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1. 信訪聽證會結果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有。依法舉行的聽證會是法律規定的,當然有法律效力。行政處罰的聽證程序,是行政相對人陳述、申辯的重要一環,在這過程中,相對人有可能提出很多案件承辦人事先沒有注意的事實和理由,同時,雙方也對行政處罰所依據的證據材料和法律依據進行辯論與質證,這對於查明事實,保證登記管理機關准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著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行政處罰應當由具有行政執法資格的執法人員實施。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執法人員應當文明執法,尊重和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2. 信訪聽證會程序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信訪聽證會的法律程序:告知並送達行政機關信訪行政機關信訪聽證告知書、收到《信訪事項聽證告知書》7日內提出書面申請、行政機關受收到聽證申請後於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舉行聽證並製作聽證筆錄、製作聽證報告並公布聽證結果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二十二條信訪人按照本條例規定直接向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提出的信訪事項,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予以登記;對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並屬於本機關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受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對不屬於本機關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的機關提出。有關行政機關收到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復是否受理的,應當當場書面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但是,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不清的除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相互通報信訪事項的受理情況。
第三十一條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需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通過質詢、辯論、評議、合議等方式,查明事實,分清責任。聽證范圍、主持人、參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3. 信訪聽證的適用范圍及程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政府職能部門受理的信訪事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信訪人提出聽證請求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舉行聽證:
(一)對主要事實的認定存有爭議的;
(二)對信訪事項處理程序存有爭議的;
(三)對法律政策的適用存有爭議的。
聽證會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聽證主持人核對參加聽證會人員,宣布信訪事由,宣布工作人員、記錄員名單,宣布聽證會紀律,告知信訪當事人在聽證中的權利和義務;
(二)信訪當事人或委託人分別就信訪事項提出的事實、證據、適用依據進行陳述與申辯;
(三)信訪事項承辦人陳述事實、依據及意見;
(四)聽證主持人和聽證員就聽證事項分別向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提問和詢問;
(五)信訪當事人、信訪事項承辦人分別作最後陳述;
(六)信訪當事人、信訪事項承辦人、記錄員在聽證筆錄上簽字,拒絕簽名或蓋章的,在聽證筆錄中應予以說明。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需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通過質詢、辯論、評議、合議等方式,查明事實,分清責任。聽證范圍、主持人、參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拓展資料:信訪局投訴後多久會處理?
有關行政機關收到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復是否受理的,應當當場書面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信訪工作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訪人的原則,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信訪工作機構)或者人員,具體負責信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