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名詞解釋狹義的法律責任

名詞解釋狹義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5-01-05 18:25:11

刑法學名詞解釋精選

第一章
1. 刑法:即一個國家規定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 廣義刑法: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總稱,包括刑法典、單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附屬刑法規范)。
- 狹義刑法:系統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
2. 刑法的體系,是指刑法的組成與結構。我國刑法典分為①總則②分則③附則。
3. 立法解釋: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刑法含義所作的解釋。
第二章
1. 刑法基本原則:是指貫穿全部刑法規范,具體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義,並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則。
2. 罪刑法定原則:即「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得定罪處刑」。
3.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即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刑事責任相適應,罰當其罪。
4.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任何人犯罪,適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也是我國憲法的原則。
第三章
1. 刑法的效力范圍:即刑法的適用范圍,即刑法適用的時間、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 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後,對其生效前未經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
3. 刑法的時間適用范圍,又稱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 保護原則(保護管轄原則):在本國領域內、外犯罪叢擾銀的本國人、外國人,凡侵犯本國利益的都適用本國刑法。
第四章
1. 犯罪: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滲宴分裂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集體所有或公民私有財產,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權利,以及其它依法應受刑法處罰的危害社會行為,都是犯罪,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 犯罪構成: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3.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的一種應有的、體現國家根據刑法對該行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評價的承擔標准。
4.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或應當受到什麼樣的處罰的不正確的理解。
第五章
1. 犯罪客體: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2. 刑事責任能力:行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必需的,行為人必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3. 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4. 犯罪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5.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6. 犯罪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度。
7. 意外事件: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主觀上不是出於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事件。
8. 不可抗力: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情形,不應承擔刑事責任。
9. 犯罪預備,是指行為人為了犯罪而事先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
10. 危害行為,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識支配下實施的有害社會的身體的動靜。
第六章
1. 犯罪集團:3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2. 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3. 脅從犯:被脅迫參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4. 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的犯罪分子。
5. 想像競合犯:實施一個犯罪行為,而同時觸犯數個罪名的犯罪形態。
6. 結果加重犯:是指實施基本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發生了基本犯罪構成李世要件結果以外的加重結果,刑法因而對其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態。
7. 連續犯:行為人出於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而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
8. 結合犯:是指法律上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結合在一起,並規定為一個新的犯罪的情況。
9. 牽連犯:是指行為人以實施一個犯罪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情況。
10. 結果犯:不僅要有犯罪構成客觀要件的行為,而且必須發生法定的犯罪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
11. 犯罪既遂: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特徵:主觀上行為人特定的犯罪意圖已經藉助犯罪行為的實施全部展開或得到實現;客觀上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已經在主觀犯罪意圖和意志支配下達到法定終點,即完成犯罪的狀態。
第七章
1. 正當行為:也稱排除危害性行為或阻卻違法性行為,某一行為在形式上符合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但基於特殊情況而實質上沒有社會危害性,不構成犯罪。
2. 正當防衛: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為。
3. 特殊防衛權:刑法20條3款:對正在行凶、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4. 緊急避險: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損害較小合法權益保全較大合法權益的緊急避讓行為。
5. 避險過當:避險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使避險行為客觀上超過必要限度,造成合法權益不應有的損害的行為。對避險過當,應減輕或免除處罰。
第八章
1. 刑罰: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懲罰犯罪的一種強制方法。我國刑罰是刑法規定的、法院代表國家對犯罪行為人適用並由特定機構執行的強制方法。
第九章
1. 刑罰體系:由刑法規定並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刑罰方法總和。
2. 主刑(基本刑):對犯罪行為人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的主要刑罰。
3. 拘役:短期剝奪犯罪行為人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機關就近教育改造的刑罰方法。
4. 罰金:法院判決犯罪行為人或單位向國家交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5. 剝奪政治權利:剝奪犯罪行為人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其作為附加刑可單獨或附加適用。
6. 沒收財產:將犯罪行為人的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全部強制無償收歸國有的刑罰方法。
第十章
1. 刑罰裁量的酌定情節: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由法院根據立法精神和審判實踐,靈活掌握的情節。
2. 一般累犯: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後,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行為人。
3. 一般自首:犯罪行為人犯罪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
4. 特別自首(准自首或「以自首論」):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5. 緩刑:對原判刑罰附條件不執行的刑罰具體運用制度。我國刑法的緩刑:法院對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暫緩執行原判決,確實不至再危害社會,在規定的考驗期內,未犯新罪,未被發現漏罪,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安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管規定,原判刑罰不再執行的制度。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6. 非刑罰處理方法:法院對犯罪行為人適用刑罰以外的其他處理方法的總稱。
第十一章
1. 減刑:對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的罪犯,由於其在刑罰執行期間認真遵守監規,自覺接受教育改造,卻有悔改或立功表現,因而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刑罰執行制度。
2. 假釋:被判出有期、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後,確有悔改表現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內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容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2)名詞解釋狹義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區別

一、承擔責任的對象不同:

1、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三者責任的性質不同:

1、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2、行政責任是一種政治責任,其性質屬於行政違法或違反行政紀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從行政上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和紀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應當承擔的國家司法機關依照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譴責,是一種犯罪行為。

❸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法律責任的特點如下: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的構成如下: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❹ 名詞解釋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❺ 名詞解釋:市場主體

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
市場主體(MarketEntity)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和資產,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在滿足社會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性質市場主體具有盈利性,這是其最本質最重要的特徵。市場主體還具有獨立性,主要表現為產權的獨立和經營權的獨立。靈活性,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對經營戰略和策略進行調整,是其存在於市場的基本功能。此外,市場主體還具有相互間的關聯性、平等性、合法性等特徵。2分類市場主體可以分為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以及消費者,企業
市場主體的行政法律責任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者被授權的其他主體如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違反經濟法所規定的經濟管理義務,以其從事經濟管理的資格和經濟管理行為受到某種限制的方式承護姬篙肯蕻廄戈詢恭墨擔的一種消極後果。
我國教育法律責任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就廣義而言,它又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人們所應當履行的義務。它要求人們主動、自覺地履行。如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敬老人等。二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它是具有強制性的責任。例如,毆打致人傷害,必須承擔賠償損失等相應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依法接受刑事處罰。前者為第一性義務,後者為第二性義務。
狹義上所講的法律責任僅指後一種含義。人們通常也是從狹義上理解和使用法律責任這一概念的。所以我們通常對法律責任定義為:法律責任是由法律關系主體的違法行為引起的,應當由其依法承擔的懲罰性法律後果。

❻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如下: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的構成如下: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❼ 法律責任名詞解釋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棗雹尺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是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凳高權利、民主權肆培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熱點內容
自製乘法學具 發布:2025-01-07 10:59:16 瀏覽:985
李文凱法院 發布:2025-01-07 09:57:14 瀏覽:833
法治在線重生 發布:2025-01-07 09:52:53 瀏覽:796
福建天澤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1-07 09:08:59 瀏覽:201
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承諾函 發布:2025-01-07 09:08:25 瀏覽:197
今後將如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1-07 08:58:21 瀏覽:597
國安立法之後的香港會如何 發布:2025-01-07 07:37:32 瀏覽:664
房產律師事務所律師顧問 發布:2025-01-07 06:41:00 瀏覽:112
申請法律援助工資不得高於 發布:2025-01-07 06:15:47 瀏覽:935
駐檢察室法院 發布:2025-01-07 06:14:22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