最重要、基本的的社會關系;廣義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要廣泛復雜的多。同時地方規章,僅僅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
④適用范圍不同。狹義上的法律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廣義法律中的民族自治機關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法規和地方規章,只在本轄區范圍內適用。
什麼是法學家
綜合性法學學術理論刊物。辟有法學前沿、法學專論、立法研究、法學爭鳴、青年法苑、法學教育、法制教育、法制改革、律師實務、國際法與區域、台港澳法律問題、外國法述評等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