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制度與公證法律責任概述
Ⅰ 公證處公證范圍有哪些,什麼都可以進行公證嗎
並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進行公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中明確了公證機構辦理公證事項的范圍以及不予辦理公證的九種情形。
1.公正范圍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十一條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
(一)合同;
(二)繼承;
(三)委託、聲明、贈與、遺囑;
(四)財產分割;
(五)招標投標、拍賣;
(六)婚姻狀況、親屬關系、收養關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經歷、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有無違法犯罪記錄;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證據;
(十)文書上的簽名、印鑒、日期,文書的副本、影印本與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
(2)不予辦理公證的情形有:
第三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證機構不予辦理公證: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監護人代理申請辦理公證的;
(二)當事人與申請公證的事項沒有利害關系的;
(三)申請公證的事項屬專業技術鑒定、評估事項的;
(四)當事人之間對申請公證的事項有爭議的;
(五)當事人虛構、隱瞞事實,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
(六)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或者拒絕補充證明材料的;
(七)申請公證的事項不真實、不合法的;
(八)申請公證的事項違背社會公德的;
(九)當事人拒絕按照規定支付公證費的。
Ⅱ 公證處是什麼編制
公證處是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屬於事業編制。在中國,公證制度具有公益性、中立性和公證辦理的直接原則等特徵。公證處的工作職責包括:
1. 發揮公證的法律職能,如服務、溝通、監督和公正,以預防糾紛、減少訴訟。
2. 根據事實和法律,辦理公證事務,出具公證證明,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3. 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證明。
4. 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
5. 實施法律監督,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制。
關於公證處的性質,存在不同主張:一是認為公證處屬於行政機關,因其在政府編制序列中;二是認為公證處是證明機關,作為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三是認為公證處屬於中介組織,因其提供智力性法律服務。
在中國,公證制度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公證是一種特殊的證明活動,與私證、認證、簽證、保證等有所區別;其次,公證是一種非訴訟的司法活動,旨在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
法律依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二條至第四條,以及公證協會作為公證業的自律性組織,對公證機構、公證員的執業活動進行監督。