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會計法法律責任形式

會計法法律責任形式

發布時間: 2020-12-16 18:21:06

① 會計法律責任的概念

從法律的視角看,會計法律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法律責任是指單位或個人版在生成和提供會計信息權過程中因違反會計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會計法律法規」不僅包括《會計法》及會計准則、會計制度中的會計行為規范,而且還包括其他有關會計法律規范中規定的責任。從最一般意義上講,會計法律責任還可以指會計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利用虛假會計資料進行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財產以及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
狹義的會計法律責任僅指《會計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①在賬簿設置、憑證編制、賬目登記、會計政策選擇、會計資料保管、會計人員任用、內部控制制度運作等會計工作基礎環節上存在的不規范行為。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以及授意、指示、強令他人從事上述行為。③財政部門或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瀆職、泄露國家機密或商業機密的行為。

②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
就我國法律規范體系對會計法律責任規定而言,其形式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
(一)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我國會計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包括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從我國《會計法》的發展過程看,行政責任形式經歷了一個從以行政處分為主向以行政處罰為主的轉變。前者是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一種行政法律責任,後者是指特定的行政主體(如財政部門)基於一般行政管理職權,對違反行政法上的強制性義務或者擾亂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所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措施。在《會計法》領域,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吊銷會計專業人員資格證書等處罰形式。
(二)刑事責任。一般來說,刑事責任作為最具威懾力的制裁形式,只適用於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在我國,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已經達到了 「公害」的地步,因此加強刑事責任被認為是治理不規范的會計行為的一項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刑事責任主要適用於會計人員、單位負責人偽造或者毀損會計資料以進行偷逃稅或者貪污、挪用犯罪,給公司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刑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主刑,是對犯法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是即可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民事責任。會計責任中的民事責任在國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中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越來越多。在這些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中,由於會計信息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提供信息一方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可能給對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似乎順理成章。因此在我國,隨著會計法律關系性質的多元化,民事責任也正在成為會計法律責任的一種重要形式。

③ 《會計法》中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形式有哪些

兩種形式: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根據《會計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違反本法第二章關於會計核算的規定,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或者利用虛假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偷稅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的,由財政、審計、稅務機關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負責處理,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予以受理,或者對違法的收支不向單位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或者對嚴重違法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單位或者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報告,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單位領導人接到會計人員按照本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提出的書面意見,對違法的收支決定予以辦理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作出處理決定,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單位領導人和其他人員對依照本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④ 《會計法》中規定的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 )。

《會計法》復中規定的法律責任制的主要形式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即對違法者的制裁。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但《會計法》只規定了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



(4)會計法法律責任形式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構成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⑤ 《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有

一般有兩種形式: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根據《會計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違反本法第二章關於會計核算的規定,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單位領導人、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或者利用虛假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偷稅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的,由財政、審計、稅務機關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負責處理,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予以受理,或者對違法的收支不向單位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或者對嚴重違法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單位或者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報告,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單位領導人接到會計人員按照本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提出的書面意見,對違法的收支決定予以辦理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作出處理決定,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行政處分;給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單位領導人和其他人員對依照本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它主要是一種民事救濟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權益得以恢復。

會計法規定的是企業間往來,故一般不涉及民事主體

⑥ 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兩種

會計法規定的法來律責任的形式有行政自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
1、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方式。
行政處罰的類別主要有:(1)罰款;(2)責令限期改正;(3)五年內不得從事會計工作等。
行政處分的形式主要有:(1)警告;(2)記過;(3)記大過;(4)降級;(5)撤職;(6)開除。
2、刑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⑦ 《會計法》中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形式是什麼

一是行政責任;二是刑事責任。

⑧ 會計法中行政責任形式有那些

會計法中行政責任包括:
1、行政處罰:
(1)主要分為六種: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此外,還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2)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3)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是適用行政處罰所應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即「一事不再罰」原則。
2、行政處分
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

⑨ 會計有哪些法律責任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

就我國法律規范體系對會計法律責任規定而言,其形式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

(一)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我國會計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包括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從我國《會計法》的發展過程看,行政責任形式經歷了一個從以行政處分為主向以行政處罰為主的轉變。

前者是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一種行政法律責任,後者是指特定的行政主體(如財政部門)基於一般行政管理職權,對違反行政法上的強制性義務或者擾亂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所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措施。

在《會計法》領域,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吊銷會計專業人員資格證書等處罰形式。

(二)刑事責任。一般來說,刑事責任作為最具威懾力的制裁形式,只適用於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在我國,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已經達到了 「公害」的地步,因此加強刑事責任被認為是治理不規范的會計行為的一項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刑事責任主要適用於會計人員、單位負責人偽造或者毀損會計資料以進行偷逃稅或者貪污、挪用犯罪,給公司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刑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

主刑,是對犯法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是即可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民事責任。會計責任中的民事責任在國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中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越來越多。

在這些平等主體間的會計關系中,由於會計信息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提供信息一方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可能給對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似乎順理成章。因此在我國,隨著會計法律關系性質的多元化,民事責任也正在成為會計法律責任的一種重要形式。

(9)會計法法律責任形式擴展閱讀

《會計法》中法律責任解釋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計法

⑩ 《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會計法》對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會計法》主要規定了兩種責任形式:一是行政責任;二是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因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不履行行政上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會計法》規定的行政責任的形式又有兩種,即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主要分為六種,即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

行政處分的形式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2)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即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

43.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包括:

(1)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行為。是指依法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設置會計賬簿、設置虛假會計賬簿或者設置不符合規定的會計賬簿及設置多套會計賬簿的行為。

(2)私設會計賬簿的行為。就是指依法應當建賬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之外私自設置會計賬簿的行為,這是對第一種違法行為的補充。俗稱「二本賬」、「賬外賬」。

(3)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行為。就是指出具原始憑證的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出具的原始憑證不合法;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的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取得的原始憑證不合法。

(4)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賬簿或者登記會計賬簿不符合規定的行為。

(5)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行為。

(6)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行為。

(7)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行為。

(8)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行為。

(9)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行為。

(10)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行為。

44.違反會計制度規定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應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責令限期改正。

(2)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根據上述所列行為的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在責令限期改正的同時,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3)給予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5)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5.什麼是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什麼是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1)偽造會計憑證,是指以虛假經濟業務或者資金往來為前提,編制虛假的會計憑證的行為。主要表現有:①偽造根本不存在的經濟事項的原始憑證;②以存在的會計經濟事項為基礎,用誇大、縮小或隱匿事實的手法進行偽造原始憑證,如製作假發貨票、假收據、假工資表等假的原始憑證;③由於會計人員審核不嚴或玩忽職守、喪失原則,以偽造的原始憑證為基礎,填制記賬憑證,如根據假發票憑空編制記賬憑證的行為等;

(2)變造會計憑證,是指利用塗改、拼接、挖補或者其他方法,改變會計憑證的真實內容的行為。主要表現為:①塗改原始憑證中的日期、數量、單價、金額等內容;②利用計算機、復印機等先進工具,對原始憑證進行二次處理;③由於會計人員審核不嚴或玩忽職守、喪失原則,以變造的原始憑證為基礎,填制記賬憑證,如根據塗改後的發票編制記賬憑證的行為等。

(3)偽造會計賬簿,是指不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根據偽造或者變造的虛假會計憑證填制會計賬簿,或者不按要求記賬,或者對內和對外採用不同的計算口徑、計算方法、計算依據登記會計賬簿的手段,製造虛假的會計賬簿的行為。

(4)變造會計賬簿,是指利用塗改、拼接、挖補或者其他手段改變會計賬簿的真實內容的行為。如改變會計賬簿所記錄的日期、單位名稱、摘要、數量、金額等。

(5)編制虛假財務報告,是指不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不以真實、合法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為基礎,擅自虛構有關數據、資料,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

上述5種行為的共同特徵是,都是故意違法的行為,即當事人在主觀上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一種違反法律規定的,而為之。這種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行為,是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一般都有作弊的目的,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應從重製裁,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46.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行政責任?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較輕,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按照《會計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承擔行政責任,具體包括:

(1)通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採取通報的方式對違法行為人予以批評、公告。通報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送達被通報人,並通過一定的媒介在一定的范圍內公布。

(2)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對違法行為視情節輕重,在予以通報的同時,可以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3)行政處分。對上述所列違法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中的國家工作人員,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給予撤職、留用察看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對上述所列違法行為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47.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對於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我國《刑法》明確為犯罪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偽,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依照前述規定處罰。對多次犯有上述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2)根據《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3)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包括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上述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本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此外,如果行為人為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貪污、挪用公款、侵佔企業財產、私分國有資產、私分罰沒財物,實施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應當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48.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含義是什麼?

所謂「隱匿」,就是指用隱藏、轉移、封鎖等手段掩蓋會計資料,不使他人知道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特點就是採用秘密手段將會計資料掩蓋起來,以防止他人發現或者知道。其目的就是未了躲避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掩蓋犯罪事實。

所謂「故意銷毀」,就是指明知銷毀會計資料的後果而仍然採取燒毀、撕毀等手段,有意識地毀壞、消滅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特點是行為人在主觀上確有故意,而不是過失;在客觀上必須實施了銷毀行為。否則,不構成違法行為。具體表現有:

(1)故意銷毀保管期未滿,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

(2)故意銷毀保管期滿但未結清的債權債務原始憑證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項的原始憑證;

(3)故意不按照有關銷毀會計檔案規定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

49.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行政責任?

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較輕,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根據《會計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追究行政責任:通報、罰款、行政處分、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50.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對於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我國《刑法》未將其作為單獨犯罪加以規定,而是作為犯罪的情節、手段,按照不同的罪名予以處罰的。如《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依照前述規定處罰。對多次從事上述違法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如果行為人為貪污、挪用公款、侵佔企業財產及其他非法目的,實施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可以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51.對違反《會計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行為應當如何處罰?

除了《會計法》以外,其他法律對相關單位的會計工作也作出了相應的規范,並賦予稅務、審計、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對有關會計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並對相關會計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職權。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違反《會計法》,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也就是說,對同一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是《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的一項原則。理解這一原則,應當把握以下兩點:

(l)同一違法行為同時違反兩個以上的法律規范,應當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時,由某一個法律規定的處罰機關依據該法律的規定進行處罰。

(2)如果某一個處罰機關已對違法行為人給予了罰款處罰,其他機關不得再對同一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給予罰款處罰。

熱點內容
司法強戒所 發布:2025-01-03 08:46:31 瀏覽:605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1-03 08:46:19 瀏覽:269
2016道德講堂活動方案 發布:2025-01-03 08:41:17 瀏覽:106
經濟法研究生就業情況統計 發布:2025-01-03 08:39:34 瀏覽:653
公司高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3 07:33:16 瀏覽:604
台州中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03 07:18:39 瀏覽:957
陳陽武律師 發布:2025-01-03 07:03:59 瀏覽:827
道德經心動 發布:2025-01-03 07:02:02 瀏覽:581
勞動法孕婦假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1-03 06:10:35 瀏覽:647
刑事訴訟法親告罪 發布:2025-01-03 05:56:28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