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1. 煙草零售戶出售非賣品香煙有什麼後果專賣局煙草公司如何處置。
卷煙零售戶銷售印有「非賣品」中文字樣卷煙的,其行為應當構成「銷售非法生產煙草製品」的違法行為了。所謂銷售非法生產煙草專賣品的違法行為,主要包括有以下兩種類別:
1、未依法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企業(所謂地下煙廠)生產的煙草專賣品;
2、銷售依法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企業超計劃生產的煙草專賣品的行為。
如行為人所銷售印有「非賣品」中文字樣卷煙的,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第二十五條規定。煙草專賣局有權對其違法行為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第五十八條、第十四條規定和《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規章)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等規定,由煙草專賣局依法對持證人作出如下行政處罰和行為罰:
1、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銷售總額20%以上50%以下的罰款,並將非法銷售的煙草專賣品公開銷毀。
2、可以責令持證人暫停煙草專賣業務、進行整頓,直至取消其從事煙草專賣業務的資格。
相關法律規定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法律)第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卷煙、雪茄煙年度總產量計劃由國務院計劃部門下達。煙草製品生產企業的卷煙、雪茄煙年度總產量計劃,由省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計劃部門下達的計劃,結合市場銷售情況下達,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向煙草製品生產企業下達超產任務。煙草製品生產企業根據市場銷售情況,需要超過年度總產量計劃生產卷煙、雪茄煙,必須經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全國煙草總公司根據國務院計劃部門下達的年度總產量計劃向省級煙草公司下達分等級、分種類的卷煙產量指標。省級煙草公司根據全國煙草總公司下達的分等級、分種類的卷煙產量指標,結合市場銷售情況,向煙草製品生產企業下達分等級、分種類的卷煙產量指標。煙草製品生產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銷售情況,在該企業的年度總產量計劃的范圍內,對分等級、分種類的卷煙產量指標適當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第二十五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銷售非法生產的煙草製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銷售非法生產的煙草專賣品的,由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銷售總額20%以上50%以下的罰款,並將非法銷售的煙草專賣品公開銷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第十四條煙草專賣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取得煙草專賣許可證的企業、個人進行檢查。經檢查不符合《煙草專賣法》和本條例規定條件的,煙草專賣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可以責令暫停煙草專賣業務、進行整頓,直至取消其從事煙草專賣業務的資格。
煙草專賣許可證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條例的規定製定。
《煙草專賣許可證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37號)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經檢查不符合煙草專賣法、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及本辦法規定條件的,發證機關可以責令持證人暫停煙草專賣業務、進行整頓,直至依法取消其從事煙草專賣業務的資格。
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家出售非賣品違法。雖然沒有法律規定商家不能出售「非賣品」,但按廠家規定一般是不能銷售的。出售「非賣品」應為不當得利,違反了生產這種產品的生產者對於消費者的承諾,對生產廠家是一種侵權行為。此外,如果商家存在故意隱瞞行為,如將「非賣品」字樣抹去等,就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可以要求退換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十九條 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3. 請問,商場出售右下角標有「非賣品」的產品合法的嗎
「非賣品」若被當作商品進行銷售,則可能構成對消費者的誤導。這不僅違反了合同法中關於承諾不可隨意變更的原則,還可能被視為一種欺詐行為,因為它通過虛假表示來虛構事實。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行為違反了產品明示擔保義務,即生產商或銷售商必須保證產品的真實性和適用性。此外,它還可能構成虛假廣告宣傳,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造成誤導,從而觸犯了廣告法的相關規定。
從行政責任角度來看,這種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具有行政可罰性和必罰性。行政機關有權對其進行處罰,以維護市場秩序。從民事責任角度來看,消費者可以依據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追究商家的違約責任和賠償損失。商家的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因此,任何標有「非賣品」的產品不得被作為商品進行銷售。商家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商品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來看,非賣品被當作商品銷售不僅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更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嚴重侵害。消費者有權要求商家提供真實的產品信息,而商家則有責任保證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如果商家未能履行這一責任,消費者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商家在進行商品銷售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商品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虛假宣傳或誤導消費者。否則,不僅會面臨法律的制裁,還會損害自身的聲譽,影響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非賣品不得被當作商品銷售,這是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要求。商家應當加強自律,確保其經營活動符合法律規定,以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