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防疫法律知識10條

防疫法律知識10條

發布時間: 2025-02-15 19:15:20

① 關於疫情防控的法律知識內容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四十五條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② 北京市動物防疫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動物防疫活動的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進出境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以及實驗動物的預防免疫,適用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本市動物防疫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全程監管、重點控制的原則,建立政府監管與服務、企業主責、行業自律和社會參與的共同治理工作機制。第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按照職責將動物疫病的預防、監測、控制、檢疫、監督管理以及動物疫情應急處理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動物防疫責任制度,明確專門人員,協助做好本轄區內的動物防疫知識宣傳、動物飼養情況調查、動物疫病監測、重大動物疫情控制和撲滅等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本轄區內的動物防疫工作,督促和引導村民、居民依法履行動物防疫義務。第五條市和區、縣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
區、縣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動物防疫工作需要,在鄉鎮或者特定區域派駐基層獸醫機構,在村、社區可以設置村級動物防疫員、社區動物防疫協管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社區動物防疫協管員應當協助做好動物防疫知識宣傳、強制免疫接種、動物飼養情況調查、疫情觀察報告和調查處置、違法行為報告和制止等動物防疫工作。
衛生、園林綠化、水務、環境保護、市政市容、食品葯品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行政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動物防疫相關工作。與動物防疫相關、一時難以定性且涉及多部門的事項,由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先行處理並負責協調。第六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第七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動物防疫知識宣傳以及其他預防、控制等技術工作。未設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區、縣,區、縣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其他專業機構承擔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等技術工作。第八條從事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診療以及動物產品生產、經營、加工、貯藏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動物防疫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做好動物疫病的預防、報告、控制等工作,降低動物疫病發生風險,防止疫情擴散。第九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動物防疫相關行業協會的支持、指導和服務,並可以委託符合條件的行業協會承擔部分動物防疫相關事項。
動物防疫相關行業協會應當承擔行業自律責任,根據章程指導、規范和監督會員依法從事動物、動物產品生產經營等活動,推進行業誠信建設;為會員提供信息、技術、營銷、培訓等服務,參與制定、修訂生產和服務標准,向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維護會員合法權益;開展動物防疫知識宣傳。第十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支持保險機構開發動物疫病保險產品,逐步擴大承保的動物疫病種類和范圍,鼓勵動物養殖者參加動物疫病保險。第十一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在動物防疫工作、動物防疫科學研究中作出突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第十二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獸醫、衛生、園林綠化、水務等行政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建立健全統一的動物疫情監測網路,加強動物疫情監測,及時互相通報信息。
市和區、縣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衛生、園林綠化等行政部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外來動物疫病防範等方面的合作。第十三條市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動物疫病監測計劃,組織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
因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需要採集樣品的,應當按照規定標准給予動物養殖者動物應激損失補償。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全文

導語:為了加強對動物防疫活動的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制定本法。以下是我精心為大家整理的20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推薦給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動物防疫活動的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動物防疫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進出境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

本法所稱動物產品,是指動物的肉、生皮、原毛、絨、臟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頭、角、筋以及可能傳播動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稱動物疫病,是指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

本法所稱動物防疫,是指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和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

第四條 根據動物疫病對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規定管理的動物疫病分為下列三類:

(一)一類疫病,是指對人與動物危害嚴重,需要採取緊急、嚴厲的強制預防、控制、撲滅等措施的;

(二)二類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採取嚴格控制、撲滅等措施,防止擴散的;

(三)三類疫病,是指常見多發、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控制和凈化的。

前款一、二、三類動物疫病具體病種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五條 國家對動物疫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統一領導,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制定並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鄉級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群眾協助做好本管轄區域內的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第七條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動物防疫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工作。

軍隊和武裝警察部隊動物衛生監督職能部門分別負責軍隊和武裝警察部隊現役動物及飼養自用動物的防疫工作。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根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設置的原則建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等技術工作。

第十條 國家支持和鼓勵開展動物疫病的科學研究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廣先進適用的科學研究成果,普及動物防疫科學知識,提高動物疫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十一條 對在動物防疫工作、動物防疫科學研究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給予獎勵。

第二章 動物疫病的預防

第十二條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對動物疫病狀況進行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措施。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根據國內外動物疫情和保護養殖業生產及人體健康的需要,及時制定並公布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技術規范。

第十三條 國家對嚴重危害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動物疫病實施強制免疫。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確定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病種和區域,並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制訂本行政區域的強制免疫計劃;並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動物疫病流行情況增加實施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病種和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並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鄉級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本管轄區域內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做好強制免疫工作。

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義務,按照獸醫主管部門的要求做好強制免疫工作。

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標識,實施可追溯管理。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動物疫情監測網路,加強動物疫情監測。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國家動物疫病監測計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動物疫病監測計劃,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動物疫病監測計劃。

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對動物疫病的發生、流行等情況進行監測;從事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以及動物產品生產、經營、加工、貯藏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阻礙。

第十六條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對動物疫病發生、流行趨勢的預測,及時發出動物疫情預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接到動物疫情預警後,應當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第十七條 從事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以及動物產品生產、經營、加工、貯藏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做好免疫、消毒等動物疫病預防工作。

第十八條 種用、乳用動物和寵物應當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健康標准。

種用、乳用動物應當接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定期檢測;檢測不合格的,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十九條 動物飼養場(養殖小區)和隔離場所,動物屠宰加工場所,以及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所,應當符合下列動物防疫條件:

(一)場所的位置與居民生活區、生活飲用水源地、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距離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

(二)生產區封閉隔離,工程設計和工藝流程符合動物防疫要求;

(三)有相應的污水、污物、病死動物、染疫動物產品的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和清洗消毒設施設備;

(四)有為其服務的動物防疫技術人員;

(五)有完善的動物防疫制度;

(六)具備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動物防疫條件。

第二十條 興辦動物飼養場(養殖小區)和隔離場所,動物屠宰加工場所,以及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所,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具相關材料。受理申請的獸醫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的,發給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不合格的,應當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需要辦理工商登記的,申請人憑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登記注冊手續。

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應當載明申請人的名稱、場(廠)址等事項。

經營動物、動物產品的'集貿市場應當具備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動物防疫條件,並接受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 動物、動物產品的運載工具、墊料、包裝物、容器等應當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動物防疫要求。

染疫動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動物產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動物屍體,運載工具中的動物排泄物以及墊料、包裝物、容器等污染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處理,不得隨意處置。

第二十二條 採集、保存、運輸動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從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管理的規定。

第二十三條 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人員不得直接從事動物診療以及易感染動物的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等活動。

人畜共患傳染病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二十四條 國家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逐步建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應當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經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驗收合格予以公布。

本法所稱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是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採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內沒有發生規定的一種或者幾種動物疫病,並經驗收合格的區域。

第二十五條 禁止屠宰、經營、運輸下列動物和生產、經營、加工、貯藏、運輸下列動物產品:

(一)封鎖疫區內與所發生動物疫病有關的;

(二)疫區內易感染的;

(三)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有關動物防疫規定的。

第三章 動物疫情的報告、通報和公布

第二十六條 從事動物疫情監測、檢驗檢疫、疫病研究與診療以及動物飼養、屠宰、經營、隔離、運輸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發現動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應當立即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採取隔離等控制措施,防止動物疫情擴散。其他單位和個人發現動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應當及時報告。

接到動物疫情報告的單位,應當及時採取必要的控制處理措施,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上報。

第二十七條 動物疫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認定;其中重大動物疫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認定,必要時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認定。

第二十八條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通報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和處理情況;發生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與同級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相互通報。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條約、協定,及時向有關國際組織或者貿易方通報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和處理情況。

第二十九條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負責向社會及時公布全國動物疫情,也可以根據需要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疫情。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發布動物疫情。

第三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瞞報、謊報、遲報、漏報動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瞞報、謊報、遲報動物疫情,不得阻礙他人報告動物疫情。

第四章 動物疫病的控制和撲滅

第三十一條 發生一類動物疫病時,應當採取下列控制和撲滅措施:

(一)當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應當立即派人到現場,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調查疫源,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對疫區實行封鎖。疫區范圍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對疫區實行封鎖,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對疫區實行封鎖。必要時,上級人民政府可以責成下級人民政府對疫區實行封鎖。

(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封鎖、隔離、撲殺、銷毀、消毒、無害化處理、緊急免疫接種等強制性措施,迅速撲滅疫病。

(三)在封鎖期間,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動物、動物產品流出疫區,禁止非疫區的易感染動物進入疫區,並根據撲滅動物疫病的需要對出入疫區的人員、運輸工具及有關物品採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第三十二條 發生二類動物疫病時,應當採取下列控制和撲滅措施:

(一)當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應當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

(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隔離、撲殺、銷毀、消毒、無害化處理、緊急免疫接種、限制易感染的動物和動物產品及有關物品出入等控制、撲滅措施。

第三十三條 疫點、疫區、受威脅區的撤銷和疫區封鎖的解除,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評估後,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第三十四條 發生三類動物疫病時,當地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組織防治和凈化。

第三十五條 二、三類動物疫病呈暴發性流行時,按照一類動物疫病處理。

第三十六條 為控制、撲滅動物疫病,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應當派人在當地依法設立的現有檢查站執行監督檢查任務;必要時,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臨時性的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執行監督檢查任務。

第三十七條 發生人畜共患傳染病時,衛生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疫區易感染的人群進行監測,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第三十八條 疫區內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獸醫主管部門依法作出的有關控制、撲滅動物疫病的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藏匿、轉移、盜掘已被依法隔離、封存、處理的動物和動物產品。

第三十九條 發生動物疫情時,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運輸部門應當優先組織運送控制、撲滅疫病的人員和有關物資。

第四十條 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突然發生,迅速傳播,給養殖業生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危害,以及可能對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構成重大動物疫情的,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採取應急處理措施。

第五章 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檢疫

第四十一條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對動物、動物產品實施檢疫。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官方獸醫具體實施動物、動物產品檢疫。官方獸醫應當具備規定的資格條 件,取得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制定。

本法所稱官方獸醫,是指具備規定的資格條件並經獸醫主管部門任命的,負責出具檢疫等證明的國家獸醫工作人員。

第四十二條 屠宰、出售或者運輸動物以及出售或者運輸動物產品前,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接到檢疫申報後,應當及時指派官方獸醫對動物、動物產品實施現場檢疫;檢疫合格的,出具檢疫證明、加施檢疫標志。實施現場檢疫的官方獸醫應當在檢疫證明、檢疫標志上簽字或者蓋章,並對檢疫結論負責。

第四十三條 屠宰、經營、運輸以及參加展覽、演出和比賽的動物,應當附有檢疫證明;經營和運輸的動物產品,應當附有檢疫證明、檢疫標志。

對前款規定的動物、動物產品,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可以查驗檢疫證明、檢疫標志,進行監督抽查,但不得重復檢疫收費。

第四十四條 經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運輸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托運人托運時應當提供檢疫證明;沒有檢疫證明的,承運人不得承運。

運載工具在裝載前和卸載後應當及時清洗、消毒。

第四十五條 輸入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動物、動物產品,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所在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經檢疫合格的,方可進入;檢疫所需費用納入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第四十六條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引進乳用動物、種用動物及其精液、胚胎、種蛋的,應當向輸入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請辦理審批手續,並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取得檢疫證明。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引進的乳用動物、種用動物到達輸入地後,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對引進的乳用動物、種用動物進行隔離觀察。

第四十七條 人工捕獲的可能傳播動物疫病的野生動物,應當報經捕獲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檢疫,經檢疫合格的,方可飼養、經營和運輸。

第四十八條 經檢疫不合格的動物、動物產品,貨主應當在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下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處理,處理費用由貨主承擔。

第四十九條 依法進行檢疫需要收取費用的,其項目和標准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物價主管部門規定。

第六章 動物診療

第五十條 從事動物診療活動的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動物診療活動相適應並符合動物防疫條件的場所;

(二)有與動物診療活動相適應的執業獸醫;

(三)有與動物診療活動相適應的獸醫器械和設備;

(四)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④ 有關疫情防控的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都對於疫情管控有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一條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五十七條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公民應當服從人民政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所屬單位的指揮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積極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⑤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

法律主觀:

通過下面規定指導傳染病防治法工作實施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各級政府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包括傳染病防治目標,並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實施。 第三條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在本系統內行使《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所列職權。 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本辦法中的有關規定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各級各類衛生防疫機構按照專業分工承擔傳染病監測管理的責任和范圍,由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鐵路、交通、民航、廠(場)礦的衛生防疫機構,承擔本系統傳染病監測管理工作,並接受本系統上級衛生主管機構和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五條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承擔傳染病防治管理的責任和范圍,由當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第六條各級政府對預防、控制傳染病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預防 第七條各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和防治措施的衛生健康教育。 第八條各級政府組織開展愛國衛生活動。 鐵路、交通、民航部門負責組織消除交通工具的鼠害和各種病媒昆蟲的危害。 農業、林業部門負責組織消除農田、牧場及林區的鼠害。 國務院各有關部委消除釘螺危害的分工,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九條集中式供水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各單位自備水源,未經城市建設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不得與城鎮集中式供水系統連接。 第十條地方各級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 城市應當按照城市環境衛生設施標准修建公共廁所、垃圾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場和污水、雨水排放處理系統等公共衛生設施。 農村應當逐步改造廁所,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強對公共生活用水的衛生管理,建立必要的衛生管理制度。飲用水水源附近禁止有污水池、糞堆(坑)等污染源。禁止在飲用水水源附近洗刷便器和運輸糞便的工具。 第十一條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任何人均應按照有關規定接受預防接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當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增加預防接種項目。 第十二條國家對兒童實行 預防接種證 制度。 適齡兒童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預防接種。適齡兒童的家長或者監護人應當及時向醫療保健機構申請辦理預防接種證。 托幼機構、學校在辦理入托、入學手續時,應當查驗預防接種證,未按規定接種的兒童應當及時補種。 第十三條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的預防保健組織或者人員,在本單位及責任地段內承擔下列工作: (一)傳染病疫情報告和管理; (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 (三)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衛生防疫機構交付的傳染病防治和監測任務。 第十四條醫療保健機構必須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第十五條衛生防疫機構和從事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科研、教學、生產等單位必須做到: (一)建立健全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擴散的制度和人體防護措施; (二)嚴格執行實驗操作規程,對實驗後的樣品、器材、污染物品等,按照有關規定嚴格消毒後處理; (三)實驗動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十六條傳染病的菌(毒)種分為下列三類: 一類:鼠疫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類:布氏菌、炭疽菌、麻風桿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斑疹傷塞立克次體; 三類: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結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破傷風梭狀桿菌;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乙型腦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菌(毒)種的種類。 第十七條國家對傳染病菌(毒)種的保藏、攜帶、運輸實行嚴格管理: (一)菌(毒)種的保藏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單位負責; (二)一、二類菌(毒)種的供應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保藏管理單位供應。三類菌(毒)種由設有專業實驗室的單位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保藏管理單位供應; (三)使用一類菌(毒)種的單位,必須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使用二類菌(毒)種的單位必須經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使用三類菌(毒)種的單位,應當經縣級政府衛和珩政部門批准; (四)一、二類菌(毒)種,應派專人向供應單位領取,不得郵寄;三類菌(毒)種的郵寄必須持有郵寄單位的證明,並按照菌(毒)種出寄與包裝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對患有下列傳染病的病人或者病原攜帶者予以必要的隔離治療,直至醫療保健機構證明其不具有傳染性時,方可恢復工作: (一)鼠疫、霍亂; (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炭疽、斑疹傷寒、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淋病、梅毒; (三)肺結核、麻風病、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第十九條從事飲水、飲食、整容、保育等易使傳染病擴散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 第二十條招用流動人員200人以上的用工單位,應當向當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按照要求採取預防控制傳染病的衛生措施。 第二十一條被甲類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在衛生防疫人員的指導監督下,按照下列要求進行處理: (一)被鼠疫病原體污染 1、被污染的室內空氣、地面、四壁必須進行嚴格消毒,被污染的物品必須嚴格消毒或者焚燒處理; 2、徹底消除鼠疫疫區內的鼠類、蚤類;發現病鼠、死鼠應當送檢;解剖檢驗後的鼠屍必須焚化; 3、疫區內嚙齒類動物的皮毛不能就地進行有效的消毒處理時,必須在衛生防疫機構的監督下焚燒。 (二)被霍亂病原體污染 1、被污染的飲用水,必須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2、污水經消毒處理後排放; 3、被污染的食物要就地封存,消毒處理; 4、糞便消毒處理達到無害化; 5、被污染的物品,必須進行嚴格消毒或者焚燒處理。 第二十二條被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肝炎病原體污染的水、物品、糞便,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下列要求進行處理: (一)被污染的飲用水,應當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二)污水經消毒處理後排放; (三)被污染的物品,應當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或者焚燒處理; (四)糞便消毒處理達到無害化。 死於炭疽的動物屍體必須就地焚化,被污染的用具必須消毒處理,被污染的土地、草皮消毒後,必須將10厘米厚的表層土鏟除,並在遠離水源及河流的地方深埋。 第二十三條出售、運輸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來自疫區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皮毛、舊衣物及生活用品等,必須按照衛生防疫機構的要求進行必要的衛生處理。 第二十四條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菌苗、疫苗等生物製品,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防疫機構統一向生物製品生產單位訂購,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 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菌苗、疫苗等生物製品必須在衛生防疫機構監督指導下使用。 第二十五條凡從事可能導致經血液傳播傳染病的美容、整容等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六條血站(庫)、生物製品生產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保證血液、血液製品的質量,防止因輸入血液、血液製品引起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瘧疾等疾病的發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使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禁止進口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第二十七條生產、經營、使用消毒葯劑和消毒器械、衛生用品、衛生材料、一次性醫療器材、隱形眼鏡、人造器官等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准,不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不得生產、經營和使用。 第二十八條發現人畜共患傳染病已在人、畜間流行時,衛生行政部門與畜牧獸醫部門應當深入疫區,按照職責分別對人、畜開展防治工作。 傳染病流行區的家畜家禽,未經畜牧獸醫部門檢疫不得外運。 進入鼠疫自然疫源地捕獵旱獺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狂犬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按照下列規定分工負責: (一)公安部門負責縣上城市養犬的審批與違章養犬的處理,捕殺狂犬、野犬。 (二)畜牧獸醫部門負責獸用狂犬病疫苗的研製、生產和供應;對城鄉經批準的養犬進行預防接種、登記和發放「家犬免疫證」;對犬類狂犬病的疫情進行監測和負責進出口犬類的檢疫、免疫及管理。 (三)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養犬的管理,捕殺狂犬、野犬。 (四)衛生部門負責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供應、接種和病人的診治。 第三十條自然疫源地或者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區計劃興建大型建設項目時,建設單位在設計任務書批准後,應當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申請對施工環境進行衛生調查,並根據衛生防疫機構的意見採取必要的衛生防疫措施後,方可辦理開工手續。 興建城市規劃內的建設項目,屬於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范圍內的,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在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明中,必須有衛生防疫部門提出的有關意見及結論。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採取預防傳染病傳播和擴散的措施。 第三十一條衛生防疫機構接到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范圍內興辦大型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的衛生調查申請後,應當及時組成調查組到現場進行調查,並提出該地區自然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傳染病病種、流行范圍、流行強度及預防措施等意見和結論。 第三十二條在自然疫源地或者可能是自然疫源地內施工的建設單位,應當設立預防保健組織負責施工期間的衛生防疫工作。 第三十三條凡在生產、工作中接觸傳染病病原體的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領衛生防疫津貼。

法律客觀:

《刑法》第三百三十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以及依法確定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二)拒絕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處理的; (三)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四)出售、運輸疫區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未進行消毒處理的; (五)拒絕執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⑥ 傳染病法律法規有哪些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第四條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採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採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准後予以公布、實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規定採取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經國務院批准後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常見、多發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按照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管理並予以公布,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傳染病防治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並組織實施,建立健全傳染病防治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監督管理體系。
第六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傳染病防治工作。
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
醫療機構承擔與醫療救治有關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和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承擔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相應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條國家發展現代醫學和中醫葯等傳統醫學,支持和鼓勵開展傳染病防治的科學研究,提高傳染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國家支持和鼓勵開展傳染病防治的國際合作。
第九條國家支持和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傳染病防治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有關制度,方便單位和個人參與防治傳染病的宣傳教育、疫情報告、志願服務和捐贈活動。
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居民、村民參與社區、農村的傳染病預防與控制活動。
第十條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教育的公益宣傳。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
醫學院校應當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對在校學生以及其他與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進行預防醫學教育和培訓,為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技能的培訓。
第十一條對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因參與傳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補助、撫恤。
第十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因違法實施行政管理或者預防、控制措施,侵犯單位和個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訴訟。
第二章傳染病預防
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進行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眾對傳染病的防治意識和應對能力,加強環境衛生建設,消除鼠害和蚊、蠅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級人民政府農業、水利、林業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和組織消除農田、湖區、河流、牧場、林區的鼠害與血吸蟲危害,以及其他傳播傳染病的動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關場所的鼠害和蚊、蠅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置。
第十五條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預防、控制的需要,制定傳染病預防接種規劃並組織實施。用於預防接種的疫苗必須符合國家質量標准。
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預防接種實行免費。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兒童的監護人應當相互配合,保證兒童及時接受預防接種。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十六條國家和社會應當關心、幫助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時救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
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第十七條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以及影響其發生、流行的因素,進行監測;對國外發生、國內尚未發生的傳染病或者國內新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
第十八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報告傳染病監測信息,預測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
(三)開展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及其效果評價;
(四)開展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診斷、病原學鑒定;
(五)實施免疫規劃,負責預防性生物製品的使用管理;
(六)開展健康教育、咨詢,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
(七)指導、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開展傳染病監測工作;
(八)開展傳染病防治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提供技術咨詢。
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傳染病發生、流行以及分布進行監測,對重大傳染病流行趨勢進行預測,提出預防控制對策,參與並指導對暴發的疫情進行調查處理,開展傳染病病原學鑒定,建立檢測質量控制體系,開展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
設區的市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方案的落實,組織實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負責本地區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常見病原微生物檢測。
第十九條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傳染病發生、流行趨勢的預測,及時發出傳染病預警,根據情況予以公布。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
(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
(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在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的任務與職責;
(四)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的分級以及相應的應急工作方案;
(五)傳染病預防、疫點疫區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用。
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出的傳染病預警後,應當按照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
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活動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對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指導、考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第二十二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實驗室和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准,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對傳染病病原體樣本按照規定的措施實行嚴格監督管理,嚴防傳染病病原體的實驗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 擴散。
第二十三條采供血機構、生物製品生產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證血液、血液製品的質量。禁止非法採集血液或者組織他人出賣血液。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使用血液和血液製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因輸入血液、使用血液製品引起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
第二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採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傳播。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各自的職責負責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家畜家禽,經檢疫合格後,方可出售、運輸。
第二十六條國家建立傳染病菌種、毒種庫。
對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實行分類管理,建立健全嚴格的管理制度。
對可能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確需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的,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二十七條 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和物品,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衛生要求,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拒絕消毒處理的,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強制消毒處理。
第二十八條 在國家確認的自然疫源地計劃興建水利、交通、旅遊、能源等大型建設項目的,應當事先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施工環境進行衛生調查。建設單位應當根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意見,採取必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間,建 設單位應當設專人負責工地上的衛生防疫工作。工程竣工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
第二十九條 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飲用水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衛生規范。
飲用水供水單位從事生產或者供應活動,應當依法取得衛生許可證。
生產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的單位和生產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三章疫情報告、通報和公布
第三十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或者發現其他傳染病暴發、流行以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時,應當遵循疫情報告屬地管理原則,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內 容、程序、方式和時限報告。
軍隊醫療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發現前款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時,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報告。
第三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第三十二條 港口、機場、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及國境衛生檢疫機關發現甲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向國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互相 通報。
第三十三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主動收集、分析、調查、核實傳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類、乙類傳染病疫情報告或者發現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應當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設立或者指定專門的部門、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時對疫情報告進行核實、分析。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向本行政區域內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通報傳染病疫情以及監測、預警的相關信息。接到通報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應當及時告知本單位的有關人員。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向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通報全國傳染病疫情以及監測、預警的相關信息。
毗鄰的以及相關的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互相通報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以及監測、預警的相關信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通報。
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應當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通報。
第三十六條 動物防疫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及時互相通報動物間和人間發生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疫情以及相關信息。
第三十七條 依照本法的規定負有傳染病疫情報告職責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
第三十八條國家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全國傳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並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應當及時、准確。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第四十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或者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提出劃定疫點、疫區的建議,對被污染的場所進行衛生處理,對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並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衛生處理,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並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採取措施;
(三)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對傳染病疫情的處理。
第四十一條對已經發生甲類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實施隔離措施,並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接到報告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即時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上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決定的,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立即解除隔離措施。
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
隔離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第四十二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
(二)停工、停業、停課;
(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
(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
(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上級人民政府接到下級人民政府關於採取前款所列緊急措施的報告時,應當即時作出決定。
緊急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第四十三條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區域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國務院可以決定並宣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區內採取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緊急措施,並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但是,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
疫區封鎖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第四十四條 發生甲類傳染病時,為了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四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緊急調集人員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合理報酬。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返還的,應當及時返還。
第四十六條 患甲類傳染病、炭疽死亡的,應當將屍體立即進行衛生處理,就近火化。患其他傳染病死亡的,必要時,應當將屍體進行衛生處理後火化或者按照規定深埋。
為了查找傳染病病因,醫療機構在必要時可以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對傳染病病人屍體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進行解剖查驗,並應當告知死者家屬。
第四十七條 疫區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經消毒可以使用的,應當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進行消毒處理後,方可使用、出售和運輸。
第四十八條 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派的其他與傳染病有關的專業技術機構,可以進入傳染病疫點、疫區進行調查、採集樣本、技術分析和檢驗。
第四十九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葯品和醫療器械生產、供應單位應當及時生產、供應防治傳染病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鐵路、交通、民用航空經營單位必須優先運送處理傳染病疫情的人員以及防治傳染病的葯品和醫療器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第五章醫療救治
第五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和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服務網路的建設,指定具備傳染病救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承擔傳染病救治任務,或者根據傳染病救治需要設置傳染病醫院。

⑦ 湖北省動物防疫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動物防疫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

進出境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依照國家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條對動物疫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免疫為主、綜合防控、突出重點、全程監管、確保安全。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動物防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治規劃,建立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動物防疫基礎工作,完善基層動物防疫組織及隊伍建設,指導、幫助其開展動物防疫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動物疫病防控需要,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務體系,配備動物防疫公益性服務人員,開展動物防疫工作。

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動物防疫工作,督促、引導村(居)民依法履行動物防疫義務。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監測、可追溯體系建設,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動物和動物產品違禁物監測,基層防疫隊伍培訓等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和落實基層動物防疫人才引進、培養及生活待遇保障等制度,對長期在基層服務的動物防疫人員在聘用及職稱評審、晉升中予以政策傾斜;每年安排資金用於鄉、鎮、村動物防疫人員的實用技術培訓。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控、檢疫監督、突發重大疫情應急管理以及基層防疫隊伍培訓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派駐鄉鎮或者特定區域的獸醫工作機構,在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法具體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動物產品安全和獸葯等投入品監管以及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培訓等相關技術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支持動物防疫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廣先進適用的科學研究成果,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提高動物疫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各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動物防疫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動物防疫意識,增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對在動物防疫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動物疫病的預防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動物疫病分類管理制度,結合本省動物疫病流行情況,確定並公布全省重點管理的動物疫病病種。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級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強制免疫計劃和本行政區域動物疫病流行情況,提出強制免疫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十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組織、督促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做好強制免疫工作。

動物飼養場(養殖小區)應當配備執業獸醫或者鄉村獸醫,落實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消毒等措施,並向當地人民政府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病種的免疫程序、密度和質量等情況。

散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接受、配合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實施強制免疫工作。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動物強制免疫計劃,做好相關疫苗的采購、儲運、調撥和使用管理,開展疫苗質量和免疫效果監控。第十二條對動物疫病實施區域化管理,逐步建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或者無規定動物疫病生物安全隔離區,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關區域建設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熱點內容
法治繁體字怎麼寫 發布:2025-02-16 01:50:31 瀏覽:289
刑法第219條 發布:2025-02-16 01:49:37 瀏覽:309
法院申訴要錢嗎 發布:2025-02-16 01:23:35 瀏覽:461
吉電股份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6 01:05:04 瀏覽:422
講法治宣傳語 發布:2025-02-16 00:35:52 瀏覽:17
對更改原始依據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5 23:58:20 瀏覽:60
淺談法官職業道德的形成 發布:2025-02-15 23:49:56 瀏覽:977
法律知識培訓領導講話 發布:2025-02-15 23:43:20 瀏覽:773
畜禽監測工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15 23:34:07 瀏覽:942
農民工勞動法工資標准 發布:2025-02-15 23:32:42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