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① 醫療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醫患協議書」有無法律效力,需要根據其內容具體分析。
一、醫患賠償協議
這種訴訟外就和解、「私了」的方式法律通常並不禁止,但應注意的是:
1、該種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有關規定,包括:不得以這種方式了結構成刑事犯罪如醫療事故罪的醫療糾紛;賠償數額上不能顯失公平。
2、即使簽了這種協議,也不能剝奪患方就同一問題以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的權利。
二、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
實施手術或復雜的臨床檢查前,需要由患者或家屬或患者所在單位在醫療方已擬好的「同意書」上簽字。
1、患方簽字後,表明醫方實施手術、麻醉符合衛生法規規定的程序,即從等距離意義上表明醫療行為合法。
2、患方簽字後,表明患方對該醫療措施的固有創傷及可能發生的醫療意外已經知曉,如確系醫療意外致使病人身體損害醫療方不承擔法律責任。但該「同意書」不能免除醫療方的過失賠償責任,醫療方不能認為只要患方在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上簽了字,醫方就可免除一切法律責任。
三、醫方通過與患方簽訂協議免除法定義務
這種協議內容違法,是無效的,理由很簡單:醫方在醫療過程的業務注意義務是由法律、法規、規章、醫療操作規則明確規定的,是一種法定義務,具有強制性,根本不允許以任何方式變更或免除。
四、醫患「私了」協議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6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據此可見,當醫患雙方發生任何醫療損害民事賠償爭議(包括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和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後有權進行協商解決,「協商」即造就了所謂「私了」的民事賠償協議的合法來源。
根據《民法通則》與《合同法》規定,平等主體間為了設立、變更或終止雙方民事法律關系之目的經過要約和承諾而達成合意,即為賠償協議。從法律上說,醫患賠償協議屬於民事合同的一種。同時,《合同法》還規定,賠償協議一經簽訂,除非有無效或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定情形外,即受法律保護。因此醫患賠償協議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具有法律約束力。
② 朋友做手術叫我幫忙做見證人簽字有法律責任嗎
做手術不是應該家屬簽字嗎?如果家屬不在也應該是朋友自己簽呀,如果沒有委託簽字的證明一旦手術中出了什麼事故,他的家屬找你麻煩怎麼辦,畢竟手術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呀。
③ 沒領結婚證的夫妻雙方有一人住院做手術,要家屬簽名,那另一方可以簽各嗎
如果一對未領結婚證的男女雙方中的一方需要住院接受手術,而手術過程中需要家屬簽名同意手術,那麼另一方不能作為家屬代為簽名。因為沒有法律效力的婚姻關系,雙方在法律上並不被視為配偶,也就不是彼此的家屬。
在手術或醫療程序中,通常要求直系親屬或法定代理人簽字同意。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子女或配偶。如果沒有直系親屬在場,患者的同事、朋友或領導在緊急情況下也可能被授權代簽。
在特定情況下,如果患者無法自行簽字,如失去意識或判斷力,他們的近親、同事、領導等可以在醫生見證下代為簽字。在極端緊急情況下,如患者生命垂危且無親屬陪伴,醫院可能會根據救死扶傷的原則允許進行緊急救治,並記錄在案。
需要簽字的情況通常包括手術、輸血或採取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的醫療措施之前。醫生必須向患者解釋清楚醫療措施的利弊,患者同意後才能簽字進行。如果患者本人簽字同意,但家屬反對,醫生仍需遵循患者的決定。
法律規定,結婚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並領取結婚證,否則應當補辦登記。《婚姻登記條例》規定了結婚登記的程序和要求。因此,未領結婚證的伴侶在法律上並不構成婚姻關系。
④ 手術前的家屬簽字,未成年人可以簽嗎
手術前的家屬簽字,未成年人不可以簽字。未成年人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簽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從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因此,不能在手術前作為家屬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